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考古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何以实证三千余年建城史?中国考古博物馆“五一”讲座揭秘
中国新闻网· 2025-05-01 19:41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太保墉燕"铭文为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提供最早实物证据 在世界城市研究史上具有独特价值 [1] - "太保墉燕"铭文实证周初三公之一的太保召公奭亲自到燕地建都 填补传世文献中青铜时代城市建造文献空白 [1] - 遗址燕侯家族墓地发现补足西周燕国墓地最重要环节 带墓道墓葬数量仅次于周公庙陵坡墓地和晋侯墓地 [2] - 应用高精度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复原中国首例完整古代"家族树" 为商周考古提供新技术路线 [2] - 遗址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 是燕山南麓目前所知面积最大西周遗址 2019年以来勘探80余万平方米 新发现各类遗迹930余处 [2] - 首次揭示西周封国两重城垣结构 推测城址规模达百万平方米 大型夯土建筑和水井组合在西周遗址中前所未见 [4] - 遗址是目前唯一同时发现多重城垣 大型建筑 完整墓葬区 建城铭文和甲骨文的西周封国遗址 [5] 历史文化价值 - 将北京城建城史延伸至三千余年 是世界首都中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 [5] - 出土铭文实证《史记》等文献关于西周燕国分封的记载 [5] - 出土器物包含周 商 本地和北方草原文化因素 体现燕文化复杂性 [6] - 通过环境考古 动植物考古等手段更生动复原古代生产生活方式 [7] 中国考古博物馆活动 - 2025年"五一"假期推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系列学术讲座和纪录片播放等特别活动 [1][11] - 5月4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肖小勇主讲新疆喀什莫尔寺考古新发现 5月5日武汉大学副教授孙卓主讲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古新发现 [11] - 播放5集纪录片《仰韶故事》深入挖掘仰韶文化内涵 [11]
考古新成果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
新华社· 2025-04-30 08:58
考古发现与人类迁徙 - 尚嘎岗遗址揭示早期人类在距今10万年左右已踏入西藏高原中部 出土的石制品组合表现出旧石器时代中期技术特征 [2] - 秀玛洞穴遗址呈现4万年前青藏高原西部洞穴类型遗址的使用情况 出土大量石制品 文化遗存与尼阿底遗址、梅龙达普遗址二期相当 [2] - 噶尼遗址和夏达错遗址表明细石叶技术在距今1万年左右到达西藏西部并延续至6000年前 夏达错遗址出土距今8000年的磨制石针 标志青藏高原最早磨制技术出现 [3] 技术特征与生存智慧 - 尚嘎岗遗址石器通过超景深显微镜与扫描电镜分析 推测用于加工皮毛等活动 展现早期人类高海拔极端环境生存智慧 [2] - 从打制石器到磨制技术的转变 表明西藏石器时代生产技术发展的革新阶段 [3] 考古学意义 - 这些考古项目为破解青藏高原人类早期迁徙生存密码 构建西藏考古学文化石器时代时空框架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1] - 秀玛洞穴遗址文化面貌与同期遗址存在差异 对探讨高原腹地不同技术人群的迁徙、交流和融合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
嘎拉的风,也曾磨砺先人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考古发现 - 玛不错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揭示了一个新的高原考古学文化 [1] - 遗址出土的陶片历史超过三千年,采集到绳纹、刻划等纹饰组合的陶片 [1] - 玛不错先民展现出较高的适应性,包括相对发达的上肢肌肉、高度的牙齿磨耗、极低的龋齿率 [2] 科研技术 - 运用古DNA、沉积物古DNA、稳定同位素分析、古蛋白分析、脂质残留物分析等技术方法研究遗址出土的生物遗存 [2] - 结合传统的年代学、地貌重建、气候重建、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2] 团队合作 - 玛不错考古队由多家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队伍团结是开展田野工作的前提 [2] - 队员之间、与乡政府年轻干部、当地民工之间关系融洽如"大家庭" [2] 遗址保护 - 5个年度的科研探索仅揭开玛不错遗址1%面积的阶段性成果 [4] - 需要继续做好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 [4] 地理环境 - 玛不错位于嘎拉古湖盆地,临近喜马拉雅中段冰川,常刮6-7级大风 [1][2] - 历史上该地区曾大湖汤汤、水丰草美,是古人喜欢的地方 [2]
科技让考古更鲜活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应用 - 科技全面融入考古各个环节 极大提升研究精度 新出土材料与新方法结合提供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细节 [1] - 吉林和龙大洞遗址黑曜岩成分分析发现本地与外来物源 区域比较揭示了东亚地区黑曜岩流通网络 [1] - 宁夏贺兰苏峪口瓷窑遗址瓷胎采用二元配方技术 胎土+脉石英使石英含量达70%以上 比元代景德镇窑早两个世纪 是我国最早的高石英白瓷工艺 [1] 科技揭示未被充分认知的考古信息 - 入围项目中有5项开展锶同位素分析 显示物质文化交流网络研究受广泛重视 考古学家期待通过古人迁移行为研究揭示交流对社会复杂化的重要价值 [2] -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借助探地雷达和地磁探查发现杨家湾北部大规模石构遗迹 局部发掘证实属于盘龙城聚落晚期北部外城 是长江中游夏商遗址首次发现类似石构建筑 [2] 科技强化文物保护力度 -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利用薄荷醇加固技术完成椁盖板上方竹席提取 建设考古遗址数字化管理平台 对发掘区精细扫描获取高精度场景基础数据 [3] - 发掘现场工作人员使用手机端应用程序结合遗址现场测绘技术 及时精细全面记录考古信息 为后续展示检索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 [3] - 墓坑清理出各类椁木882根 总重近200吨 考古团队制作推广视频逐层展示椁木叠放方式 使观众直观了解棺椁营建过程及隐含的等级礼制 [3] 科技在考古领域的地位 - 现代科学技术从考古研究的一抹亮色成为考古的底色 [4]
探寻文明之光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北京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出土5件青铜礼器(尊、卣、爵、觯、鼎),器身共铸7次相同铭文[2] - 铭文"太保墉燕"四字实证北京3000年建城史,为最早出土文献记载[2] - "太保"指西周召公奭,"墉燕"意为召公在燕地(今琉璃河)筑城建都[2] 陕西周原遗址甲骨文研究 - 出土卜甲卜骨残片213片,辨识刻辞295字[4] - 刻辞内容涵盖天文历法、军事战争、数字卦等多元领域[4] - 发现"王呼并召"等王卜辞,揭示西周天子与诸侯的互动关系[4] 云南河泊所遗址汉代简牍 - 出土"滇国相印"封泥、"益州"铭文瓦当,确认西汉益州郡治位置[6] - 发现始元四年简牍及财产申报文书,填补汉代边疆治理研究空白[6] - 简牍证明中央王朝对滇国实行郡县制与册封并行的灵活管理[6] 考古文字资料价值 - 2024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中,多遗址文字资料起关键论证作用[5] - 出土文字作为"第一手资料",对确认遗址性质和研究古代社会具不可替代价值[5]
揭开古人类生活的更多谜底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四川旧石器考古重大突破 - 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成为四川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旧石器考古项目[1] - 2019年前四川仅发现10余处旧石器遗址 被国际学术界视为研究"洼地"[2] - 2019年启动专项调查后 新发现300余处遗址点 形成多个遗址群落 证明四川是旧石器时代东西方及南北方文化交流关键区域[3] 标志性遗址发现 - 皮洛遗址发现东亚最典型阿舍利晚期文化遗存 手斧技术证明20万年前人类已登上青藏高原东部[4] - 濛溪河遗址完整保存6-8万年前社会场景 发现世界罕见早期木器加工证据及86处相关遗址点[4] - 桃花河遗址出土上万件大中型石器 发现30万年前石器加工厂和中心营地遗迹[5] 考古团队发展 -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室从2019年1人扩展到11人团队 平均年龄30岁[5] - 团队目前同时开展皮洛/濛溪河/桃花河遗址发掘 并推进资阳/内江等地田野调查[1]
把“亲子鉴定”做到3000多年前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考古发现与家族关系研究 - 考古工作者在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发现一片西周中期的平民墓地,已发掘33座墓葬,随葬品极少,多为陶器,仅一座墓随葬铜锛凿,表明墓主人为一般平民 [1] - 墓葬排列关系清晰,人体骨骼保存完好,通过DNA提取和高精度全基因组测序,复原了3000多年前的家族关系 [1] - 墓葬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北区18人存在强亲缘关系,南区家族关系较弱 [1] 北区家族结构与婚姻关系 - 北区墓葬主要为两个父系家族,存在"姑舅"关系,亲缘密切 [2] - 其中一个家族四代男性被完整发现,第二代和第三代最为兴旺,第二代两位男性各娶妻并育有两个孩子 [2] - 发现一对近亲结婚夫妻,拥有共同曾祖,其女儿因脊柱侧弯残疾终身未嫁,埋葬在父母身边 [2] 葬俗与社会结构分析 - 墓地普遍使用殉狗葬俗,部分墓葬底部有小坑埋狗,表明墓主人为殷商遗民,沿用商代习俗 [3] - 南区墓葬亲缘关系较弱,可能包含小家庭或独立个体,与北区四世同堂大家庭共同反映西周燕国社会结构的复杂性 [3] - 未来研究将结合DNA、碳14测年、同位素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揭示燕国历史细节 [3]
探源中华文明 解码历史谜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4-28 06:46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出土丰富动植物遗存及早期象征性行为证据,填补东亚现代人起源研究空白[20] -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揭示9000年前稻作农业社会三重聚落结构,展现长江下游早期社会分化[21] - 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发现4800年前马家窑文化大型聚落和制陶区,刷新黄河上游文明起源认知[24] -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为海拔4400米以上最早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展现高原人类适应性[27][28] -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通过水下钻探确认商时期陆地环境,揭示长江水文变化规律[25][26] - 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发现3座西周城垣及甲骨文,证实为先周都邑[24][25] - 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通过DNA测序重建西周家族树,揭示父系遗传社会结构[26] - 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确认为楚考烈王墓,改写楚文化研究时空框架[22] -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2000余枚封泥和5万枚简牍,实证西汉益州郡建制[28][29] - 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清理出公元1世纪佛教建筑群,见证多元宗教并存历史[29][30] 考古方法与技术突破 - 多学科合作成为标配,涵盖古DNA、环境考古、植硅体分析等领域[25][26][27] - 持续性考古工作理念推动老遗址取得系统性成果,如周原遗址40年发掘历程[23][24] - 新技术赋能水下考古和聚落结构研究,如盘龙城湖底钻探与周原道路网络追踪[25][26] 边疆考古重要成果 - 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建立青藏高原最完整新石器文化序列[28] - 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发现古滇国都邑与汉代郡治双重证据[28][29] - 新疆莫尔寺遗址实证中央王朝对西域治理与佛教中国化进程[29][30]
【省文物局】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新发现文物遗存二百九十七处
陕西日报· 2025-04-28 06:45
4月26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四川召开,发布了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截 至目前,已完成对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共6条干线的调查工作,现阶段 共调查蜀道里程2073千米,沿线分布各类文物遗存1034处,新发现文物遗存297处。 陕西省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考古调查打破了行政区划的限制,以完整的蜀道路段为单位,采 用"一家牵头,多家协作"的工作方法,共设立了6个专项任务。其中,除了不跨省域的褒斜道和祁山道 由所在省的文物考古科研机构独自完成外,跨省域的陈仓道调查工作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牵头负责、甘 肃省文物考古机构协助完成;金牛道、米仓道调查工作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负责,陕西省、甘 肃省文物考古机构协助完成;荔枝道调查工作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负责,四川省、陕西省文物 考古机构协助完成。国内相关高校、地方文博单位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此次调查,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 普查,最终形成了系统调查与专项普查相结合的新局面。此项工作为跨区域、多单位联合考古积累了全 新的"蜀道经验"。 考古人员在蜀道沿线新发现了大量的遗址、墓葬、碑刻等文物遗存。以陕西为例,陈仓道上新发现 的梁 ...
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发布 新发现文物遗存二百九十七处
四川日报· 2025-04-27 15:05
●现阶段共调查蜀道里程2073千米,沿线分布各类文物遗存1034处 ●实证了蜀道从先秦时期区域通道到秦汉以后国家道路的发展历程 4月26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成都举行,发布蜀道考古调查阶段性成果。截至 目前,已完成对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陈仓道、褒斜道、祁山道共6条干线的调查工作,取得阶段 性考古成果——现阶段共调查蜀道里程2073千米,沿线分布各类文物遗存1034处,新发现文物遗存297 处。 去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统筹下,四川、陕西、甘肃、重庆四省市考古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协同联 动,对蜀道全线展开系统性调查与研究,初步掌握6条蜀道主线保存较好路段的基本情况,形成目前最 准确的"蜀道数据"。 其中,新发现形制多样的碥道、栈道、桥梁等道路遗存,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路段碥道形态与桥 梁类型的对比研究,充分认识到道路建造过程中的复杂性与创新性,充分体现了蜀道建设者因地制宜、 巧夺天工的创造性技艺特征。 系。蜀道以国家道路串联区域城市,以关隘、驿铺保障道路正常通行,充分体现了蜀道作为"国道"在秦 汉、唐宋、明清等历史时期中的现实价值。 据介绍,此次蜀道考古的系列工作方法也极富开创性。作为"考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