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星算计划
icon
搜索文档
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星缆”计划:卫星互联网商业化的黎明
民生证券· 2025-11-05 13:55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对计算机行业给予“推荐”评级 [6] 报告核心观点 - “东数西算”工程是万亿级别产业趋势,算力调度是重要发展方向,已带动社会投资超过万亿元 [1][11] - 卫星互联网在长距离算力调度中相比光纤传输具有显著低时延优势,例如Starlink实测延迟为18-19毫秒,而1000公里光纤时延约5ms [2][27] - 空天计算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星算计划”拟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三体计算星座”远期总算力目标达1000P,开启天基算力新范式 [3][38] - “星缆计划”旨在构建低时延天基网络,解决“东数西算”时延需求,例如可将杭州-乌鲁木齐传输延迟从62ms降至28ms [4][69] - 在保守/中性/乐观假设下,卫星互联网算力调度长期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04/756/1260亿元 [4][80][81] 东数西算产业趋势 - 截至2025年9月,“东数西算”工程已形成8个枢纽节点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覆盖14个省份 [1][11] - 西部地区凭借气候与能源优势发展算力产业,例如新疆地区年平均气温4-13摄氏度,年均日照2600-3400小时,光伏可开发规模约2.1亿千瓦 [13] - 截至2025年6月,新疆兵团已备案算力中心项目37个,计划总投资约389亿元,建设算力规模超10万PFlops [14] -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9项技术文件已全部发布,标准体系建设基本完善 [15] - 各地算力调度发展加速,重庆构建跨区域多元异构算力调度体系,引入西部富余算力,渝哈算力网时延约41毫秒 [19][24] 卫星互联网传输优势 - 光纤传输时延受光缆长度主导,光缆每200公里时延约1ms,1000公里时延约5ms,设备时延和节点数量也会增加总时延 [23][25] - 部分应用场景对时延要求极高,例如云VR需时延低于10ms,智能体实时交互需时延小于1ms [25] - 低轨卫星互联网在长距离传输中时延优势明显,Starlink V2卫星将时延从500ms以上缩减至30ms以下,实测延迟为18-19毫秒 [27] - 截至2025年7月,星链已为全球2000架飞机提供航空服务,机载带宽达250Mbps,时延控制在20ms以内 [29] 空天计算发展现状 - 政策大力支持商业航天与低空经济发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服务管理规定于2025年6月施行 [30] - “星算计划”于2024年11月发布,旨在构建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成的太空智算基础设施,国星宇航已成功发射全球首颗AI大模型科学卫星 [35] - “三体计算星座”是国内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2025年计划完成超50颗卫星布局,2027年前完成约100颗卫星建设 [38] - 2025年5月,“三体计算星座”成功首发12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达100Gbps,12颗卫星互联后具备5POPS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39] - 天算星座是一个开放开源卫星研究平台,规划一期6颗、二期24颗、三期300颗卫星,二期将重点开展空天计算、6G网络等前沿技术试验 [44][46] 星缆计划与基础设施 - “星缆计划”以激光与微波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目标同步解决“东数西算”低时延需求和天基算力短板 [4][69] - 国内西部算力集群规模显著,例如和林格尔集群算力达近10万P,中卫集群全部建成后可提供28万GPU卡算力 [73][74] - 普天科技与氦星光联、北京忆芯科技成立联合创新中心,围绕“三体计算星座”建设,聚焦空天传输通道升级、智能卫星平台研发等领域 [4][76][78] - 空天计算核心部件持续成熟,例如之江实验室星载智能计算机智加X2算力达每秒32万亿次,功耗较前代降低50% [55] - 氦星光联为“三体计算星座”首发卫星提供24套激光通信终端,构建“主链+低链”混合激光网络架构,主链卫星链路速率达100Gbps [58] 投资建议 - 建议重点关注天基算力核心标的普天科技、顺灏股份,以及天基基础设施能源分系统核心供应商上海港湾 [5][82] - 同时关注中科星图、中科曙光、高华科技、陕西华达、开普云、软通动力、千方科技、佳都科技、中国软件等公司 [5][82] - 建议重点关注卫星互联网细分领域领军企业通宇通讯、震有科技、航天智装、臻镭科技、上海瀚讯、创意信息、梅安森、六九一二等 [5][82]
四川中行以金融力量助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11 19:50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 据了解,"星算"计划融合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两大新质生产力领域。协议约定,四川中行为国星宇航提供跨境结算、供应链金融、现金管理、投行业务等多 元化服务,助力该公司技术研发、国际市场拓展、产业链整合等。中银金租定制租赁服务方案,围绕卫星融资租赁、销售端直采等创新金融服务,向国星宇 航、"星算"计划用户、卫星客户及供应链等关联公司,提供总金额50亿元人民币意向租赁融资额度。 四川中行负责人表示,自2022年起,该行是首批为国星宇航提供普惠贷款支持的金融机构。接下来,将以金融"活水"滴灌航天科技创新,助力四川打造商业 航天产业高地。未来,还将与中银金租继续围绕国星宇航发展战略,探索"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路径,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曾俊鹏) 编辑:穆皓 转自:新华财经 近日,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以下简称:四川中行)联动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金租)与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 星宇航)签署"星算"计划合作协议,三方将共同探索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新模式,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
当太空邂逅AI 谁在打开中国版“星际之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0:16
文章核心观点 - 太空与AI的结合正从科幻想象加速照进现实,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并影响日常生活 [1] - 中国“星算计划”通过发射计算卫星构建天基算力网络,实现太空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业务实战,颠覆传统AI算力模式 [2][3] - 太空计算在交通、应急救灾、城市规划等多领域实现商业化落地,其“上帝视角”和“实时智能”优势显著 [5][6][7] - 全球AI算力需求激增,中美在AI基础设施层面展开竞争,中国通过“星算计划”开辟“向太空要算力”的差异化发展路径 [8][9] 太空计算技术突破 - “星算计划”发射全球首个具备在轨计算能力的太空计算星座,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总算力达5POPS,相当于将大型数据中心搬入太空 [3] - 计算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与星间通信系统,可实现“在轨思考”,直接在太空完成数据清洗与分析,仅回传核心结果,传输效率较传统卫星提升几十倍 [3] - 该技术模式打破地面算力瓶颈与空地传输带宽限制,重新定义AI时代的算力边界 [3] 商业化应用与场景 - “星算计划”在首发星座升空后不到半年即迎来全球首个商业用户,与佳都科技合作将交通行业模型算法成功“上星运行” [5] - 在智慧交通领域,太空计算可克服恶劣天气及偏远复杂区域的地面监测局限,在指令发出后几分钟内生成精准路网信息,提升出行体验 [7] - 应用疆域扩展至城市规划、动态测绘、应急救灾、商业金融及文化旅游等领域,例如快速生成灾情地图、动态监测人口流动以辅助城市规划决策 [7]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 EFLOPS,同比增长74.1%,预计2025年将达1037.3 EFLOPS;2024年中国AI算力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8] - 202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已接近100亿美元,未来十年年均增速预计将超20% [8] - 美国启动总投资约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建设地面AI基础设施,而中国“星算计划”则通过“卫星+AI”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形成差异化竞争路径 [9]
当太空邂逅AI,谁在打开中国版“星际之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0:07
文章核心观点 - 太空与AI的结合正从科幻想象加速照进现实,并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中国通过“星算计划”构建天基算力网络,在太空计算领域实现实质性商业落地,并与美国“星际之门”计划形成差异化竞争 [1][2][9] 太空计算技术突破 - 第四届琶洲算法大赛总决赛出现特殊赛题,要求开发能在卫星上运行的交通路网视觉分析算法,优胜算法将上传至在轨卫星运行,标志着太空计算从实验室走向业务实战 [2] - 2024年5月,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发射12颗计算卫星,开启太空计算新时代,采用卫星+AI的“天数天算”模式,旨在打破地面算力瓶颈 [2] - “星算计划”由国星宇航牵头,联合108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推进,计划通过2800颗计算卫星组网,在近地轨道搭建覆盖全球的“天基算力网络” [2] - 已发射的计算卫星组成全球首个具备在轨计算能力的太空计算星座,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星座总算力达5POPS,相当于将一座大型数据中心搬入太空,国星宇航成为全球首个提供常态化星座级太空算力商业服务的公司 [3] - 与传统卫星仅能完成数据采集与信号转发不同,“星算计划”卫星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实现“在轨思考”,可在太空直接完成数据清洗、分析与推理,仅回传核心结果,传输效率提升几十倍 [3] 商业化应用与场景 - “星算计划”在首发星座升空后不到半年,即迎来全球首个商业用户与实质性落地场景:与佳都科技旗下佳知慧行合作,将交通行业模型算法成功“上星运行” [5] - 作为聚焦交通领域的AI企业,佳都科技深耕行业超20年,为全国100多个城市提供智慧交通解决方案,其看重卫星的“上帝视角”及太空计算的“实时智能”对智慧交通的意义 [6] - 太空计算可解决传统交通治理依赖地面摄像头、传感器易受异常天气影响及偏远复杂区域监测“真空带”的问题,卫星可在收到指令后快速拍摄高清图像,在太空中直接调用大模型算法分析,几分钟内生成精准路网信息,提升出行体验 [7] - 太空计算的应用疆域广泛,包括城市规划、动态测绘、应急救灾、商业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例如在应急救灾中快速生成灾情地图,在城市规划中动态监测人口流动与用地变化 [7] 市场前景与行业竞争 - 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 EFLOPS,同比增长74.1%,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037.3 EFLOPS,同比增长4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达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 [8] - 第三方机构指出,2025年全球太空算力市场规模已接近100亿美元,未来十年年均增速将超20% [8] - 2025年初,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宣布启动总投资约5000亿美元的“星际之门”计划,由OpenAI、软银集团、美国甲骨文公司参与,旨在建设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其首个超大型数据中心已在得克萨斯州阿比林市投入运营 [9] - 中国“星算计划”核心思路是通过“卫星+AI”模式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帮助国内AI企业利用天基计算资源,打破算力瓶颈,其向太空延伸算力边界的差异化路径,有望实现“换道超车” [9]
中国团队重新定义“星际之门”!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已实现常态化商用
量子位· 2025-09-25 19:42
核心观点 - 交通行业算法首次实现在轨卫星全流程运行 标志着太空AI算力进入常态化商业运营阶段 代表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正式投入商业使用[4][6][15] 技术实现 - 道路识别模型完全部署于轨道卫星 实现图像采集、模型推理到结果回传全流程在轨完成[1][10][11] - 图像数据未传回地面 仅回传结构化识别结果 大幅降低数据传输需求[2][10] - 系统支持亿级参数模型稳定运行 具备完整任务调度和通信回传能力[13] 基础设施 -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批卫星于2025年5月发射 提供太空算力支持[5][12] - 计划建设2800颗计算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基础设施 系统总算力超10万P[12] - 通过星间激光通信与协同调度技术实现卫星在轨联网[12] 商业应用 - 佳都科技旗下团队成为全球太空计算星座首个商业用户[9][15] - 系统实现服务调度与链路闭环 打通商业场景应用路径[15] - 太空计算节点从技术可行阶段进入实际可用阶段[16] 行业意义 - 将响应时间压缩至最短路径 实现数据获取与处理同步进行[21] - 太空不再仅是数据来源地 而是成为算法的运行场和智能反馈系统[19][23] - 为AI模型提供新的运行维度和数据来源 重塑数据采集到决策反馈路径[22] - 中国企业在轨道AI网络系统建设方面提供新的全球范式[23]
80后博士创业,公司7年估值涨超70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0:28
上市进程与估值变化 - 公司于2025年1月27日首次递交港股申请材料 但六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流程 于8月25日重新递交材料[2] - 第二次递交申请前不到一个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投后估值从早期9500万元增长至2025年7月末的67.6亿元 七年多时间估值暴涨超70倍[2] - 公司若上市成功将成为"AI卫星第一股" 目前民营商业航天领域尚无上市先例[2] 公司治理与股东结构 - 创始人陆川持股32.46% 为最大股东 拥有近20年人工智能及航天工程研究经验[5] - 主要股东包括北京星融宇航(22.72%) 盛希泰(11.45%) 北京新时代空间(9.74%) 星河产业集团(9.68%) 深创投集团(3.77%)[5] - 股东中含地产商背景机构:星河产业集团由星河控股全资持有 广东万全投资由万科持股49%[5] 行业地位与业务规模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 市场份额2.0%[6] - 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22.1%[6]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 公司以21颗AI卫星(总计27颗)位列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第一[7] 技术优势与战略规划 - 掌握四大核心技术:太空环境AI应用卫星研制 型谱化卫星平台快速定制 "灵境引擎"遥感影像升维 高功率平板式AI智算卫星平台[7] - 推出"星算计划" 拟建设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 2025年2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准新增60颗卫星发射计划[8] - 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12颗计算卫星 组成国内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 在轨计算能力达5 POPS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100 Gbps[8]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收入从2022年1.77亿元增长至2024年5.53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76.6%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11] - 星基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 2022-2024年收入占比分别为58.0% 90.7% 79.7% 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1.18亿元 同比增长9.2%[12] - 持续亏损且幅度扩大:2022年亏损0.91亿元 2023年1.39亿元 2024年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6][13]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收入从2020年178亿元增长至2024年269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0.9% 预计2024-2029年以36.3%复合增长率增长至1265亿元[11] - 民营企业收入占2024年中国卫星行业总收入的32.5% 预计2029年提升至47.5%[11] - 行业面临技术投入周期长 研发成本高昂等挑战 同业公司如中国卫星 中国卫通 航天宏图均出现盈利压力[15] 运营风险与挑战 - 客户集中度高:2022-2025H1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为77.4% 56.1% 77.5% 98.4% 最大客户占比达49.7%且变更频繁[15] - 供应商集中度提升:2025年上半年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73.8% 最大供应商占比36.1%[16] - 外包研发开支激增:2022-2024年外包研发开支分别为809.7万元 1572.8万元 6103.8万元 占研发开支比例从17.7%升至43%[15]
80后博士创业,公司7年估值涨超70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2 10:19
上市进程与估值 - 公司于2025年1月27日首次递交港股申请材料 但六个月内未完成上市流程 于8月25日重新递交材料[1] - 在第二次递交申请前不到一个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投后估值从最早的9500万元增长至2025年7月末的67.6亿元 成立7年多估值暴涨超70倍[1] - 公司冲刺"AI卫星第一股" 目前以卫星研制和星座运营为主营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尚无上市先例[1] 创始人背景与股权结构 - 创始人陆川出生于1983年 拥有近20年人工智能、航天及通信工程研究经验 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5] - 陆川持有公司最多股份 占比32.46% 主要股东包括北京星融宇航(22.72%)、盛希泰(11.45%)、北京新时代空间(9.74%)、星河产业集团(9.68%)等[5] - 股东中包含地产商背景机构 星河产业集团为星河控股集团全资持有 广东万全投资由万科持股49%[5] 行业地位与技术能力 - 按2024年收入计 公司在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八 市场份额2.0%[6] - 在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 市场份额22.1%[6] - 按累计发射AI卫星数量计 公司在中国所有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一 已发射27颗卫星中包含21颗AI卫星[6][7] - 依托四大核心技术:适配太空环境的AI应用卫星研制技术、型谱化卫星平台快速定制技术、"灵境引擎"遥感影像升维技术、高功率平板式AI智算卫星平台技术[6] 星算计划与星座建设 - 提出建设由2800颗AI卫星组成的天基算力网"星算计划" 目标将算力服务器发射入轨形成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7] - 2025年2月新增发射60颗卫星计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2025年5月14日成功发射12颗卫星[7] - 计划于2028年前发射星算计划下首批100颗AI智算卫星[7] - 2025年5月14日发射的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12颗卫星为首发星座 在轨计算能力达5 POPS 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大达100 Gbps[8]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收入从2022年1.77亿元增长至2024年5.53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76.6% 2025年上半年收入2.41亿元 同比增长65.1%[11] - 主营业务由星基解决方案、卫星及相关服务、其他服务三部分组成 星基解决方案为第一大收入来源[12] - 2022-2024年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分别为1.03亿元、4.60亿元、4.41亿元 占总收入比例58.0%、90.7%、79.7% 2025年上半年收入1.18亿元 同比增长9.2%[12] - 持续亏损且幅度扩大:2022年亏损0.91亿元 2023年亏损1.39亿元 2024年亏损1.77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1.92亿元[6][13]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收入从2020年178亿元增长至2024年269亿元 复合年增长率10.9%[11] - 预计自2024年起按复合年增长率36.3%增长 2029年达到1265亿元[11] - 民营企业收入占2024年中国卫星行业总收入32.5% 预计2029年将占47.5%[11] 经营风险与挑战 - 外包研发开支激增:2022年809.7万元、2023年1572.8万元、2024年6103.8万元 占同期研发开支比例从17.7%升至43%[14] - 客户集中度极高: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2022年77.4%、2023年56.1%、2024年77.5%、2025年上半年98.4%[14] - 最大客户收入占比波动大且变更频繁:2022年49.2%、2023年21.5%、2024年31.3%、2025年上半年49.7%[14] - 供应商集中度上升:向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从2022年29.9%升至2025年上半年73.8% 最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2023年36.3%、2025年上半年36.1%[15]
“星算”计划梁溪星座发布会暨国星宇航太空计算生态大会成功举办
证券日报网· 2025-07-31 22:12
星算计划梁溪星座发布 - 国星宇航与无锡国星空天智能科技共同主办梁溪星座发布会并公布2025合作伙伴名单 [1] - 梁溪星座由1轨12颗智算卫星组成 总算力达20P 成为天基算力最强的太空计算星座 [1] - 星座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02组、03组星座研制工作快速推进 [1] 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进展 - 首发星座已于5月14日成功发射并完成在轨交付 成为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1]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成为首个太空计算用户 卫星目标智能检测算法模型已完成在轨部署与实时推理任务 [2] - 公司通过深化计算卫星研制组网与空间智能应用落地 推进太空计算技术规模化部署与能力共享 [2]
谁在为成都“代言”?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9 00:22
商业航天与太空AI - 国星宇航宣布"星算"计划全球总部落地成都 包含研发中心 制造中心和运营中心 目标在太空AI领域保持成都的领先地位 [1]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已成功发射 显示公司在太空技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1] 氢能与先进能源 - 丰田中国氢燃料电池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落户成都 看重成都绿电资源和成渝"氢走廊"需求 有望推动成都成为"绿氢之都" [1] - 1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签约金额超825亿元 涵盖先进能源等未来产业领域 [1] 数字文创与AI产业 - 新美集团投资150亿元建设全球微短剧总部基地及行业大模型 看重成都影视院校资源和完整产业链 [5] - 成都重点发力AI与数字文创赛道 列为招商大会专场对接领域 [5] - 科大讯飞引导全球开发者团队向成都聚集 联合投促部门吸引创业企业共建生态 [7] 生物医药创新 - 百利天恒指出成都ADC药物领域全球领先 具备特色人才和营商环境优势 [6] - 子路科技利用AI进行药物筛选 认为成都兼具成本优势和交叉产业协同潜力 [6] 智能网联汽车 - 百度阿波罗项目落地"一总部 三中心 一联盟" 将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并推动上下游集约发展 [7] 资本与产业链布局 - 成都发布百亿级"链主基金行动计划" 基金群规模超1700亿元 重点支持产业链生态构建 [12] - 成都高投早期投资海光信息获数百亿元收益 显示资本培育产业的长期策略成效 [12] 招商成效数据 - 1至5月成都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同比增长182% [14] - 1至4月到位外资6.56亿美元 同比增长58.89% [14]
发起“投资成都”倡议,全球企业畅谈在蓉发展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6-18 12:19
全球招商大会概况 - 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于6月18日开幕 旨在向全球投资者推介成都发展投资机遇 [1] - 大会主题为"选择成都就是选择中国战略机遇 就是选择良好产业生态 投资成都就是赢在当下 成就未来" [1] 参会企业与机构 - GE医疗 林德 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通过视频连线发出"投资成都"倡议 [3] - 国内外院士 专家智库 商协会代表共同参与倡议活动 [3] - 全球航空航天 清洁能源 先进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负责人进行主题发言 [3] 企业投资动态 - 国星宇航宣布"星算"计划全球总部落地成都 将推动太空计算的"成都探索" [3] - 丰田中国将在成都投资氢能项目 涉及大型卡车氢能化推广及氢能产业链构筑 [3] - 空客公司表示选择成都基于航空产业生态完备 区位优势明显 人才资源丰富等因素 [4] 产业发展优势 - 成都位于成渝氢走廊核心节点 拥有丰富绿电资源 正在建设"绿氢之都" [3] - 成都作为全球双机场国际航空枢纽 巨大的人流物流带来大量机遇 [4] - 航空产业在成都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4] 招商引资成果 - 2023年1-5月成都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497个 同比增长182% [4] - 2023年1-4月到位外资6.56亿美元 同比增长58.89% 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4] 产业生态展示 - 大会设置"投资成都"线下场景 包括政企服务对接台 "招商AI金融超市"等 [4] - 展示成都"立园满园"新成效 展现广阔投资空间和一流产业生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