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地一体化网络
icon
搜索文档
SpaceX 组网引发连锁反应,AI 如何重塑卫星与车路云网络版图?
36氪· 2025-06-18 11:49
星链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突破 - SpaceX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组网成功,普通手机无需改造即可连接卫星互联网,已有300多颗具备该功能的卫星在轨运行[1][5] - 该技术突破对传统通信行业构成降维打击,尤其是对依赖地面基站的5G网络形成挑战[1] - 美国运营商T-Mobile已推出卫星互联网服务,高端套餐用户免费开通,其他套餐用户每月额外支付10-15美元[6] 卫星互联网与传统通信网络对比 - 传统地面基站网络存在成本高昂与覆盖受限两大硬伤,全球仍有32%人口(约26亿人)无法接入互联网[3] - 星链计划发射4.2万颗卫星,总成本约2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800亿元),远低于中国5G建设投入的7300亿元,且能实现真正全球覆盖[4] - SpaceX凭借可回收火箭技术大幅降低发射成本,2024年发射134次,超过其他国家总和[6] 卫星互联网在车联网领域的应用 - 低轨卫星通信成功验证网联自动驾驶系统,数据传输端到端时延小于100毫秒,满足自动驾驶需求[9][10] - 汽车因天线尺寸更大、仰角范围更广,成为卫星通信的理想载体,应用前景远超手机端[15] - 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实现汽车直连卫星网络,吉利、比亚迪等车企也在布局该领域[15] 卫星互联网与6G技术融合 - 卫星互联网将与地面网络深度融合,成为6G时代"泛在连接"的核心支撑技术[12] - 中国信通院明确星地一体融合组网是6G关键技术,将构建空基、天基、地基网络深度融合的全球通信体系[13] - 卫星互联网可弥补5G在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方面的商业化不足,推动物联网、智能交通等领域发展[11][12] 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格局 - 中国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组建中国星网统筹产业发展,2024年底完成"国网"星座首次批量组网[14] - G60星座于2024年8月发射首批18颗组网卫星,显示中国在低轨互联网星座建设进入实质阶段[14] - 卫星互联网应用从传统通信向汽车、智慧城市、应急救灾等领域拓展,成为各国战略竞争高地[14][15] 卫星互联网与AI技术融合趋势 - SpaceX计划2026年部署集成AI加速芯片的第三代星链卫星,实现星上数据预处理与边缘计算[19] - 中国星网规划引入联邦学习技术,提升卫星群协同训练效率[19] - 未来AI网络将具备全域感知、云端认知推理和边缘实时交互三大特征,推动网络从连接工具向智能体跃迁[20]
卫星“上车”,车联网如何向“天”突围?
36氪· 2025-06-17 18:41
全球互联网覆盖现状 - 全球约26亿人无法接入互联网,占全球总人口的32% [1] - 地面网络仅覆盖全球约10%的面积 [1] - 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在城市人口密集区覆盖广泛,但在偏远地区、海洋、沙漠等特殊环境覆盖能力有限 [3] 车联网通信挑战与需求 - 车联网需要实时、高速、稳定的数据交互,要求"永不失联"的安全出行 [3] - 现有移动通信网络无法满足车联网在偏远地区的覆盖需求 [3] - 自动驾驶需要厘米级定位精度,低轨卫星可解决此问题 [13] 卫星互联网技术优势 - 卫星互联网通过低轨卫星实现全球覆盖,解决地面网络盲区问题 [7][9][10] - 低轨卫星通信端到端时延小于100毫秒,满足自动驾驶需求 [12] - 卫星通信具有低时延、高可靠、全球无死角覆盖等核心优势 [13] - 卫星互联网链路损耗低、发射灵活、应用场景丰富、制造成本低 [13] 卫星互联网与5G/6G融合 - 卫星互联网可弥补5G在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领域的商业化不足 [14] - 6G的"泛在连接"场景依赖卫星互联网实现全球立体覆盖 [15] - 星地一体融合组网是6G关键技术,实现空基、天基、地基网络深度融合 [15] - 卫星互联网是突破5G局限的关键力量,也是6G核心拼图 [18] 车联网融合组网方案 - 传统PC5链路依赖大规模RSU部署,成本高昂(单RSU约5万元,全国已部署超8700套) [21] - 5G Uu与PC5融合组网模式可解决规模化部署与成本控制难题 [22] - 5G宏基站全球覆盖需1000万台,单台成本约16万元,总投资超1.6万亿元 [25] - 低轨卫星星座仅需数百颗即可实现全球覆盖,单星成本未来有望降至百万级 [26] 卫星互联网产业布局 - 中国星网完成"国网"星座首次批量组网,G60星座发射首批18颗卫星 [29] - 特斯拉计划2025年底实现汽车直连卫星,SpaceX已部署超6600颗星链卫星 [30] - 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在轨卫星达30颗,覆盖全球90%以上区域 [31] - 比亚迪仰望U8搭载卫星通信终端,实现双向语音通话和短信通信 [31] 行业发展趋势 - 卫星互联网将成为车企竞争新战场,2025-2030年应用前景广阔 [29][30] - 汽车、通信、卫星、算力四大领域深度融合是技术发展必然方向 [31] - 卫星通信应用场景将从应急通信向自动驾驶、远程操控、智慧交通延伸 [31]
具备太空在轨计算能力 我国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看点解析
快讯· 2025-05-14 15:24
太空计算星座发射 - 之江实验室主导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成功,标志我国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 [1] - 本次采用一箭12星方式发射,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整体具备5POPS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1] - 星座建成后将达千星规模,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1] 技术突破 - 首发12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和星间通信系统,实现整轨卫星互联 [2]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 [2] - 突破传统"天感地算"模式,解决仅10%有效数据传回地面及数据时效差等问题 [1] 研发分工 - 之江实验室负责星载智能计算机等太空计算软硬件和天基模型研制 [2] - 国星宇航承担首次发射的智能网联卫星平台研发和整星研制工作 [2] 行业影响 - 项目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学观测等试验任务 [2] -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将大大拓展太空应用边界,对空天产业变革具有深远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