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面馆资本化
搜索文档
门店数量狂奔 单店盈利能力却下滑!“遇见小面”冲刺港股上市|港美股看台·IPO观察
证券时报· 2025-10-17 22:48
"中午吃什么?"在北上广深的写字楼楼下,这个灵魂拷问的答案里,"遇见小面"正变得越来越常见。如 今,这家靠一碗重庆小面起家的连锁品牌,要冲击资本市场了。 10月14日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落地,10月15日更新招股书,两天内连踩关键节点,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 份有限公司(简称"遇见小面")正以"冲刺姿态"叩击港交所大门,目标直指"中式面馆第一股"。 从2014年在广州体育东横街开出第一家店,到如今451家门店遍布超23个城市,遇见小面用11年走完了 从街边小店到上市候选企业的路。但光环之下,连续下滑的同店销售额等一系列难题,也在考验着这 家"川渝面馆龙头"的资本化成色。 IPO进程按下"加速键" 继获中国证监会境外发行备案通知书后,10月15日遇见小面更新其港股招股书——其拟在港交所发行不 超过2.35亿股普通股,独家保荐人为招银国际。 这意味着,遇见小面距离"中式面馆第一股"的目标,仅差临门一脚。在此之前,中式面馆赛道虽有多个 品牌传出IPO消息,但均未有实质性行动,遇见小面此次若成功,将成为该赛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来看,此次IPO募资的用途很明确,主要分为四部分: 更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市场 ...
门店数量狂奔,单店盈利能力却下滑!“遇见小面”冲刺港股上市|港美股看台·IPO观察
证券时报· 2025-10-17 20:15
IPO进程 - 公司于10月14日获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 10月15日更新港股招股书 拟发行不超过2.35亿股普通股 独家保荐人为招银国际 目标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1][2] - 募资用途明确 计划2026年至2028年新增520至610家门店 重点布局一线及新一线城市 并进行数字化升级 品牌建设以及对上游食材供应商进行战略投资 [3] 财务业绩与增长 - 营收从2022年4.18亿元飙升至2024年11.54亿元 三年增长近2倍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2% 远超行业平均15%至20%的增速 [4] - 净利润实现逆转 从2022年亏损3597.3万元转为2024年盈利6070万元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4183.4万元 同比增长95.77% [4] 门店扩张与运营 - 门店数量快速增长 从2022年133家增至2024年360家 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451家 2024年净增108家店 相当于约每3天开一家新店 [6] - 香港市场成为新增长引擎 从2024年首店开业至2025年上半年已拓展至10家门店 同期香港门店商品交易总额达4227.2万元 同比增长1050.57% 占整体增长21.30% [6] 市场定位与竞争格局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 以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计 公司在中式面馆行业排名第四 市场份额为0.5% 行业前五大企业总市场份额仅为2.9% [9]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年复合增长率为58.6% 高于前五大企业29.1%的平均水平 [9] 运营效率挑战 - 单店日均销售额从2023年13880元降至2024年12402元 下滑10.79% 订单平均消费额从2022年36.1元连续下滑至2024年32元 [10] - 公司主动降价以吸引顾客 但同期门店翻座率分别为3.1次/天 3.8次/天 3.7次/天 未能持续提高 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4.2% [10] 行业前景与资本动态 - 中式面馆行业市场空间广阔 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 但目前市场高度分散且竞争激烈 [12] - 公司获得资本支持 股东包括碧桂园创投 九毛九 百福控股等 2021年A+轮融资后估值达30亿元 [7]
门店数量狂奔,单店盈利能力却下滑!“遇见小面”冲刺港股上市|港美股看台·IPO观察
证券时报· 2025-10-17 20:11
IPO进程与募资用途 - 公司于10月14日获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10月15日更新港股招股书,拟发行不超过2.35亿股,独家保荐人为招银国际,目标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1][4][5] - IPO募资主要用途包括:计划2026年至2028年新增520-610家门店;进行数字化升级,涵盖AI技术、物联网及大数据分析;品牌建设;以及对3至5家年收入约50万至100万元的食材供应商进行战略投资,每笔投资额约1000万至2000万港元 [6][7] - 门店扩张将重点布局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未来三年在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开店比例计划分别为34%、38%和42% [6][7] 财务业绩与增长驱动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4.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54亿元,三年增长近2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2%,远超行业平均15%-20%的增速 [9] - 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从2022年亏损3597.3万元转为2024年盈利6070万元,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达4183.4万元,同比增长95.77% [9] - 增长主要驱动力为门店快速扩张,门店数从2022年的133家增至2024年的360家,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达451家,2023年平均约每4.5天开一家新店,2024年提速至约每3天开一家新店 [11] - 香港市场成为新增长引擎,从去年首店开业一年内拓展至10家门店,2025年上半年香港门店商品交易总额达4227.2万元,同比增长1050.57%,贡献整体增长的21.30% [12] 业务模式与竞争优势 - 公司菜单已从单一小面扩展至小锅冒菜、抄手、米饭系列及特色小食等,形成全时段服务(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拥有66家24小时运营餐厅,内地市场主食产品平均价格21元,人均消费约27元 [12] - 公司获得多轮资本支持,股东包括碧桂园创投、九毛九、百福控股等,2021年A+轮融资额超1亿元,领投方为碧桂园,投后估值达30亿元 [12] 行业格局与市场地位 -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以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计,公司在中式面馆市场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0.5%,前五大企业合计市场份额仅为2.9% [14][16][22] - 中式面馆行业市场空间广阔,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5100亿元,但目前市场高度分散且竞争激烈 [22] 经营挑战与隐忧 - 单店盈利能力出现下滑,2023年单店日均销售额为13880元,2024年降至12402元,下滑10.79% [17] - 订单平均消费额连续下滑,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36.1元、34元、32元,公司解释为主动降价以吸引顾客 [17][18] - 尽管订单数量从2022年的1416万单增长至2024年的4209.4万单,但门店翻座率并未持续提高,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3.1次/天、3.8次/天、3.7次/天,同时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4.2% [18][19] - 上市前重要股东百福控股于今年8月以4800万元对价转让公司1.71%股权,持股比例从17.16%下降至15.46% [20]
985学霸合伙卖面条,年入11亿
36氪· 2025-04-28 17:44
核心观点 - 广州遇见小面餐饮股份有限公司递交招股书冲刺"中式面馆第一股",2024年营收11.5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66.2%,净利润从亏损3597万元逆袭至6070万元[6][7] - 公司以标准化与供应链为核心竞争力,通过自研数据系统实现高效运营,门店数量从2022年170家扩张至2024年360家[14][16][18] - 采用"辣味引流+多元留客"策略在广东市场站稳脚跟,但面临品牌知名度不足、客单价连年下降至32元、单店盈利疲软等挑战[22][26][36] 公司发展历程 - 2014年由华南理工三位校友创立,首家店位于广州天河区,创始人宋奇具有麦当劳管培生和百胜集团运营经验[13][15] - 2021年完成B+轮融资时估值达20亿元,累计获得八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九毛九、喜家德水饺等[16] - 2019年开始探索特许经营模式,截至2024年拥有81家加盟店,计划2025-2027年新增440-530家门店[31][32] 财务表现 - 营收从2022年4.18亿元增长至2024年11.54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66.2%[7][18] - 净利润实现从2022年亏损3597万元到2024年盈利6070万元的逆转,三年利润增幅超227%[7][27] - 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同比增长44.2%,订单量增长37.5%,但同店销售额出现下滑[26][28] 运营策略 - 极致标准化:将面条软硬程度与辣度口感细化为详细指标,确保全国门店口味统一[14] - 自研数据系统:分析实时数据与客户行为提升运营效率,坪效显著高于行业水平[16] - 菜单设计:30-40个SKU涵盖川渝招牌与跨品类产品,客单价32元但连年下降[22][26]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中式面馆前五大企业市场份额仅2.9%,公司以0.5%份额排名第四[9] - 行业高度分散,资本试图打造"中国麦当劳"但多数退守阵地[10] - 华南地区31.3%消费者偏好辣味,公司通过"免辣"选项和番茄汤面等产品拓展客群[20][22] 风险与挑战 - 流动比率仅0.5显示短期偿债压力较大,2.4亿元流动负债主要来自门店租赁[29] - 80%门店集中在一线城市,租金成本高企,下沉市场效果待验证[29] - 2022-2024年超20家特许经营餐厅关闭或转型,加盟模式可持续性存疑[33][34] - 面临"规模不经济"问题,单店日均销售额、翻台率均呈下降趋势[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