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
搜索文档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追寻台胞抗日足迹”系列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1 07:28
台湾抗日历史背景 - 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开启50年日本殖民时期 [1][2] - 台湾同胞持续进行抗日斗争 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传统 [1][2] 武装抗日斗争 - 乙未战争期间4个半月阵亡超过1.4万人 新北市盐寮海滨公园设有抗日纪念碑 [2][3] - 彰化县八卦山战役抗日义军血战三昼夜 壮烈成仁者达四五千人 [3] - 屏东县佳冬乡步月楼战役客家民众以木棍绑菜刀抵抗近两万日军 [3] - 苗栗事件 噍吧哖事件和雾社起义等抗争事件血染史册 [3] 非武装抗日形式 - 以蒋渭水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通过议会设置请愿运动 文化协会和工农运动与日本殖民当局抗争 [3] - 台湾抗日志士亲属协进会成立于2007年 包含30个抗日家族 致力于还原历史真相 [7] 大陆抗日参与 - 1937-1945年间共有5万多名台湾爱国志士回到大陆投身抗日 [5] - 李友邦1939年在浙江金华成立台湾义勇队 从42人发展到1945年的381人 成为台胞参加祖国抗日斗争中人数最多 活动范围最广的抗日团体 [5] - 台湾义勇队从事生产 情报 宣传和医疗等工作 台湾少年团同时成立 [5] 历史纪念与现状 - 台湾同胞在日本占据50年期间有65万多名慷慨赴死 [6] - 民进党当局推行"去中国化"政策 用"终战"代替抗战胜利 引发岛内舆论批评 [6] - 岛内通过纪念集会 座谈会和图片特展等方式纪念抗战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 [1][7]
海证期货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观影活动
期货日报网· 2025-08-20 11:45
公司活动 - 海证期货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 - 影片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展现普通中国人在至暗时刻的非凡抗争 [1] - 观影活动旨在引导党员铭记历史,坚定"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1] 影片内容 - 影片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饱含深情的演绎,展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悍卫民族尊严的悲壮历史 [1] - 影片采用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和极具冲击力的细节叙事,诠释中华民族在深重苦难中展现的伟大精神 [1] - 影片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守望相助、英勇不屈的精神品质 [1] 活动效果 - 观影活动被描述为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与精神洗礼 [1] - 观影结束后党员们深受触动,深刻认识到铭记国耻方能自强的道理 [1] - 公司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深化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 [1] 后续计划 - 公司计划引导全体党员以史为鉴,筑牢信仰之基 [1] - 公司将立足金融服务阵地,忠诚履职,专业报国 [1] - 公司旨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期货力量" [1]
学习新语·抗战丨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8 12:2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 4月抵达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 在昆明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多人 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 办学条件与学术成就 - 校舍破陋生活艰苦 茅草房宿舍 夯土墙铁皮屋顶教室 窗户糊纸 吃糙米陈米 [16] - 群贤毕至的教书育人理想场所 闻一多 朱自清 沈从文 陈寅恪 钱穆 钱钟书 杨武之 华罗庚 陈省身 冯友兰等学者汇聚 [10] - 形成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永久的精神丰碑 [18] 师生爱国行动 -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学生中有1100多人参军 其中镌刻在联大纪念碑上的有834人 许多人牺牲在抗日战场 [14][15] - 师生遵循刚毅坚卓校训 满怀科学救国理想 同舟共济同仇敌忾 投笔从戎效命疆场 [12] - 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内战民主运动 谱写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12] 教育精神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20日考察西南联大旧址 强调教育要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 [5][20] - 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 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20] - 继承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 形成最宝贵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 [18]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中的文艺】《黄河大合唱》民族危亡的怒吼
央视网· 2025-08-17 19:42
核心观点 - 《黄河大合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抗战时期凝聚家国情怀并发出保家卫国的时代强音 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传承的核心载体 [1][2]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 1938年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东渡黄河目睹船夫搏浪场景 创作四百行长诗《黄河吟》[1] - 作曲家冼星海抱病六昼夜谱曲 将民族危亡之痛和不屈抗争精神转化为音乐作品 [1] - 全曲八个乐章以黄河象征民族命运 向全中国和世界发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保家卫国的强音 [1] - 1939年在延安首演 八十多年来从延安窑洞唱到世界舞台 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音乐宝库中的瑰宝 [2] 当代价值与影响 - 作品超越艺术范畴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民族精神的核心载体 [2] - 磅礴气势与深刻内涵持续震撼聆听者 被不断改编重排 [2] -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再度激荡人心 [1]
学习新语·抗战|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7 12:39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因战事恶化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 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办学成就与人才输出 - 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余人 诞生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13] - 抗战期间834名学生投笔从戎 部分牺牲于抗日战场 [15] 办学条件与精神传承 - 校舍为茅草房与铁皮屋顶 40人共住通铺 教室窗户糊纸 师生常需兼职维持生计并躲避空袭 [17] - 形成"刚毅坚卓"校训精神 在轰炸环境中坚持教学 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 现代教育启示 - 教育需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艰苦环境反而能培育栋梁之才 [21] - 当前教育目标应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建设者 [21] 领导考察与评价 -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旧址 肯定联大在民族危难时保存教育火种并培养改革建设人才的历史贡献 [5][6]
三代学者10年通力合作 150余万字记录艰苦卓绝 《上海抗日战争史》书展首发
解放日报· 2025-08-16 10:05
书籍发布与内容 - 《上海抗日战争史》三卷本在上海展览中心中央大厅首发,全书150余万字,集合了上海三代历史学者长达10年的努力 [2] - 书籍以"815"字样码放,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突出上海在抗战中的特殊地位 [2] - 书籍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全景式反映上海抗战的方方面面,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2] 书籍特点与评价 - 书籍具有填补空白意义,主线清晰、研究全面,充分体现上海抗战特点 [2] - 书籍揭露了日本在上海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文化侵略,统计和总结了日军的侵略给上海带来的巨大损失 [2] - 书籍被视为上海抗战史研究中一部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对抗战历史的真实写照和英勇事迹的回放 [1] 读者反响与市场表现 - 书籍在上海书展上受到普通读者欢迎,已售出好几十套 [2] - 首发式后,等待作者签名的读者排起长队,有读者专为购买这套书而来 [3] - 抗战主题图书成为今年上海书展的厚重风景,包括《审判从这里开始——日本战犯在上海的审判》等 [3] 相关活动与延伸 - 首发式上,94岁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余子道通过视频表达对书籍的支持和对抗战精神的传承 [1]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与上海市作家协会共同推进"重大主题连环画创作项目",推出《不屈的手指》《白纸红字》等作品 [3]
百岁抗战老兵郭水清:“明知道会牺牲,我们也不怕”
新华社· 2025-08-15 21:34
核心观点 - 百岁抗战老兵郭水清通过个人经历展现对党的忠诚与爱国主义精神 强调党的领导和革命传统的重要性 [1][2][5][6] 个人背景与抗战经历 - 郭水清出生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田寮村贫苦农民家庭 1938年13岁时参加农民夜校和青年抗敌同志会 [2] -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如子弹击中胸前步枪枪把 [2][3] - 抗战时期田寮村共有17人加入抗日队伍 目前仅郭水清一人在世 [5] 信念与荣誉 - 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认为"跟着共产党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5] - 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视其为最珍贵荣誉 [6] - 离休后持续在机关和社区开展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5] 现状与影响 - 身体健康视力良好 关心国家大事 主要爱好为看报纸 [6] - 坚持返回田寮村(出生和参加革命地)接受采访和学者访问 讲述历史 [5] - 被家族视为榜样 教导后代爱党爱国并珍惜和平年代 [5]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歌曲丨再访鲁艺,那些嘹亮的抗战歌曲从这里唱响
新华网· 2025-08-14 08:34
历史地位与影响力 -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于延安创办的文艺学府,汇聚冼星海、吕骥、郑律成等音乐大家,成为全民族抗战时期文艺创作核心[3] - 鲁艺创作《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南泥湾》等经典抗战歌曲,以艺术形式组织民众、武装民众头脑,极大振奋全国抗日斗志[3][4][6] - 抗战时期延安被称为"歌咏城",鲁艺是音乐人才最集中地和抗日救亡歌曲主要发源地,学校、部队、工厂、机关普遍传唱其作品[4] 经典作品与创作历程 - 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窑洞用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谱曲,同年4月首演成功,1940年仅晋察冀边区即演出百余场[6] - 作品包括《生产大合唱》《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反映党的抗日主张、彰显民族精神,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6][8] - 《黄河大合唱》以黄河寓意民族形象发出战斗强音,《延安颂》吸引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生产大合唱》展现大生产运动景象[6][8] 当代传承与文旅发展 - 鲁艺旧址年均接待游客54万人次,近十年征集文物史料3万余件,临展专题展走向全国[9][11] - 成立延安版画艺术中心打造沉浸式思政教育基地,吸引10万余人采风创作,红色演艺融入《延安十三年》等文旅品牌[11] - 复建桥儿沟东山文艺家窑洞博物馆群,展示冼星海、贺敬之、丁玲等生活工作场景,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8][11]
香港各界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大型图片及书画展开幕
新华社· 2025-08-13 23:18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烽火记忆 笔墨山河——香港各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大型图片及书画作品展",在香港大会堂开幕 [1] - 展览分为书画作品和历史图片两个部分,共展出近80幅书画作品和近70张历史图片 [1] - 书画作品由70余名名家创作,内容包括战场场景、民众支援和战争创伤等主题 [1] - 历史图片时间跨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 [1] 主办方与指导机构 - 主办方为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 [1] - 指导机构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民政及青年事务局以及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 [1] 展览目的 - 旨在铭记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 - 通过艺术形式增强市民国家认同与文化自信,特别是引导青年一代感悟抗战精神 [1] - 展览是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组织的抗战胜利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 [1] 展览时间 - 展期从8月13日持续至18日 [1]
香港举办“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名家名作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7 05:23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名家名作展" [1] - 展览地点位于香港会展中心 [1] - 展出200多件艺术珍品 [1] - 展览分为六大主题单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春回大地""江山永固""开天辟地""珍爱和平" [1] 参展艺术家及作品 - 参展艺术家包括雕塑家吴为山、画家张仃、版画家梁永泰等 [1] - 香港艺术家沈平、王秋童、张龙新创作了《抗日英烈刘春祥》《英雄花开遍地红》《英容》等作品 [1] - 作品聚焦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保家卫国的历史 [1] 主办方及活动安排 - 主办方为紫荆文化集团 [1] - 联合承办方为紫荆杂志社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 [2] - 展览将持续至8月10日 [2] -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策划了专题展览、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2] 活动参与情况 - 中央驻港机构、香港特区政府代表及政商界、文化艺术界、传媒界300多位嘉宾出席开幕式 [2] - 活动旨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香港市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