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竹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从矿坑重生到竹业价值再造 安吉实践解码可持续发展“两条路径”
中国证券报· 2025-09-04 23:02
深蓝计划项目转型 - 废弃矿坑改造后年营收比肩昔日开矿产值 咖啡馆单日销量超8000杯 [2] - 项目两年实现5000万元销售额 带动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 [2] - 采用"两入股三收益"模式 村民与村集体持股49% 公司持股51% 收益分配比例为村集体20% 村民29% 公司51% [2] 竹林碳汇经济模式 - 安吉县87万亩毛竹林年碳汇增量达120万吨 固碳能力是森林1.5倍 [3] - 建立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交易平台 村集体年均增收85万元 农户年均增收4000元 [4] - 按每吨68元碳价计算 年碳增汇34万吨可实现碳汇产值2300万元 [4] 竹产业链升级 - 竹牙刷年产2000万支 可替代300吨塑料 年产值超1000万元 [5] - 竹钢强度达普通钢5倍以上 应用于高速公路护栏和风车叶片 [5] - 产品远销韩国 澳大利亚 日本及欧美市场 韩国儿童牙刷市场销量第一 [5] 企业绿色制造实践 - 恒林股份年光伏发电量1800万度 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2.8万余吨 [7] - 通过工艺革新降低VOC排放 单件产品能耗下降约5% [7] - 在瑞士 越南设立生产基地 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市场 [7] 可持续发展路径 - 生态经济化通过制度创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自然资本 [6] - 经济生态化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6] - 两条路径相辅相成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 [6]
云南大关如何将渐危植物筇竹打造成富民产业?
中国环境报· 2025-08-25 10:06
三是以竹富民,用筇竹铺就致富路。大关县按照"一体两翼,多元发展,全竹利用"的思路,集中各类资 源要素,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设施建设跟进到哪里",打造出一批现代竹科技示范园、竹生态经济 园、特色竹产业园。采用"企业+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即鼓励农户自己种竹养竹、在家对竹材进行粗 加工,再由企业统一收购,成功覆盖脱贫户1.75万户共7.87万人,竹农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 筇竹是一种中小型混生竹类,因竹节膨大如佛珠、竹姿秀丽而闻名。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属于滇东北乌 蒙山区,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日照少、湿度大的独特生态气候,孕育出"中国独 有、大关独大"的珍贵筇竹资源,被誉为"中国筇竹系统研究起点",是名副其实的"筇竹之乡"。 筇竹竹笋美味,竹材坚硬,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筇竹也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属于渐 危种。这是因为曾经在一段时间里,集"山区、贫困、多灾"于一体的大关县为了经济发展需要,对竹林 资源进行了过度砍伐,对筇竹竹笋无序开采,严重破坏了竹鞭生长,损伤了筇竹的再生能力,导致筇竹 林面积不断萎缩。 近年来,为挽救天然筇竹资源,大关县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短能脱 ...
县域发展要力避千城一面
经济日报· 2025-08-23 08:42
核心观点 - 中国县城正通过分类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差异化发展 激活县域经济空间 具体路径包括依托文旅IP与特色产业融合 产业协同与数字技术赋能 基础设施建设匹配功能定位 以及公共服务均衡化 [1][2][3] 文旅IP与特色产业融合 - 山西隰县小西天景区借助《黑神话:悟空》场景热度推动文旅IP与玉露香梨特色产业深度融合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1] - 文旅热度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 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1] 县城分类发展策略 - 大城市周边县城聚焦协同发展 承接产业外溢与人口疏解 打造半小时通勤圈 [1] - 专业功能县城立足特色突围 依托资源禀赋培育优势产业 [1] - 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深耕农业现代化 推动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 [1] -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1] 产业协同与数字化转型 - 浙江安吉通过竹产业+模式建设竹材精深加工产业园 引入新材料企业 推动传统竹制品向高端家居、环保材料升级 [2] - 2024年竹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带动7万人就业 [2] - 数字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拓展市场空间 增强县域经济韧性 [2] 基础设施建设适配功能定位 - 江苏昆山推进与上海轨道交通互联 建成1小时通勤圈 单日跨城通勤人次突破8万 承接上海科创资源外溢 [2] - 福建泰宁推进大金湖湖区与全流域环境治理 凭借生态立县战略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 [2] 公共服务均衡化与创新 - 通过县管校聘、医共体等机制推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3] - 创新治理模式 聚焦政务服务、社区治理等细节 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与幸福感 [3]
“两山”转化涌 “金浪”乡村蝶变焕生机————四川乐山沐川县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共富标杆”美丽乡村先行区
中国环境报· 2025-08-21 09:39
核心观点 - 沐川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 通过系统性战略布局和产业转化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增效 森林覆盖率达78.83% 形成竹产业、茶产业、魔芋产业三大核心产业 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并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发展模式[1][2][16] 战略布局 - 实施"一核一副四极"城乡融合战略 明确区域差异化功能定位 推进联动错位特色发展[2] - 制定美丽沐川建设三年计划 推行多规合一规划体系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设计主题村落和生态节点[2] - 整合财政资金3.2亿元 培育中心镇村 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 市级示范村8个 通过揭榜攻坚机制激发产业链发展活力[3] 生态保护措施 - 开展碧水攻坚行动 建立网格员制度 压实河湖长责任 实现3条河流5个断面水质达Ⅱ类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6] - 创新以竹固土模式 种植固土竹林12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93.91平方公里 水土保持率达72.49%[6] - 推进土壤治理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23.5% 预计年底达50%以上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 拥有105.5万亩富硒土壤[6][7] - 开展物种守护行动 建立朱鹮繁育中心 实现西南地区首次朱鹮野化放飞 创新野生动物损害保险机制[7][9] 产业发展成效 - 竹产业综合产值68亿元 依托162万亩竹林资源 形成立体化全链条模式 包括竹浆板占全国市场份额10% 建成23万亩笋用林基地 年产笋制品2万吨 竹海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10] - 茶产业综合产值36亿元 拥有22.5万亩茶园 培育紫嫣等高花青素品种 建成5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 获评国际优质生态茶产区 入选四川省产业振兴十强县[11] - 魔芋产业年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 发展基地3万亩 年产鲜芋3万吨 开发衍生产品100余种 获得43项专利认证 产品远销66个国家地区[11] 乡村建设成果 - 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垃圾处理全覆盖 污水治理率达85%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新建聚居点70个 改造农房1.2万户 美丽乡村占比86%[14] - 构建宜业乡村 形成15分钟就业圈 发展茶旅融合示范点8个 茶研学基地2个 魔芋创业园获省级创业孵化基地认定[15] - 打造宜游乡村 建成国家4A级景区2个 3A级景区2个 开发乡村旅游景点20余个 活化非遗文化 推出山水实景剧 公共文化满意度达96%[15]
清风为伴产业兴丨绿竹生“金”
行业规模与资源基础 - 宜丰县毛竹林面积达87.2万亩 活立竹蓄积量1.19亿根 位居全国第三和江西省第一 [1] - 形成集毛竹种植 晾晒 加工 销售于一体的竹产业链 实现绿色生金和产业富农 [1] 产业基础设施改善 - 修缮狭窄坑洼的毛竹运输道路 解决雨天泥泞和车辆打滑的安全隐患 [1] - 打通惠民利企中梗阻 助推竹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1] 监督与治理机制 - 纪委监委将竹产业纳入日常监督 紧盯惠农政策 资金管理 技术转化和产业链延伸 [1] - 查处乱伐竹林和侵占护林补贴问题29起29人 党纪政务处分17人 [2] - 建立护林员巡护打卡与村民监督评议机制 履职情况直接挂钩补贴发放 [2] - 推动林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环节跟进监督 召开行业整顿会 [2] 企业技术升级与政策支持 - 江西安竹科技采用智能生产线 机械臂抓取毛竹 数控热压设备实现竹材分子级融合和一步成型 [2] - 多部门成立竹产业工作组 开通政策直通车 推进涉企审批一件事一次办 [3] - 企业享受政策红利 顺利完成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3] 市场环境优化 - 规范竹制品电商直播市场秩序 构建信用评价体系 [3] - 纪委监委监督推动良好营商环境 成为竹产业发展助推器 [3]
绿水青山金不换(解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9 06:50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保护为可持续发展构筑前提和基础工程[3] - 全球44万亿美元经济产值(占全球经济总量一半)依赖自然资源 自然资本持续透支将导致发展不可持续[3] -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了85%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和90%陆地生态类型 成为农业发展和基因宝库的重要支撑[3] 中国生态保护制度与成效 -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覆盖31个省份 累计解决15万余个环境问题[4] - 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精准划分"三线一单" 国土开发强度控制在4.62%以内[4] - 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 已培育6400余家国家级绿色工厂[4] 绿色产业发展成果 - 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越煤电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60%以上份额[4] -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形成"光伏+治沙+生态农业"复合产业模型[4] - 气候适应与韧性投入每1美元可获得超过10美元回报[5] 安吉竹产业创新发展 - 实现"以竹代塑、以竹代粮、以竹代糖、以竹代油、以竹代电"多元化应用[8] - 竹笋酿造白酒技术突破 不使用粮食原料[12] - 竹纤维提取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 竹纤维产品价值显著提升(尿布9万元/吨 服装12万元/吨 口罩布料20万元/吨)[14] 竹产业链价值提升 - 竹材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生产过程中水循环利用不产生污水[14] - 每月向欧洲出口15个集装箱竹基活性炭产品[15] - 竹产业成为全球公认绿色产业 毛竹林被称为"绿色取款机"[15]
2025年全国生态日四川主场活动举行 四川首次发布省级生态产品目录
四川日报· 2025-08-16 09:16
生态产品目录发布 - 四川发布首份《四川省级生态产品目录(2025年版)》,首次全面摸排和展示生态"家底" [1] - 目录旨在识别、评价和利用生态产品,促进生态产品商品化,为经营开发、保护补偿提供依据 [1] - 目录涵盖物质供给类(林菌、牧草)、调节服务类(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文化服务类(生态旅游、教育科研)生态产品 [1] 工业绿色化实践 - 四川多地推动工业品"绿色化",宜宾"以竹代塑"是典型案例 [1] - 竹材料应用从传统竹浆造纸、工艺品扩展到建筑、工业领域,出现定制板材、汽车隔音材料等多功能产品 [1]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 四川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工作重要成果,包括"碳达峰十大行动"进展、美丽四川建设、幸福河湖建设成果 [1] - 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降至29.8微克/立方米,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2] - 六大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90% [2] 生态治理机制 - 四川生态治理、产业转型势头良好,生态保护可持续机制不断完善 [2] - 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河湖长制、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网调度",打通跨部门协作机制 [2]
“两山”20年山东实践丨“南竹北移”70多种,万里黄河绿生金
齐鲁晚报· 2025-08-15 08:47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山东聊城通过"南竹北移"工程实现盐碱地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 形成可复制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模式 [1][3][12] 生态治理技术突破 - 聊城东昌湖西岸300亩百竹园原为土壤含盐量高达20‰的盐碱涝洼地 通过"冬灌保温 春灌压碱"技术实现竹子引种 [4][7] - 采用黄河水洗盐作业将表层0.8%盐分压至地下2米以下 通过密植形成小气候 2017年首次实现所有竹种在盐碱地引种并耐受-15℃低温 [7] - 建立"引种—驯化—推广"三步法 通过极端天气筛选变异株 累计培育70余个适应北方的竹品种 远超专家预测的20余种 [8] 种植规模与生态效益 - 全市竹子种植面积从2011年不足百亩扩展至2025年3000余亩 建立5处竹种质资源圃总面积700余亩 [9] - 竹林使局部区域负氧离子浓度提升30% 夏季气温比林外低3℃-5℃ 黄河故道风沙显著减少 [9] - 技术推广至黄土高原延安地区 河北京津等地绿化工程中"聊竹"占比逐年提升 [13] 产业链发展规模 - 设施农业领域130余万亩拱棚竹竿年消耗量形成48.1亿元市场规模 替代南方竹材供应 [10] - 临清竹竿巷年销售额超千万元 莘县张鲁镇菜园村扫帚合作社带动80余户村民年增收300余万元 [10] - 临沂沂南县竹泉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门票收入达千万元 [9] 文旅融合与文化赋能 - 百竹园日高峰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 带动周边餐饮民宿增收 [11] - 高唐县尺八文化研学基地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 东昌湖民宿通过竹制文创实现单店年均增收3万-5万元 [11] - 2023年开设中国南竹北移展示馆 推广"以竹代塑"绿色理念 [11] 学术价值与推广模式 - 2024年6月第三届中国"南竹北移"学术经验交流会定址聊城 形成"会议引导定方向 科技支撑破难题 市场运作促长效"可复制经验 [12] - 竹林固碳能力达普通树木1.5倍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12] - 计划建设北方最大竹苗输出基地 推动"东竹西移"战略 [13]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这座竹乡小城走向世界|中国城·何以世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4 17:21
绿色发展理念 - 浙江省安吉县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有二十年历史 [2] - 该地区拥有约100万亩竹林资源 被官方授予"中国竹乡"称号 [2] 产业创新探索 - 当地正深度开发竹资源应用场景 探索"一根竹子"的多元化价值 [2] - 国际专家包括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及比利时前驻华大使实地考察后高度认可其绿色发展模式 [2] 经济转型成果 - 竹产业已形成完整绿色经济链条 成为区域经济支柱 [2] - 发展模式被作为中国生态智慧案例向全球输出 [2]
四水映绿 豫见两山丨一条河与万亩竹林的情缘
河南日报· 2025-08-11 07:45
丹河竹林生态经济 - 丹河沿岸形成黄河以北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竹林区 面积达万余亩 历史超两千年 品种达90余种 成为北方最大竹子基因库[2][5] - 竹林经济年产值超千万元 主要产业包括竹竿供应(蔬菜大棚用)、竹编工艺品、园林建筑小品等[5] - 笋用竹林发展至5000-6000亩 每亩年收入超千元[6] 文旅融合发展 - 三渡湾景区高峰期日客流量达1万人次 带动民宿、农家乐发展 可同时接待百余人住宿 村民人均年收入增至1.5万元[8] - 西张赶村2024年集体收入30余万元 较2022年增长300% 村民人均年收入2.8万元 增长75% 旅游业带动80人就业[11] - 废弃石屋改造特色民宿 吸引游客及投资 促进村民返乡创业[8] 生态治理成效 - 丹河水质从2005年Ⅳ-Ⅴ类提升至2025年普遍Ⅲ类[12] - 取缔两岸400余家煤场 保留1个废水全回用煤炭园区 规范化整治沿河养殖场[11] - 流域生态恢复 现存100余种动物和200余种植物 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12] 产业协同机制 - 豫晋两省联合划定引水量红线 上游分水口安装监控 实现丹河全年复流[11] - 建立专业竹林养护体系 2005年起定期技术指导 使竹林质量显著提升[11] - 形成"竹泉游"特色IP 吸引影视取景 推动文旅品牌升级[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