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同股不同权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彻底告别“金融废墟”
投中网· 2025-07-16 11:32
港股IPO盛况 - 2024年上半年港股IPO数量达43只,同比增长43.3%,募资1067.1亿港元,超越纳斯达克(713亿港元)成为全球第一 [6][15] - 排队企业数量达220家,其中219家为2024年新递表,广东省企业占比最高(44家)[17][18] - 宁德时代港股募资357亿港元创年内全球最大IPO,港股市值超越A股近3000亿元 [12] - 海天味业H股超额认购逾930倍,恒瑞医药港股融资额达A股3倍 [13] - 德勤预测2024年港股IPO将达80只,融资2000亿港元,其中25只为"A+H"新股 [20] 市场结构演变 - 内地企业市值占比达港股总市值81%,港股成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的核心枢纽 [4][42] - 上市主体从90年代地产/公用事业转向中资红筹股(1993年青岛啤酒)、互联网中概股(2018年阿里回归)、新经济企业(2024年宁德时代等)[22][23][24] - 港交所改革措施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2018)、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18A章)、特专科技企业融资(18C章)及SPAC机制 [48] 中资金融机构崛起 - 中资投行包揽IPO保荐业务:中金(13家上市/62家排队)、中信(9家/64家)、华泰(9家/27家)[27][28][29]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从34.6%跃升至43.9%,年内净流入7300亿港元 [34][36] - 招商证券国际采用"管线估值法"评估创新药企,外资投行人才向中资机构流动 [31][32]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港股融资能力远超新加坡,2025年新加坡股市出现11家企业4个月内集体退市 [44][45] - 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扩容(ETF标的扩大、税收优惠),恒生指数年内涨幅22%领跑全球 [36] - 港交所推出"H+A"机制,允许大湾区企业在深圳二次上市 [49] 典型案例分析 - 宁德时代90%港股募资投向匈牙利工厂,欧洲客户认可港股上市供应链 [25] - 蜜雪冰城港股上市使创始人身价突破2000亿港元,超越牧原秦英林成河南首富 [13] - 泡泡玛特股价自低点飙升21倍,老铺黄金PE达120倍,体现"中国式估值"逻辑 [30][29]
香港彻底告别“金融废墟”
创业邦· 2025-07-16 08:16
港股IPO盛况 - 2024年上半年港股43只新股IPO上市,数量同比增加43.3%,募资1067.1亿港元,超越纳斯达克(713亿港元)登顶全球榜首 [10] - 宁德时代赴港募资357亿港元创年内全球最大IPO,港股市值超越A股近3000亿元 [8] - 海天味业H股上市超额认购逾930倍,恒瑞医药港股融资额达A股3倍,蜜雪冰城创始人身价突破2000亿港元 [9] 中资企业主导 - 上半年240家企业涌入港股,220家排队中,219家为2024年新递表,广东省(44家)、北京市(30家)、上海市(27家)为前三来源地 [11][13] - 德勤预测2024年港股IPO达80只,融资2000亿港元,其中25只为"A+H"新股 [13] - 中资企业市值占港股总市值81%,港交所成为内地企业国际化前哨站,宁德时代90%港股募资投向匈牙利工厂 [14][28] 中资机构崛起 - 中金以13家IPO保荐居首,中信证券和华泰各9家,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外资投行份额萎缩 [16][17] - 南向资金年内净买入7300亿港元,成交占比从34.6%跃升至43.9%,险资配置比例突破51% [21][22] - 中资投行采用"管线估值法"评估创新药企,"用户资产模型"测算奶茶店价值,外资投行人才向中资机构流动 [20] 制度创新与历史沿革 - 港交所2018年打破"同股不同权"限制吸引阿里巴巴,2023年推出18C章支持特专科技企业,2024年引入SPAC机制 [30] - 1984年中信注资嘉华银行开启红筹模式,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内地赴港上市企业,2010年后互联网企业中概股回归 [14][26] - 互联互通标的扩容、ETF范围扩大及税收优惠延续,恒生指数年内涨幅22%碾压全球主要股指 [22] 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 香港股市成交量与融资能力远超新加坡,2025年11家新企集体退市,汇丰、渣打将亚太总部迁回香港 [28] - 港交所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企业"H+A"上市新规,强化与内地资本市场联动 [30] - 新消费(泡泡玛特股价飙升21倍)、创新药、新能源等板块构建港股新经济矩阵,脱离欧美定价体系趋势显现 [19][23]
记者手记:一面金锣折射香港新股市场热潮
新华社· 2025-07-08 16:18
香港新股市场概况 - 截至6月30日香港首次公开招股(IPO)集资额超过1050亿港元居全球资本市场榜首 [1] - 2024年上半年香港共完成42宗IPO合共集资额超过1070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多约22% [2] - 目前香港已收到约200宗IPO申请较年初时的数字倍增 [2] 标志性事件与数据 - 2011年12月起香港交易所采用金锣仪式作为上市标志开运大锣高273厘米重269公斤标准金锣高192厘米重64公斤 [1] - 5月在港上市的宁德时代IPO集资规模刷新港股近年纪录 [1] - 香港上市公司数目超过2600家其中内地企业占整体市值的81% [2] 市场结构变化 - 2018年4月港交所开始接受"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及生物医药等新经济公司上市申请 [2] - 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的数量和融资额显著增加多家公司同台敲锣的场景常见 [2] - 1993年青岛啤酒成为首家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内地企业 [2] 资金流动与市场影响 - 过去一年流入香港的资金从2024年初的3660亿美元增至2025年4月的5060亿美元为2000年以来最高纪录 [3] - 香港资本市场成为内地企业"出海"的跳板和门户 [2] -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市场普遍看好港股及新股市场下半年表现 [2]
商米科技赴港IPO:过去三年客户逐年减少,智能硬件设备销售收入占营收99%
搜狐财经· 2025-07-04 15:58
公司概况 - 上海商米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德意志银行、中信证券和农银国际[1] - 公司成立于2013年12月,前身为上海我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提供商业物联网(BIoT)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设备及BIoT PaaS平台[1]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安卓端BIoT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份额超过10%[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收入分别为34.04亿元、30.71亿元、34.56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1.6亿元、1.01亿元、1.81亿元[1] - 智能硬件设备销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99.5%、98.0%、99.5%[1] - 研发开支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10.5%、11.5%、11.4%,销售成本分别为24.5亿元、22.5亿元、24.6亿元[2] 客户与市场 - 2022年至2024年客户数量分别为2506名、2337名、2262名,呈现流失趋势[2] - 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分别为42.3%、28.8%、41.1%,最大客户营收占比分别为19.3%、16.5%、22.0%[2] - 2024年美洲市场收入同比增长46.5%至11.86亿元,欧洲市场收入增长56.4%至7.17亿元[3] 融资与股权结构 - 累计完成至少6轮融资,总规模超过5亿元人民币[5] - 主要投资方包括小米、美团、蚂蚁、深创投等知名机构[4][5] - 采用同股不同权架构,法定代表人林喆拥有79.04%的投票权[5][6] - 蚂蚁集团持股37.56%,美团持股11.29%,小米持股10.72%,深创投持股9.48%[6]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应时应势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港交所科企专线推出 - 港交所正式推出科企专线,为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上市前指引服务,帮助解答关键问题并满足上市规定 [1] - 科企专线允许企业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避免过早披露营运策略或专有技术带来的风险 [1] - 该政策使科创企业上市流程更便利、不确定性减少,降低上市进程对业务的影响 [1] 港交所制度改革成效 - 2018年以来港交所推行多项改革,包括允许同股不同权、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推出SPAC机制及特专科技公司主板上市 [2] - 改革后港股市场生态从传统产业转向新经济主导,腾讯、阿里、京东等科技巨头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占比显著提升 [2] - 2024年香港新股集资额达880亿港元(全球第四),科技企业贡献超八成融资额 [2] 香港资本市场战略定位 - 港交所通过精准解决科创企业上市痛点,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巩固其作为新兴及创新公司首选上市平台的地位 [2] - 政策协同效应有望提升香港在全球科技资本博弈中的竞争力,吸引更多内地及全球科创企业赴港上市 [1][2]
上海超硅IPO获受理: 又一未盈利“独角兽”闯关科创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6 19:13
公司概况 - 上海超硅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请于6月13日获得受理,是"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受理的第三家未盈利企业 [1] - 公司主要从事300mm和200mm半导体硅片的研发、生产、销售,拥有设计产能70万片/月的300mm生产线和40万片/月的200mm生产线 [1] - 公司自2014年以来已完成8轮融资,最新一轮融资后估值约200亿元 [1] - 公司曾于2021年6月启动科创板上市辅导,2024年4月终止后于8月重启,保荐机构由中金公司更换为长江证券 [1] - 此次拟募资49.65亿元,投向300毫米薄层硅外延片扩产项目、高端半导体硅材料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1] 行业地位 - 半导体硅片是高度技术密集型行业,全球前五大厂商(Shin-Etsu、SUMCO等)市场份额达80% [2] - 中国大陆公司国际市场份额较小,硅片国产化率较低,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2] - 国内主要同业公司包括沪硅产业(2024年全球市占率4.03%)、立昂微(2.3%)、有研硅(0.54%)等,上海超硅市占率约1.6% [2] - 公司是国内少数全面掌握大尺寸半导体硅片生产技术的企业之一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21亿元、9.28亿元、13.27亿元 [3] - 同期研发投入分别为7761.50万元、1.59亿元、2.5亿元,占营收比重从8.43%提升至18.55% [3] - 报告期内归属净利润分别为-8.03亿元、-10.44亿元、-12.99亿元 [6] 股东结构 - 主要股东包括上海集成电路基金二期、上海集成电路基金、合肥芯硅、混沌投资等 [4] - 国有股东还包括两江置业、交银投资、上海国鑫和上海科创投,持股比例在6.17%至0.82%之间 [4] - 公司采用表决权差异安排,实际控制人陈猛控制的A类股份表决权占比51.64% [5] 发展前景 - 公司解释亏损原因为行业特性(资本密集)、产能爬坡期、产品结构等因素 [6] - 预计随着300mm硅片量产、产品结构调整和降本增效措施实施,经营亏损将收窄 [7] - 2024年同业公司沪硅产业、西安奕材、立昂微同样处于亏损状态 [8] - 科创板已支持54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覆盖创新药、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 [8]
科创板开板六周年!盘点科创板的十五项“第一”!
梧桐树下V· 2025-06-14 12:11
科创板六周年盘点 整体概况 - 截至2025年6月1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588家总市值超6.8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占比超80% [1] 第一家科创板转板公司 - 观典防务为国内领先无人机服务提供商2022年5月25日成为首家北交所转科创板企业转板上市当年营收2.9104亿元扣非净利润0.7869亿元但2024年营收同比降57.5755%至8998.384万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3588亿元 [2] 第一家亏损上市的公司 - 泽璟制药为肿瘤新药研发企业2020年1月23日上市为A股首家亏损上市公司2016-2019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研发费用占比高2024年营收5.33亿元同比增长37.91%但仍未盈利 [3][4] 第一家被收购的科创板公司 - 浩欧博主营体外诊断试剂2024年被中国生物制药以6.3亿元收购55%股权成为"并购六条"后首例科创板标的2024年归母净利润3680.38万元同比降22.15%未完成业绩承诺 [5][6] 科创板退市第一股 - 紫晶存储因IPO及上市后持续财务造假2023年5月31日退市涉及虚增营收8.2亿元利润4亿元未披露对外担保8.73亿元实控人被批捕 [7][8][9] 第一家同股不同权公司 - 优刻得2020年1月20日上市为A股首家同股不同权企业实控人通过A类股拥有5倍表决权发行后持股23.1197%但控制60.0578%表决权 [10][11] 首单重大资产重组 - 华兴源创2020年6月完成收购欧立通100%股权交易作价11.5亿元为首单科创板重大资产重组项目 [12][13] 红筹上市第一股 - 华润微2020年2月27日上市为首家红筹架构直接登陆A股企业2024年营收101.19亿元同比增长2.20%但扣非净利润同比降42.87%至6.44亿元 [14] 发行价最高纪录 - 禾迈股份2021年12月20日上市发行价557.80元/股创A股纪录2024年营收19.93亿元同比降1.63%扣非净利润2.94亿元同比降44.13% [15] 创始人年龄纪录 - 影石创新创始人刘靖康为90后通过多层架构控制34.0043%表决权 [16][17][18] - 祥生医疗原实控人莫善珏退休时84岁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 财务及规模之最 - 中芯国际以6612亿元市值居首2024年营收577.96亿元同比增27.7%但净利润同比下降 [21] - 晶科能源2024年营收924.71亿元居首但同比降22.08%员工数33809人同比减41.07% [22][25] - 传音控股2024年扣非净利润45.41亿元居首但同比降11.54% [23][24] 区域分布 - 江苏省以11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居首占比19.22%苏州(57家)、南京(16家)、无锡(14家)为集中地行业覆盖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 [26]
港股吸纳中概股,还有哪些制度优化的可能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9:57
香港吸引中概股回流的政策动向 -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正在积极争取更多内地龙头企业来港筹融资,支持其国际化发展,并欢迎中概股回流 [1] - 香港计划改善审批流程,优化双重主要上市及第二上市门槛,可能放宽对企业市值、行业属性及合规年限的限制 [1] - 截至6月11日,总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在美中概股有59家,其中29家尚未在港股二次上市或双重上市 [1] 同股不同权架构的现状与挑战 - 港交所2018年改革允许"同股不同权"架构企业上市,但需满足市值及财务指标,已有26家此类公司在港挂牌 [3] - 在29家未回归港股且市值超10亿美元的中概股中,部分企业如欢聚集团、禾赛科技等难以达到现行上市要求 [2] - 文远知行的B类普通股每股享有40票投票权,远超港交所规定的A:B投票权比例不超过1:10的限制 [4] 潜在回归港股的中概股情况 - 29家未回归企业中,7家市值超过400亿港元(约51亿美元),包括拼多多(1453亿美元)、亚玛芬体育(210亿美元)等 [4] - 18家企业市值超过100亿港元(约12.7亿美元),其中4家满足最近1个财年盈利不少于10亿港元(约1.3亿美元) [4] - 部分企业如极氪(67亿美元)已计划私有化,可能为后续回归做准备 [4] 关于放宽上市门槛的讨论 - 行业人士认为当前放宽"同股不同权"限制的紧迫性不高,因大型互联网公司已基本上市 [5] - 南开大学田利辉建议分阶段放宽限制,同时强化监管,避免创始人滥用控制权 [5] - 田利辉提出可对市值超100亿港元的中概股试点豁免,要求其承诺逐步合规 [6] 未来政策优化方向 - 田利辉建议港交所采取五大措施:优化规则、强化保护、提升流动性、监管协作和构建生态链 [6] - 具体包括放宽双重股权结构限制、简化VIE架构审批、优化做市商机制、降低交易成本等 [6] - 建议与中国证监会建立联合审查机制,推动跨境监管互认,并提供多样化融资工具 [6]
科技公司赴港IPO,监管问询率最高的12类问题
梧桐树下V· 2025-06-13 17:53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要点 政策背景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吸引科技企业赴港上市[1] 适用对象 - 特专科技公司: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领域[5] - 生物科技公司:涵盖创新药研发、基因治疗、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6] - 重点面向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3] 上市条件与资格自测 核心门槛 - 行业属性:需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4] - 研发投入: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特专科技),或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生物科技)[6] - 商业化阶段: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7] 自测工具 - 可通过港交所官网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评[8] - 不确定资格的企业可填写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9] 保密提交申请流程 申请步骤 1 签署保密协议(NDA),确保提交材料仅限审核团队可见[11] 2 提交PDF加密文件形式的"保密版"材料,通过指定系统上传[12][13] 3 审核阶段: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14] 审核重点 - 技术可行性(避免"讲故事") - 合规性(关联交易、股权结构清晰度)[14] - 保密期持续至通过上市聆讯前,聆讯通过后需公开招股书[14] "科企专线"专属服务 一对一辅导 - 免费提供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如定价区间、基石投资者对接)[16] 快速通道特权 - 符合条件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17] 灵活股权设计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无需额外证明"创新性"[18] 常见问题与避坑指南 技术描述 - 避免虚夸,需附第三方技术认证(如ISO)或合作方背书(如试用协议)[21] 关联交易 - 需提前切割关联业务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如第三方评估报告)[23] 投资者关系 - 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并披露投资协议条款[25] 上市后持续合规要求 信息披露 - 必须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和重大合作[27] - 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细节可申请豁免披露[27] 市值维护 - 建议发布季度研发简报(非强制) - 每年至少进行2场分析师路演[28] 再融资便利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29] 与其他市场对比 | 维度 | 港股(科企专线) | A股(科创板) | 美股(纳斯达克) | |------------|---------------------|---------------------|---------------------| | 盈利要求 | 无 | 无(需研发投入达标) | 无 | | 审核周期 | 3-6个月(含快速通道)| 6-12个月 | 4-8个月(需应对SEC)| | 估值水平 | PE 20-30倍 | PE 30-50倍 | PE 50-100倍 | | 信息披露 | 低(可保密至聆讯后) | 高(全程公开) | 极高(需应对做空) | [30][31]
港股IPO大爆发!多家科技公司转道港股
梧桐树下V· 2025-06-03 21:09
港交所"科企专线"新政核心要点 - 港交所推出"科企专线"新政,为特专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保密上市通道并降低门槛 [1] - 政策适用对象包括特专科技公司(如AI、芯片、新能源等硬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创新药、医疗器械等),尤其处于早期阶段或产品未商业化的企业 [1][3] 适用条件 - 行业属性需属于港交所定义的"特专科技"(18C章)或"生物科技"(18A章)领域 [3] - 特专科技公司需满足过去三年研发开支占总成本≥15% [3] - 生物科技公司需核心产品通过临床Ⅰ期 [3] - 允许未盈利、无收入,但需证明技术可行性及市场潜力(如专利、合作意向书) [3] 申请流程 1. 判断是否符合条件 - 可登录港交所官网"科企专线"页面下载《18A/18C资格自评表》进行自测 [4] - 不确定可填写"科企专线-查询表格"发送至港交所邮箱,1周内获初步反馈 [5] 2. 保密提交申请 - 与港交所签订NDA(保密协议) [6] - 提交"保密版"材料包括公司简介、财务数据、法律文件等 [7] - 港交所专线团队在30天内反馈意见,重点审核技术可行性和合规性 [8] 专属服务 - 可预约港交所专家团队获得一对一辅导,包括上市规则解读和募资策略建议 [9] - 符合条件的企业(如A股已上市公司、估值超百亿)可走快速通道,审核周期缩短至30天(常规流程90天) [10] - 允许同股不同权(WVR)设计,创始人可保留控制权 [11]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技术描述需具体,附上第三方技术认证或合作方背书 [13][15] - 关联交易需透明,提前切割关联业务或披露交易价格公允性证明 [14][15] - 投资者关系需引入至少2家"资深独立投资者"(管理规模≥10亿港元) [16][18] 上市后持续合规 - 需公开技术商业化进展、研发里程碑、重大合作等信息 [18] - 可发布季度研发简报,与分析师定期沟通(每年至少2场路演) [19] - 18A/18C企业增发新股可走"简易程序",最快1周获批 [20] 与其他市场对比 | 维度 | 港股(科企专线) | A股(科创板) | 美股(纳斯达克) | | --- | --- | --- | --- | | 盈利要求 | 无 | 无,但需研发投入达标 | 无 | | 审核周期 | 3-6个月 | 6-12个月 | 4-8个月 | | 估值水平 | PE 20-30倍 | PE 30-50倍 | PE 50-100倍 | | 信息披露压力 | 低(可保密至聆讯后) | 高(全程公开) | 极高(需应对做空机构) |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