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搜索文档
清风为伴产业兴 | 竹笋破土成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6-24 08:43
产业发展转型 - 三角村从试种苹果、核桃失败后转型发展竹产业,通过调研学习笋用竹种植经验找到新方向 [1] - 初期部分村民对竹产业前景信心不足,当地纪委监委通过监督推动可行性论证和解决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问题 [1] - 试种500亩方竹和300亩筇竹成功,竹子长势良好增强村民信心,随后打造"万亩方竹示范基地"覆盖7个村民小组130户农户 [2] 监督保障机制 - 纪委监委全程监督产业资金使用和政策落实,严格核查补助资金发放和合作社运营,防止截留挪用等腐败问题 [2] - 针对问题突出的村开展"巡乡带村"和巡察"回头看",2024年发现27件违纪违法线索,立案13件,竹产业领域立案3件 [2] - 推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分红"双收益模式,设立阳光公示栏公开财务信息 [3] 产业支持措施 - 督促农业部门邀请专家驻村解决技术短板,推动商务部门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路 [3] - 压实林业部门主体责任开展林地使用检查,查处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 [3] - 当前竹产业带动70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其中60余人人均增收超3000元,采笋季收入可达1万多元 [3] 未来发展策略 - 纪委监委将持续聚焦政策落实、干部作风和群众获得感,以精准监督推动竹产业规模化发展 [4]
从连片贫瘠到山河锦绣 这些地方依靠产业扶贫走上致富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1 10:06
秦巴山区脆李产业发展 - 秦巴山区覆盖6省份75个县市区 其中重庆巫山 奉节 云阳 巫溪4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现发展为巫山脆李品牌种植区 [1] - 巫山县双龙镇脆李种植面积超1万亩 天鹅村占800亩 通过基础设施改善 2019年起规模化种植 5个脆李可达1斤 2023年单价约20元/斤 [4][6][8] - 产业链延伸至脆李酒 饮料 月饼 果脯及面膜等深加工产品 2023年"巫山脆李产业大脑"覆盖20多万亩种植区 接入100+经销商 6家供应链企业 [10] - 区域公共品牌"巫山脆李"覆盖多县 种植面积达80万亩 2020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产业扶贫典型范例 丰产期亩收益约1万元 [15] 天鹅村经济转型成效 -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8000元增至2023年15000元 增幅77% 产业结构从玉米 红薯 土豆转向脆李 柑橘 杨梅等特色水果 [11] -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土坯房全面升级为楼房 自来水入户率100% 通村公路贯通后物流效率提升 [13] 尕秀村旅游产业升级 - 甘南尕秀村2015年前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 过度放牧导致生态恶化 2017年转型旅游业后建成52户牧家乐 2024年村集体旅游收入139万元 群众分红30万元 [18][20] - 67户牧民完全退出放牧 生态恢复后新增200个露营帐篷项目 乌玛高速 西成铁路等交通基建预计2027年通车 [22][24] - 甘南州旅游业对乡村振兴贡献率达22% 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近60% 全州建成2341个生态文明小康村 [26] 三合村鲜食玉米产业 - 2013年三合村贫困发生率11.8%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硬化路 路灯 排水系统)凝聚民心 2018年引入鲜食玉米加工项目 当年实现产值122万元 [27][31][34] - 村办农产品公司20%股份归集体所有 2025年延伸至农文旅开发 鹤鸣湖景区创造100+就业岗位 四方潭度假区将于7月运营 [36]
“小果子”撬动致富“大产业” 巫山脆李让秦巴山区告别贫困焕新颜
央视网· 2025-06-19 17:22
秦巴山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 秦巴山区覆盖75个县市区 是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跨省份最多的地区 [1] - 重庆市巫山、奉节、云阳、巫溪等4个县属于秦巴山区 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1] - 当地通过发展巫山脆李产业实现脱贫 该产业现已成为区域公共品牌 覆盖多个区县 种植面积约80万亩 [11] 巫山脆李产业发展现状 - 巫山县脆李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 接入经销商100多家 供应链企业6家 [9] - 双龙镇脆李种植面积超1万亩 其中天鹅村达800亩 [5] - 脆李每亩收益可达1万元左右 5个脆李约重1斤 往年行情每斤20元以上 [3][11] 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发展 - 开发脆李深加工产品包括脆李酒、饮料、月饼、果脯和面膜等 [7] - 通过"春赏花、夏摘果"农旅融合模式带动乡村经济 [7] - "巫山脆李产业大脑"数字平台上线 实现产供销智能化管理 [9] 经济效益与社会变化 - 天鹅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8000元增至2022年15000元 增长77% [12] - 除脆李外 当地还发展柑橘、杨梅等特色产业 [12] -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从土坯房到楼房 从挑水到自来水入户 [11]
产业扶贫改变乡村面貌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走向乡村振兴
央视网· 2025-06-18 17:04
贵州松桃玩具产业 - 松桃县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转型为"玩具之城",重点发展塑胶玩具制造,产品包括为国内外知名企业代工的潮玩手办[1] - 2021年通过东西部协作从广东东莞引进大型玩具企业,目前已在松桃设立1个总部、2个分厂和11个微工厂,吸纳就业4500人,其中近半数为脱贫群众[4] - 玩具生产流程包含注塑、打磨、喷油等上百道工序,62台注塑机和18台打磨机全天运转,近年来为国内品牌代工及自有品牌产品比重显著提升[1][2] 易地扶贫搬迁成效 - "十三五"期间松桃县完成易地搬迁14000余户近7万人,实现贫困人口动态清零,搬迁群众可通过社区工厂就近就业[6] - 贵州省搬迁劳动力就业率达96.1%,全省实现就业96.38万人,通过配套教育、医疗等设施促进新市民城镇化融入[6] - 班彦村129户土族群众2016年完成搬迁,从深山迁至省道旁,配套建设医务室、幼儿园等设施,生活条件显著改善[16][21] 云南古生村科技农业 - 中国农业大学2022年在古生村设立科技小院,推广鲜食玉米育苗移栽和减肥减密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提升作物品质[7][9] - 科技小院建立土壤数据库,为农户提供精准施肥方案,并开展洱海水质监测,三年来累计取样分析污染来源[7][9] - 2023年大理州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万元,科技小院还拓展文旅融合业务,开发民宿经济和电商培训[11][9] 班彦村特色产业 - 依托"浪山"民俗发展生态农旅,2024年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百万元,建设采摘园、游乐场等综合设施[13][16] - 盘绣产业培训370余名绣娘,采用"非遗+订单+农户"模式,产品销往20多个省区市,绣娘人均增收5000元,年增村集体收入8万元[18] - 2022年起发展屋顶光伏,每户年分红2500元,2024年全村使用绿电79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8吨,形成微电网系统[20]
乐东千家镇汉小村龙眼产业园开园
海南日报· 2025-05-10 08:38
汉小村龙眼产业园开园 - 乐东千家镇汉小村龙眼产业园于5月9日正式开园,目标是打造"汉小龙眼"品牌,3年内提升品牌价值,使其成为海南热带水果的"新名片" [1] - 汉小村龙眼种植始于1993年,从广东茂名引进30亩试验田,现已发展至5065亩连片种植,占全村种植面积的82.45% [1] - 主要种植"储良""石硖"等品种,年产量3798吨,年产值突破6078万元,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 [1] 产业园建设规划 - 新建产业园将建设冷链仓储中心、分拣包装车间,配套产业道路以解决运输难题 [1] - 规划"采摘体验+乡村旅游"路线,实现从"卖果"到"卖风景""卖体验"的转变 [1] - 采用"大户带小户、强户带弱户"模式,探索"保底收购+利润分红"利益联结机制 [1] 龙眼产业就业与种植情况 - 龙眼产业为农户提供就业岗位,从事采摘的农户日收入150-200元,千家镇6000多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2] - 乐东县龙眼种植总面积6.3万亩,其中千家镇占比最大达3.6万亩,主要分布在千家镇、黄流镇、利国镇、九所镇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