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

搜索文档
汇聚在爱国主义旗帜下(观沧海)
人民网· 2025-07-13 06:10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主要围绕全民族抗战历史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无法按照要求提取公司和行业相关的关键要点。新闻内容聚焦于爱国主义精神、海外侨胞贡献和民族团结等历史主题,建议重新提供包含经济、企业或行业信息的文本以便进行分析。
天天学习|爱国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央视网· 2025-07-09 23:25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该文档主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寄语展开,不涉及公司和行业相关内容。因此按照注意事项第4条要求("只输出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本次无需输出分析内容。 (注:经核查,原文为政治导向类宣传报道,无任何企业、市场或经济数据。作为投资银行分析师角色,此类非商业信息不在专业分析范畴内。)
焦点访谈 | 走进这场重磅大展,一起重温红色岁月探寻革命印记
央视网· 2025-07-09 21:52
展览概况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于7月8日面向公众开放并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 [1] - 展览通过青年抗战故事展现伟大抗战精神包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 [3][6] - 展览包含大量首次展出的影像资料和实物展品 [3] 青年抗战事迹 - 归国华侨八路军女战士李林在晋绥边区反扫荡战斗中为掩护群众突围身负重伤后自尽牺牲时年仅24岁且怀有三个月身孕 [5] - 新四军刘老庄连82名战士在1943年苏北反扫荡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毙伤敌军370余人 [8][10] - 神枪手李殿冰在1943年晋察冀反扫荡中运用麻雀战战术率民兵作战27次歼敌267人 [13][15] 抗战精神内涵 - 伟大抗战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6] - 抗战青年通过投笔从戎、敌后游击、正面作战等多种形式投身救亡图存 [3][13] - 展览特别突出年轻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的先锋作用 [17] 历史意义 - 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 [15][17] - 当代青年需要传承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7] - 展览通过青春视角展现全民族抗战的历史画卷 [6][11]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 2025-07-07 19:51
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 人柳亚子。 除了何香凝和柳亚子外,日军占领香港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和东江纵队,还成功营救出茅盾、邹韬奋、 夏衍、胡风等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从维多利亚湾乘坐各型小船,在夜色中辗转 至内地。 时隔100年,还是在这里,还是在夜里。1941年,日军战列舰、驱逐舰兵分两路开进维多利亚湾。在日 军海空联合进攻下,英国殖民统治者匆匆抵抗了十几天,就宣告投降。这片中国的海,又落入日本帝国 主义手中。 登舰参观的香港市民中,每天都能遇见情绪激动的老者。东江纵队老兵罗兢辉登上了山东舰,回忆起当 年在维多利亚湾坚持抗战的岁月情不自已。当时的他乘坐木船遭遇风浪掉进了海中,九死一生。 耻辱终结的时间,也发生在夜里。1997年7月1日,很多中国人都记忆犹新。这一天的0时40分——在米 字旗刚刚降落40分钟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 多利亚港湾。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鸣,那天深夜就曾走上街头,欢迎解放军进驻香港。2017年辽宁舰 访问香港,屠海鸣曾受邀上舰参观。这一 ...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港首映
新华网· 2025-07-07 11:11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首映 - 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香港举行首映礼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首映礼在香港铜锣湾影艺戏院举行 观众出席观看首映场 [4] - 电影制片人兼导演方励出席首映礼并接受采访 [5] 纪录片内容与历史背景 - 纪录片取材自1942年太平洋战争时期真实事件 日军运俘船"里斯本丸"号被美军击中 舟山东极渔民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2] - 影片历时8年拍摄 抢救性寻访亲历者及后代 挖掘大量珍贵历史文献和影像资料 [2] - "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历史起点在香港 与香港有深厚渊源 [6] 社会反响与教育意义 -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慧琼表示 该历史是鲜活爱国主义教材 提醒历史不应被遗忘 和平来之不易 [4] - 导演方励指出 今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 面向香港观众讲述抗战故事展现人与人真挚情感具有特别意义 [8] - 香港市民方女士认为 影片不仅是历史回顾 更提醒和平需要代代守护 [8] 影片发行计划 - 纪录片将于7月24日登陆香港院线 [8] - 公映前将进入香港理工大学面向学生群体展映 [8]
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掀起爱国热潮——“无比自豪,无比安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7 09:20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活动 - 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于7月3日抵达香港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 编队包括山东舰 导弹驱逐舰延安舰 湛江舰及导弹护卫舰运城舰 [4] - 这是我国首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常规动力航空母舰首次访港 恰逢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28周年及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的重要时刻 [4][6] - 香港社会各界反应热烈 社交媒体上"抢票攻略"和"围观攻略"成为热帖 市民在港岛南区 西侧及新界多个地点热情迎接编队 [4][5] 公众参观情况 - 山东舰 湛江舰 运城舰向香港市民开放参观 参观券"一票难求" 三轮预约都在开放一分钟左右全部满额 [7] - 山东舰高约20层楼 飞行甲板相当于2个标准足球场 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接触舰载战斗机 直升机及轻武器 [7] - 参观活动受到高度评价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表示这是一次震撼的军事体验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8] 社会反响与影响 - 香港特首李家超表示航母编队访港特别振奋人心 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的关爱 [6] - 香港市民普遍感到自豪和安心 有市民表示"这就是被保护的感觉" 并高度评价海军官兵的专业素质和亲切态度 [9][10] - 活动组织方珠江船务表示能为航母编队提供保障服务深感荣幸 客运部经理助理称这是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铭记的经历 [8] 特色活动 - 700多名山东舰官兵在飞行甲板上摆出"国安家好"字样表达对香港同胞的祝福 [9] - 舰上举办了甲板音乐会 香港青年与海军战士合唱《歌声与微笑》等歌曲 [10] - 突遇小雨时 官兵引导参观者到舰载机机翼下避雨 展现了军民鱼水情 [10]
赓续伟大抗战精神 汲取团结奋斗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02
抗战精神传承 - 抗战专题博物馆和纪念馆观众留言簿记录了大量真挚感悟,展现了民族记忆史的延续 [1] - "勿忘"二字频繁出现在留言中,体现历史教育意义和自省精神 [2] - 观众通过家书、旗帜等展品与历史人物产生跨时空共鸣,强化和平发展理念 [2] 爱国主义教育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战胜利决定性因素,激发当代人爱国情怀 [3] - 留言簿显示代际互动,如孩童立志参军与官兵回应,体现精神传承 [3] - 不同职业群体(医护人员、大学生村官)在留言中表达实践抗战精神的决心 [4] 社会发展启示 - 80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的历史飞跃,留言反映人民对发展成果的认同 [4] - 新时代强调弘扬爱国情怀,将其作为克服困难的精神旗帜 [3] - 当前需赓续抗战精神,凝聚团结奋斗力量推进民族复兴 [4]
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中国青年报· 2025-06-22 09:28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关键要点总结: 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体现在知国意识、护国觉悟和强国意志,与国同存、为国而亡的自觉心和自驱力 [2] -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展现中华民族面对危难时的坚强意志和舍生取义的决心 [2] -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中华民族同敌人抗争到底的强者气魄 [3] -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支撑中国人民抗争到底,是抗战精神的灵魂所在 [3] 继承弘扬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 - 激活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基因,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4] - 坚守和巩固中华民族主体价值,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5] - 坚持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正确方向,提升全社会精神文明程度 [6] 继承弘扬抗战精神的实践路径 - 用政策、制度和法律手段将抗战精神融入国家治理体系,转化为建设实践能力 [7] - 加强抗战精神社会教育,让公众准确认识历史真相和思想真谛 [8] - 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高度宣传抗战精神的世界意义和人类进步价值 [9]
岁月不曾模糊英雄身影 白山黑水间铸就中国人挺立的精神丰碑
央视网· 2025-06-20 14:04
根据提供的新闻内容,以下是按照要求格式整理的要点总结: 历史背景 -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杨靖宇将军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8] - 1929年杨靖宇从河南奔赴东北开展革命工作 [8] 军事活动 - 1932年秋杨靖宇被派往南满地区领导抗日武装斗争 [7] - 1936年初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歼灭关东军"肉弹十勇士" [7] - 1938年8月指挥长岗战斗,以450多人兵力歼灭伪军索旅,击毙西田重隆和高冈武治 [14] - 1939年夏被日军列为伪满洲国第一心腹大患,悬赏两万元收买其人头 [16] - 1939年10月至1940年2月与日伪军作战达47次 [24] 精神象征 - 提出"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的著名言论 [5] - 创作《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鼓舞士气 [13] - 在断粮6天情况下仍坚持战斗直至牺牲 [24] - 牺牲后胃中仅发现枯草、树皮和棉絮,无一粒粮食 [26] - 日军战犯岸谷隆一郎在遗书中承认"中国拥有像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国" [28] 纪念活动 - 濛江县更名为靖宇县以纪念将军 [32] - 1948年杨靖宇将军头颅在长春被找到 [32] - 1958年头颅安葬于吉林省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