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线路
icon
搜索文档
既守护绿水青山,又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安徽六安是这样治水的|水征文选登
中国环境报· 2025-11-04 11:10
为统筹推进水生态环境改善,六安制订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办法,建立断面水质补偿激励机制。针对水 质出现波动的断面,推进"查、测、溯、治",特别是在霍邱县城东湖、城西湖等地,全面排查流域内污 染现状,摸排各主要支流水质状况,查找问题症结,有条不紊地推进整治工作。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治 理,六安市一家国家级和 7 家省级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废水全部纳管收集。持续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整治, 六安市区和县城消除黑臭水体,并在"初见成效"基础上持续巩固提升。 为强化应急响应,六安修订印发《六安市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六安市东、西淠河和淠河总 干渠"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方案》,联合合肥市生态环境局开展淠河总干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 练。对淠东干渠、史河、杭埠河、丰乐河等跨界河流与相关地市开展联防联控,建立流域水环境问题排 查溯源机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为深入打好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六安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入河排污 口,依法办理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手续。对申请设立的入河排污口逐个实地踏勘选址,审慎论证分析排 放方式、尾水污染物及浓度对下游水功能区及第三方的影响。 六安持续推进巢湖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和农 ...
国家林草局答21: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年均输水量增百亿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8:35
大会核心信息 - 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于9月22—25日在浙江杭州举办 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区域举办 [2] - 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 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并将发布《杭州宣言》 [4] 中国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情况 - 中国于197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 并于1978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4] - 目前中国共有34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数量居亚洲首位 [4] 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成效 - 通过整合120多个现有自然保护地 设立了5个国家公园 实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治理 [5] - 三江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 近五年向下游年均输水量增长百亿立方米 藏羚羊、雪豹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长 [5] 自然保护地共建共享与民生改善 - 首批5个国家公园规划了20多条生态旅游线路 建立宣教馆、访客中心等设施 吸引1400多万人次参与 [5] - 实施惠民政策 支持自然保护地及周边社区发展绿色产业 开发优质特色农林渔牧产品 选聘村民担任护林员、科普讲解员 带动村民生活水平提高 [7] 政策法规与科技支撑 -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国家公园法》 为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提供规定 并将指导《自然保护区条例》的修订 [7] - 在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中强化科技支撑 实施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提升保护管理水平 [7]
国家林草局: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
第一财经· 2025-08-14 10:32
林草产业总体规模 - 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相比2005年的7269亿元实现显著增长[1][1] - 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林产品生产和贸易位居世界第一[1][1] - 行业已培育经济林、木材加工、康养旅游、林下经济四个万亿级产业支柱[1] 生态旅游发展 - 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1] - 国家林草局与文化和旅游部于2024年9月联合发布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串联130余处生态旅游地[2] - 生态旅游从单一观光产品发展为新业态百花齐放,满足了游客对户外游憩、慢节奏和沉浸式体验的需求[2][3] 产业资源与产出 - 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70%以上[1] - 我国年产木材1.3亿立方米、饲草1亿吨、森林食物超2亿吨,森林食物成为继粮食、蔬菜后的第三大农产品[5] - 林草植被总碳储量114.43亿吨,年固碳量3.49亿吨[5] 产业主体与就业 - 全国已培育家庭林场、专业大户、林业合作社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近30万个[5] - 林草产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集体林业带动约4700万农民就业[1][5] 生态旅游发展机遇与挑战 - 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3] - 行业存在粗放开发、产品同质化、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需科学划分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容量范围[5] - 应抓住生态旅游市场崛起、数字化技术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加强区域协同发展[5]
规划生态旅游线路要“形魂”兼具
中国环境报· 2025-08-01 07:27
政策导向与行业机遇 - 四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推动生态文化融入旅游发展,并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传统生态文化传承等主题推出一批生态文化特色旅游精品线路 [1] - 政策旨在构建文旅融合长效经济链、赋能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推动生态文化“活态传承”的实践路径 [1] - 各地已推出示范线路,如安徽皖南人文山水线路、广东美丽广东生态文旅线路、青海环青海湖精品线路及河北石家庄以太行山和滹沱河为骨架的生态主题线路 [1] 行业现存挑战与风险 - 部分线路开发存在“重形轻魂”倾向,仅简单串联生态优美景点而缺乏对地域生态史和文化传承脉络的深度挖掘,导致生态文化底色不足 [2] - 此类线路缺失知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使“生态文化”沦为引流噱头,长期可能因缺乏独特游览价值而丧失影响力和生命力,导致游客失去深度体验动力 [2] 产品开发与内涵提升策略 - 需系统梳理沿线生态基因与文化密码,将生态专业知识转化为游客可感知的旅游体验,例如邀请生态学者参与设计,挖掘地貌、植被、物种的生态功能与科学价值 [3] - 应探寻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如展现游牧民族轮牧制度、渔民禁渔乡约等,使线路从“景观拼图”转变为“生态文化集锦” [3] - 通过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聚焦今昔变迁案例如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从过度开发到生态恢复的对比,并利用解说牌、纪录片等形式让理念可感可知 [4] 用户体验与沉浸式设计 - 行业需构建可参与的实践场景,如在河流线路中建设水质监测微型实验室,引导游客采样分析pH值、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对比不同河段水质 [5] - 在非遗工坊线路中开辟实操专区,让游客学习竹篮编制等工艺,体悟就地取材、循环利用的传统生态环保理念,实现从“看风景”到“读风景”的深度转化 [5] - 沉浸式体验的核心是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促进生态文化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化,最终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