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回归
搜索文档
景林资产总经理高云程:流动性改善与基本面复苏,推动港股科技与医药板块重回上升周期
新浪证券· 2025-10-23 18:50
港股市场结构演变 - 过去十年香港市场从以金融、地产为主转向科技企业为主的格局 [3] - 上市公司结构与权重变化与中国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方向一致 [3] - 港交所通过制度创新吸引更多优质、独特的企业上市 [3] 市场上涨核心驱动因素 - 流动性改善是最直接推动力 港股相较A股折价从普遍30%至50%显著缩小 部分优质蓝筹科技制造企业甚至出现溢价交易 [4] - 主流蓝筹公司通过分红与回购实现每年5%至10%的股东收益率 企业经营稳健且回报意识增强 [4] - 科技与生物医药板块爆发与国际大型医药公司对中国企业的合作收购密切相关 [4] 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 - 中国正在研发的新药管线数量已居全球前列 [4] - 凭借高效研发体系和工程师群体执行力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 [4] 香港市场角色与机遇 - 香港凭借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成功承接大量原在美上市中概股的二次上市或双重上市 [5] - 上市仅是公司早期阶段 后续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并购重组成为推动持续成长的关键路径 [3] - 港股市场结构优化与中国资本市场重新繁荣是新一轮发展周期的起点 [6]
中概股回港上市带来三重变化
证券日报· 2025-10-23 00:43
近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天镜生物等中概股企业纷纷推进回港上市。而与此前互联网领域中概股企 业回港上市不同,此番热潮主要由自动驾驶、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中概股掀起。这不仅透露出相关企 业战略布局的调整,更显示出科技型企业战略选择、全球资产配置趋向、中国资本市场生态的三重变 化。 而这些新经济领域中概股企业回港上市,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吸引力。以禾赛科技为例,其 募资总额为41.6亿港元,为近四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同时,2025年港股日均成交额已 突破2000亿港元,海外资金持续涌入,科技板块成为资金配置的重点,为回港上市企业提供了充足的流 动性支撑。 其三,中概股回港上市也离不开内地、香港监管机构的协同配合。例如,中国证监会通过简化备案程 序、放宽资金跨境流动限制等措施,为企业境外上市提供便利。可以看到,小马智行、文远知行均在短 期内相继通过备案。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 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与此同时,中概股回归更是得益于港交所持续多年的制度创新与改革。2018年,港交所放开同股不同权 与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限制后,今年再推出"科 ...
港股新观察 | 多只优质中概股“归巢” 港股迎科技企业生力军
上海证券报· 2025-10-22 02:21
中概股回归港股概况 - 截至10月21日,共有37家中概股通过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其中24家为双重主要上市,13家为第二上市 [1][4] - 2019年以来,新经济龙头企业如阿里巴巴、贝壳、知乎、哔哩哔哩等10余家互联网企业相继登陆港股 [5] - 2024年前8个月,港股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83亿港元,同比提升132% [6] 回归趋势与主力板块 - 2024年以来,前沿科技板块中概股成为回流港股新主力,一批来自智能驾驶、生物科技、先进制造的中概股陆续回归 [1][5] - 近期案例包括:10月19日文远知行通过港交所聆讯,10月17日小马智行通过港交所聆讯,两家公司均于10月14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即将实现纳斯达克与港交所双重主要上市 [2] - 生物科技公司天境生物于10月17日宣布拟进行港股IPO,实现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上市 [2] 代表性案例与战略意义 - 9月16日,禾赛科技在港交所上市,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其IPO融资总额(不含超额配售权)超41.6亿港元,为近4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 [3] - 实现双重主要上市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包括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估值稳定性、贴近核心市场、增强应对单一市场波动的韧性 [2] - 港股投资者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潜力理解更为深刻,有望给予更合理的估值 [2] 政策与市场环境支持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表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4]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9月发表施政报告明确,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4] - 港交所近年来持续推进制度改革,包括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创设上市条件(上市规则第18A章)、完善人民币计价股票等,增强了对中概股的包容性与承接能力 [4] - 在流动性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港交所在上市时间、相关手续、上市成本、豁免条件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1][6]
多只优质中概股“归巢”港股迎科技企业生力军
上海证券报· 2025-10-22 02:17
中概股回归港股概况 - 截至10月21日,共有37家中概股通过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方式登陆港股,其中24家为双重主要上市,13家为第二上市 [1][4] - 今年以来,前沿科技板块中概股成为回流港股新主力,一批来自智能驾驶、生物科技、先进制造的企业陆续回归 [1][5] 近期回归案例 - 智能驾驶企业文远知行于10月19日通过港交所聆讯,小马智行于10月17日通过港交所聆讯,两家公司均于10月14日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上市备案通知书,即将成为纳斯达克与港交所双重主要上市企业 [2] - 激光雷达企业禾赛科技于9月16日在港交所上市,成为首家实现“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激光雷达企业,其IPO融资总额(不含超额配售权)超41.6亿港元,为近4年来融资规模最大的中概股回港IPO [3] - 生物科技公司天境生物于10月17日宣布拟进行港股IPO,寻求在纳斯达克和港交所双重主要上市 [2] 回归动因与战略意义 - 实现双重主要上市有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估值稳定性、贴近核心市场,并能有效增强应对单一市场波动的韧性 [2] - 对于核心业务在国内的企业,港股投资者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和增长潜力理解更为深刻,有望给予更合理的估值 [2] - 港股上市对企业实现“资本与战略”的双重回归与共振具有重要意义,为全球化扩张、技术攻坚和新场景布局提供支撑 [3] 政策与市场环境支持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5月7日表示将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4]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9月发表施政报告明确将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4] - 港交所自2018年以来相继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为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创设上市条件,并持续完善人民币计价股票、ETF互联互通等制度,增强了市场的多元承接能力 [5] 港股市场流动性改善 - 今年前8个月,港股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483亿港元,同比提升132% [5] - 在流动性显著增强的背景下,港交所在上市时间、相关手续、上市成本、豁免条件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1][5]
港股IPO狂飙,“黄金年”赚钱效应回归?
搜狐财经· 2025-10-20 18:14
港股IPO市场整体表现 - 港股IPO市场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暖,2025年港股募资额重返全球首位[1] - 2025年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总额(包括IPO与再融资)达4375.9亿港元,同比增幅高达260.41%[1] - 2025年以来已有71只新股IPO上市,合计募资约1893.18亿港元[1] 上市企业特征与行业分布 - 2025年以来递表的公司中,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工业、可选消费、材料、日常消费占比较高[1] - A股硬科技企业成为赴港上市主力军,电力设备、电子、医药生物三大领域占比达50%,半导体、电池等细分赛道尤为密集[5] - 年内已挂牌的71只新股中,内地企业占比86%,其中"A+H"双重上市达24家,贡献募资额逾六成[2] "A+H"上市趋势 - 2025年以来已有83家A股上市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超过过去10年总和,6月递表65家,9月递表60家[1] - 最近一周(10月12日至18日)有2家上市,2家招股,7家聆讯,10家递表[1] - 9月29日至30日出现29家企业"压哨"递表,其中21家选择"A+H"架构[2] 政策环境与制度优势 - 港交所于2025年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已商业化公司市值要求从60亿港元降至40亿港元,未商业化公司从100亿港元降至80亿港元[2] - 2025年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加强合作,简化A股公司赴港上市的审批流程[2] - 港交所"即递即审"的电子化流程最快6周可完成聆讯,2025年上半年港股平均审核周期为4.2个月,远低于A股的8-12个月[2] 中概股回归与市场影响 - 当前符合香港二次上市标准的中概股近30家,总市值约2000亿美元[5] - 若这些中概股全部完成回归,预计将带来约50亿港元/日的常态化交易额,若全部ADR交易量转移,日均交易额可额外增加超100亿港元[5] - 中资股持续占据港股成交额30%以上份额,市场定价话语权显著提升[5] 投行参与与项目集中度 - 港股IPO马太效应明显,大型项目均由头部投行主导,有20家投行仅参与了一家IPO的保荐工作[4] - 2025年发行规模前五大港股IPO项目包括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4] - 中金公司参与保荐三单大型IPO;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证券和华泰证券各参与保荐两单[4] 资金流向与市场基础设施 - 截至最新收盘日,南下资金年内净流入港股金额已超过45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6] - 南下资金主要流向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可选消费等板块,与IPO递表行业分布高度一致[6] - 港交所于10月初上线"新股通"预路演平台,允许潜在投资者提前录入意向订单[6]
百余家A股公司拟赴港上市 硬科技与新消费成主力
金融时报· 2025-09-26 09:02
A+H上市趋势 - 山金国际、万辰集团和中微半导于9月23-24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实现"A+H"上市 [1] - 截至9月24日,今年共有126家A股公司发布赴港上市公告,其中11家已成功登陆港股,64家已递交申请,38家发布筹划公告,13家启动前期筹备 [1] - "A拆H"模式升温,紫金矿业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拟募资约250亿港元,美的集团、东诚药业等多家公司积极推进分拆上市 [1] 行业分布特征 - 新能源、半导体、医药生物等硬科技企业成为"A+H"上市主力军,属于国家战略支持的新兴产业 [2] - 消费类企业通过香港国际平台重塑品牌价值并加速全球化布局 [2] - 港股市场对特专科技公司设有更具包容性的上市制度 [2] 市场表现与融资规模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募资额达1087亿港元,位居全球第一 [2] -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公司通过"A+H"模式融资规模均超100亿港元 [2] - 港股日均成交额近2500亿港元创历史新高,南向净流入超700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翻倍,南向交易占比超23% [3] 政策驱动因素 - 中国证监会2024年4月发布措施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3] - 香港监管机构简化H股发行审批流程,将评估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 [3] - 香港联交所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服务机制,针对生物科技和特专科技企业 [3] 市场前景与资金动向 - 全球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稳定增长为港股提供基本面支撑 [4][5] - 美联储降息周期推动海外资金寻求布局亚洲高成长目标,包括中国内地与香港市场 [5] - 硬科技与新经济企业将成为上市主力,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配置需求持续上升 [5]
德勤预计港股市场今年将有逾80只新股上市,募集2500亿至2800亿港元,港交所将稳居全球IPO融资额榜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5 16:45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港股IPO募资额达1823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556亿港元增长228% [2] - 前三季度共66只新股上市 较去年同期45只增长47% [2] - 6只超大型新股(单笔融资超10亿美元)贡献约六成融资额 且逾六成融资额来自H股上市项目 [2] 全球市场地位 - 港交所以1823亿港元融资额位居全球交易所首位 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分列第二第三 [2] - 全球前十大新股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略降3% 其中港交所独占4席 [3] - 宁德时代以410亿港元融资额登顶全球新股融资榜首 紫金黄金国际、恒瑞医药和三花智控分别进入前十 [3] 行业与板块分布 - 科技板块继续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1] - 上市申请公司主要集中在医疗与医药板块和消费板块 多为冲刺"A+H"上市的企业 [4] - 前三季度有11家18A公司(暂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较去年同期3家大幅增加 [5] 市场流动性改善 - 香港主板市场市盈率达15倍 重回2021年第四季度水平 较2024年第一季度11倍上升逾30% [5] - 市场流动性大幅增加 受益于内地政策推动、上市审批流程优化及国际资金回流 [2] - 国际资金东移亚洲高增长企业 美国降息预期助推资金流动 [1] 上市申请情况 - 港交所前三季度收到283宗上市申请 较去年同期127宗增加123% [4] - 正在处理中的申请上市个案为244例 较去年同期82例增加198% [4] - 目前约有230宗上市申请正在处理 预计至少有5宗募资额超10亿美元的超大型IPO [1] 国际参与度提升 - 前三季度有4家海外公司来港上市 分别来自新加坡、泰国、印尼和美国 融资额共计54亿港元 [5] - 去年同期仅有2家国际企业来港上市 融资额共计16亿港元 [5] - 来自中国内地的上市公司占比88% 中国香港和澳门占比6% [5] 预测与展望 - 德勤将港交所全年IPO募资预测从2000亿港元上调至2500-2800亿港元 [1] - 预计2025年港股新股数量将超过80只 [1] - 即使不考虑房利美与房地美上市 港交所与第二名纽交所仍保持600多亿港元差距 [5]
中概股回归有望加速 港股市场活力或持续提升
证券日报· 2025-09-22 07:55
鼓励优质中概股回归 中概股回港上市有望迎来更多支持。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发表了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其中明 确,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宏业金融集团跨境上市技术总监谢家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概股回港上市规则的优化,为企业 提供了更大的灵活度与选择空间,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港股市场的吸引力和整体流动性,但这并不意味着 所有优质企业都必须"回归"。无论在哪个市场上市,关键在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投资者结构相匹 配。 同时,港股的"同股不同权"制度也在吸引优质创新企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之间寻求平衡,包括小米集 团、京东集团等中概股均已通过"同股不同权"制度在港股上市。 对于没有同股不同权(WVR)架构的大中华企业,上市时最低市值要求为30亿港元。若存在WVR架构且 被视为"创新产业公司",则最低市值要求为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的收益 不少于10亿港元。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21日,中概股企业累计有412家,总市值约1.34万亿美元。其中,在纳斯达 克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累计约339家,总市值约7120亿美元。 盈科美国律师事务所纽约资本 ...
中概股回归有望加速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37
中概股回港上市政策支持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明确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1]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提供一对一咨询渠道并允许企业保密提交申请 [4] - 中国证监会主席表示创造条件支持优质中概股企业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 [3] 中概股市场现状 - 中概股企业累计412家总市值约1.34万亿美元其中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约339家总市值7120亿美元 [2] - 15%头部优质中概股企业占整体中概股市值九成以上且完全符合港股上市条件 [2] - 禾赛科技在港上市首日市值达358.51亿港元首发募集资金约41.6亿港元为近四年最大规模融资项目 [3] 上市规则与要求 - 无同股不同权架构企业上市最低市值要求30亿港元 [4] - 同股不同权架构创新产业公司最低市值要求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最近会计年度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 [4] - 纳斯达克交易所拟修订规则要求主要在中国运营公司IPO最低募资2500万美元 [2] 回归路径与行业分布 - 中概股回归呈现四条主流路径:第二上市、私有化后重新上市、分拆上市及直接申请双重主要上市 [5] - 回归行业从互联网平台和生物科技扩展至资源与能源、硬科技半导体、AI基础设施及工业软件等领域 [5] - 2020至2021年共有17家企业回归港股包括网易、哔哩哔哩和百度等多家已转为双重上市 [4] 市场影响与流动性 - 高盛预计27只中概股有望回流港股总市值超1.4万亿港元 [5] - 瑞银预计中概股回流将为港股日均成交额增加190亿港元 [5] - 港股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更有能力承接中概股回流 [3]
制度创新激活港股新生态 “A+H”扩容,中概股回归趋势强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07:21
香港资本市场政策动向 -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 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 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 推动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1] 港股IPO市场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17日 今年共有62家新股登陆港股 合计募资1441.58亿港元 超过过去两年募资总和 成为全球交易所冠军 [1] - 11家A股企业实现"A+H"两地上市 募集资金合计916.89亿港元 占今年港股IPO总融资额五成以上 [2] - 宁德时代以410.1亿港元募资额成为近4年最大港股IPO 国际配售认购15.2倍 散户认购达151.2倍 [2] A+H上市企业动态 - 截至2025年9月17日 A+H上市公司达161家 较2024年底新增11家 [2] - 超过51家A股公司正处于赴港上市排队进程中 包括迈瑞医疗、海澜之家等企业 [2] - 出现换股吸收合并(浙江沪杭甬与镇洋发展)和"私有化+介绍上市"(新奥股份)等创新上市方式 [3] 科企专线与上市制度优化 - 香港交易所于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 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 允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 [6] - 禾赛科技依托"科企专线"实现港股美股双重上市 绿鞋前融资总额超过41.6亿港元 成为全球激光雷达行业规模最大IPO [6] - 联交所更新《新上市申请人指南》 特专科技及生物科技公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时被视为满足创新产业公司规定 [6] 同股不同权制度讨论 - 当前香港上市条例第8A章要求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满足市值400亿港元或100亿港元且年收益不少于10亿港元等条件 [7] - 特殊投票权股票的投票权不得超过一般投票权股票的10倍 一般投票权股票总投票权不得少于10% [7] - 行业专家建议适度放宽"同股不同权"公司上市要求 包括创新产业定义、市值或收益要求 以及特权投票比例限制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