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南合作
icon
搜索文档
王毅会见博茨瓦纳外长布塔莱
经济观察网· 2025-06-11 01:02
中博双边关系发展 - 中博友谊历经历史考验 双方在反帝反殖和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团结合作 [1] - 2025年是两国建交50周年 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1] - 中方支持博方探索自立自强发展道路 愿扩大市场开放并拓展经贸、能源、制造加工业、卫生健康等领域合作 [1] 中非合作战略 - 面对国际变局 中非需加强团结抵制单边保护主义 防止世界退回丛林法则 [1] - 中方将推动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 为南南合作增添新动能 [1] - 博方愿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落实"十大伙伴行动"并加强人文交流 [2] 国际事务协作 - 博中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理念相近 博方赞赏中方全球贡献 [2] - 双方将加强非中合作 共同应对复杂地缘政治挑战 [2] - 博方强调公平正义和多边主义对中小国家的重要性 [2]
启动五大工程 共谋发展振兴—— 中拉在现代化征程上并肩前行(权威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6-10 06:25
中拉关系发展现状 - 中拉贸易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是本世纪初的40多倍[1] -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实施2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造上百万个就业岗位[1] - 中拉金融合作持续拓展,包括本币互换、清结算等安排,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不断增长[1] 中拉合作机制 - 中拉论坛成立10周年,涵盖33个拉共体成员国,形成高效外交平台[4][6] - 论坛推动经贸、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建立稳固对话框架[4][5] - 中国通过论坛支持拉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项目[4] 中拉合作领域拓展 - 合作从初级产品贸易拓展至发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合作等多领域[2] - 新增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未来合作方向,如可再生能源领域优势互补[7] - 能源转型、可持续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被列为重点深化合作领域[8] 中拉合作战略意义 - 双方合作推动拉美更好融入全球价值链,创造现代化与多元化发展机遇[2] - 中国式现代化为拉美提供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新框架[8] - 中拉人口总和超20亿(占全球1/4),合作将扩大市场规模和投资机会[11] 全球南方合作 - 中拉合作模式重新定义全球化方向,影响全球南方在国际体系的话语权[12] - 双方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12] - 合作机制为全球南方争取发展权、塑造更公正国际秩序作出贡献[11]
东西问丨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为南南合作提供新范式
中国新闻网· 2025-06-04 10:10
活动概述 - "从茶园到港口"研讨会暨建筑与茶文化双主题展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贝洛奥里藏特市举行 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承办 运用10余项数字技术展示"万里茶道"历史人文脉络 在中国、巴西、俄罗斯三国巡展 [1] 展览意义 - 展览使巴西公众接触"万里茶道"承载的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 充当文明间桥梁 推动文化交流与国际对话 [3] - 展览引介并深化"文化路线"概念 通过具体案例提升巴西公众及机构对这一文化遗产框架的认知 [3] - 展览契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推动跨文化理解、促进包容性遗产叙事及支持创新方式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全球努力 [3] 南南合作与遗产保护 - "万里茶道"展览展示南南合作推动人类遗产保护和动态传承的范例 通过全球南方国家间的知识交流、互学互鉴和协同研究 使遗产保护实践扎根于共同历史经验和文化价值 [5] - 项目通过数字平台与协同叙事增强遗产访问 激活本地叙事 在传统边界外创造新诠释空间 突出非西方遗产框架重要性 [5] - 项目提供三方面可复制经验:参与式遗产诠释让社区塑造自身叙事 跨文化治理模式基于传统知识与当代政策对话 文化路线作为连接人类共存、韧性和共同记忆的纽带 [5] - 南南合作成为促进知识多样性的催化剂 推动更公平、多元和可持续的遗产保护创新模式 [6] 技术应用与案例 - 中国将尖端技术与传统保护实践结合 故宫博物院对超过90万件文物完成数字存档 建立全面易访问的资料库 体现战略远见和坚定投入 [7] - 云技术革新有形和无形遗产的保护、传播及体验方式 支持动态保护模式 应用范围包括协作式数字档案、沉浸式叙事、人工智能保护分析及跨洲实时互动 [7] - 展览运用数字技术展示"万里茶道"历史人文脉络 [1] 并通过云技术展出沿线建筑三维动画 [9] 机构合作与未来计划 - 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与文化景观"教席 作为推动南南合作平台 汇聚推广扩展遗产观的机构 [9] - "伟大相遇"沉浸式展览作为教席首场活动 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展出 通过影像、音景和投影体验当地文化遗产 [9] - 作者将赴华中科技大学访学 重点关注推动中拉在文化景观、数字遗产与社区参与式保护等领域的对话与联合研究 [10]
中方:南南合作始终是对外合作优先方向
快讯· 2025-05-31 09:14
联合国南南合作基金30周年纪念活动 -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活动致辞中表示中方高度赞赏基金支持的务实合作成果 [1] - 中方表示始终坚定支持联合国发展支柱和真正的多边主义 [1] - 中方指出始终将南南合作作为对外合作的优先方向 [1] - 中方强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南方大家庭的一员 [1] - 中方鼓励基金继续坚持南南合作基本原则 [1] - 中方呼吁利益攸关方通过加强伙伴关系形成合力打造互利共赢成果 [1]
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蒙古国气变支持项目启动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5-27 09:07
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蒙古国气候变化适应性支持项目 - 该项目是基金在东北亚地区的首个气候变化适应性项目,也是基金在蒙古国开展的第二个项目 [1] - 项目由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和蒙古国红十字会合作实施 [1] - 项目聚焦提升蒙古国早期预警能力、牧民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并为蒙古国政府提供政策建议 [1] - 项目实施周期为两年,预计将惠及蒙古国约2万民众 [1] 中国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概况 - 基金已同2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在6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了160多个项目,惠及3000多万人民 [1] - 中方建立了140亿美元的全球发展资金库,为各类发展项目量身打造融资方案 [1] - 今年是新中国援外75周年,中国对外援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友好、共同发展 [1] 项目意义与展望 - 项目是中方落实应对气候变化承诺、践行周边外交政策的一个生动体现 [2] - 项目有望成为中国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打造的气候变化适应性旗舰项目 [2] - 项目将提升蒙古国民生福祉,助力可持续发展 [2] 国际合作方评价 - 蒙古国红十字会秘书长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代表感谢中方对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长期支持 [5] - 中方支持为蒙古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提升民众福祉提供了重要帮助 [5] - 各方希望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5]
印巴冲突,为何加深了中印之间的战略裂痕?
虎嗅· 2025-05-26 10:34
中印与"全球南方"的历史渊源 - "全球南方"诞生于二战后的全球非殖民化浪潮,其发展经历过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数轮高潮 [1] - 1955年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作为全球政治运动形成的里程碑,南方国家正式走上世界政治舞台 [3] - 1964年77国集团成立,标志着"全球南方"国家形成集体联盟,至今已拓展至133个成员国 [4] 中印与"全球南方"的早期互动 - 中印与"全球南方"国家的正式接触可追溯到万隆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原则,印度是会议发起国之一 [6] - 中国是不结盟运动观察员国,支持77国集团主张;印度是不结盟运动主要领导国和77国集团成员 [6] - 冷战结束后"全球南方"概念一度沉寂,21世纪初随着中印经济崛起重新活跃 [7] 中国与"全球南方"的经济合作 - 2000年中非论坛成立,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非洲最大贸易伙伴 [8] - 2001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共识,自2009年起连续多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7][8] - 2018年中国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与"全球南方"互动的重要实践 [8] 俄乌冲突后的"全球南方"新动态 - "全球南方"国家在俄乌冲突中坚持"新不结盟"立场,冲击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 [10] - 中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化合作,如斡旋沙伊和解 [11] - 印度以"全球南方领导者"自居,召开"全球南方之声"峰会并推动非盟加入G20 [11] 中印对"全球南方"的认知差异 - 中国视"全球南方"为非西方但不反西方的架构,寻求建立平等互利的发展平台 [12][13] - 印度倾向将"全球南方"融入西方主导的既有秩序,充当南北方"联络员" [14][15] - 印度"全球南方"政策呈现"去中国化"倾向,如多次国际场合排斥中国参与 [16] 中印之争对"全球南方"的影响 - 削弱"全球南方"内部合作动力,两国在多边机制中的协作减少 [19] - 加剧全球集团对抗趋势,西方可能利用中印分歧分化"全球南方" [19] - 破坏既有中印多边合作机制,如金砖组织和上合组织功能受限 [20] "全球南方"的未来出路 - 中印协同集体领导是可能出路,地位竞争可转化为"俱乐部商品"而非零和博弈 [22][23] - 两国在气候变化、全球金融改革等领域有共同利益 [25] - "共同的亚洲命运"叙事存在合作空间,如G20主题与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似 [26]
专访乌拉圭牧农渔业部部长:乌中农业合作为南南合作开辟新路径
中国新闻网· 2025-05-25 00:49
中乌农业合作核心观点 - 乌拉圭与中国农业合作具有高度互补性,为双方互利共赢提供机遇,并成为全球南南合作新路径的典范 [1] - 2023年11月中乌双边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农业领域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是乌拉圭农牧产品最大出口市场 [1] - 合作涵盖传统农业(畜牧业、大豆种植)与前瞻性领域(可持续农业、竹产业),并推动示范农场、联合实验室等具体项目 [2] - 乌拉圭作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定位为高质量食品供应国 [2] 合作领域与具体项目 传统农业 - 乌拉圭在养牛领域优势显著:拥有优良牛种、100%牛群覆盖的追溯系统、领先的牛用兽医药品技术,牛肉是中国市场的明星产品 [2] - 两国共建乌中示范农场和肉牛可持续生产与育种联合实验室 [2] - 中国在大豆种植技术成熟,已合作建立乌中大豆联合实验室,研发适应两国需求的新品种 [2] 可持续农业与新兴领域 - 双方在可持续农业领域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乌拉圭加入中国国际竹藤组织,推动竹子规模化生产及"以竹代塑"倡议 [2] - 竹子碳汇能力突出,合作聚焦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应用 [2] 合作机制与平台 - 乌拉圭代表团访华期间参加"中国—乌拉圭农业联委会第三次会议",并与中国涉农部门会谈强化合作 [1] - 通过上海SIAL国际食品展推广乌拉圭农牧产品 [1] - "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农业合作成为重点,乌拉圭发挥食品供应国作用 [2] 未来合作愿景 - 乌方期待农业合作成为推动两国其他领域交流的引擎,并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典范 [3]
共谱中拉命运共同体新篇章
经济日报· 2025-05-21 06:26
中拉合作战略升级 - 双方关系从资源互补转向制度共建 实现由互利伙伴向发展共同体的跨越式转型 [1][2] - 通过《中国—拉共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等文件 将"一带一路"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性安排 [1] - 构建覆盖贸易便利化 技术标准互认 产能合作等领域的制度框架 彰显发展中国家自主设计合作规则的能力 [2] 数字经济与基建合作 - 重点推进数字基础设施标准互认 跨境支付系统对接等制度性基建 [3] - 秘鲁钱凯港智慧码头管理系统 阿根廷锂矿区无人运输网络等项目展现"硬基建数字化 软基建实体化"趋势 [3] - 推动中拉电商平台数据互通 物流网络共享 打造数字丝绸之路关键节点 [3] 新兴产业与价值链升级 - 建立中拉新兴产业合作园区 聚焦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形成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合作 [3] - 探索主权财富基金联合投资 跨境产业链金融等工具 突破高技术产业资本瓶颈 [3] - 未来可设立中拉技术转移基金 支持联合实验室建设 促进中国应用创新与拉美资源禀赋结合 [3] 多边机制与全球治理 - 设立发展中国家政策协调常设论坛 在世贸改革 气候融资等议题形成统一立场 [4] - 制定数字货币监管区域标准 创新绿色债券认证体系 打造国际规则试验田 [4] - 联合发起热带农业创新联盟 构建种子研发至仓储物流全链条协作体系 [4]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主题讨论五丨绿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19 18:30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主题讨论 绿色发展机遇与挑战 - 全球气温升幅已突破1.5℃,若延续现有趋势,2060年或面临升温4℃的灾难性后果 [4] - 需通过南南合作对冲发达国家绿色需求下滑,中国应成为引领力量 [4] - 政府需以担保机制确保绿色项目年化3%-4%的投资回报率,吸引国际资本参与 [4] - 推动多边开发银行与新兴市场协作,解决绿色能源供需错配问题,聚焦电网建设等"卡脖子"环节 [4] - 建议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世界银行协作,创新"主权担保+多边兜底"融资工具,将非洲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持续抵押品 [4] 国际绿色融资框架 - 国际清算银行应量化全球气候转型资金缺口,并通过多边担保框架降低新兴市场融资门槛 [7] - 绿色债券若获多边开发银行资产负债表背书,融资规模可提升30% [7] - 利用AI与区块链技术优化中小银行绿色贷款审批流程,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支持社区级光伏项目 [7] - 巴塞尔协议应将碳排放作为绿色贷款审批硬性门槛,ESG评级纳入债券发行架构 [7] ESG理念与实践 -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十大原则覆盖全球180个国家、2.5万家企业 [10] - 中国政策激励与绿色贷款双轮驱动模式成功,建议将循环经济纳入ESG考核体系 [10] - 中国企业RPET塑料循环利用项目需贴息贷款降低转型成本 [10] - 上海试点"负责任金属定价"机制,对锂、钴等50种关键矿产实施ESG溢价 [10] - 中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准则应与欧盟"全球门户"计划互补,共同制定气候韧性基础设施标准 [10] 非洲绿色转型挑战 - 非洲面临基础设施滞后与债务高企双重挑战,如马里太阳能项目因电网建设滞后沦为孤岛 [13] - 呼吁国际社会以"跳过式发展"思维支持非洲,引入中国智能电网技术,布局绿氢、储能等前沿领域 [13] - 建议将塞内加尔河流域水坝碳减排收益证券化,发行"气候韧性债券" [13] - 西非四国通过资源整合五年内建成四座水坝,减排效果相当于停驶百万辆燃油车 [13] 全球协作路径 - 需平衡效率与公平,激活私营资本活力并强化国际政策协同 [16] - 中国"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准则与欧洲"全球门户"计划具有互补性,可化解南北分歧 [16] - 跨区域联盟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定价金融资产 [16]
中拉合作跑出“加速度”(国际论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19 06:02
中拉论坛成果与五大工程 - 中拉论坛成立10周年,已成为深化双边关系和战略协作的高效机制,吸引多位拉美国家领导人和官员参与[1] - 中方宣布启动"团结工程""发展工程""文明工程""和平工程""民心工程"五大工程,共同落实三大全球倡议[1][3] - 会议通过多份成果文件,涵盖科技创新、经贸投资、人工智能、金融、基础设施、农业粮食等领域的合作举措[1][3] 贸易与投资合作 - 中拉贸易额2024年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电子产品、机械设备和农产品是主要贸易商品[6][7] - 中国向拉美提供66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金额度以支持当地发展,表明加强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意愿[3] - 中国是巴西、秘鲁和智利等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多个拉美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7] 基础设施与科技合作 - 中国制造的300辆电动公交车抵达智利,未来将增至1800辆,使智利首都大区RED公交系统中电动车比例达68%[4] - 首届中拉科学日活动在北京举行,聚焦生命健康、农业科技、数字技术、生物育种等领域合作[5] - 秘鲁钱凯港有望成为南美洲太平洋一侧最大的深水港,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7] 多领域合作深化 - 中资企业在拉美投资领域从传统矿业、农业扩展到电信、可再生能源和电力等新兴行业[5] - 拉美国家参与中国主导的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培训项目,促进知识传播与技术合作[5] - 中拉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加强协调,提升全球南方国家话语权和影响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