太空计算
搜索文档
数据中心不必建在地球!中国企业已经把算力设施送到了太空
量子位· 2025-05-14 16:55
太空计算星座发射 - 12颗太空计算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升空,组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1][2] - 该星座由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牵头发起的"星算"计划,与54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投入建设[3][6] - 未来计划发射2800颗卫星组成天基算力网络,02组星座已进入设计研制阶段[4][14][15] 技术性能突破 - 单颗卫星计算能力从T级提升至P级,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5POPS[8] - 卫星间采用激光通信,最高速度达100Gbps[9] - 搭载AI载荷、星载智能计算机及天基模型,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8] 太空算力优势 - 太空太阳能可提供持续能源供给,解决地面算力高能耗问题[22] - 太空低温环境可作为天然冷源,减少冷却成本[25] - 卫星发射成本逐年降低,2023年预计为6万元/公斤[27] 应用场景创新 - 可作为太空智能中枢,支持深空探测数据实时在轨处理[13] - 实现"天数天算",遥感数据第一时间处理并传回地面[29][30] - 地空专用通讯方式比互联网连接更安全[31] 全球发展趋势 - 欧盟已投入200万欧元论证太空数据中心可行性[36] - 美国Lonestar公司计划在月球建设算力中心[37] - 中国在太空算力部署上领先,首批卫星已投入使用[42]
将AI送上太空 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
央视新闻· 2025-05-14 16:25
发射任务成功 - 国星宇航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 - 首发星座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将开启全球"太空计算时代"新篇章 [8] - 这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次发射 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 [8] 技术突破 - 首发星座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星座稳定组网和算力分布式调度 构建开放共享的太空计算系统 [10] - 星座将完成太空计算系统建链、组网、成云等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和应用 [10] - 实现特定场景由"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 满足太空即时计算需求 [10] - 每颗卫星具有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 能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 [11] - 计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 首发星座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 [11] -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可达100Gbps 星座组网后将形成全球最强太空计算能力 [11] 应用场景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 将执行天文科学观测等在轨任务 [11] - 配置对地遥感载荷 探索验证数据实时在轨处理 [11] - 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 提升数据处理效率 [11] - 为应急安全、低空经济、游戏文旅等行业提供卫星三维数字孪生数据和应用服务 [11] - 搭载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 对伽马射线暴等瞬变源进行在轨快速探测 [12] - 实现秒级判断和99%识别准确率 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12] 战略意义 - 助力我国在全球率先建成太空计算基础设施 [10] - 抢占未来产业前沿赛道制高点 [10] - 突破人工智能领域边界从地面迈向太空 [10]
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看点解析
快讯· 2025-05-14 15:24
太空计算星座发射 - 之江实验室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成功,标志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1] - 本次采用一箭12星方式发射,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整体具备5POPS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1] - 星座建成后将达千星规模,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1] 技术突破 - 首发12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 [2]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 [2] - 突破传统"天感地算"模式,解决仅10%有效数据传回地面及数据时效差等问题 [1] 研发分工 - 之江实验室负责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研制 [2] - 国星宇航承担首次发射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 [2] 行业影响 - 项目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试验任务 [2] -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边界,对空天产业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2]
算力上天!“三体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观察者网· 2025-05-14 15:18
发射任务与星座建设 -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 [1] - 本次发射为一箭12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和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 [5][7] 技术突破与应用前景 - 传统"天感地算"模式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和带宽,仅有不到10%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 [7] - "三体计算星座"将实现千星规模太空计算基础设施,总算力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运算) [7] - 星座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等试验任务 [7] 战略意义与发展方向 - 该星座旨在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7] - 项目目标是通过计算卫星互联互通,将算力送入太空,实现"把人工智能送上天"的愿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