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竹笋
icon
搜索文档
广东农企实力,今年哪个地市强?
南方农村报· 2025-11-14 21:01
榜单总体情况 - 2024年“广东农业企业品牌价值50强”榜单首次发布,上榜企业品牌总价值高达2572.24亿元 [4] - 该活动因其权威性和科学性,在业内被称为“广东农业品牌的奥斯卡” [5] 地域分布特点 - 广州和深圳作为经济中心,各有9家企业上榜,合计占据榜单近三分之一席位 [9][10] - 湛江有5家企业入选,梅州和清远各有4家,佛山、韶关、茂名、肇庆各有3家,这9个城市占据50强半壁以上席位 [2][3] - 榜单反映出各地农业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的显著差异和乡村产业的市场活力 [7] 核心城市辐射效应 - 深圳和广州强大的经济实力、活跃的市场氛围及完善的农业产业链体系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 [10][11] 特色产业崛起 - 湛江依托丰富水产资源,有企业主要涉及水产品养殖和加工领域 [12] - 清远作为“中国红茶、绿茶之乡”,有企业以清远鸡为代表的知名品牌上榜 [13] - 肇庆、韶关、云浮等地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罗氏虾、乳鸽、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化 [15] 企业类型与产业优势 - 养殖业企业表现突出,共有18家企业入选,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反映出广东在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方面的传统优势 [17][18] - 清远凭借鸡养殖产业在品种选育、养殖技术、品牌打造上的积累,培育出多个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19] - 湛江依托丰富水产资源和行业快速发展,茂名依托水产养殖大市地位,均在榜单中占据一席之地 [19][20] - 肇庆的罗氏虾、惠州的乳鸽也培育出各具特色的领跑企业品牌 [20]
广东“三农”领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干劲倍增、信心满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1-10 16:08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需加强科技应用,推动农文旅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1] - 广东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2] - 梅州计划精耕细作“土特产”,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力提升“梅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 [2] 特色产业实践案例 - 梅州柚是农业主导产业,2024年柚果种植面积64.95万亩,约占广东的90%、全国的1/5,带动10余万柚农家庭户年均增收3万元以上 [2] - 茂名化州市化橘红种植面积达13.26万亩,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15亿元,带动从业者约35万人 [3] - 肇庆市广宁县笋丰食品加工厂打造竹笋全产业链,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6000亩竹林签订协议,每亩为农户带来约3000元收入 [3] 产业链延伸与附加值提升 - 梅州市珍宝金柚实业有限公司通过精深加工解决金柚残次果浪费问题,实现农户小果、成果二次增收,并计划增资扩产,助力金柚走向全球市场 [3] - 化橘红产业计划加强科技研发做好精深加工,推动从“土特产”升级为“世界名片” [3] - 广宁县笋丰食品加工厂将继续开发笋面、笋米粉等新品,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 [4]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广东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乡村价值实现、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激活乡村消费市场的重要举措 [5] - 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徐田村探索整村运营模式,农文旅产业发展有声有色,创新“五金”共富模式,预计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2.4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121万元 [6] - 河源市龙川县四都镇探索城郊农文旅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东江湿地公园、园福坝创客部落等关键节点项目及镇域IP“水嘟嘟”激发乡村活力 [6][7] 乡村运营与资源活化 - 肇庆市高要区铁岗社区充分利用闲置农房和古村落群,打造多样化众创经营性项目,成为广东乡村运营的标杆村 [7] - 农文旅融合被赋予驱动产业升级、传承乡土文明,促进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下一步将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打造乡村资源活化利用的创新样板 [7] 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转移 -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8] - 梅州与广州对口帮扶协作将提升产业协作水平,加大项目招引、资金投入、园区共建力度,共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 [8] - 江门鹤山产业转移工业园作为产业有序转移重点主平台,今年已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个,总投资额突破120亿元,将加快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三大产业 [9] 政策扶持与地方目标 - 加强对老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落到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上 [9][10] - 基层目标是将生态优势、特色农产品转化为对接大湾区的桥梁,积极承接湾区产业有序转移,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10]
浑身是宝!一颗油茶果如何“榨”出近千亿绿色产值?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1-05 16:47
林草产业宏观规模 - 中国林草产业已形成4个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其中包括林下经济 [1] - 湖南省油茶林总面积达2371万亩,茶油产量44万吨,综合产值达934亿元 [12] - 湖南省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新增油茶种植105万亩,实施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500万亩 [12] 油茶种植与采收技术 - 湖南衡阳县50多万亩油茶采用高产高抗新品种,并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由技术人员定期指导 [2] - 种植户获得新种补贴和每亩1000多元的有机肥补贴,预计亩产达1500斤 [4] - 湖南祁阳使用无人机运输油茶果,单次可吊运200斤,单程仅需1分钟,解决了陡坡运输难题,使200多亩茶林的采收时间从5天缩短至2天,每天节省人工成本约七八百元 [6][8] 油茶产业链与深加工 - 湖南攸县形成育苗、种植、加工、研发完整产业链,去年茶油产量达1.3万吨,综合产值23亿元 [10] - 通过全自动鲜果鲜榨生产线提升效率,茶油经六道工序可提炼成精油,应用于美容领域,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从每斤80-100元增至1000元以上 [14][16] - 企业突破茶多酚萃取技术,研发出15款山茶油系列产品,包括手工皂、护手霜等,实现油茶果的“吃干榨净”,衍生出茶麸粉、清洁用品、护肤品、洗发水等产品 [18][22] 产业效益与产出提升 - 油茶林亩产从低产林的200斤鲜果提升至超过1000斤 [12] - 竹笋加工企业获得贷款后,竹林流转面积从2万亩扩大到5万亩,产能提高七到八倍,高峰期日处理竹笋达100万斤 [29][31] 金融支持与政策创新 - “十四五”期间湖南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52亿余元支持油茶生产,年均新造50万亩、低产林改造90万亩 [23] - 会同县创新“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设立2000万元兜底收储资金池,企业通过林权抵押获得1300万元银行贷款 [29] - 靖州县对林地经营权进行地表、地上、地下“三层剥离”并分别确权发证,激发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31][33] 林下经济整体发展 - 湖南省林下经济利用面积突破3600万亩,生产森林粮食1200多万吨,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民总数突破300万人 [35]
在大山里“种”出好日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5 05:32
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 湖南省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生态受保护,林下增效益”的绿色发展路径,将山林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10] - 林下经济年产值达670多亿元,利用林地面积3610万亩,森林食物产量超1270万吨,直接带动300多万人就业,每年为农民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15] 竹笋产业 - 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已流转笋用林5万亩,配套竹笋初级加工厂10家、精深加工厂1家,并建成国家级“竹笋科技小院” [11] - 公司今年以来订单充足,销售额有望实现8000万元,日产能从1万包跃升至10万包 [11][12] - 会同县推出可交易、可流通的绿色金融不动产权证,形成“林权贷”,具有额度大、周期长、利率低、用途广的特点 [11][12] - “会同竹笋”已获得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24年以来全县新增笋竹相关市场主体25家、企业10家,着力打造百亿级笋竹全产业链 [12] 中药材产业(淫羊藿、茯苓、黄精) - 众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火神坡基地有240亩标准化育种育苗大棚,年产淫羊藿种苗1000万株,可供3000亩商品基地种植,预计今年可实现综合产值2000万元 [14] - 淫羊藿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收10年以上,每亩年产值达1万元至2万元,基地带动当地50多名村民就业,为当地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 [14] - 靖州全县茯苓种植面积达3万亩,拥有茯苓规上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等,直接带动7万余人就业增收 [14] - 在杨梅幼林下套种茯苓的模式节约土地资源,把土地流转成本每亩降低了80元,并实现林农与茯苓企业双赢 [14] - 湖南欣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黄精基地预计亩产鲜品可达3500公斤,可采收鲜品4000多吨,今年采收季首批150吨鲜品已被预订一空 [15] - 公司构建“加工+销售”一体化体系,开发6类产品,线下年供货干货约150吨,线上年销售量在1500吨左右,并为3家食品企业提供原料定制服务 [15] 油茶产业 - 湖南省油茶林总面积达2371万亩,茶油产量44万吨,综合产值943亿元,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科研实力均居全国首位 [16] - 油茶的油酸含量高达80%,超过橄榄油,且富含维生素E、角鲨烯等活性成分,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食用油 [16] - 醴陵金桥生态林农实业有限公司油茶林亩产预计能达到1500斤以上,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精准施肥 [17] - 湖南亚美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建成智慧无人化茶油工厂,AI机器人进行交互式作业,全自动生产线每天可灌装28万瓶茶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4万吨 [18] - 湘天华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用产业数据库+AI技术打造数字中心,实现从种植到营销的数字化闭环管理和区块链溯源 [18]
农行昭通分行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民营企业
证券日报之声· 2025-11-03 10:13
公司概况与经营表现 - 巴食川珍农业发展(彝良)有限公司是云南昭通市一家深耕农业科技领域的民营企业,在昭通市彝良县拥有5000余亩高山生态种植基地 [1] - 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与200余户农户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主营竹笋、天麻等12类特色农产品 [1] - "彝良小草坝天麻"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公司年加工产能800吨,产品远销国内一线城市及东南亚 [1] - 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达1.01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8万元 [1] - 公司已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 融资案例与银行服务 - 2024年2月,公司通过"融信服"平台向农行昭通分行提交信贷需求,计划用于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2] - 农行昭通分行采用免抵押模式的"科技e贷"产品,为企业发放800万元贷款,用于原材料采购等 [2] - 该笔贷款利率在1年期LPR基础上下浮了20BP,有效减轻了企业融资成本,并根据生产周期定制了灵活还款方案 [1][2] 银行支持民营企业的策略与产品 - 农行昭通分行灵活运用"科技e贷"、"纳税e贷"、"税银通"等线上线下产品,依托企业纳税数据、知识产权等数据,为企业提供高效的纯信用贷款 [2] - 针对民营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银行执行年利率3.26%左右的优惠利率 [2] - 针对高原特色农业民营企业,银行建立"高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差异化白名单",名单内企业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无需抵押即可获贷 [2] - 针对企业融资慢问题,银行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推出"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模式,并与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合作推出"政担e贷",通过"见贷即保"机制将担保审批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 [2] 银行整体业务规模 - 截至目前,农行昭通分行全口径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94.99亿元,年增速14.2% [3]
双枪科技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6.76%,延续良好增长势头
证券时报网· 2025-10-31 11:55
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0.83亿元,同比增长16.76% [1] - 第三季度实现营收3.93亿元,同比增长23.09% [1] -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843.85万元,扣非净利润为481.60万元 [1]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609.63万元 [1] 收入增长驱动因素 - 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外贸和电商板块的持续发力 [1] - 全渠道营销能力不断加强,多渠道业绩实现增长 [1] 净利润与费用投入 - 净利润出现下滑,部分受子公司补缴税款影响 [1] - 金钢瓷、竹笋、竹炭等产品的提质升级加大了费用投入 [1] - 产品升级改造为后续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产品战略与品类拓展 - 公司定位于"精致厨具,优质竹材"产品战略 [1] - 产品从单一品类向"厨房生态"转型,覆盖七大品类 [1] - 逐步实现从家庭场景向餐饮场景、从用品向耗品的拓展 [1] 生产布局与产能升级 - 已在浙江庆元、浙江龙泉、江西资溪形成连锁工厂 [2] - 2025年以来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与产能升级 [2] - 对竹炭连锁工厂进行升级改造,形成稳定高效的规模及产能利用 [2] 产品创新与研发 - 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新型环保材料"金钢瓷"正式推出 [2] - 金钢瓷具备耐高温、防破裂、易清洗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 [2] - 公司表示将积极推进该项目的投产和落地以满足市场需求 [2] 未来展望与经营策略 - 计划通过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差异化经营加快运营资金回笼 [2] - 优化产品线,通过管理实现高毛利、高周转、高人效的"三高"产品 [2] - 目标为全方位提升整体盈利能力,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2]
云南镇雄:山区产业园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网· 2025-10-24 09:12
园区概况 - 赤水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五德镇乌蒙山腹地 [2] - 园区已有13家企业入驻 [2] - 2024年园区总产值达到2.5亿元 [2] 运营模式 - 园区通过转化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生产 [2] - 园区发展模式为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 - 园区吸引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以助力乡村振兴 [2] 产业活动 - 园区内竹笋生产车间进行竹笋腌制工作 [2]
“大树王国”借绿生金
人民网· 2025-10-06 11:09
保护区生态资源概况 -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保存有全球最古老的野生银杏林、全球面积最大的古柳杉群落、全球最高的金钱松以及古树名木5615株 [1] - 保护区于1996年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通过出台专项条例等举措,初步构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至动态监测于一体的抢救保护体系 [1] 生态保护与科研成就 - 针对一度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天目铁木,保护区联合多家科研院所成功解决其天然更新难题,人工繁育种苗3000多株,并在全国7省11地开展迁地保护 [2] - 借助科技赋能与区域协作,天目山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7.56%,相较20年前提高10.6个百分点 [2] 生态经济与产业发展 - 保护区联动周边乡镇打造天目山名山公园,培育精品民宿、农田采摘、森林露营等产业,推进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3] - 2024年仅天目山镇就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竹笋、山核桃、小香薯等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5亿元 [3] - 当地村民通过开办高端民宿等业态参与生态经济,部分民宿投资300多万元并实现两年回本,几乎天天满房 [2][3]
2024年 浙江天目山镇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大树王国”借绿生金
经济日报· 2025-10-06 06:00
文章核心观点 -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系统性保护与科技赋能,成功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并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1][2][3] 保护区生态资源与保护成效 - 保护区被誉为大树王国与物种宝库,保存有全球最古老的野生银杏林、最大古柳杉群落和最高金钱松,拥有古树名木5615株 [1] - 森林覆盖率达到97.56%,较20年前提高10.6个百分点 [2] - 构建了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繁育-野外放归-动态监测一体化抢救保护体系 [1] 科技赋能与物种保护案例 - 针对濒危物种天目铁木,通过科研攻关成功解决天然更新难题,人工繁育种苗3000多株,并在全国7省11地开展迁地保护 [2] -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保护新范式,区域协作共筑生态安全新防线 [2] 生态经济转化与产业发展 - 以天目山保护区为核心联动周边打造天目山名山公园,培育精品民宿、农田采摘、森林露营等产业 [3] - 2024年天目山镇接待游客1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农副产品销售收入2.35亿元 [3] - 村民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民宿经济,例如有民宿投资300多万元,两年回本并几乎天天满房 [2][3]
科技助农迎丰收 现代农业创新机
新华社· 2025-09-04 17:43
农业科技应用 - 无人机吊运技术用于竹笋运输 提升山区农产品运输效率 [1] - 现代化种养殖技术广泛应用 助力农民增收 [1] - 新型农业合作模式推广 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 [1] 农产品收获季 - 初秋时节各地农产品集中收获 进入丰收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