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式面馆
icon
搜索文档
老乡鸡再递表,家族企业能否赢得港股青睐?
搜狐财经· 2025-07-11 10:16
公司IPO动态 - 老乡鸡于2025年7月7日重启赴港IPO,中金公司和海通国际为联席保荐人,目标成为港股"中式快餐第一股"[1] - 2024年底至2025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出现上市潮,包括蜜雪冰城、古茗、霸王茶姬等多家企业已成功上市[1] - 除老乡鸡外,巴奴火锅和遇见小面也在竞逐港股IPO,分别冲刺"火锅第三股"和"中式面馆第一股"[1] 市场地位与经营数据 - 老乡鸡是中国唯一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主要中式快餐公司,2024年单店日均销售额1.51万元,平均翻座率4.4[2]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公司在中国58个城市拥有1564家门店,其中华东地区占86%[3] - 门店结构包括911家直营店和653家加盟店,一线城市以直营为主(226家),其他城市以加盟为主(521家)[4] - 2024年中式快餐连锁化率仅为32.5%,远低于西式快餐的67.9%,前五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仅3.6%[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5.28亿元、56.51亿元和62.8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52亿元、3.75亿元和4.09亿元[10] - 2025年前四个月营收21.20亿元(同比+9.9%),净利润1.74亿元(同比+7.4%)[10] - 直营店毛利率从2022年19.8%提升至2025年前四个月25%,加盟店毛利率从28.9%降至24%[4] - 2024年营收规模高于小菜园(52.1亿元)和绿茶集团(38.38亿元),但净利润低于小菜园(5.81亿元)[10]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为家族企业,束小龙(36岁)持有70.78%股份,束文(15.02%)和董雪(6.22%)合计控制92.02%投票权[6] - 束小龙自2012年从基层做起,2024年11月接任董事长兼CEO[6] - 2022-2025年向实控人及亲属支付租赁付款累计超2000万元[7] 行业对比 - 巴奴火锅2024年营收23.07亿元(净利润1.23亿元),遇见小面营收11.54亿元(净利润6070万元)[11] - 老乡鸡门店数量(1564家)远超巴奴(145家)和遇见小面(380家)[12] - 已上市的小菜园和绿茶集团当前市值分别为114.95亿港元和58.12亿港元[12]
中式面馆又出黑马,一碗拌面一年卖出3个多亿
新浪财经· 2025-06-30 00:27
行业概况 - 中式面馆是资本和市场竞相追逐的黄金赛道,具有刚需性强和易标准化的特点 [1] - 预计2025年中式面馆全国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每年以两位数保持增长 [12] - 连锁化率不断提高,行业竞争加剧 [12] 公司发展历程 - 华三爷拌面始于2021年11月,创始人拥有近30年餐饮创业经历 [2] - 2022年11月开启品牌加盟扩张,2024年4月合作门店突破200家,2025年6月突破500家 [4] - 门店覆盖15省,其中浙江200+家,江苏100+家,年销售2000万碗拌面,年营收3亿+ [6] 产品与品牌定位 - 坚持"够香才是好拌面"的初衷,每碗猛火现炒,强化"新鲜""现炒"标签 [4][6][7] - 推出柴火相干炒肉拌面、牛脸肉拌面等创新产品 [12] - 品牌理念为"真材实料、匠心手艺、诚信经营",注重消费体验和回头客 [7][12] 经营模式与供应链 - 门店面积控制在40-100平方,选址注重社区、写字楼等多业态组合 [8] - 搭建5000平+的供应链体系,多地分布冷链配送 [6][8] - 堂食为主外卖为辅,总部提供全周期运营支持包括选址、培训、营销等 [8][9] 营销与数字化 - 投资直播公司,构建抖音等流量矩阵赋能门店 [6] - 专业新媒体团队负责大众点评、抖音等平台运营及品牌直播 [9] - 与线上线下媒体战略合作,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8][9] 未来战略 - 未来3-5年深耕现有市场同时开辟新市场,推进"一省百店"计划 [12] - 目标冲刺100城1000店,持续优化视觉体系、产品体系和门店动线 [12] - 采取深耕区域、以点带面的稳健扩张策略 [12]
遇见小面赴港上市遇证监会六条反馈 高速扩张背后隐忧待解
犀牛财经· 2025-06-04 14:13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计划募资1亿美元 若成功将成为港股"中式面馆第一股" [2] - 中国证监会国际司出具六条补充材料要求 涉及股权激励合规性 股东股份质押情况 外商投资准入等关键问题 [2] 公司经营数据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4.18亿元增长至11.54亿元 由亏损3597万元转为盈利6070万元 [3] - 截至2025年4月门店总数达400家 覆盖内地22个城市及中国香港 另有64家新店在筹备中 [2] - 客单价从2022年36.1元降至2024年32元 [3] 公司扩张战略 - 计划未来3年年均拓店超100家 并进军下沉市场 [3] - 通过降价策略提升翻台率 但盈利空间持续承压 [3] 公司潜在风险 - 股权激励方案被质疑存在利益输送 股东股份质押或冻结问题反映内部治理结构风险 [3] - 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通报 包括"未保持经营场所环境整洁"等违规行为 消费者投诉频发 [3] 行业竞争态势 - 中式面馆赛道经历资本狂热后 面临同质化竞争与消费降级趋势 [3] - 部分品牌已陷入困境 公司需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增长 [3]
遇见小面IPO收6条反馈意见,涉外商准入、白酒经营、股权激励方案合规性等
搜狐财经· 2025-06-03 11:22
上市申请与监管问询 - 遇见小面于4月15日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5月30日证监会国际司要求补充说明六大问题 [1] - 监管问询涉及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合规性、白酒生产销售业务、用户数据安全措施、募投项目审批、股权激励合规性及股份权利瑕疵 [1] 公司业务与规模 - 公司为现代中式面馆经营者 在中国内地22个城市运营374家餐厅 香港特区有6家餐厅 另有64家新餐厅在筹备中 [2] - 经营品牌为"遇见小面" 业务覆盖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别行政区 [2] 财务表现 - 2022年收入4.18亿元 2023年同比增长91.6%至8.01亿元 2024年进一步增长44.1%至11.54亿元 [2] - 2022年亏损3597.3万元 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591.4万元 2024年净利润扩大至6070万元 [2] 监管关注重点 - 需说明酒类业务中白酒生产销售的具体情况 [1] - 需披露数字化产品(网站/APP/小程序)的用户数据规模及使用规范 [1] - 需确认股权激励计划中人员关联关系及价格公允性 [1]
和府捞面的《双城记》困局
36氪· 2025-05-14 08:04
核心观点 - 和府捞面面临高端定位与大众化打法的战略错配,导致供应链效率不足、成本浪费及品牌心智混乱 [6][7] - 多品牌布局未能有效拓展客群,反而因品类混搭导致主品牌客群分流及信任透支 [8][9] - 直营拓店速度缓慢且加盟模式遇冷,高客单价与商场点位稀缺制约规模化扩张 [11][12][13] - 行业高度内卷下,公司陷入增长瓶颈,自救措施如加盟、降价等效果有限 [14][15] 行业分析 - 餐饮业竞争加剧,连锁品牌需持续创新否则面临洗牌,小进步即退步 [4] - 高端粉面市场容量有限,难以支撑万店规模,与供应链规模效应形成矛盾 [7] - 商场A类点位稀缺性提升,叠加客流竞争与设施老化,加剧拓店成本压力 [13] 公司战略矛盾 高端化定位vs大众化打法 - 初期对标麦肯供应链体系,但高端市场难以消化产能,导致成本浪费 [6][7] - 中央工厂标准化强化"预制菜"心智,与高端消费偏好背离 [7] 多品牌布局vs内部互抢客源 - 推出近10个子品牌,但品类混搭(如咖啡+面条)难形成复购 [8][9] - 新品牌下放主品牌SKU,收割主品牌客群而非拓展新市场 [8] 直营拓店慢vs加盟没人信 - 2022年底400余家门店,2025年4月达550家(直营超500家),增速缓慢 [11] - 客单价33元(行业平均21.4元),制约规模化;加盟店仅50家反映市场信心不足 [12] 经营数据 - 门店分布集中度不足20%,主要位于江浙沪广商场 [12] - 2022年融资8亿元,但后续陷入增长困境 [14]
宣称“中式面馆第一品牌”,和府捞面被罚3万元,营销屡翻车
南方都市报· 2025-05-07 15:48
行政处罚事件 - 上海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发布广告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3万元 [1][2] - 违法行为具体表现为在直营门店入口处放置"中式面馆第一品牌"广告牌,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1月6日期间展示 [3] - 公司另一家分公司曾因提供带有"TOP1 中式面馆第一品牌"内容的垫餐纸被立案调查,但2024年11月25日获不予行政处罚决定 [5] 历史违规记录 - 2024年因在美团平台发布"莱茵衣藻辅助降糖"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被南京市秦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6万元 [6] - 2022年因有奖销售活动设置价值超5万元的"特斯拉Model3五年免费使用权"奖项违反规定,被罚款2万元 [8] - 同一门店曾因虚假宣传"累销3亿碗"及"大众点评五星面馆"被罚6240元 [8] 公司经营状况 - 截至当前全国门店580家,覆盖22个省份,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占比70%,商场店占比近70% [9] - 2023年新开门店121家,较2023年开店数有所下降 [9] - 2020-2022年营收分别为11.07亿元、17.32亿元、14.56亿元,同期净利润为-2.06亿元、-2.11亿元和-2.99亿元 [9] - 2023年收入同比增长48%,实现疫情后首次扭亏为盈 [10] 行业竞争格局 - 遇见小面已提交港交所上市申请,2024年门店380家,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11.54亿元,同期净利润从-3597.3万元转为6070万元 [10]
宣称“中式面馆第一品牌”违规,和府捞面被处罚款3万元
南方都市报· 2025-05-07 12:50
公司违规处罚 - 和府捞面关联公司上海和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广告违规被罚款3万元 具体行为是在直营店入口放置印有"中式面馆第一品牌"的广告牌 违反广告法第九条第三项规定 [1][2] - 公司此前宝山第二分公司曾因提供带有"TOP1 中式面馆第一品牌"内容的垫餐纸被立案查处 但因不予行政处罚 故本次不属于初次违法 [3] - 公司已主动完成整改 上海市浦东新区市监局据此给予减轻处罚 [3] - 2024年6月 子公司南京坤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因食品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被处罚款6万元 公司当时回应已调整宣传 [3] 公司经营数据 - 和府捞面创立于2012年 首家门店2013年开业 早期客单价40-50元 2023年起拓宽价格带 增加30元以内产品比重 [5] - 截至2025年4月14日 全国门店数量达580家 旗下拥有Pick me咖啡&热食 阿兰家兰州牛肉面等多个子品牌 [5] - 2024年全面营收25亿元 同店销售额同比下滑15% 在中式面馆行业商品交易总额排名第一 [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式面馆交易额前五品牌为和府捞面(25 30亿元) 李先生牛肉面大王(20 60亿元) 老碗会(14 20亿元) 遇见小面(13 48亿元) 马记永兰州牛肉面(12 50亿元) [5]
香港股票市场重返繁荣:约150家公司排队香港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5-07 00:07
港股IPO市场回暖 - 香港股市回暖,约150家企业排队等待上市,市场信心回升[1] - 今年一季度港股新增51家上市申请,其中近四分之一为A股上市公司[3] - 截至2025年4月30日,剔除失效、撤回、被拒绝和被发回的拟上市公司后,还有149家公司在港交所排队IPO,内地企业超100家[3] - 2023年港股IPO上市企业72家,融资规模创下10年来新低,市场预测今年有望迎来反弹[5] A+H上市趋势 - 截至2025年3月底,已有10多家A股上市公司递表申请在香港上市,包括蓝思科技、江波龙、先导智能等[3] - 赛力斯、兆威机电、三只松鼠等也已公告拟在香港上市[3] -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已经于4月10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计划募资50亿美元(约390亿港元),将成为自2021年快手上市以来香港最大IPO[3] 政策与市场环境 - 境外上市新规2023年3月31日开始施行,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五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7] - 香港交易所下调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时的最低市值门槛,香港证监会与香港联交所宣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7] - 香港特区政府在海外招商引资,鼓励海外企业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7] - 2023年香港有71宗新股上市,集资额870亿港元,新股上市集资额重回世界第四位[7] 行业分布与特点 - 今年有不少高新技术企业在港上市,包括脑动极光、海螺材料科技、布鲁可、赛目科技、Global X等[8] - 内地新经济行业业绩表现较好,在香港市场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些企业在港上市能获得良好的估值[8] - 去年美的集团、顺丰控股等在港上市后表现不俗,认购量超预期,增强企业对香港市场的信心[8] 市场表现 - 本周截至1月17日,港股连升4个交易日,恒生指数累计升2.73%[8] - 恒生科技指数累计升5.13%,国企指数累计升3.05%[8] - 港股大市仍然有逾2000亿港元的成交额,反映长期资金在持续流入港股[4] 企业案例 - "果链巨头蓝思科技赴港上市"[3] - "遇见小面冲击港交所中式面馆第一股"[3] - "'卡牌界泡泡玛特'卡游二次冲击港股IPO"[3] - "手握'零食很忙'和'赵一鸣零食'的鸣鸣很忙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3]
市占率仅0.5%!遇见小面想当“中式面馆第一股”? | BUG
新浪财经· 2025-04-28 09:03
公司概况 - 公司以"中式面馆第一股"概念冲刺港股市场,递交招股书后3天发生公关总监被裁事件引发舆论危机[3][6] - 2022-2024年营收从4.18亿元增至11.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6.2%,同期净利润从亏损3597万元扭转为盈利6070万元[8] - 门店数量从170家扩张至360家(直营279家+加盟81家),计划2025-2027年新增440-530家门店[8][13] 商业模式 - 采用"麦当劳式"扩张策略,通过下沉市场、海外扩张和开放加盟构成增长"三驾马车"[8] - 2024年外包员工达3678名(正式员工1443名),外包成本从2023年881万元激增至2024年1.06亿元[8][9] - 产品标准化程度高,SKU数量30-40个,主打红豌豆杂面等品类,但采取"以价换量"策略导致客单价连续三年下降(36.1元→34元→32元)[11][12] 经营效率 - 2024年单店日均销售额1.24万元,较2023年1.39万元下降10.79%,翻座率从3.8降至3.7[12] - 同店销售额整体下降4.2%,其中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降幅达5.1%(6.03亿元→5.72亿元)[12][13] - 流动负债4.9亿元远超4219万元现金储备,流动负债净额2.42亿元,新店扩张需至少3亿元资金[13] 行业格局 - 中式面馆行业前五名市占率仅2.9%,公司以0.5%份额排名第四,2024年总商品交易额13.48亿元[15][16] - 行业预计2029年市场规模达5100亿元,但高度分散且同质化竞争严重[15][17] - 获得百福控股、九毛九等机构累计约2亿元融资,引入前京东CEO徐雷等担任独立董事[15] 发展挑战 - 公关总监试用期被裁事件暴露内部治理风险,正值IPO静默期引发投资者信心担忧[6] - 短期偿债压力与激进扩张计划(500家门店目标)存在资金缺口[8][13] - 需应对区域散店与连锁品牌的双重竞争,供应链效率和品牌建设成关键[17]
遇见小面冲刺港股IPO:2024年同店销售额同比下降 市场分散、头部品牌竞争激烈
新浪证券· 2025-04-16 13:57
上市计划 - 中式面馆连锁品牌遇见小面于2025年4月15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招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1] 业绩表现 - 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亿元、8.01亿元和11.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2% [2] - 2022年亏损3597.3万元,2023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4591.4万元,2024年净利润增长至6070万元 [2] - 2023年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8%,但2024年同比下降4.2%,主要因主动降价策略 [2] - 订单平均消费额从2022年36.1元降至2023年34元,2024年进一步降至32元 [2] 经营模式 - 采用直营与特许经营双轮驱动模式,截至2024年底共有360家餐厅(279家直营,81家特许经营) [3] - 2022-2024年直营餐厅收入占比分别为80.5%、83.9%和86.7% [3] - 2022-2024年分别新开设43家、92家和120家餐厅,计划2025-2027年每年新开120-200家餐厅 [3] 数字化运营 - 自主开发数字化系统用于餐厅业务分析、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多方面 [4] - 实行"赛马体系"量化评估餐厅运营关键指标,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4] 股权结构 - 控股股东合计持股约53.28%,包括宋奇、苏旭翔等创始团队 [5] - 百福控股持股17.16%,九毛九持股6.50%,碧桂园合计持股9.05% [5] - 前京东CEO徐雷和原麦当劳高管以独立非执行董事身份加入 [5] 行业竞争 - 中式面馆市场高度分散,前五名参与者仅占2.9%市场份额 [6] - 公司是中国第一大川渝风味面馆经营者及第四大中式面馆经营者 [6] - 面临价格战激烈、下沉市场和海外市场拓展不确定性等挑战 [6][7] 发展战略 - IPO募集资金将用于餐厅网络拓展、技术升级、品牌建设及战略投资 [8] - 已形成差异化定位,香港市场成功布局为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8] - 需平衡扩张速度与盈利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和运营效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