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古DNA
icon
搜索文档
国际最新研究:古DNA为揭示早期埃及人遗传多样性提供新线索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2:37
基因组学研究突破 -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论文称研究人员从上埃及Nuwayrat地区古王国墓葬中提取到一名古埃及个体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 这些数据可追溯至古埃及第三至第四王朝(公元前2686-前2125年) [1] - 该研究揭示古埃及个体与北非及中东地区(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人群的亲缘关系 为早期埃及人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1] - 此前数十年研究对古埃及人整体理解有所增进 但对其遗传构成了解不多 迄今只有3个古埃及个体的基因组得到部分测序 [1] 研究样本与方法 - 研究分析一名男性个体的新测序基因组 放射性碳测年为修正后公元前2855-前2570年左右 与埃及早王朝末尾及古王国时期起始重叠 [2] - 该个体被发现埋葬于Nuwayrat的密封陶罐中 社会地位较高 年龄在44-64岁之间 [2] - 从7个DNA样本中筛选出2个保存完好的样本进行测序 并与3233个现代个体和805个古代个体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发现 - 通过遗传模拟 将该Nuwayrat个体基因组的绝大部分追溯到北非新石器时代的祖先 [2] - 约20%基因组与东新月沃土(Fertile Crescent)相关 补充了两个地区有贸易往来和相互影响的现有考古学证据 [2] - 研究发现推动了对古王国时期埃及人的理解 并揭示了可能有利于古DNA保存的埋葬条件 [3]
【人民日报海外版】给了丹尼索瓦人一张“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3 11:29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科学家基于遗传学发现丹尼索瓦人,现今东亚人和大洋洲人基因中有其遗传痕迹[2] - 中国科学院与河北地质大学团队确认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2] -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2] 研究技术突破 - 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人群方法体系,产生迄今最高质量古人类蛋白组数据[5] - 创新性从0.3毫克牙结石中提取到丹尼索瓦人特有线粒体DNA[5] - 古蛋白与古DNA研究互为印证,首次将完整头骨与丹尼索瓦人分子证据关联[5] 形态学发现 - 哈尔滨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龙人",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下颌骨存在显著相似性[3] - 研究揭示了丹尼索瓦人较完整的头骨形态特征[4] - 为识别东亚其他可能属于丹尼索瓦人的化石(如大荔人、金牛山人等)提供参照[5] 学术价值 - 破解了丹尼索瓦人形态之谜,为其时空分布研究提供重要证据[4] - 证实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和东亚北部[6] - 为后续中晚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范本[6]
80后中国女科学家研究成果一天内同时等上Cell、Science、Nature,让我们首次看清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样貌
生物世界· 2025-06-20 15:14
古人类研究突破 - 付巧妹团队在2025年6月18日同时发表3篇顶刊论文,创下科研纪录[2] - 研究基于哈尔滨发现的≥14.6万年人类头骨化石,首次明确丹尼索瓦人外貌特征[4] - 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双重验证技术,确认该头骨属于丹尼索瓦人种群[4][6] 关键技术方法 - 从头骨化石提取95种古蛋白片段,发现丹尼索瓦人特异性序列[24] - 首次从旧石器时代牙结石中成功提取宿主线粒体DNA[25] - 开发的新型古遗传学方法为中更新世研究开辟新途径[29] 学术争议与进展 - 河北地质大学2021年曾将该头骨命名为"龙人"新物种[22] - 形态学显示与甘肃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存在显著相似性[24] - 分子证据最终确认其属于早期丹尼索瓦人分支[26] 化石发现历程 - 头骨化石1933年发现于哈尔滨,曾被秘密保存85年[20] - 2018年捐赠给河北地质大学,铀系测年≥14.6万年[21] - 是目前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之一,体积为人属最大[21] 丹尼索瓦人研究脉络 - 2010年首次通过西伯利亚指骨mtDNA发现该人种[8] - 2019年甘肃下颌骨成为首例洞穴外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11] - 2025年台湾澎湖下颌骨通过4241个氨基酸残基鉴定为男性个体[15]
【科技日报】研究证实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
科技日报· 2025-06-19 08:58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团队与河北地质大学季强团队合作,对哈尔滨发现的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古人类头骨进行研究,确认其为丹尼索瓦人[1] - 研究首次将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与丹尼索瓦人分子证据直接联系起来,并首次关联了丹尼索瓦人较完整的头骨形态[2] - 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杂志[1] 研究方法创新 - 建立了自动分析古蛋白的全新方法体系,从头骨中获取了迄今质量最高、信息最丰富的古人类蛋白质数据[2] - 通过分析蛋白质上的关键特征,确认哈尔滨古人类与已知的西伯利亚丹尼索瓦人高度匹配[2] - 从仅0.3毫克和0.5毫克的牙结石样本中成功提取到丹尼索瓦人特有的线粒体DNA[2] 研究意义 - 解决了科学界长期困扰的丹尼索瓦人长相之谜[1] - 为鉴定其他丹尼索瓦人化石提供了可能[2] - 审稿专家高度评价该研究显示了卓越的实验和计算机分析技术[2] 丹尼索瓦人背景 - 丹尼索瓦人是一支神秘的早期智人,生活在距今20多万年至5万年前[1] - 此前在我国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和台湾澎湖海域发现过他们的牙齿或骨骼碎片[1] - 哈尔滨头骨化石的下颌骨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下颌骨具有显著相似性[1]
【新华社】我国科学家把丹尼索瓦人同日推上两大顶刊
新华社· 2025-06-19 08:35
研究成果 - 我国科学家对距今至少14.6万年的哈尔滨古人类头骨化石及其牙结石开展研究,成果刊登于《科学》和《细胞》两大国际学术顶刊 [1] - 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与河北地质大学季强教授团队联合开展 [1] - 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将一枚近乎完整的古人类头骨与神秘的丹尼索瓦人群关联起来,破解了丹尼索瓦人的形态之谜 [1] 研究方法 - 通过自主建立的前沿古蛋白实验系统与创新的古DNA实验方案开展研究 [1] - 联合团队基于创新性的古蛋白和古DNA分析方法,发现哈尔滨古人类是丹尼索瓦人,且属于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 [2] - 从仅0.3毫克牙结石样本中筛选出古DNA片段,牙结石致密的矿化结构为古DNA保存提供了相对封闭的微环境 [2] 研究意义 - 《细胞》评审专家评价研究提供了关键贡献,给了丹尼索瓦人一张"脸",也为其他亚洲化石关联到丹尼索瓦人开辟了可能性 [1] - 两项关键证据首次揭示了丹尼索瓦人较完整的头骨形态,证明丹尼索瓦人至少14.6万年前已广泛分布在亚洲广大区域 [2] - 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为从更新世人类化石恢复人类古DNA提供了新的可能 [2] 研究背景 - 丹尼索瓦人是一支已灭绝的古人类,最早发现于2010年,与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对现代大洋洲、东亚、南亚和美洲原住人群都有遗传贡献 [1] - 现有的丹尼索瓦遗骸都较为残破,缺乏同时具备完整形态特征和确凿分子证据的化石标本 [1] - 在黑龙江哈尔滨发现一枚保存近乎完整的、距今至少14.6万年的中更新世人类头骨化石,命名为"龙人",形态学研究暗示可能属于丹尼索瓦人 [1]
丹尼索瓦人长什么样?中国14.6万年前“龙人”给了一张“脸”
环球网资讯· 2025-06-19 00:12
丹尼索瓦人研究突破 - 确认哈尔滨发现的"龙人"头骨化石属于丹尼索瓦人支系 该化石距今至少14 6万年 保存近乎完整 是已知早期丹尼索瓦人支系的重要发现 [1] - 通过古蛋白和古DNA双重验证 首次将完整头骨形态与分子证据直接关联 破解了困扰学界15年的丹尼索瓦人形态之谜 [4][5] - 研究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鉴定方法 获得308 458个谱图和20 455个肽段 比同期化石数据多11倍 代表目前最高质量的古人类蛋白质组数据 [6] 研究方法创新 - 首创从牙结石中提取微量古DNA的技术 仅用0 5毫克和0 3毫克样本就成功获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 [6][9] - 开发新型算法识别古DNA短片段 构建人类祖先型与丹尼索瓦祖先型参考序列 最大程度减小比对误差 [9] - 建立古蛋白全自动化人群分类体系 发现122个人科特有氨基酸突变位点 系统发育分析支持率达98%-100% [6] 学术价值与影响 - 证实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的广阔地域 时间跨度至少14 6万-21 7万年 [5][9] - 为识别东亚其他古人类化石(如大荔人 金牛山人)是否属于丹尼索瓦人提供了重要形态参照 [10] - 研究成果同步发表于《科学》和《细胞》期刊 为后续中晚更新世古人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范本 [5][10]
Cell重磅:付巧妹团队通过牙结石古DNA证实,哈尔滨古人类“龙人”并非全新人类,而是丹尼索瓦人
生物世界· 2025-06-18 22:46
龙人头骨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 1933年哈尔滨建筑工人发现保存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铀系测年显示其年代不晚于14.6万年[2] - 2021年研究团队在The Innovation期刊发表3篇论文,将该头骨命名为"龙人"(Homo longi),认为其代表全新古人类支系[2] 学术争议与丹尼索瓦人关联 - 学术界对龙人是否为全新支系存在争议,形态学显示其与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下颌骨相似,但缺乏直接遗传证据[4] - 丹尼索瓦人遗骸普遍残破,龙人头骨可能提供首个完整形态与遗传学关联的突破性证据[5] 古DNA技术突破性研究 - 2025年Cell论文首次从龙人牙结石中提取丹尼索瓦人线粒体DNA,技术优化包括: - 使用0.3mg牙结石样本构建20个DNA文库,筛选出7个含特异性变异的文库[10] - 开发污染评估方法剔除82%现代人污染,仅分析<60bp的短片段数据[10] - 自主算法构建祖先型参考序列减少比对误差[10] 遗传学与年代学分析结果 - 龙人线粒体DNA显示其属于丹尼索瓦人早期分支,与西伯利亚18.7-21.7万年前的个体更接近[11] - 年代学支持龙人(≤14.6万年)与丹尼索瓦洞穴早期个体(12.3-21.7万年)的关联性[11] 研究的多重科学意义 - 首次实现丹尼索瓦人遗传信息与近完整头骨形态的直接关联[13] - 验证牙结石作为中更新世古DNA载体的潜力,开辟新技术途径[14] - 证明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14]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9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05 16:29
华人学者在Nature期刊的研究成果 - 2025年6月4日,Nature期刊上线了23篇论文,其中9篇来自华人学者(包括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2] - 斯坦福大学赵芮可团队开发了微型旋磨血栓切除术,其血栓清除效率是现有技术的两倍多,可显著提高治疗中风、心脏病、肺栓塞等血栓相关疾病的成功率[2] - 北京大学团队通过古DNA技术首次实证确认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傅家遗址是一个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原始社区[3] 医学与生物技术突破 - 德克萨斯大学团队发现CREM是NK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支持CREM作为增强CAR-NK细胞抗肿瘤疗效的治疗靶点[6]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开发了"杀伤开关"微肽和基于纳米抗体的招募系统,可用于探究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相关的凝聚体功能[9] - 西达赛奈医疗中心研究发现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中同时出现Y染色体缺失的癌症患者预后最差,解释了男性癌症易感性和治愈难度[14] COVID-19相关研究 - 悉尼大学团队发现COVID-19患者微血管中存在广泛的内皮细胞死亡现象,与红细胞溶血有关,提出针对溶血过程的治疗干预可能减轻微血管阻塞[16] 基础科学研究进展 - 复旦大学团队重建了人源Pol III转录起始的完整动态过程,为理解真核短链非编码RNA合成的调控提供了关键结构基础[19] - 清华大学团队发现人源染色质重塑蛋白SMARCAD1对亚核小体的偏好性,验证了其对小鼠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的重要作用[21] 其他研究成果 - 哥本哈根大学开发了一种用于声子的软夹持拓扑波导[12]
看科技考古如何还原“世界屋脊”西藏玛不错先民生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14 17:53
玛不错遗址考古发现 - 玛不错遗址是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4400米)、年代最早(距今4000年)、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分布面积约22.4万平方米[2] - 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唯一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出土大量动植物遗存[1] - 通过古DNA鉴定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手段,揭示了先民生存方式[1][4] 先民生计模式 - 古DNA分析显示家养动物骨骼存在,表明4400米以上高原地区在4000-3000年前已出现放牧活动[4] - 出土骨器"鱼卡"由鸬鹚和鹤的骨骼制成,证实先民对鸟类资源的高效利用[7] - 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鱼类占先民食谱主导地位,氮同位素值显示人类位于鱼类食物链顶端[8] 湖泊生态系统研究 - 4000年前嘎拉古湖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是现今11倍,稳定生态系统支撑先民四季定居[10] - 鱼骨生长纹路分析显示2/3鱼类夏季死亡,1/3冬季死亡,证实先民全年持续性渔猎活动[13] - CT扫描重建鱼类骨骼三维模型,通过咽尺骨和第二脊椎骨季节性生长带判断死亡季节[11] 科技考古应用 - 超净实验室完成古DNA提取与高通量测序,建立动物身份数据库[2][4] - 骨胶原碳氮同位素技术突破传统考古局限,精确量化先民饮食结构[8] - 脊椎骨生长带分析技术首次应用于高原考古,揭示鱼类季节性生长规律[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