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销+赋能模式

搜索文档
理财公司频频牵手地方农商行
中国证券报· 2025-09-04 06:42
行业趋势 - 银行理财行业进入真净值化时代 渠道变革持续深化 理财公司加速拓展代销渠道网络[1] - 银行理财市场竞争呈现"产品为王"与"渠道为王"并行的双轨格局[2] - 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地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 理财意识增强 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崛起 下沉市场成为理财规模新增长点[3] 渠道拓展 - 农银理财 北银理财 上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8月以来与多地农商行建立代销合作[1] - 信银理财 渤银理财 北银理财 上银理财下半年陆续与农商行开展代销业务[1] - 浙江衢州衢江农商行与上银理财 北银理财 兴银理财 杭银理财 平安理财 信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建立代销关系[2] - 东莞农商行与农银理财 兴银理财 宁银理财 杭银理财等理财公司展开代销合作[2] 市场机遇 - 地方农商行是理财市场竞争中的蓝海区域 此前因人员数量 科技能力等因素合作较少 基本处于刚开展或拟开展代销业务阶段[1] - 农村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60.16万亿元 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12.9% 庞大而分散的市场成为理财市场下一轮规模增长重要引擎[2] - 农商行凭借本地化客户优势 在大型银行网点覆盖不足地区帮助理财公司快速拓展市场份额 触达更广泛客户群体[3] 合作动因 - 理财公司通过农商行合作可降低区域集中风险 助力产品销售扩面增效[3] - 代销理财业务帮助农商行丰富产品线 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提升客户黏性 避免客户流失[3] - 农商行在净息差处于低位 业绩承压情况下 有较大动力通过代销理财产品提高中间收入 丰富收入来源[4] 产品策略 - 理财公司根据当地客群偏好推出专属理财方案 就不同客群风险偏好对资产配置比例 久期 杠杆进行控制[4] - 县域客群风险偏好相对较低 对理财产品认知有限 理财机构采取审慎态度和贴近代销行需求的方案[5] - 农商行代销产品中以固收类理财产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风险偏好以R1 R2为主[5] 转型方向 - 理财机构需从简单产品代销向创设定制产品 共享资源 共同服务客户等更紧密模式演变[5] - 理财公司需从产品供应商升级为综合服务提供者 向"代销+赋能"模式转型 探索区域特色定制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5]
理财公司下沉掘金 地方银行转向代销
北京商报· 2025-08-19 00:19
行业趋势 - 理财公司加速下沉至三线及以下城市市场 与地方农商行、农信机构签订代销协议 包括农银理财与东莞农商行合作、北银理财与衢江农商行合作、渤银理财与陕西多地农信机构合作 [1][3][4] - 下沉市场人口基数庞大且财富管理需求快速增长 县域及农村地区理财需求从传统储蓄转向多元化配置 理财净值化转型带来差异化竞争空间 [4] - 监管要求未设理财公司的中小银行在2026年末清理完毕存量理财业务 推动中小银行从自营向代销转型 理财公司借此窗口期加速布局代销网络 [1][5][6] 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达27.48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4.44% 同比增加12.98% 占全市场比例89.61% [6] - 银行机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仅3.19万亿元 同比减少24.04% 中小银行从自营向代销转型趋势明显 [1][6] 合作模式演变 - 理财公司与地方银行合作从单纯代销向"代销+赋能"模式升级 包括联合开发区域特色产品、提供数字化工具支持、提升销售及服务能力 [8][9][10] - 理财公司为中小银行提供全流程服务支持 涵盖售前售中售后环节 包括辅助提升销售人员专业能力、动态跟踪代销渠道管理、联合开展投资者教育 [10] - 已有银行与理财公司通过联合创设理财产品探索新合作模式 但当前仍以银行作为代销平台引入产品为主 [10] 竞争格局 - 一二线城市理财市场竞争饱和 理财公司通过下沉市场挖掘长尾客户 扩大客户基础并提升市场份额 [7] - 地方性机构对下沉市场客户渠道及信任度拥有优势 能与理财公司实现合作共赢 [5] - 理财牌照发放节奏放缓 2023年仅浙银理财获批筹建 2024年无新设牌照落地 [8] 挑战与瓶颈 - 中小银行投研能力薄弱 缺乏专业团队 难以满足复杂理财业务需求 [11] - 理财产品同质化程度上升 中小银行缺乏选品主动权 区域特色定制化产品供给不足 [11] - 《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要求代销业务全流程嵌入监控系统 大幅提高合作门槛 增加中小银行合规成本及技术压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