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智能计算机

搜索文档
计算机行业重大事项点评:太空计算星座全球首发,我国开启天算时代
华创证券· 2025-05-19 20: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太空计算取得新突破,天基智能有望迎来新业态,建议关注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和卫星应用等领域投资机会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基本数据 - 计算机行业股票家数为 336 只,占比 0.04%;总市值 42785.61 亿元,占比 4.30%;流通市值 36714.98 亿元,占比 4.64% [6] 相对指数表现 - 计算机行业 1 个月绝对表现为 4.3%,6 个月为 -2.6%,12 个月为 33.7%;相对表现 1 个月为 1.2%,6 个月为 -0.6%,12 个月为 26.9% [7]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入轨 - 2025 年 5 月 14 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 12 星,采用国星宇航自研智能网联卫星平台,搭载星载智能计算机等载荷,具备太空计算和互联能力 [2][9] - “三体计算星座”由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是千星规模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可解决传统卫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 [9] -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将由 2800 颗算力卫星组网,并与超 100 个地面算力中心互联互通,构建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 [9] - 此次发射标志我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2025 年“三体计算星座”将完成超 50 颗计算卫星布局 [9] “天数天算”时代来临 - 本次发射的一箭 12 星最高单星算力达 744TOPS,整体具备 5POPS 在轨计算能力和 30TB 存储容量 [9] - 星座搭载 80 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 L0 - L4 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将执行异轨卫星激光接入等在轨试验任务 [9] - 星座建成后总算力可达 1000POPS [9] 太空算力应用场景 - 基于天基计算与互联互通,卫星数据采集服务周期有望从天级以上大幅缩短至秒级 [9] - 可扩充低延时服务场景,支持应急处突、防灾减灾、低空经济等需求场景 [9] - 支持三维数据的轨实时处理,如三维数字孪生应用、低空飞行器卫星三维导航等 [9] 投资建议 - 卫星制造领域建议关注中国卫星、光迅科技、烽火通信、航天电子 [9] - 卫星运营领域建议关注普天科技、软通动力、开普云、星图测控 [9] - 卫星应用领域建议关注中科星图、莱斯信息、华测导航、海格通信等 [9]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估值情况 | 公司 | 市值(亿元) | 2024A EPS | 2025E EPS | 2024A PE | 2025E PE | 2024A PS | 2025E PS | | --- | --- | --- | --- | --- | --- | --- | --- | | 软通动力 | 553.6 | 0.2 | 0.4 | 306.9 | 140.3 | 1.8 | 1.6 | | 光迅科技 | 346.5 | 0.8 | 1.4 | 52.4 | 32.1 | 4.2 | 3.1 | | 中国卫星 | 312.1 | 0.0 | 0.0 | 1117.9 | 591.3 | 6.1 | 5.6 | | 中科星图 | 298.4 | 0.6 | 0.9 | 84.9 | 58.4 | 9.2 | 6.5 | | 烽火通信 | 247.4 | 0.6 | 0.7 | 35.2 | 28.7 | 0.9 | 5.7 | | 华测导航 | 233.0 | 1.1 | 1.4 | 39.9 | 30.6 | 7.2 | 5.5 | | 普天科技 | 154.8 | 0.0 | 0.3 | 1383.3 | 86.0 | 3.1 | 2.5 | | 莱斯信息 | 127.3 | 0.8 | 1.1 | 98.7 | 71.1 | 8.0 | 6.9 | | 星图测控 | 118.4 | 0.5 | 0.7 | 139.3 | 112.9 | 41.3 | 32.7 | | 开普云 | 42.8 | 0.3 | - | 207.8 | - | 7.0 | - | [4]
科技日报:“三体计算星座”为啥把计算送上天
科技日报· 2025-05-19 07:24
项目背景 - 中国首个整轨互联太空计算卫星星座"三体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1] - 项目由之江实验室联合全球合作伙伴于2023年启动构建,2024年11月正式立项[2] - 星座名称源于牛顿"三体问题"概念,象征多主体协同工作的复杂性[2][3] 技术突破 - 将卫星算力从T级提升至P级,实现10-100倍性能飞跃[5] - 星载智能计算机和80亿参数天基模型构成星座"智慧大脑"[5] - 星载高通量路由器支持百G比特高速率、低延迟传输[5] - 首次实现整轨卫星互联的太空在轨计算能力[5] 应用场景 - 数据处理时效从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秒级,如森林防火场景[7] - 支持双星协同观测伽马射线暴等天文现象[4] - 解决传统"天感地算"模式仅能传回10%有效数据的问题[4] - 科学实验卫星日数据回传量从500G提升至20G[4] 发展规划 - 首发12颗计算卫星搭载X射线偏振探测器[4][5] - 2024年计划完成超50颗卫星部署[7] - 2027年前建成100颗卫星规模[7] - 最终构建千星规模基础设施,总算力达1000POPS[5]
“四川造”十二星将算力送上天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发射入轨
四川日报· 2025-05-15 08:23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成功发射 - 本次发射任务代号"021"意指"从0到1"实现全球太空计算星座零的突破 [3][4] - 由国星宇航研发的12颗计算卫星组成"021"任务星座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1][4] - 这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首次发射也是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首次发射 [1][4] 星座技术参数与能力 - 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每秒744万亿次计算)整体具备5POPS(每秒5千万亿次计算)在轨计算能力和30TB存储容量 [1] - 12颗卫星均搭载星载智算系统、星间通信系统可实现整轨卫星互联和太空在轨计算 [1][4] - 卫星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可对L0-L4级卫星数据进行在轨处理 [1] - "三体计算星座"建成后总算力可达1000POPS(每秒百亿亿次计算) [1] 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 - "星算"计划将在太空实现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并与地面超100个算力中心互联构成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 [1] - 通过星间激光高速互联和算力分布式调度完成天基计算基础功能的在轨验证 [4] - 实现从"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转变满足太空即时计算需求 [5] 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 - 采用国星宇航自研智能网联卫星平台配套AI载荷和之江实验室星载智能计算机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模型上天" [7] - 通过降低数据传输成本和时间延迟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可应用于应急安全、低空经济等领域 [7] - 太空计算技术将助推产业发展解决传统模式下数据传输带宽限制和效率低下问题 [4][7]
把人工智能送上天,我国发射首个太空计算星座
环球网资讯· 2025-05-15 07:01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扬】5月14日,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正式进入组网阶段。一箭十二颗计算卫星是之江实 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的首次发射,也是国星宇航"星算"计划的首次发射。什么是"三体计算 星座",该星座建成之后可以发挥什么作用?针对相关话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之江实验室的相 关专家。 据介绍,通常卫星需先将数据传回地面,再由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对其进行解析,这种"天感地算"的模式 受限于地面站资源、带宽等因素,仅有不到1/10的有效卫星数据能传回地面,且存在数据时效差等问 题。解决这一问题正是构建"三体计算星座"的出发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三体计算星座"是由之江实验室协同 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该设施将通过在轨实时处理数据,解决传统卫 星数据处理效率瓶颈问题,推动人工智能在太空的应用与发展。 "我们不是简单地发卫星,而是要构建太空计算星座,把算力送到太空,实现计算卫星之间的互联互 通,进而把人工智能送上天。"王坚表示。 来源:环球时报 "三体 ...
数据中心不必建在地球!中国企业已经把算力设施送到了太空
量子位· 2025-05-14 16:55
太空计算星座发射 - 12颗太空计算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升空,组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1][2] - 该星座由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牵头发起的"星算"计划,与54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同投入建设[3][6] - 未来计划发射2800颗卫星组成天基算力网络,02组星座已进入设计研制阶段[4][14][15] 技术性能突破 - 单颗卫星计算能力从T级提升至P级,首发星座在轨计算能力达5POPS[8] - 卫星间采用激光通信,最高速度达100Gbps[9] - 搭载AI载荷、星载智能计算机及天基模型,实现算力上天、在轨组网[8] 太空算力优势 - 太空太阳能可提供持续能源供给,解决地面算力高能耗问题[22] - 太空低温环境可作为天然冷源,减少冷却成本[25] - 卫星发射成本逐年降低,2023年预计为6万元/公斤[27] 应用场景创新 - 可作为太空智能中枢,支持深空探测数据实时在轨处理[13] - 实现"天数天算",遥感数据第一时间处理并传回地面[29][30] - 地空专用通讯方式比互联网连接更安全[31] 全球发展趋势 - 欧盟已投入200万欧元论证太空数据中心可行性[36] - 美国Lonestar公司计划在月球建设算力中心[37] - 中国在太空算力部署上领先,首批卫星已投入使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