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估值

搜索文档
香港彻底告别“金融废墟”
投中网· 2025-07-16 11:32
港股IPO盛况 - 2024年上半年港股IPO数量达43只,同比增长43.3%,募资1067.1亿港元,超越纳斯达克(713亿港元)成为全球第一 [6][15] - 排队企业数量达220家,其中219家为2024年新递表,广东省企业占比最高(44家)[17][18] -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357亿港元创年内全球最大IPO,港股市值超越A股近3000亿元 [12] - 海天味业H股超额认购逾930倍,恒瑞医药港股融资额达A股3倍 [13] - 德勤预测2024年港股IPO将达80只,融资2000亿港元,其中25只为"A+H"新股 [20] 市场结构演变 - 内地企业市值占比达港股总市值81%,港股成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核心枢纽 [4][42] - 上市主体从90年代地产/公用事业转向中资红筹股(1993年青岛啤酒)、互联网中概股(2018年阿里回归)、新经济企业(2024年宁德时代等)[22][23][24] - 港交所改革措施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2018)、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8A章)、特专科技企业融资(18C章)及SPAC机制 [48] 中资金融机构崛起 - 中资投行包揽IPO保荐业务:中金(13家上市/62家排队)、中信(9家/64家)、华泰(9家/27家)[27][28][29]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从34.6%跃升至43.9%,年内净流入7300亿港元 [34][36] - 招商证券国际采用"管线估值法"评估创新药企,外资投行人才向中资机构流动 [31][32]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港股融资能力远超新加坡,2025年新加坡股市出现11家企业4个月内集体退市 [44][45] - 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ETF标的扩大、税收优惠),恒生指数年内涨幅22%领跑全球 [36] - 港交所推出"H+A"机制,允许大湾区企业在深圳二次上市 [49] 典型案例分析 - 宁德时代90%港股募资投向匈牙利工厂,欧洲客户认可港股上市供应链 [25] -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使创始人身价突破2000亿港元,超越牧原秦英林成河南首富 [13] - 泡泡玛特股价自低点飙升21倍,老铺黄金PE达120倍,体现"中国式估值"逻辑 [30][29]
香港彻底告别“金融废墟”
创业邦· 2025-07-16 08:16
港股IPO盛况 - 2024年上半年港股43只新股IPO上市,数量同比增加43.3%,募资1067.1亿港元,超越纳斯达克(713亿港元)登顶全球榜首 [10] - 宁德时代赴港募资357亿港元创年内全球最大IPO,港股市值超越A股近3000亿元 [8] - 海天味业H股上市超额认购逾930倍,恒瑞医药港股融资额达A股3倍,蜜雪冰城创始人身价突破2000亿港元 [9] 中资企业主导 - 上半年240家企业涌入港股,220家排队中,219家为2024年新递表,广东省(44家)、北京市(30家)、上海市(27家)为前三来源地 [11][13] - 德勤预测2024年港股IPO达80只,融资2000亿港元,其中25只为"A+H"新股 [13] - 中资企业市值占港股总市值81%,港交所成为内地企业国际化前哨站,宁德时代90%港股募资投向匈牙利工厂 [14][28] 中资机构崛起 - 中金以13家IPO保荐居首,中信证券和华泰各9家,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外资投行份额萎缩 [16][17]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7300亿港元,成交占比从34.6%跃升至43.9%,险资配置比例突破51% [21][22] - 中资投行采用"管线估值法"评估创新药企,"用户资产模型"测算奶茶店价值,外资投行人才向中资机构流动 [20] 制度创新与历史沿革 - 港交所2018年打破"同股不同权"限制吸引阿里巴巴,2023年推出18C章支持特专科技企业,2024年引入SPAC机制 [30] - 1984年中信注资嘉华银行开启红筹模式,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内地赴港上市企业,2010年后互联网企业中概股回归 [14][26] - 互联互通标的扩容、ETF范围扩大及税收优惠延续,恒生指数年内涨幅22%碾压全球主要股指 [22]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香港股市成交量与融资能力远超新加坡,2025年11家新企集体退市,汇丰、渣打将亚太总部迁回香港 [28] - 港交所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企业"H+A"上市新规,强化与内地资本市场联动 [30] - 新消费(泡泡玛特股价飙升21倍)、创新药、新能源等板块构建港股新经济矩阵,脱离欧美定价体系趋势显现 [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