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常熟争当人才“最佳合伙人”
新华日报· 2025-07-11 07:02
人才引进与政策支持 - 常熟全市人才总量达4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4.5万人,工程技术人才24.4万人,青年常住人口占比27.22%位居全省第二 [2] - 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产才融合推动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措施》,包括计税薪酬超80万元直接认定为"昆承英才"、高能级创新载体最高支持2亿元、设立"引才伯乐奖"等政策 [4] - 成立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和5个青年发展型街区,提供集成化服务 [9]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江苏烁范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实现锂电池隔膜技术从7微米到5微米迭代,销售额从1亿元翻倍增长至6亿元订单 [3] - 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为小米YU7提供碳纤维零部件,推动碳纤维应用进入月销万辆级市场 [5] - 成立江苏省院士专家创新中心,聚焦碳纤维回收再利用技术研发,解决航空、风电等领域废料处理难题 [6] 资本与平台建设 - 设立总规模3亿元的"常创人才基金二期",重点投资人工智能和苏州"1030"战略性新兴产业 [8] - 成立创投联盟汇聚22家机构,促进资本与人才项目融合,关注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投资机会 [9] - 建立先进海洋技术与装备测试认证联合实验室,打造国际海底光缆测试平台 [7] 新兴产业布局 - 常熟低空经济产业推进会上揭牌低空飞行器实训基地和检测联盟培训基地,开展无人机操控员等紧缺人才培训 [10] - 胡润U30中国创业先锋榜单显示131家青年创业企业平均价值2.8亿元,11家达亿美金级 [2] - 上海交大·常熟新材料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覆盖基础研究到技术产业化全链条 [6]
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27 14:45
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 教育、科技、人才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的体制机制改革[1] - 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是实现人才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需从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多维度发力[1] 产业导向的人才引进 - 江苏以"1650"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但相关领域人才缺口显著[2] - 省级人才大数据库和产业人才地图将用于精准匹配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强化跨区域资格互认和政策找人机制[2] 高校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 - 高校资源富集地区(如杭州依托浙大、合肥依托中科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展现显著优势[3] - 江苏需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方向与产业技术需求对接,建立"产业创新研究院"促进"科学家+工程师"协同[3] 人才激励政策创新 - 需优化人才认定标准,重点吸引技能型青年人才,并降低人工智能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门槛[4] - 探索"一企一策"陪伴式成长政策,为硬核技术创新人才提供精准服务支持[4] 青年人才生活保障 - 20-30岁青年人才流动最活跃,需通过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升婚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便利性[5][6] - 借鉴"浙里办"模式整合政务服务,并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强化青年集聚区的交通、文旅等配套建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