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竹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小竹子”发挥“大作用” “以竹代塑”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央视网· 2025-07-29 14:46
央视网消息:2023年我国出台了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在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那么现在我国"以竹 代塑"产业发展的情况如何? 浙江安吉是著名的"中国竹乡",在当地一家竹业科技公司车间,竹制牙刷生产线正高效运转。从仿形、打磨、钻孔、植毛到质检、包装, 各环节井然有序。 从传统农具、家居用品到工艺品,竹子的应用日益多元。在江西赣州上犹县的竹制品展厅,一架竹管琴引人注目。它以竹子为主要材料, 巧妙融合传统管琴的机械结构与创新设计的竹制音板、共鸣部件,经特殊工艺处理后,既保留了管琴基本音质,又融入了竹材的独特音色。 目前,我国竹产品包括了竹制家具、竹制餐具等日用品,还包括了车辆内饰、竹制包装材料等工业制品、竹制板材、竹纤维等建筑建材以 及农林生产等多个领域产品。不久前,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在2023年版名录基础 上,将产品小类从17项增至25项,进一步拓展了竹制品在农林业生产领域替代塑料的应用范围。 科技赋能 应用场景持续拓宽 为了拓展"以竹代塑"的应用场景,各地围绕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攻关,不断提升产品性能。 在江 ...
夏日里,听一首乡村振兴“奋进曲”
新华社· 2025-07-26 09:18
在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现代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这家年产竹浆36万吨的企业,每年可消化130万吨竹原 料,带动了70余家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相关产品还走向全球市场。 走进贵州省赤水市,满目苍翠的竹林随风摇曳。作为全国首批十大竹乡之一,这里132.8万亩的竹林不仅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更孕育 出一条生机勃勃的竹产业链。近年来,赤水市抢抓国家"以竹代塑"政策机遇,让这片竹海真正变成了富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随着"以竹代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赤水市的竹产业迎来持续性增长。通过精准招商,一批优质企业相继落地。从福建引资到赤水成立的贵 州兴常美竹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化生产竹筷、餐盒等"以竹代塑"产品,同时将竹屑竹渣"变废为宝"制成竹炭,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政策年复一年的浇灌以及当地茶农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下,如今湄潭县的茶园已连缀成60万亩浩瀚绿海,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 展动能。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的故事,因一位"95后"村党支部书记的返乡足迹而生动精彩。她叫张桂芳,是村民口中的"娃娃书记"。 如果说规模化种植是筋骨,那么精深加工便是湄潭茶产业跳动的心脏。位于湄潭县的贵州阳 ...
中欧建交50周年:以竹为媒 共绘可持续发展新蓝图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19 16:13
中欧竹产业合作论坛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论坛主题为"中欧关系50周年:携手共建可持续未来",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合作,纪念中欧建交50周年 [1][5] - 中欧政界、商界、文化界代表及专家学者参与,重点讨论竹产业作为绿色低碳材料的合作潜力 [1][5][6] 竹产业经济数据与区域发展 - 中国福建南平市作为"中国竹乡",2024年竹产业链产值达528亿元人民币,拥有完整产业链 [5] - "武夷竹立方"作为全国首个竹产区区域公共品牌,集成新质生产力,定位为竹产业国际化平台 [1][5] 具体合作项目与成果 - 福建邵武竹立方运营公司与欧盟亚洲中心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覆盖竹产业推广、人文交流、资源协同领域 [5] - 南平市推动"以竹代塑""竹空间·茶世界"等创新场景,目标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化布局 [5] 行业趋势与战略意义 - 竹子被中欧嘉宾视为连接东西方的绿色桥梁,其低碳属性契合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 [6] - 论坛共识认为需持续拓展合作空间,深化绿色理念,推动竹产业成为中欧绿色合作的实际路径 [5][6]
“武夷竹立方”亮相斯德哥尔摩推动中欧绿色合作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19 16:13
活动背景与主题 - 活动为庆祝中瑞建交75周年,主题为"武夷竹韵,绿动瑞典——中国·南平'武夷竹立方'推介会",聚焦竹产业发展、绿色创新与文化交流 [1][4] - 活动由南平市人民政府、邵武市人民政府、欧盟亚洲中心联合主办,福建"武夷竹立方"作为全国首个竹产区区域公共品牌亮相 [4] 竹产业与可持续发展 - 论坛以"以竹为媒"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展现竹业在生态保护与循环经济中的潜力 [4] - 南平市副市长何明星推介"以竹代塑"理念,强调南平作为"中国竹乡"的资源优势及产业布局 [4] - 邵武市市长郭绯红介绍"武夷竹立方"品牌在科技、设计、市场等方面的创新成效,提出加强国际合作的倡议 [4] 国际合作与绿色金融 - 欧盟亚洲中心主席埃里克·索尔海姆呼吁中欧加强绿色发展协作,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4] - 专家学者认为竹产业是推动可持续发展与中欧合作的重要抓手,涉及循环经济、设计创新与绿色金融 [5] - 中瑞企业代表、设计师与研究机构就竹产业国际化合作、生态材料推广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5] 文化交流与品牌推广 - 丹尼尔·奥斯特竹艺展以艺术语言诠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拉开活动序幕 [4] - 中瑞艺术家以传统乐器演绎中西合璧之美,强化文化纽带 [5] - 欧盟亚洲中心秘书长颜瑞强调竹子是文化桥梁,连接中国可持续生活理念与瑞典气候行动精神 [4] 活动成果与未来展望 - 活动为中瑞绿色领域搭建对话平台,推动竹文化、竹产业、竹科技全球化 [6] - 与会人士倡议以活动为起点,构建更可持续、包容的未来合作格局 [5]
“以竹代塑” 让生活多一个“竹选项”(说道)
人民日报· 2025-07-18 05:38
行业趋势 - "以竹代塑"成为治理塑料污染的有效方法,竹制品因其可再生、可降解特性逐渐替代塑料制品 [1] - 国家林草局联合发改委发布《"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2025年版)》,系统优化竹产品分类并拓展农林业替代塑料的应用范围 [1] 区域发展案例 - 浙江安吉县通过生产竹吸管、竹餐具等产品减少塑料使用量并降低碳排放 [2] - 四川眉山市开发竹纤维环保包装材料,利用其高硬度和耐磨性替代塑料包装 [2] - 贵州赤水市2024年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通过竹建材、竹工艺品和竹浆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 [2] 产品应用场景 - 竹吸管、竹纤维餐盒、竹柄牙刷等日常用品加速渗透消费场景 [1] - 竹篮等传统制品重返菜市场,推动消费习惯向绿色生活方式转变 [2] 发展挑战 - 需持续创新生产工艺、优化产品体验并加强市场推广以培育消费习惯 [2]
福建省首家林业产业研究院在侨乡永春成立
中国新闻网· 2025-07-18 00:22
永春林业产业研究院成立 - 永春林业产业研究院由永春县与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建,是福建省首家林业产业研究院,定位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市场用户等多方资源 [1] - 研究院同步揭牌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青年博士工作站,创新推行"三转模式":转变身份定位、教学模式和服务重心,让青年博士深入林业生产一线 [2] 永春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 永春县是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已形成竹产业、香产业、林下经济三大支柱产业 [1] - 具体数据:竹林面积1 8万公顷,年产竹材50万吨;香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35亿元,带动就业3万余人;林下经济规模10万亩,年产值超5亿元 [1] 研讨会成果与未来方向 - 研讨会聚焦科技创新驱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价值链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取得建设性成果 [2] - 研究院成立被定位为永春县林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向绿色未来的战略迈进 [1]
四川宜宾:从造纸到烘焙,打造“以竹代塑”产业高地
竹产业发展现状 - 四川省宜宾市作为全国竹资源富集区之一,已聚集51家"以竹代塑"企业,年竹浆纸(塑)生产能力达91万吨 [1] - 宜宾市拥有334万亩竹林,2022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428亿元,持续保持全省第1位 [1] - 通过规模化经营和合理采伐,每亩竹林竹材产量从2015年0.8吨增长至2023年超过1吨 [2] 产能与产品结构 - 宜宾市竹浆板产能43万吨、纸制品37万吨、竹浆模塑产能11万吨,2022年实现产值近70亿元 [2] - 产业发展聚焦两大方向:竹浆模塑制品开发以及以笋粉/笋浆为原料的烘焙、面食等新产品 [2] - 已实施竹林规模经营60万亩,建设现代竹产业基地120万亩 [1] 技术创新与研发 - 组建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成渝竹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成科研实验大楼并投入运营 [2] - 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曹福亮等专家组建核心技术团队,重点攻关竹浆制备工艺和产品开发 [2] - 联合宜宾纸业(600793)、裕同环保等企业推进技术转化 [2] 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广 - 宜宾市将"以竹代塑"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党政机关优先选用 [3] - 出台《宜宾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以竹代塑"的决定》等系列政策文件 [3] - 开展"五进"活动推动产品在酒店餐饮、快递物流等行业应用 [3] 行业背景与战略意义 - 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2022年发起"以竹代塑"倡议,2023年发布《全球行动计划(2023-2030)》 [1] - 竹材具有绿色、低碳、可降解特性,是应对塑料污染和气候变化的理想替代品 [1] - 竹林合理采伐可促进良性生长,相比木材具有速生优势 [1]
精深加工助力贵州特色竹笋产业发展
贵州省竹产业发展政策与规划 - 贵州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构建食物多元化供给体系与节约长效机制,重点发展竹产业作为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1] - 贵州省笋用竹林面积达300万亩,鲜竹笋年产量超58万吨,其中方竹笋28万吨、毛竹笋30万吨 [1] - 竹产业被纳入"森林粮库"开发战略,成为落实大食物观理念的重要实践 [1] 竹资源分布与品种优势 - 贵州省竹林总面积506万亩,实现全域化覆盖,形成"山山有竹、四季产笋"生态格局 [2] - 方竹笋蛋白质含量12%、脂肪仅0.4%,具有高营养低热量特性,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2500米的大娄山地区 [2] - 桐梓县拥有全球最大原生方竹资源(超100万亩),赤水市主产楠竹笋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2] - 形成大娄山、赤水河、武陵山、清水江四大竹产业带,覆盖桐梓、赤水、习水等核心产区 [3] 竹笋加工产业现状 - 桐梓县建成中国最大方竹笋加工枢纽,年加工能力1.2万吨,年产值1.28亿元,配备12条现代化生产线 [4] - 赤水市2024年竹笋全产业链产值10.76亿元,加工销售14万吨,全市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90亿元 [4] - 采用液氮速冻工艺使水煮笋保鲜期达24个月,赤水市引入压榨技术解决鲜笋储存难题 [4] - 红赤水集团开发调味笋等深加工产品,年加工量超3万吨,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 [4] 市场拓展与销售网络 - 销售市场从川渝扩展至京津冀、长三角及粤港澳大湾区,赤水合作社2024年向上海销售竹笋收入3484万元 [5] - 赤水合作社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建立分拣加工中心,成为珠海菜篮子稳供企业,与上海蔬菜集团等建立直供合作 [5] - 通过价格联动机制将赤水冬笋收购价与上海杭州市场接轨,带动数万户竹农增收 [5]
清风为伴产业兴 | 竹笋破土成金
产业发展转型 - 三角村从试种苹果、核桃失败后转型发展竹产业,通过调研学习笋用竹种植经验找到新方向 [1] - 初期部分村民对竹产业前景信心不足,当地纪委监委通过监督推动可行性论证和解决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问题 [1] - 试种500亩方竹和300亩筇竹成功,竹子长势良好增强村民信心,随后打造"万亩方竹示范基地"覆盖7个村民小组130户农户 [2] 监督保障机制 - 纪委监委全程监督产业资金使用和政策落实,严格核查补助资金发放和合作社运营,防止截留挪用等腐败问题 [2] - 针对问题突出的村开展"巡乡带村"和巡察"回头看",2024年发现27件违纪违法线索,立案13件,竹产业领域立案3件 [2] - 推动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就业+分红"双收益模式,设立阳光公示栏公开财务信息 [3] 产业支持措施 - 督促农业部门邀请专家驻村解决技术短板,推动商务部门搭建电商平台拓宽销路 [3] - 压实林业部门主体责任开展林地使用检查,查处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 [3] - 当前竹产业带动70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其中60余人人均增收超3000元,采笋季收入可达1万多元 [3] 未来发展策略 - 纪委监委将持续聚焦政策落实、干部作风和群众获得感,以精准监督推动竹产业规模化发展 [4]
湖南:合规经营助力税企“双向奔赴”
搜狐财经· 2025-06-17 14:42
湖南企业经营主体概况 - 截至2024年3月底湖南实有经营主体达761.32万户同比增长6.04%总量进入全国前十其中"四上"企业突破6万家涉税主体增长6.20% [1] - 税务部门通过"强基工程"推动税企共治生态引导企业从"被动遵从"转向"主动规范" [1] 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案例 - 公司为全球无缝钢管行业标杆生产工艺自动数采率达95%以上参与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 [2] - 近三年累计享受增值税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费减免近6亿元形成研发投入与税收优惠的良性循环 [3] - 建立数字化科研管理平台实现研发项目全周期管理接入数电票管理系统提升税务管理精度 [3] - 自2015年起连续10年获评A级纳税人通过ERP系统及第三方审计强化风险防控 [3] 湖南桃花江竹材科技案例 - 公司研发的竹质集成材抗压强度超70兆帕应用于北京冬奥会场馆等建筑近三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逾1900万元 [4] - 2024年益阳市竹产业综合产值超210亿元公司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前海外订单排至8月 [5] - 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纠正楠竹收购发票价格异常并专项辅导农产品税收政策 [5] 补天药业案例 - 公司年营收破亿元近五年纳税总额超9000万元凭借A级纳税信用获银税互动贷款2400余万元 [6] - 茯苓多糖口服液等产品进入40多家省级医院处方用药体系 [6] 湖南省纳税信用体系建设 - 2024年全省6万余户企业获评A级纳税人4万余户通过信用修复实现提档升级 [7] - 税务部门开展"亮码服务"优化信用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内控合规水平提升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