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端午消费热潮涌动:非遗IP引领千亿级市场新变革
环球网· 2025-05-30 12:24
粽子行业市场发展 - 国内粽子消费人群比例达85%,市场总量2024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3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10亿元规模 [1] - 速冻粽子和真空粽子兴起,80%消费者在非端午时段购买粽子,其中悦己型消费占比65% [1] - 粽子相关企业超3300家,广东省、海南省、湖南省企业数量位居前列,分别为超360余家、320余家和320余家 [1] 产品创新与跨界合作 - 健康化产品如西藏青稞粽、乌米粽、紫薯粽等低糖低脂产品占据15%市场份额 [2] - 五芳斋植物肉粽礼盒十天售罄超目标4.5倍,印证健康诉求与环保理念双重驱动 [2] - 跨界联名如蔚来汽车、李宁等品牌与非遗粽子品牌合作,产品迈向30-50元轻奢区间 [2] 民俗经济与文旅融合 - 龙舟赛事带动旅游订单大幅增长,周边产品电商平台成交额同比增长超200% [2] - 体育赛事相关企业超72万家,2025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3.2万余家 [2] - 沉浸式文旅项目如西安永兴坊非遗剧场、扬州"糕舫录"主题绿豆糕客单价提升35%,复购率是传统景区的2.3倍 [3] 产业链延伸与数字化赋能 - 艾草挂件销量同比增长119%,湖南、湖北等地形成876家粽叶专业种植合作社 [3] - 数字化技术如AR技术、智慧导览系统使95后客群占比大幅提升 [3] - 端午消费热潮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融合,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集群 [3]
保护集美大社社区多样性,管理须回应陈嘉庚倡导的公共性
第一财经· 2025-05-29 20:16
大社的多样性与社区发展 - 大社的多样性体现在多数的个体在不同时间上创造的商业形态,包括甜品店、饮品店、咖啡店、小酒馆、面包店、旧物店、音像店、书店等 [4] - 大社的商业模式具有低成本特点,店面小、租金总价低,年轻人创业压力较小 [4] - 大社的社区感体现在外来创业者之间的互相支持,如互相消费、举办社群活动(电影欣赏、摄影展、读书会、旧物交换等) [4] 大社的历史与商业演变 - 大社的旅游发展始于上世纪50年代,陈嘉庚规划集美为文化风景区,修建龙舟池、游泳池、植物园等公共设施 [2] - 上世纪90年代,大社已有旅游商业活动,如龙舟池摆摊卖旅游小商品,部分摊主成为"万元户" [2] - 大社的商业业态随时代变化,从早期的"黄赌毒"到现代的主题商店,体现其开放性和流动性 [5] 大社的人口结构与身份认同 - 大社本地人与外地人比例约为1:1,这一比例从20世纪30年代延续至今 [5] - 外地人主要经营村内店铺,本地人则倾向于在村社外围寻找较大店铺,显示本地人更强的支付能力和创业实力 [7] - 本地人通过祖厝、祠堂、方言等方式保持明确的身份认同,但外地人与本地人已交织在一起 [7] 大社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冲击 - 大社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正月十五割香、龙舟赛)因少子化和现代生活方式影响,逐渐开放给非本地人参与 [9] - 龙舟赛从传统角头竞争转变为体育竞技项目,本地参与者减少,需邀请集大体院学生补充 [9] - 禁燃政策等行政干预对传统文化活动(如割香节)造成直接影响 [9] 大社的空间规划与公共性 - 集美学村范围内围墙占地问题突出,若能退让围墙或降低高度,可改善公共空间 [11] - 南薰楼作为集美学校的精神象征,因建筑遮挡难以被看到,需通过拆除防盗窗等措施恢复其可见性 [11] - 集美街道应更多关注公共性实践,而非仅通过刷墙宣传陈嘉庚故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