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低时代

搜索文档
接下来几年,如何保住我们手里的钱?
大胡子说房· 2025-06-17 19:10
经济周期与中产财富变化 - 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高增长后衰退的经济周期 高增长伴随高利率 低增长伴随低利率 [1] - 经济转型期会出现挤泡沫和行业深度调整 中产因负债最多成为主要受损群体 [3] - 日本案例显示25%中产在90年代泡沫破裂后一夜返贫 美国大萧条和英国滞胀期也有类似现象 [1][3] 三低时代的财富分化机制 - 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环境下财富差距扩大 仅少数资产能提供稳定收益 [4] - 日本经验表明财产性收入(股票/房产/保险)是跨越阶层的核心 高息股30年收益率达600% 跑赢日经指数6倍 [3][4] - 生产过剩和投资过剩是高增长后衰退的主因 货币流动催生资产泡沫 负债逻辑在经济下行期失效 [2] 资产配置策略 - 三低时代需配置现金流稳定的避险资产 日本高息股案例显示其能持续跑赢通胀和大盘 [4] - 避免盲目消费或高风险投资 优先选择存款及稳定生息资产 [5] - 行业选择上应关注股息率高、经营稳健的公司 这类企业在经济低迷期仍能维持分红 [4] 历史跨国比较 - 美国20世纪初工业化后经历大萧条 中产失业率激增 二战后才恢复 [1] - 英国70年代滞胀导致中产生活水平骤降 韩国97年金融风暴引发国家与个人双重破产 [1][2] - 日本8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后 部分中产通过优化资产结构跃升高收入群体 [3][4]
接下来几年,如何保住我们手里的钱?
大胡子说房· 2025-06-12 19:53
经济周期与中产财富变化 - 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高增长后衰退的经济周期 高增长伴随高利率 低增长伴随低利率 [1] - 美国20世纪初完成工业化 20年代末大萧条导致中产失业 二战后经济恢复 [1] - 英国二战后经济恢复 70年代滞胀导致中产生活水平下降 [1] - 日本80年代成为全球第二 90年代初泡沫破裂 25%中产一夜返贫 [1] - 韩国70年代汉江奇迹高增长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导致国家个人双破产 [2] 高增长与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式 - 高增长时期货币快速流动 推动工资房价上涨 居民倾向负债持有资产 [2] - 债务在经济高增长期被视为资产属性 类似美债逻辑 [2] - 债务支撑的高增长不可持续 转型期将引发泡沫挤压和行业深度调整 [3] - 中产因负债集中且资产缩水 成为经济调整期主要受损群体 [3] 低增长环境下的财富分化 - 日本经历30年低增长后 中产分化明显 部分返贫 部分跃升高收入群体 [3] - 成功跃升群体依赖财产性收入增长 包括股票投资 房产和保险资产 [3] - 低利率 低增长 低通胀时代财富差距扩大 仅避险资产能提供稳定收益 [4] - 日本高息股30年收益率达600% 为日经指数6倍 显著跑赢大盘和通胀 [4] 资产配置策略建议 - 低增长周期需优先配置稳定现金流资产 如高股息股票 [4] - 避免盲目消费或高风险投资 应选择存款或稳定吃息资产 [5] - 日本高息股案例显示 即便经济低迷期仍存在财富增值机会 [4][5]
银行和保险大佬的讲话
表舅是养基大户· 2025-03-27 21:30
银行业招聘与基本面 - 四大行25年春招合计1.6万人,同比减少近1.7万人,其中农行招聘4500人(同比少1万人)、工行4500人(同比少4300人)、中行4700人(同比少1000人)、建行2300人(同比少1400人),主要因业务收缩及网点效率调整[2] - 银行在24年规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3.3%的背景下仍保持正增长,核心逻辑为拨备反哺利润及估值修复,地产和城投风险得到控制后系统性风险降低[3] 招商银行业绩说明会要点 - 银行面临"三低"挑战:低利率、低利差、低费用,利率下行被认定为趋势性现象,与人口结构老化导致的长期需求不足相关[5][6] - 24年净利润增长依赖信用减值损失计提减少(拨备释放)及业务管理费压降(工资与营销费用缩减),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全年降超20%但四季度因股市回暖企稳[6] - 25年净息差继续承压,主因24年LPR下调及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滞后影响,消费贷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收益下行;零售贷款不良压力上升,逾期与关注类贷款增加与居民收入下降直接相关[6] - 债市判断为震荡下行,ROE目标维持在15%以上(24年首次跌破15%),现金分红比例35%(每股2元)并强调内生性资本增长重要性[6] 中国人寿业绩与投资策略 - 24年营收同比增超30%,净利润同比增超100%,但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更反映主业成效;总投资收益率从2.57%升至5.5%,净投资收益率从3.71%降至3.47%[7][9] - 鸿鹄二期200亿私募基金获批,24年权益加仓1000亿(股票投资占比从7.95%降至7.58%)、债券加仓超9000亿(占比从54%提至59%)[9] 港股消费与医药市场动态 - 港股创新药单日涨6%,恒生消费指数涨3%(成分股如泡泡玛特市值破2000亿港币,年内涨16倍),港股通消费指数仅涨0.3%,差异源于后者含互联网及汽车等泛消费板块[12][15][17] - 恒生消费ETF规模从10亿增至30亿(如513970从5亿增至14亿),因纯消费属性(无白酒高权重)及稀缺标的(泡泡玛特、老铺黄金、毛戈平等)吸引资金[17][20][21] 债券市场与配置建议 - 债市受降准降息预期影响呈V型反转,10年国债利率最终上行超1bps,短期需谨慎择时但季末配置价值仍被看好[23][25] - 量化温度计显示万得全A连续4日低于30日均线,美股下跌通道中建议积累筹码[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