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物圈计划
搜索文档
中国新增两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新华网· 2025-09-28 11:11
新增生物圈保护区认定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认定26个生物圈保护区,使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总数达到785个 [1] - 中国新增两个生物圈保护区:内蒙古大青山保护区面积近3900平方公里,拥有约1200种高等植物、300种脊椎动物和1800种节肢动物;陕西周至保护区面积约69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6%,拥有秦岭大熊猫等珍稀物种 [1] - 新增保护区分布在21个国家,其中安哥拉等六国为首次获得认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成为首个全境被认定为生物圈保护区的国家 [1] 人与生物圈计划宗旨 - 该计划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是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 [2] - 计划旨在将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民众的生活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2] - 目标是探索一条既能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又能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中国科学院:未来10年每个省区市都有至少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中国新闻网· 2025-09-26 15:24
未来十年发展规划 - 未来10年的目标是使中国每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都至少拥有一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以消除目前34个保护区分布在20个省区的空白局面 [1][2] - 将部署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加强生物圈保护区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划,并吸纳更多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2] - 将从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中遴选更多优秀成员单位,积极申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2] 科技支撑与管理优化 - 将整合卫星遥感、红外影像、声学和环境DNA以及无人机等监测技术,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 [3] - 持续优化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等天空地一体化科学监测平台,以提升保护区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3] - 已开发出集图像、声纹及视频于一体的动植物物种智能识别技术,并在卧龙、武夷山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示范应用 [5]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 将积极参与区域网络和专题网络的建设,继续支持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技术秘书处的工作 [3] - 计划针对绿洲、海洋等较少受关注的生态系统类型,联合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新的专题网络 [3] - 中国加入人与生物圈计划50多年来探索的保护与发展协同路径以及重视科技应用的成功经验,将与国际社会分享 [5][6] 生态价值核算与社区发展 - 中国科学家立足于生物圈保护区实践,提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科学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5] - GEP核算体系为保护区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提供了可操作路径,并已被纳入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国际标准 [5] -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核心经验,致力于在保护的同时提升社区居民的收入 [5]
焦点访谈|守护生态宝库 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未来
央视网· 2025-09-25 22:26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中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居亚洲第一[1] - 高黎贡山仅占中国陆地面积0.36%左右,却分布着约17%的高等植物与20%的哺乳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1][3] - 高黎贡山记载高等植物及变种7000多种,特有种380种,脊椎动物1343种,特有种56种,鸟类达796种[3] 物种保护与监测成果 - 贡山羚牛种群数量从2011年的450头左右增长至800多头[3] - 活体贡山三尖杉仅存200多株,通过人工培育已成功培育出109株树苗并部分回归野外[5][7] - 2021年发表新物种贡山小红门兰,其分布区狭域、种群数量稀少[9] 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产业 -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减轻保护区人为干扰,引导群众发展绿色种养业和生态旅游业[9] - 白灵芝人工栽培成功,一根菌棒可连续5年出产,每亩5年收益达18000元以上,带动180多户参与[11][13] - 三河村从猎户村转型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护鸟行动吸引摄影爱好者,形成新产业[15][17] 科研与种质资源保护 - 建设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重要内容,成功驯化羊肚菌成为西南地区广泛种植的特色农产品[7] - 科研人员采集不丹松种子用于移林造林,该树种是高黎贡山重要物种[7] - 在农家庭院发现金裳凤蝶幼虫、多尾凤蝶蛹和多姿麝凤蝶蛹,显示生态保护成效[17] 社区参与与和谐共生 - 从近3万贫困户中聘请年轻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巡护工作,解决就业问题[11] - 护林员工作内容包括森林防火、病虫害预警、泥石流灾害上报和动植物监测,一次巡山可能需七八天[11] - 村民从靠山吃山转变为巡山护山,形成新的生态职业和生产生活方式[11][13][15]
【中国新闻网】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球实施及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最重要工具
中国新闻网· 2025-09-23 11:18
9 月 22 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祖莱在开幕式上 致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9 月 22 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部分参会外宾代表合影。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记者从会上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人与生物圈计 划"(MAB),1976年设立第一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已成 为全球实施及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最重要的工具。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WCBR)则是"人与生物圈计 划"领域中地域覆盖面最广、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约10年举办一届。 为何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 由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UNESCO)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9月22日在杭州开幕,这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 亚洲举办,颇受关注。 据此,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当前可理解为:一国在其主权范围内申请并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特 定类型陆地、海洋或滨海生态系统代表性区域,便于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深入理解社会系统和自然 生态系 ...
专访|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日益体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愿景——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长阿布雷乌
新华社· 2025-09-21 16:43
大会背景与意义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中国杭州举办 [1]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是一项于1971年发起的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 [1] - 在中国举办大会是对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成就的认可 [1]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成就 - 中国有34个自然保护地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其保护区网络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1] - 中国的生物圈保护区日益体现出“人与生物圈计划”让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核心愿景 [1] - 天目山-清凉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展示了中国在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改善当地民生的良好范例 [2] 未来合作与发展方向 - 大会将加大对亚太及其他地区“人与生物圈计划”区域网络的支持,并成为强化南南合作的里程碑 [2] - 中国将有机会为青年科学家、管理者等举办培训项目,并在生态修复、气候适应、智慧农业、可持续旅游等领域开展试点项目 [2] - 数字技术的应用使生态系统管理从“被动保护”迈向“预测性、前瞻性”,中国在此领域拥有丰富经验 [2]
新华全媒+丨总数亚洲第一!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新华网· 2025-09-17 09:30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发展 - 中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 [1] - 中国已建成全球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最大规模的国家网络 [3] - 截至2025年8月,国内已有214个自然保护地被批准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几乎涵盖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3]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系首次在亚洲举办 [4] - 大会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将有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 [4] 科技支撑与平台作用 - 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濒危物种保护研究、生态系统监测、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4] - 这些保护区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国际合作最为活跃的自然保护地 [1] -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存续时间最长的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之一,中国于1993年成立“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3]
国新办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
央广网· 2025-09-17 09:04
大会基本信息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1] - 本届大会是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1] - 将有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 [1] 大会核心议程与成果 - 会议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 [1] - 大会将发布《杭州宣言》 [1] - 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将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1] 中国参与情况 - "人与生物圈计划"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 [1] - 中国于1973年加入该计划 [1] - 中国目前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居亚洲首位 [1]
总数亚洲第一!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新华网· 2025-09-16 21:42
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就 - 中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 [1] - 中国已建成全球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最大规模的国家网络 [1] - 截至2025年8月,国内已有214个自然保护地被批准加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几乎涵盖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 [1] 科技支撑与国际合作 - 中国科学院联合相关部门,依托“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濒危物种保护研究、科学监测、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 [2]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2025年9月22日至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系首次在亚洲举办 [2] - 大会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预计有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4000名代表参会 [2]
国家林草局答21: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年均输水量增百亿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8:35
大会核心信息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区域举办 [2] - 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 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并将发布《杭州宣言》 [4] 中国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情况 - 中国于197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并于197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4] - 目前中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数量居亚洲首位 [4]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成效 - 通过整合120多个现有自然保护地 设立了5个国家公园 实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治理 [5] - 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 近五年向下游年均输水量增长百亿立方米 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5] 自然保护地共建共享与民生改善 - 首批5个国家公园规划了20多条生态旅游线路 建立宣教馆、访客中心等设施 吸引1400多万人次参与 [5] - 实施惠民政策 支持自然保护地及周边社区发展绿色产业 开发优质特色农林渔牧产品 选聘村民担任护林员、科普讲解员 带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7] 政策法规与科技支撑 -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家公园法》 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提供规定 并将指导《自然保护区条例》的修订 [7] - 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中强化科技支撑 实施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7]
我国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生态环境部回应
中国新闻网· 2025-09-16 17:17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引领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1] - 生态环境部与相关部门建立国务院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并印发实施一系列重要政策性文件、战略行动计划和重大工程方案 [1] - 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和国际合作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与生物圈计划”和“昆蒙框架”协同增效 [2] 制度与政策举措 - 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设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2] -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力度,持续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 [2] 科技支撑手段 - 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利用遥感卫星、无人机、走航巡护车以及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多尺度、多层次、常态化采集数据 [2] - 建设监督性调查观测网络,通过科技赋能强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支撑 [2] 国际合作进展 - 推动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深化“南南合作” [2] - 推动国际履约,协同应对生态环境领域的全球性挑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