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计算
搜索文档
特斯拉 AI8 芯片要上天?马斯克证实其将用于SpaceX轨道数据中心
搜狐财经· 2025-11-04 16:14
马斯克此前透露,特斯拉不仅在研发 AI5 和 AI6 芯片,还在设计 AI7 和 AI8 芯片。此言引发广泛关注,有分析指出,既然 AI4 芯片已足以胜任自动驾驶需 求,特斯拉为何还要继续推进至 AI8? IT之家 11 月 4 日消息,埃隆・马斯克似乎已悄然证实,特斯拉未来将推出的 AI8 芯片的用途将不仅限于汽车或人形机器人。 从马斯克近期在社交平台 X 上的回复来看,特斯拉的 AI8 芯片很可能还将用于他旗下的其他公司,其应用场景甚至将真正"走出地球"。 若 AI8 芯片确实将用于 SpaceX 的在轨数据中心,这将为这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开辟一个颇具前景的新方向。马斯克旗下各公司之间的协同合作已屡见不鲜, 但由特斯拉为 SpaceX 生产芯片,无疑是前所未有的举措。 IT之家注意到,马斯克此前曾表示,SpaceX 计划利用其 Starlink V3(星链 V3)卫星打造太空数据中心。在回应《Ars Technica》一篇关于自主太空建造的报 道时,他在 X 平台上写道:"只需扩大 Starlink V3 卫星的规模即可,这些卫星已配备高速激光链路。SpaceX 将推进这项工作。" 在众多猜测之中,一名 X ...
产学研融合新典范:国星宇航联袂北邮 共筑“语义卫星”创新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23:23
北京邮电大学是我国信息通信领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张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语义信息论的基础理论、语义通信的关键技术 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成果。张平表示,国星宇航的太空算力和鲜活太空数据对于语义通信技术研究意义重大,期待联合实验室未来持续推 动基础理论创新。 自成立以来,国星宇航始终围绕太空计算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此次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是国星宇航在"星算"计划框架下推动技术 创新的又一项重要实践。未来,国星宇航将积极携手更多产学研伙伴,持续拓展太空计算的技术边界与应用场景,为推动产业生态繁荣贡献更 多创新成果。 与传统通信需传输全部信息不同,语义通信是一种"先理解、后传输"的新通信范式,通过对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和压缩,仅传输与目标任务 相关的要素,大幅减少数据传输量,并具备强大的抗干扰能力。在太空环境复杂、星间/星地带宽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语义通信可提供低时 延、高效率的信息传输,为星座太空互联和太空计算多场景应用奠定坚实的信息传输基础。 10月21日上午,"北邮-国星空天语义卫星和语义通信技术验证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国星宇航"星算"计划崇州基地举行。签约仪式上,国星 宇航与北京邮电大学 ...
AI太空基础设施加速成型:“星算”计划02组星座发布
观察者网· 2025-10-15 16:49
公司动态与产品发布 - 国星宇航发布“星算”计划02组星座,其研制部署步入全面推进阶段 [1][3] - 公司同步亮相单星算力突破10P(即每秒1亿亿次)的新一代计算卫星平台“天秤-10” [1][5] - 多项产业合作项目在大会现场达成签约 [1] 技术进展与行业里程碑 - “星算”计划01组星座已于今年5月14日成功发射,由12颗具备太空计算和互联能力的卫星组成,成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3] - 02组星座的发布标志着该计划从首发技术验证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加速覆盖全球的人工智能太空基础设施成型 [3] - 太空计算是将计算资源部署在空间平台,实现数据的在轨处理、分析和智能决策,区别于传统卫星需将数据传回地面处理的方式 [4] 太空算力的优势与驱动力 - 太空计算可减少对地面的依赖、降低信息时延、提升全球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例如卫星高清图像可直接在太空分析并仅回传结果 [6][11][12] - 太空提供了有效的能源场景,太阳辐射更强且无雨雪天气,可依靠太阳能持续供能,并几乎不受能源与设备冷却的长期约束 [8][10] - 地面算力面临能耗挑战,例如一次AI查询耗电约0.3Wh,全球数据中心总耗电量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1万亿度,接近日本全国年用电量 [8] 全球竞争与战略布局 - 我国已将空天信息产业、卫星互联网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建设纳入数字中国等多项国家战略 [14] - 国际层面,欧盟已投入200万欧元(约合1560万人民币)进行论证实验,美国公司Lonestar Data Holdings计划在月球建设算力中心 [13] - 美国科技公司Starcloud提出计划在太空中建设首个千兆瓦级别数据中心,英伟达、亚马逊、微软等巨头加快在低轨卫星互联网、芯片等领域的布局 [16] 产业链合作与技术挑战 - 国内企业正加强合作,例如中科星图与中科曙光携手研发高端太空计算芯片和模组,以支撑“天数天算”并减少延迟 [16] - 技术挑战包括:将相同算力部署到太空的成本大幅提升;现有CPU等器件在太空受宇宙射线影响可靠性降低;卫星体积、重量和能源供给限制在轨算力部署 [16] - 星间链路与天地链路在实现高速、低时延和安全传输方面仍需进一步突破 [16]
当太空邂逅AI 谁在打开中国版“星际之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0:16
文章核心观点 - 太空与AI的结合正从科幻想象加速照进现实,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并影响日常生活 [1] - 中国“星算计划”通过发射计算卫星构建天基算力网络,实现太空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业务实战,颠覆传统AI算力模式 [2][3] - 太空计算在交通、应急救灾、城市规划等多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其“上帝视角”和“实时智能”优势显著 [5][6][7] - 全球AI算力需求激增,中美在AI基础设施层面展开竞争,中国通过“星算计划”开辟“向太空要算力”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8][9] 太空计算技术突破 - “星算计划”发射全球首个具备在轨计算能力的太空计算星座,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总算力达5POPS,相当于将大型数据中心搬入太空 [3] - 计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与星间通信系统,可实现“在轨思考”,直接在太空完成数据清洗与分析,仅回传核心结果,传输效率较传统卫星提升几十倍 [3] - 该技术模式打破地面算力瓶颈与空地传输带宽限制,重新定义AI时代的算力边界 [3] 商业化应用与场景 - “星算计划”在首发星座升空后不到半年即迎来全球首个商业用户,与佳都科技合作将交通行业模型算法成功“上星运行” [5] - 在智慧交通领域,太空计算可克服恶劣天气及偏远复杂区域的地面监测局限,在指令发出后几分钟内生成精准路网信息,提升出行体验 [7] - 应用疆域扩展至城市规划、动态测绘、应急救灾、商业金融及文化旅游等领域,例如快速生成灾情地图、动态监测人口流动以辅助城市规划决策 [7]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 EFLOPS,同比增长74.1%,预计2025年将达1037.3 EFLOPS;2024年中国AI算力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8] - 202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已接近100亿美元,未来十年年均增速预计将超20% [8] - 美国启动总投资约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建设地面AI基础设施,而中国“星算计划”则通过“卫星+AI”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形成差异化竞争路径 [9]
当太空邂逅AI,谁在打开中国版“星际之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0:07
文章核心观点 - 太空与AI的结合正从科幻想象加速照进现实,并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中国通过“星算计划”构建天基算力网络,在太空计算领域实现实质性商业落地,并与美国“星际之门”计划形成差异化竞争 [1][2][9] 太空计算技术突破 -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出现特殊赛题,要求开发能在卫星上运行的交通路网视觉分析算法,优胜算法将上传至在轨卫星运行,标志着太空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业务实战 [2] - 2024年5月,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发射12颗计算卫星,开启太空计算新时代,采用卫星+AI的“天数天算”模式,旨在打破地面算力瓶颈 [2] - “星算计划”由国星宇航牵头,联合108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推进,计划通过2800颗计算卫星组网,在近地轨道搭建覆盖全球的“天基算力网络” [2] - 已发射的计算卫星组成全球首个具备在轨计算能力的太空计算星座,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总算力达5POPS,相当于将一座大型数据中心搬入太空,国星宇航成为全球首个提供常态化星座级太空算力商业服务的公司 [3] - 与传统卫星仅能完成数据采集与信号转发不同,“星算计划”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实现“在轨思考”,可在太空直接完成数据清洗、分析与推理,仅回传核心结果,传输效率提升几十倍 [3] 商业化应用与场景 - “星算计划”在首发星座升空后不到半年,即迎来全球首个商业用户与实质性落地场景:与佳都科技旗下佳知慧行合作,将交通行业模型算法成功“上星运行” [5] - 作为聚焦交通领域的AI企业,佳都科技深耕行业超20年,为全国100多个城市提供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其看重卫星的“上帝视角”及太空计算的“实时智能”对智慧交通的意义 [6] - 太空计算可解决传统交通治理依赖地面摄像头、传感器易受异常天气影响及偏远复杂区域监测“真空带”的问题,卫星可在收到指令后快速拍摄高清图像,在太空中直接调用大模型算法分析,几分钟内生成精准路网信息,提升出行体验 [7] - 太空计算的应用疆域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动态测绘、应急救灾、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例如在应急救灾中快速生成灾情地图,在城市规划中动态监测人口流动与用地变化 [7] 市场前景与行业竞争 -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 EFLOPS,同比增长74.1%,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037.3 EFLOPS,同比增长4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达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8] - 第三方机构指出,202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已接近100亿美元,未来十年年均增速将超20% [8] - 2025年初,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启动总投资约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由OpenAI、软银集团、美国甲骨文公司参与,旨在建设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其首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在得克萨斯州阿比林市投入运营 [9] - 中国“星算计划”核心思路是通过“卫星+AI”模式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帮助国内AI企业利用天基计算资源,打破算力瓶颈,其向太空延伸算力边界的差异化路径,有望实现“换道超车” [9]
“无处不在的算力”,在杭州两场大会上感受AI算力新趋势
环球时报· 2025-09-26 06:32
云栖大会与数贸会算力焦点 - 2025云栖大会和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聚焦算力发展 展示AI算力新进展与新趋势 [1] 国际AI算力服务商展示 - 英伟达展示Omniverse和Cosmos平台 用于线上虚拟训练和测试人形机器人 模拟真实场景以调整策略和节省成本 [2] - AMD展示最新处理器和显卡产品 在PC电脑上展示AI性能 与阿里巴巴合作提升云服务器算力性能并降低成本 [4] - 法国施耐德电气展示AI数据中心绿色运营能力 打造适配中国本土产业需求的AI解决方案 [4] 中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 - 截至今年6月底 中国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达1085万标准机架 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 存力规模超1680艾字节 同比增长约40% 已发布1509个大模型 全球位居前列 [5] - 盘古智库预测到2030年中国算力总规模将突破2500EFLOPS 年均增速超35% [7] - 算力发展呈现规模扩张快 单位算力投资高 能源与算力耦合加深等特点 技术迭代快 支持大模型与AGI发展的算力成为未来趋势 [7] 中国算力技术路径与挑战 - 中国算力发展紧贴国情 在算力光网 算电协同 集群技术等方面表现不俗 依托国产芯片提升算力供给能力 在绿色能源直供 液冷技术和异构数据中心建设上探索差异化路径 [7] - 在高端芯片和底层生态领域与国际仍有差距 总体呈现总量与速度领先 局部超越 全局追赶的特点 [7] - 推动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国产AI芯片加速迭代与市场化应用 产业界构建可独立或兼容CUDA的计算架构与框架 旨在打造完整独立富有韧性的AI产业体系 [8] 太空计算能力发展 - 全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开启"太空计算时代" 目标打造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 总算力规模达1EOPS [9] - 之江实验室联合发起"橄榄叶计划" 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太空科学载荷和太空智能应用 每年提供1-2颗计算卫星作为实施载体 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普惠 [9] - 首次发射卫星搭载宇宙X射线偏振探测器 通过天基天文时域模型实现秒级判断和99%识别准确率 推动太空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10] 算力推动AI应用落地 - 算力提升加速大模型 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落地应用 中国机器人公司在灵巧手 关节及算法等核心技术上进展较快 机器人已在工业制造 医疗等场景尝试应用 [11] - 乐聚机器人展示人形机器人搬运箱子 机械臂协作分拣物料 机器人工作效率接近人的50% 但续航和可靠性需完善 部分高难度任务仍无法胜任 [11] - 云深处科技机器狗演示电力巡检 通过视觉识别电表数据和管道温度 替代重复性工作并避免人员高危场景受伤 [12] - 算力作为通用能力赋能各领域创新 工业领域高精度仿真计算缩短研发周期 生命科学领域AI设计蛋白质分子和基因序列加速药物研发 金融领域支持实时风控和量化交易 科学研究领域加速科学发现进程 [12]
中国团队重新定义“星际之门”!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已实现常态化商用
量子位· 2025-09-25 19:42
核心观点 - 交通行业算法首次实现在轨卫星全流程运行 标志着太空AI算力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阶段 代表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投入商业使用[4][6][15] 技术实现 - 道路识别模型完全部署于轨道卫星 实现图像采集、模型推理到结果回传全流程在轨完成[1][10][11] - 图像数据未传回地面 仅回传结构化识别结果 大幅降低数据传输需求[2][10] - 系统支持亿级参数模型稳定运行 具备完整任务调度和通信回传能力[13] 基础设施 -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批卫星于2025年5月发射 提供太空算力支持[5][12] - 计划建设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基础设施 系统总算力超10万P[12] - 通过星间激光通信与协同调度技术实现卫星在轨联网[12] 商业应用 - 佳都科技旗下团队成为全球太空计算星座首个商业用户[9][15] - 系统实现服务调度与链路闭环 打通商业场景应用路径[15] - 太空计算节点从技术可行阶段进入实际可用阶段[16] 行业意义 - 将响应时间压缩至最短路径 实现数据获取与处理同步进行[21] - 太空不再仅是数据来源地 而是成为算法的运行场和智能反馈系统[19][23] - 为AI模型提供新的运行维度和数据来源 重塑数据采集到决策反馈路径[22] - 中国企业在轨道AI网络系统建设方面提供新的全球范式[23]
中科星图: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 三大板块协同发展
中证网· 2025-08-29 17:3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48亿元 同比增长22.03% 营业利润1.24亿元 同比增长42.67% 归母净利润7810.18万元 同比增长22.82% [1][2] - 研发投入3.17亿元 同比增长38% 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23.52% 同比提升2.72个百分点 [5] - 新增申请知识产权316项 获得知识产权299项 其中发明专利30项 软件著作权234项 [6] 业务板块表现 - 地理信息板块实现营收10.91亿元 占总营收80.93% 同比增长6.60% 星图云平台开放340余项能力与场景方案 认证开发者超12万 API累计调用量突破2000亿次 [2] - 商业航天板块实现营收1.93亿元 占总营收14.34% 覆盖星座建设运营、航天电子装备制造、航天测运控、卫星应用服务四大核心环节 [3] - 低空经济板块实现营收6381.39万元 占总营收4.73% 实现从0到1突破 线上服务平台覆盖40余个城市 线下签约深圳、青岛等城市 [4] 技术突破与产业布局 - 构建"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地理信息为主体 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为两翼) 三大板块协同发展 [2] - 突破低空空域数字化构建技术 实现空域立体网格化 支撑低空管理及无人机应用 [5] - 开发低空空域全息网格管理技术 融合多源异构数据 服务低空飞行器安全运行 [5] - 推进大型星座天地一体化智能测控技术 推动航天测控向智能化、服务化发展 [5] 战略合作与能力建设 - 子公司星图测控在北交所上市 带动航天测运控业务客户规模与服务卫星数量快速增长 [3] - 与中科曙光合作建设"天地一体化"太空算网 推动太空计算技术落地 [3] - 接入350余颗卫星数据资源 自建数字地球超级计算机 实现与国家级大算力节点互联互通 [7] - 基于星瞳大模型形成150余类低空应用算法集和300多个场景定制算法 覆盖低空经济、农情监测等领域 [7] 行业前景 - 卫星互联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手机直连卫星从应急通信升级为常态化服务 [7] - 据泰伯智库预测 2025年中国空天信息产业规模将突破2.8万亿元 2030年接近10万亿元 [7] - 工信部推进卫星通信业务开放 卫星制造产业有望迎来大批量生产阶段 [7]
商业航天收入翻倍背后,中科星图低空经济业务实现从0到1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9 17:25
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13.5亿元同比增长22.0% 归母净利润7810万元同比增长22.8% 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亏损2262万元同比下降582.2% [1] - 扣非净利润大幅下降主要因公司加大低空和商业航天领域研发及市场拓展导致成本费用增加 [1] - 管理层预期业务规模扩大将推动管理成本逐步增长 但通过提升效能和协同效应可控制管理费用率在稳定缓慢增长范围内 [1] 低空经济业务 -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底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 超60个省市发布相关行动方案 [2] - 公司通过"1朵低空云+2个试验场+N区域示范+M应用场景"战略实现业务从0到1突破 [2] - 上半年低空经济板块营收0.64亿元占总营收4.73% 形成规划/安全/监管/服务/应用"五位一体"产品体系 [3] - 星图低空云平台具备同时接入100万架无人机 规划1万条航线 为10万架无人机进行冲突检测能力 网络延迟小于100毫秒 [3] - 平台已覆盖40余个城市 包括深圳/青岛/湖州等签约城市 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 [3] 商业航天业务 - 商业航天板块营收1.93亿元占总营收14.34% 较上年同期增长137.51% [4] - 业务覆盖星座建设运营/航天电子装备制造/航天测运控/卫星应用服务四大核心环节 [4] - 与中科曙光合作建设普惠太空算网 构建天地一体化协同智能计算架构 接入国家级算力服务平台 [4][5] - 发展航天测运控业务 构建多频段地面站网系统 打造"星图太空云"天地一体管控系统 [5] 战略规划 - 提出"一体两翼"空天地全覆盖发展规划 "一体"指强化数字地球核心能力平台与AI融合 "两翼"聚焦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两大新兴领域 [5] - 致力于构建全链条服务能力 通过"向天补强/向空发展/空天一体/以云为本"拓展空天信息新赛道 [5]
AI走向太空,王坚院士最新演讲,提出“三体计算星座”全球协作倡议
36氪· 2025-08-14 09:57
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基础科学定位 - 计算不仅是工具 更是与物理学和生命科学并列的基础科学[5] - 人工智能是拓展人类创造力的工具 而非替代人类智能[1][7] - 计算与人工智能如同硬币两面 共同构成基础学科框架[4][5] 人工智能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应用实践 - 之江实验室开发GeoGPT系统 实现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与协作研究[9][11] - 通过AI技术将化石海绵分类从两位数扩展至3000余种[13] - 构建开放科学AI架构 支持多模型选择与领域基础模型开发[14] 太空计算与全球协作倡议 - 提出"三体计算星座"倡议 探索卫星间协同计算应对气候挑战[1][17] - 计算卫星有望成为通信 导航 观测后的第四类卫星[25] - 日地L5点部署观测卫星 需在太空完成数据处理[28][29] 技术演进与跨学科融合 - 阿波罗11号率先将计算技术引入太空 搭载16600个晶体管[22][23] - 人工智能正成为如数学般的基础学科 支撑各科技领域发展[17] - 早期人工智能先驱多具心理学背景 关注人类本质研究[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