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收类理财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超40只权益类银行理财,赚钱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00:22
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表现 - 截至8月3日,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公募权益类理财产品存续产品共46只,其中43只年化收益率为正,占比达九成,17只年化收益率突破10% [2] - 存续权益类理财产品成为今年理财市场上的"黑马",今年以来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82% [4] - 固收类和混合型理财产品上半年平均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26%、1.56%,固收产品平均最大回撤仅为0.19%,混合类产品为1.26% [4] 管理机构分布 - 17只年化收益率突破10%的产品中,5只为华夏理财旗下产品,4只为光大理财旗下产品,3只为宁银理财产品,3只为招银理财产品,2只为信银理财产品 [4] 市场环境与政策影响 - 资本市场回暖叠加宏观政策提振市场信心,推动权益资产估值修复 [6] - 2025年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为银行理财参与资本市场提供政策支持 [6] - 新规实施后,理财资金可通过参与IPO、定增、ETF等多种方式布局权益市场 [6] 行业发展趋势 - 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理财公司普遍面临"资产荒",倒逼其加大资产多元化配置 [6]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规模仅0.07万亿元,占比仍处低位 [7] - 在国内低利率市场环境与高质量发展宏观背景下,加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将成为未来居民资产配置的重要方向 [8]
债市收益率回调 理财公司发“定心丸”
北京商报· 2025-08-01 00:47
债市调整与理财产品表现 - 7月以来债券市场调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15日的1.6653%上行至7月30日的1.7578%,后回落至7月31日的1.7144% [3] - 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2.81%,环比下跌0.23个百分点 [3] - 债券市场调整传导至固收类理财产品,部分产品收益下滑引发投资者赎回考虑 [3] 调整原因分析 - 政策层面:"反内卷"政策超预期出台、稳增长方案密集落地、重大项目启动提升需求侧乐观预期,资金转向高风险资产 [4] - 市场基本面:上半年GDP增速和出口韧性降低经济下行风险预期,债券市场重新计价基本面因素 [4] - 交易结构:债券市场交易拥挤、久期和杠杆率处于历史高位,信用利差压缩至低位,脆弱性加剧 [4] 机构对债市的中长期观点 - 浦银理财认为短期情绪扰动但趋势性回调风险低,经济偏缓修复逻辑未变,基本面仍是债市主要支撑 [5] - 平安理财指出债市中期偏多方向未逆转,超七成固收产品在两个月内完成净值修复 [7] - 普益标准研究员表示债市回调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回撤,纯固收产品收益率下行更明显 [6] 政策与市场流动性支持 - 中国人民银行7月25日开展7893亿元逆回购操作,货币政策靠前发力呵护流动性 [7] - 浦银理财预测10年期国债收益率1.75%以上上行动力减弱,1.8%为短期波动上沿 [7] - 信用债利差走阔10bps左右,但配置盘资金稳定,债市进入适合投资布局区间 [7] 投资者配置建议 - 招银理财建议"小钱博收益,大钱压舱底"思路,短债理财可捕捉高性价比资产增厚收益 [8] - 当前银行理财破净率远低于2022年赎回潮水平,赎回压力较小 [8] - 债基赎回主要为预防性减持,未触发负反馈循环,债市仍具配置价值 [8]
请注意存款惊现“利率倒挂”农行5年期利率反超3年,存10万多拿1000
搜狐财经· 2025-07-31 07:25
利率倒挂现象 - 农业银行出现罕见利率倒挂现象 5年期存款利率(2.15%)高于3年期(2.05%) 存入10万元5年期比3年期多获约1000元利息 [1] - 全国范围内已有17家银行出现利率倒挂 较去年同期增加8家 城商行中超过35%机构存在该现象 [3] - 国际比较显示全球12个经济体出现利率倒挂 日本和欧元区尤为明显 反映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通缩压力 [4] 经济背景与成因 - 2024年以来中国GDP增速稳定在4.8% 央行实施两次降息累计下调0.3个百分点 银行预期未来利率进一步下行 [3] - 农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达67.3% 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 为匹配长期资产更倾向吸收长期存款 [3] - 利率倒挂反映银行对中长期经济前景谨慎态度 隐含对未来利率继续下行的预期 [4] 银行策略差异 - 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出现不同程度利率倒挂 工商银行保持3/5年期利率正向关系 上海银行推出阶梯式存款产品 [6] - 农业银行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3.2% 明显高于定期存款利率 [5]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5.8% 创近五年新高 反映居民风险偏好下降和消费信心待恢复 [6] - 专家预测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初中国可能迎来新一轮降息周期 利率倒挂或成常态 [4] - 中国利率倒挂源于内部经济结构调整 不同于其他国家受外部因素影响 [5]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撤退” 理财公司份额已近九成
中国证券报· 2025-07-30 05:07
行业整体情况 - 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 其中32家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为27.48万亿元 占全市场比例89.61% 较年初提升1.28个百分点 [1] - 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较年初增长4.44% 显示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1] -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明显 部分银行自营理财规模清零 行业加速向持牌机构集中 [1] 理财公司业务表现 - 5家披露报告的理财公司中4家实现规模正增长 恒丰理财(25.08%)、华夏理财(19.18%)、苏银理财(17.72%)增幅显著 [2] - 浦银理财规模达12948.23亿元 增长1.91% 青银理财规模1894.8亿元 下降4.94% [2] - 固收类产品占比普遍超99% 5家公司均发行固收/混合类产品 4家发行权益类产品 [2] 非持牌银行转型动态 - 194家银行有存续产品 较一季度减少21家 显示退出加速 [3] - 浙江海宁农商行自营理财清零 汉口银行规模减少超60亿元 台州银行规模下降48.48% 河北银行下降45.05% [3] - 部分银行采取双轨策略 同步推进牌照申请与代销业务布局 [4] 行业发展趋势 - 未获牌照机构将加速退出 头部集中度快速提升 [5] - 中小银行将主要依赖代销模式 为理财公司创造销售机遇 [5]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撤退”理财公司份额已近九成
中国证券报· 2025-07-30 05:07
理财产品市场整体情况 - 截至6月末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30.67万亿元 其中32家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为27.48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4.44% 占全市场比例89.61% 较年初提升1.28个百分点 [1] -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明显 部分银行自营理财规模清零 理财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 [1] 理财公司业务表现 - 浦银理财 华夏理财 苏银理财 恒丰理财 青银理财5家公司披露上半年业务报告 除青银理财外其余4家存续规模均正增长 [1] - 恒丰理财 华夏理财 苏银理财存续规模增幅显著 分别增长25.08%至2075.41亿元 19.18%至9931.11亿元 17.72%至7453.84亿元 浦银理财小幅增长1.91%至12948.23亿元 青银理财下降4.94%至1894.8亿元 [2] - 固收类产品占主导地位 5家公司均发行固收类和混合类产品 除恒丰理财外均发行权益类产品 固收类规模占比普遍超99% [2]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压降情况 - 监管部门加强窗口指导要求非持牌银行压降自营理财规模 194家银行有存续产品 较一季度减少21家 [2] - 浙江海宁农商银行自营理财全部压降完毕 存续产品0期 资产余额0亿元 较3月末0.12亿元清零 [2] - 汉口银行理财规模385.23亿元 较上年末减少超60亿元 固收类产品数量减少40余只 [3] - 台州银行存续产品6只 规模24.08亿元 较2024年末下降48.48% 河北银行规模119.98亿元 下降45.05% 湖南银行 上饶银行等降幅也较明显 [3] 行业转型趋势 - 非持牌银行探索转型路径 包括申请理财公司牌照和布局代销业务 [3] - 未获牌照机构将加速退出 头部集中度快速提升 中小银行将依赖代销模式服务客户 [3]
6月破净率创新低,权益类平均涨超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9 14:52
理财产品市场概况 - 截至2025年6月30日,32家理财公司共有27381只存续理财产品,以公募为主 [1] - 风险等级以二级(中低风险)为主,占比72.97%,三级(中风险)和一级(低风险)分别占12.22%和12.11%,二级及以下占比超85% [1] - 固收类产品占绝对主流,占比92.55%,混合类占5.28%,权益类占0.55%,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占1.55% [1] 理财公司产品数量分布 - 13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超过1000只,兴银理财(1976只)、信银理财(1946只)、招银理财(1869只)位列前三 [1] - 3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不足100只,包括高盛工银理财、法巴农银理财和浙银理财(44只) [1] 理财产品业绩表现 - 权益类产品上半年平均净值增长率5.82%,但平均最大回撤达10.67% [3] - 固收类产品平均净值增长率1.26%,混合类1.56%,固收类平均最大回撤仅0.19%,混合类1.26% [3] - 混合类产品在各投资周期收益均优于同期限固收产品 [6] 混合类产品表现 - 宁银理财混合类产品上半年平均净值增长率4.96%居首,信银理财2.85%第二,兴银理财2.84%第三 [9] 固收类产品表现 - 城商行理财公司包揽固收类前三:苏银理财1.61%、杭银理财1.56%、南银理财1.54% [10] 破净率情况 - 6月末公募理财产品破净率0.54%,创历史新低 [15][16] - 固收类破净率0.17%,混合类5.58%,权益类15.65%,商品及衍生品类无破净 [16] - 9家理财公司实现"0破净",包括中银理财(1021只)和农银理财(880只) [16][18] - 工银理财破净率3.69%(37只破净),贝莱德建信理财和汇华理财因总量少破净数量分别为3只和5只 [18]
创收3896亿元!银行理财半年报出炉
新华网财经· 2025-07-27 09:36
银行理财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 12%,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896亿元,同比增长14 18% [1]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 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 38%,同比增长7 53% [1] - 理财公司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297亿元,银行机构累计创造收益599亿元 [6] 理财公司市场格局 - 32家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达27 48万亿元,占全市场比例89 61%,较年初增长4 44%,同比增长12 98% [3] - 恒丰理财、华夏理财、苏银理财存续规模增长显著,分别增长25 08%、19 18%、17 72%至2075 41亿元、9931 11亿元、7453 84亿元 [3][4] - 浦银理财规模小幅增长1 91%至12948 23亿元,青银理财规模下降4 94%至1894 8亿元 [3][4] 非持牌银行理财业务变化 - 非持牌银行自营理财规模压降明显,汉口银行规模减少60余亿元,固收类产品减少40余只 [5] - 台州银行存续规模下降48 48%至24 08亿元,河北银行下降45 05%至119 98亿元 [5] - 湖南银行、上饶银行等自营理财规模也显著下降 [5] 理财产品结构变化 -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减少0 9万亿元至6 4万亿元,二级与五级风险等级产品规模增长 [6] - 固收类产品占比97 2%,规模达29 81万亿元,较年初微降0 13个百分点 [6] - 资产配置增加公募基金、现金及银行存款、非标债权及金融衍生品,减少债券、同业存单和权益类资产 [6] 投资者结构特征 - 个人投资者数量1 34亿个占比98 66%,机构投资者182万个占比1 34% [7] - 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个人投资者占比分别增加1 03和1 25个百分点 [7] - 二级(稳健型)投资者占比最高达33 56% [7]
沪指上3500点!股债“跷跷板”,投资者守理财还是买股?
南方都市报· 2025-07-22 15:28
市场动态与资金流向 - 上证指数重回3500点上方,A股市场持续升温,引发理财投资格局变化 [2] - 2024年末交银理财存续理财产品余额1.62万亿元,同比增长31.4%,增速在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中排名第一 [2][3] - 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市场规模达30.97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3万亿元 [3] 理财产品需求变化 - 低利率环境下存款替代需求激增,投资者流动性需求升级,对理财产品申赎灵活度要求提升 [3] - 2025年上半年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2.79%,相较六大国有行一年期存款利率超额收益明显 [3] - 2024年交银理财短期限纯固收类理财产品同比增速较快 [3] 债市与股市博弈 - 央行降息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探至1.6%区域的历史低位,债市进入高位震荡 [5] - 5月8日央行降息以来,十年期国债期货下跌0.31% [5] - A股震荡走高,"股债跷跷板"效应明显,部分投资者风险偏好边际改善 [6] 创新产品发展 - 截至2025年6月末,交银理财发行3款养老理财产品,规模逾40亿元,成立以来年化算术平均收益率为4.88%,位列市场第二 [6] - 截至2025年6月末,交银理财存续ESG主题产品11只,2024年末存量规模较上年末增长54.59% [6] 渠道拓展与挑战 - 截至2024年末,交银理财行外代销产品余额占比达57.58% [7] - 互联网渠道推广面临监管限制、投资者风险认知偏差、渠道竞争激烈三大难题 [9] - 交银理财建议构建"内容+陪伴"体系,借助科技赋能精准触达,合理利用头部代销机构流量优势 [9] 信息披露与服务优化 - 交银理财采用"数字化穿透+真人服务"模式优化投资者信息获取体验,包括智能驱动官网信息展示和及时反馈机制 [9][10]
债券ETF快速发展的启示
证券时报· 2025-07-12 01:17
债券ETF发展现状 - 债券ETF是以债券指数为标的的理财产品 通过投资一揽子债券建立符合产品风格的投资组合 目前品种包括利率债 信用债以及可转债 涵盖债券市场大部分品种 [1] - 截至今年6月底 债券ETF规模达3500亿元 较2024年初增加约两倍 发展速度远超同期股票ETF [1] - 债券ETF规模目前仅相当于债券市场总规模的1.9% 显示仍有极大发展空间 [3] 债券ETF快速发展的原因 - 市场利率明显回落 一年期存款利率低于1% 债券利率降幅相对较小 促使社会资金更多关注债券市场 [1] - 债券市场品种丰富但选择难度大 部分品种对投资者身份有限制 债券ETF解决了这一问题 [1] - 债券ETF提供投资方向明确 期限适合 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债券组合 且套现方便 [2] - 监管部门完善政策 加快审核速度 促进新品种涌现 吸引新投资者入市 [2] - 债券通发展和做市商制度推广 增强市场流动性 为债券ETF扩张提供基础 [2] - 资产荒和权益市场不确定性背景下 债券ETF为风险厌恶型资金提供合适渠道 [2] 债券市场概况 - 中国债券市场存量规模超过188万亿元 品种包括利率债 信用债 可转债及绿色债 科创债 乡村振兴债等 [1] - 仅上交所就有近9000只债券挂牌 加上深交所和银行间市场 上市交易债券数量超2万只 [1]
存款利率1时代,理财成“炸子鸡”?上半年哪类产品收益高?
南方都市报· 2025-07-10 12:3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30.97万亿元,半年增加1.3万亿元 [2][3] - 上半年规模呈现"先下后上"趋势,一季度末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较去年末下降8100亿元,二季度资金回流 [3] - 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下滑至22.1%,固收类产品占比提升至75.6% [3] 收益率表现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65%,显著高于一年期定存利率(不足1%) [2][3] - 现金管理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1.54%,纯固定收益类、"固收+"类分别为2.98%、2.71% [2][4] - 含权益类产品波动明显:混合类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3.06%(1月为-0.26%),权益类上半年2.49%(前两月冲高至8.72%) [7] 产品结构变化 - 新发固收类理财产品1.45万只,占比93.3%,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现金管理类新发669只,占比4.3%,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 [3] - 混合类理财产品占存续规模2.08%,权益类占0.09%;新发混合类258只(占比1.7%),权益类69只(占比0.4%) [7] 资产配置趋势 - 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投向债券(43.9%)、现金及银行存款(23.3%)、同业存单(13.5%) [8] - 行业通过增加权益、衍生品等配置增厚收益,"固收+"产品布局加速,但上半年平均收益2.72%暂未超越纯固收类(2.98%) [11] 业绩基准调整 - 2025年6月新发开放式、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分别降至1.97%、2.54%,较去年12月下降0.45、0.21个百分点 [9] - 5月以来理财公司发布超900条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公告 [9] 行业应对策略 - 理财公司探索多元化策略,如ETF轮动、利率量化、定增量化等,以固收资产打底结合权益加持 [11] - 需建立与风险预算匹配的资产配置体系,优化产品配置结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