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估值逻辑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创新提升中国资产“含金量”
证券日报· 2025-07-25 00:13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实现"五连涨"并成功站稳25000点 多只科技股涨幅显著 [1] - 中国资产吸引力不断提升 数字科技 先进制造 生物科技等领域成为外资增配核心方向 [1] 科技产业驱动因素 - 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 科技产业从"流量扩张"向"价值创造"转型 盈利稳定性显著提升 [2] - 科创政策系统性支持营造持续优化环境 技术突破支撑科技行情向好 [2] - 监管体系完善 企业治理结构优化 行业"反内卷"趋势明显 低价竞争和无序扩张得到遏制 [2] 资本市场支持 - A股科创板设立科创成长层 增强服务科技创新精准性 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适配资本平台 [2] - 香港推出"科企专线" 便利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 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 [2] 科技股估值与资金流向 - 科技股估值逻辑从短期盈利指标转向锚定技术价值 港股科技资产估值已获修复 [3] - 港股科技板块估值在全球范围内仍具较高性价比 未来资金流入趋势有望延续 [3] - 中国产业价值链从"世界工厂"迈向"创新策源地" 重新定义中国资产全球价值与地位 [3] 科技创新影响 - 科技创新加速经济转型 强化创新动能 提升中国资产"含金量" [3] - 产业竞争力增强 全球资本认同度提升 资产估值逻辑转变 共同凸显中国资产长期价值 [3]
科创板开市满六周年,从改革“试验田”迈向科创“新高地”
第一财经· 2025-07-21 22:16
科创板发展成果 - 科创板支持589家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总市值超7万亿元,其中超八成公司核心产品瞄准进口替代及自主可控 [1][3] - 科创板IPO募集资金9257亿元,再融资募集资金1867亿元,合计超1.1万亿元 [1][3] - 科创板公司研发投入累计超7000亿元,2024年研发投入达1681亿元,同比增长6.4%,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中位数为12.6%,显著高于其他板块 [3] 行业分布与研发突破 - 科创板上市公司主要分布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超八成 [3] - 集成电路上市公司达120家,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生物医药公司110余家,涵盖多个细分领域;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超120家 [3] - 三成科创板公司产品或在研项目具有行业首创性,超380家公司的850余项产品或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超60家公司推出全球首创性产品 [4] 制度改革与市场表现 - 科创板设置多套上市标准,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上市,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并"摘U" [4] - 科创板平均市盈率从2019年底的74.36倍波动至2025年7月21日的52.35倍,2024年以来估值持续提升 [7] - 科创板指数化投资规模近2500亿元,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规模超1800亿元,成为A股指数化投资比例最高板块 [8] 投资者参与与资本支持 - 超六成科创板公司推出2024年现金分红方案,合计分红386.82亿元,超290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30% [8] - 2024年至2025年7月15日,470家次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合计金额上限近380亿元 [8] - 专业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六成,基金类投资者持有市值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境外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超3% [9] 未来改革方向 - 科创板推出"1+6"政策举措,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进一步支持未盈利科技型企业 [11][12] - 新政将提升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速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进程 [11][12] - 市场期待科创板优化未盈利企业监管机制,拓宽长期资金入市渠道,强化科技企业估值引导 [13]
创业板“激活”第三套上市标准!首单未盈利IPO项目获受理
搜狐财经· 2025-06-30 18:14
创业板第三套上市标准启用 - 创业板首家未盈利企业大普微IPO申请获受理,成为第三套标准下首个"考生" [1] - 第三套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收不低于3亿元",专为高成长性未盈利创新企业设计 [4] - 该标准自2023年2月正式实施后首次被激活,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明确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 [5] 大普微公司概况 - 主营业务为数据中心企业级SSD研发销售,拥有自主主控芯片、固件算法及量产能力 [2] - 2024年营收9.62亿元(同比增长88.73%),符合创业板第二套标准中"营收超3亿元"要求 [2][3] - 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7.37亿元,占营收36.15%,持有156项发明专利 [3] - 拟募资18.78亿元用于主控芯片研发、SSD产业化及测试基地建设 [3] 财务表现与行业定位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5.57亿/5.19亿/9.62亿元,净利润-5.34亿/-6.17亿/-1.91亿元,亏损显著收窄 [3] - 所属数字经济领域为创业板重点支持方向,代表"专利储备+技术壁垒"型创新企业 [3][6] - 若上市成功将为同类未盈利科技企业提供参照路径 [3] 创业板改革动态 - 板块现有138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13.57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90% [8] - 深交所拟推出支持优质创新企业上市、提升融资便利度、促进并购重组等改革措施 [8] - 强调差异化制度安排,严审未盈利企业财务真实性,防范"伪创新"风险 [6][8]
【机构策略】2025年中国股市估值逻辑在内不在外
证券时报网· 2025-06-30 09:39
市场估值与流动性驱动行情 - 当前A股市场估值可能不支持纯粹流动性驱动的行情,但若美联储7月意外降息且中国央行同步宽松,可能成为市场情绪催化剂 [1] - 板块轮动显示活跃资金正从医药和消费转向科技和金融,红利板块开始滞涨 [1] - 结构性机会将贯穿中报季,指数型机会可能需等待三季度末到四季度 [1] 中国股市估值逻辑与上升空间 - 2025年中国股市估值逻辑的核心动力来自国内产业创新和股市贴现率系统性降低,外部局势缓和强化内部确定性逻辑 [1] - 7月底前股市仍有上升空间,因无风险利率实质性降低,中长期资金和民间资本入市进入历史转折点 [1] - 人民币由贬值预期转向稳定甚至略升值预期,推动中国资产重估 [1] - 宏观政策及时合理及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重视投资者回报,对改变投资人保守态度有关键意义 [1] 风险偏好与市场趋势 - 风险事件消退后风险偏好回升驱动的反弹行情已较充分,市场趋势性行情需等待经济基本面、增量政策、流动性出现明显拐点 [2] - 中央汇金类"平准基金"功能持续发挥,市场向下空间相对有限 [2] - 第三季度A股指数或维持"924"行情以来的宽幅震荡区间,市场风格可能继续轮动,前期滞涨的高景气方向存在补涨可能 [2]
AH股溢价率持续走低 资本重构下的估值逻辑生变
证券时报网· 2025-06-26 19:22
AH股溢价率变化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走势明显强于A股 AH股溢价指数已跌至130以下 [1] - AH股溢价率下行反映A股与H股估值差不断收敛 甚至出现宁德时代等龙头股H股价格反超A股现象 [1] - AH股溢价主要源于A股市场投机性强 散户和游资为主 港股以全球机构资金为主 [1] - 沪深港通发展推动内地资金形成港股低估值共识 南向资金今年以来净流入超7200亿港元 [1] 港股市场吸引力 - 港股包含优质互联网科技公司 稀缺性决定整体吸引力 互联网公司在AI领域投入大收效显著 [2] - 新消费 创新药等公司今年以来在港股表现强势 吸引资金关注 [2] - 宁德时代等A股行业龙头赴港上市 募资用于海外业务拓展 推动港股估值抬升 [2] - 未来港股将吸引更多非传统金融 能源公司上市 提供更多优质中国资产 [3] 投资逻辑变化 - 投资者可根据估值体系选择更便宜的A股或港股 多数港股股息率高于A股 红利投资性价比凸显 [2] - AH股溢价率走低反映价值投资理念 资本市场开放与宏观经济转型多重逻辑交织 [2] - 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随之变化 [2] -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将提升内地资金对港股定价权 流动性折价或进一步收敛 [3]
科技股估值逻辑生变,“盈利崇拜”逐步转向“技术价值”
第一财经· 2025-06-25 21:09
科技股估值逻辑转变 - 科技股估值逻辑正从以净利润、PE等短期盈利指标为主导转向锚定技术价值[1] - 采用"短期研发强度、中期稀缺性与效率、长期生态绑定"的三阶模型评估技术价值[1][3] - "科特估"体系将技术壁垒、研发投入、产业战略价值等纳入定价框架[4] 科创板政策动态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IPO审核重启禾元生物成为首家适用该标准上会企业[1][2] - 科创板推出"1+6"新政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等[1][2] -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1] 未盈利企业上市趋势 - 目前共有12家未盈利拟IPO企业在排队审核[2] - 监管对未盈利企业上市的受理可能显著提速更多高新技术领域企业将获上市机会[2] - 科创板新增100余单具备协同效益的产业并购交易[6] 科创板估值变化 - 科创板估值从2024年6月28日的72.42倍上升至6月25日的202.78倍[6] - 半导体板块科创板估值溢价较高因倾向给予技术突破型企业高溢价[7] - 科创板与港股科技股估值差呈现结构性收窄[7] 行业表现与投资方向 - AI产业链关联度较高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表现较好[6] - 更看好半导体设备/材料、AI+行业应用、高端制造三大方向[8] - 投资逻辑需从"预期炒作"转向"业绩验证"关注订单、毛利率等基本面指标[8] 技术商业化与估值验证 - 技术价值的终极验证在于订单落地[1][3] - 应跟踪企业技术迭代速度、商业化进程及市场竞争态势[7] - 具备真实技术壁垒和商业化兑现能力的硬科技龙头有望延续趋势[8]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新时代早期基金投资机遇丨WAVES新浪潮2025
36氪· 2025-06-20 14:18
中国创投市场新纪元 - 中国创投市场处于周期筑底转折点与结构性转型深化期 政策主导与国资集中成为新生态特征 [1] - 36氪WAVES大会聚焦AI技术革新 全球化浪潮与价值重估等前沿议题 汇聚投资人 企业家与学者探讨商业未来 [1] 早期投资行业现状 - 早期投资经历冰火两重天:政策层面获国常会等高级别会议频繁提及 但消费 生物医疗等赛道实际投融资遇冷 [3] - 行业冷热分化源于经济结构调整期 高科技产业仅占GDP 5% 占制造业不足20% 仍处早期发展阶段 [10]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 经济发展模式从依赖银行贷款转向风险投资支持 新支柱产业需长期资本而非债权融资 [5] - 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 科创板市值达6.5万亿 占A股总市值6.5% 影石创新上市首日市值突破700亿人民币 [9][10] - 中国特色科技企业依托长产业链实现高附加值突破 如新能源车三电技术替代传统动力总成 [13][14] 资本市场变革信号 -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带来25年期长钱入市 类比美国401K计划对价值投资体系的塑造作用 [15][16] - 注册制改革允许亏损企业上市 港股与科创板估值逻辑从市盈率转向成长性估值 [17] - 指数型被动基金快速增长 分红率提升至3.5%-4% 推动低利率环境下资金配置优化 [19] 金融体系创新举措 - 五大行设立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 推动银行从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支持股权投资 [23] - 15年期科创债由国家贴息发行 创新长期资金供给模式 美国无类似先例 [24] - 中国金融改革特殊性:先有银行体系再发展资本市场 2018年资管新规与当前AIC试点构成转型双路径 [25]
创业板“激活”第三套上市标准 打开通道迎优质未盈利企业
证券时报· 2025-06-19 02:24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上市标准 - 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创业板正式启用第三套标准 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聚焦提升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 助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 [1] - 南开大学教授田利辉指出该举措打破"盈利门槛" 为优质创新企业提供发展空间 契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需求 [1] 创业板上市财务标准细则 - 一般企业三套标准:1)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5000万元 2)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 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3)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 [2] - 红筹企业和特殊表决权公司两套标准:1)预计市值不低于100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 2)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 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5亿元 [2] 政策背景与市场影响 - 2020年创业板改革试点注册制 首次同步推进增量与存量市场改革 为全市场注册制积累经验 当时制定"3+2"五套上市财务标准 [1][2] -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认为该政策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获得资本支持 发展新质生产力 [2] - 田利辉指出此举推动资本市场估值逻辑从利润导向转向成长性导向 加速创新企业技术变现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3] 适用企业范围与条件 - 未盈利企业适用标准细化:先进制造 互联网 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企业可适用第三套标准 [3] - 深交所可根据市场情况经证监会批准调整行业范围 [3] 多层次资本市场协同效应 - 主板 科创板 创业板 北交所错位发展 共同促进科技企业发展 创业板新举措解决优质创新企业"有技术无利润"阶段融资痛点 [3]
历史上第一次对冲基金有正式估值:“多策略巨头”千禧年估值140亿美元
华尔街见闻· 2025-06-17 10:57
公司估值与股权交易 - 千禧年管理公司正与高盛旗下Petershill Partners合作商讨出售10%至15%少数股权 [1] - 交易将首次公开公司估值达140亿美元 使其跻身全球估值最高对冲基金之列 [1] - 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超过750亿美元 拥有超过320个投资团队 [1] 估值逻辑分析 - 传统对冲基金估值基于管理费和业绩提成 管理费因稳定性享有更高估值倍数 [2] - 公司变革后收费结构包含1%保底费用 使收入流更稳定支撑高估值 [2] - 旗舰基金自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约14% 2023年收益15.1% 2024年前五月上涨0.4% [2] 公司战略转型 - 创始人Izzy Englander推动公司制度化 为"后Englander时代"做准备 [3] - 双重战略包括引入外部投资者和向高层管理人员分配股权 [3] - 已采取锁定资本措施 将投资者撤资时间从一年延长至五年 [3] 业务模式创新 - 推行新收费模式 投资者需支付最低1%资产或20%投资收益的保底费用 [5] - 与贝莱德洽谈战略合作 可能涉及后者收购少量股权 [5] - 从高盛等机构引进高级管理人才 强化领导团队 [3]
蓝莓市场BBMarkets:美联储降息与贸易风险下美元何去何从?
搜狐财经· 2025-06-12 17:15
美元指数走势分析 - 美元指数跌至98 35 创七周新低 日内跌幅达0 26% [1] - 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与贸易不确定性共同打压美元 [1][3] 美联储政策影响 - 美国5月CPI低于预期 叠加就业市场降温 强化9月降息预期 [1] - 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9月降息25基点概率超75% [1] - 若PPI数据持续低迷 可能印证通缩压力 加剧美元中期走弱风险 [3] 贸易政策冲击 - 特朗普表态将对部分贸易伙伴加征关税 引发供应链风险重估 [3] - 贸易摩擦升级信号抑制美元避险属性 资金转向日元和黄金 [3] 技术面分析 - 美元指数位于100日EMA下方 RSI报38 80显示空方主导 [4] - 关键支撑位98 00 失守后可能下探97 70及96 55 [4] - 初步阻力位99 38 突破后需挑战100 00及100 60压力区 [4] 市场关注焦点 - 即将公布的美国PPI与初请失业金数据将影响美元走势 [3] - 货币政策预期与贸易政策动向共同决定三季度美元波动区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