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整合
搜索文档
宋 PLUS 退出历史舞台
晚点Auto· 2025-10-11 23:30
产品策略调整:宋PLUS停售与品牌梳理 - 公司即将停售其销量最快突破百万、累计销量最高的SUV车型宋PLUS,该产品序列将退出海洋网销售体系,且名称大概率不再使用 [3] - 公司表示,今年8月发布的海狮06即为宋PLUS的换代车型,此次调整属于正常产品切换 [3] - 停售已有高认知度的宋PLUS是公司梳理产品线和品牌体系的关键节点事件,旨在通过精简产品版本、调整规划中车型来聚焦资源、提高效率 [3] 宋PLUS的历史定位与市场表现 - 宋PLUS是公司的传奇SUV车型,但其命名与销售渠道存在错位:“宋”属于王朝网体系,但最早发布的宋PLUS却归属海洋网销售 [3][4] - 第一代宋PLUS于2020年作为燃油车上市,填补了10万元级宋Pro和20万元级唐之间的市场空白,当年月均销量已过万 [4] - 2021年3月推出插混DM-i版本,定价14.68万-16.98万元,2022年该车型累计销量约45万辆,占海洋网当年总销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公司最畅销的SUV [6] 品牌体系整合与产品序列优化 - 宋PLUS名称与渠道的错位源于2021年公司战略调整:将原“e网”更名为“海洋网”以覆盖年轻群体,为盘活经销商体系将当时的热销车型宋PLUS划入海洋网并保留命名 [6] - 随着海洋网体系完善,宋PLUS的尴尬位置愈发明显,王朝网也急需15万元级中型SUV,两张销售网均有替换该车型的理由 [8] - 停售前,海洋网已规划5个产品序列:海鸥、海豚、海豹系列、海狮系列及规划中的MPV系列,新发布的海狮06定价13.98万-16.38万元,与现款宋PLUS基本重叠但在空间、续航与智能配置上全面升级 [8] 市场竞争环境与未来产品策略 - 公司当前主要竞争对手已从反应迟缓的合资燃油车品牌转变为产品价格更低、配置更高、迭代更快的其他新能源车企 [12] - 公司拥有60多款在售车型,但经过高速扩张,单纯增加车型数量对销量拉动不再显著,需避免用户在不同销售网之间反复比价导致客户流失 [12] - 公司已逐步弱化同质化的双车战略,退出部分重叠产品,开发“独占”车型,如王朝网推出价格上探至27万元的汉L与唐L,海洋网则推出旅行车与高续航纯电SUV [10] - 为应对2026年即将执行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公司下半年减少了全新车型发布频率,转为现有主力车型增加续航(如秦L、宋L、汉、唐将增加纯电续航100公里以上版本)或推出配置升级版本,将大量全新车型研发资源留至明年 [10]
雷军和余承东,谁是营销员谁是工程师?
搜狐财经· 2025-06-24 09:18
企业领导风格与背景 - 雷军是工程师型创业者,余承东是销售型人才 [3] - 领导风格差异源于团队构成和企业运行模式的不同 [3] - 简单将角色与出身划等号是片面的,千亿体量公司必须拥有强大工程体系 [5] 研发投入与专利情况 - 2024年小米研发人员21190人占员工总数48.6%,研发投入241亿元同比增长25.9%占营收6.6% [6] - 小米累计全球专利超4.2万件,汽车领域授权专利突破1000项,5G标准必要专利全球前十 [6] - 华为2024年研发人员11.3万人占54.1%,研发支出1797亿元占收入20.8% [8] - 华为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24万亿元,全球有效授权专利超15万件,2024年专利申请量6600件全球第一 [8] 企业定位与技术路径 - 华为输出底层能力,自研5G、芯片和操作系统形成闭环 [12] - 小米注重产品整合和用户体验优化,擅长生态构建 [6] - 小米工程师关注消费感知和使用价值,华为工程师聚焦技术感知和体系构建 [15] - 雷军作为超级产品经理,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追求产品开发效率和节奏 [14] 商业模式差异 - 华为卖技术能力,余承东将技术语言翻译给市场 [14] - 小米以消费需求为起点,激发消费冲动而非突破技术壁垒 [14] - 两家企业本质差异在于定位、结构和投入,做的不是同一种生意 [17] - 华为挣长线的钱,小米挣短线的钱,卖的东西不一样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