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旅游线路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林草局答21:生态保护成效显著,三江源年均输水量增百亿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18:35
9月16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及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有关情况。 9月22—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浙江杭州举办,大会主题为"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这是该会议首次在欧美以外的区域举办。 在发布会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请问自然保护地在支持人与生物圈计划,协同推进生 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袁继明回应表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中居首要地位,也是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自然保护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首先是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将更多优质生态空间纳入自然保护地范围,解决了过去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分割、野生 动物栖息地破碎等问题。通过整合120多个现有的自然保护地,设立了5个国家公园,实行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治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稳步向好。比如,三江 源国家公园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30%和11%以上,近五年向下游年均输水 ...
国家林草局: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
第一财经· 2025-08-14 10:32
2024年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达10.17万亿元,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林产品生产和贸 易位居世界第一。 国家林草局最新披露,2024年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培育了经济 林、木材加工、康养旅游、林下经济四个万亿级产业支柱,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000万人。 据国家林草局官网8月13日消息,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269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0.17万亿 元,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林产品生产和贸易位居世界第 一。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生态旅游不断释放经济活力。摄影 / 章轲 但同时,各地应避免生态旅游的类型、服务内容和文创产品的同质化,科学划分生态旅游区域的生态容 量范围。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等此前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22~2023)》指出, 目前,中国生态旅游仍存在粗放开发、盲目利用、产品同质化严重、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场和政府调节 失灵等问题。应充分抓住生态旅游市场崛起、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加强区域协 同发展和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的生态价值实现与转化。 国家林草局13日公布的一组 ...
规划生态旅游线路要“形魂”兼具
中国环境报· 2025-08-01 07:27
讲好生态环保故事,让游客在今昔对比中体悟生态文明。要用具体素材与多元化表达形式,让理念变得 可感可知。可聚焦今昔变迁,从污水横流到清澈见底的河流、从荒山秃岭到绿树成荫的山坡、从"脏、 乱、差"村庄到生态旅游示范村,这些变化都是最生动的教材。比如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如今 目之所及,树绿花繁,鸟飞鱼跃,处处生机盎然,然而这片湿地天堂也曾因高密度养殖、过度开发而奄 奄一息。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不仅要会讲,而且要讲好,这需要创新呈现方式,通过景点解说牌、讲 解员讲述、老照片与纪录片展播,让游客直观感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艰辛,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建设的 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有的地方设计开发线路时,存在"重形轻魂"的倾向,仅以唯美为标准,将生态环境优、自然 风光美的景点简单地串联拼接,便冠以"生态文化"之名。这些线路虽然坐拥良好的生态基底,但由于开 发者对地域生态史、文化传承脉络缺乏深度调查与挖掘,导致线路的生态文化底色不够、成色不足。这 种剥离了生态文化内核的线路,或许能够带来一时的视觉愉悦,却缺失了生态文化的知识性、故事性、 趣味性,最终使得"生态文化"沦为引流的噱头。长此以往,当游客发现所谓的 "生态旅游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