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战争

搜索文档
双十一晚会停办,一个消费时代结束了
商业洞察· 2024-11-01 16:57
双十一发展历程 - 2009年首届双十一仅27个品牌参与,成交额5200万元,次年增长近18倍[6] - 2014年双十一参与品牌达2.7万家,成交额571亿元,较首届增长超1000倍[7] - 2020年双十一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行业预期未来将达万亿规模[3] - 2023年全网双十一GMV达1.14万亿元,增速仅2%,低于社零总额7.2%的增速[20] 猫晚发展历程 - 2015年首届猫晚由冯小刚执导,临时更换湖南卫视平台制作,筹备期不足50天[11] - 2017年猫晚促成易烊千玺成为天猫代言人,其参与次数为明星之最[12] - 2019年泰勒·斯威夫特参演成为猫晚最后高光,此后因疫情再无国际巨星现场演出[15] - 2023年猫晚停办,8年历史终结,节省预算转投商家补贴[19] 电商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2019年拼多多GMV突破万亿,通过百亿补贴抢占低线市场[18] - 2020年抖音成立电商部门,采用直播带货模式争夺份额[18] - 2021年阿里推出淘特、点淘等独立App应对竞争[18] - 2023年电商平台大促周期延长至30天以上,天猫被京东、抖音、拼多多围剿[20] 消费行为变化 - 2021年消费者双十一兴奋度75%,2023年降至53%[20] - 2021年计划增加支出消费者占比51%,2023年降至23%[20] - 集中式大促被日常低价替代,直播电商推动消费场景碎片化[20] 阿里战略调整 - 2021年推行经营责任制,2023年实施"1+6+N"组织改革[19] - 2023年确定"五大战役"战略,聚焦价格力与直播业务[18] - 2023年双十一投入300亿消费券、30亿商家补贴、超百亿流量[20] - 重启预售机制并新增第二波预售,但保留"Value Beyond Price"品质标签[20]
双十一晚会停办,一个消费时代结束了
晚点LatePost· 2024-10-30 19:23
双十一发展历程 - 2009年首届双十一仅27个品牌参与,成交额5200万元,次年增长近18倍[6] - 2014年双十一参与品牌超2.7万家,成交额571亿元,较首届增长超1000倍[6] - 2020年疫情推动线上消费,双十一GMV增速反弹,但透支未来需求势能[13] - 2021年双十一GMV增速首次跌破10%,2022年起不再公布总成交额[14] - 2023年全网双十一GMV达1.14万亿元,同比仅增2%,低于社零增速7.2%[19] 猫晚的兴衰 - 2015年阿里为双十一打造猫晚,定位为"超级碗+黑色星期五"的混合体[11] - 首届猫晚50天内完成制作,邀请国际巨星如泰勒·斯威夫特、凯蒂·佩里[11] - 2019年猫晚达巅峰,泰勒·斯威夫特现场演出,此后因疫情再无国际巨星[13] - 猫晚曾创造多个创新场景:AR技术实时送风衣、马云跨界魔术表演[11] - 2023年猫晚正式停办,8年间累计投入转向商家补贴和低价策略[18][19] 电商竞争格局演变 - 2016年阿里占据电商绝对领先地位,京东未拓展服饰、拼多多仅做水果拼团[4] - 2019年拼多多百亿补贴GMV破万亿,抢占低线市场;2020年抖音电商成立[17] - 2021年阿里推出淘特、点淘App对抗拼多多和抖音,2023年启动"五大战役"[18] - 2023年双十一各平台大促周期超30天,京东/抖音/拼多多均早于阿里启动[19] 消费行为与策略转变 - 早期双十一通过集中折扣刺激冲动消费,品牌需40多天处理爆单物流[6] - 2021年75%消费者对双十一兴奋,2023年降至53%,增支人群从51%缩至23%[19] - 阿里将猫晚预算转为300亿消费券+30亿商家补贴,政府家电补贴达15-20%[19] - 大促从单日延长至月维度,复杂满减被日常低价替代,直播成核心销售场景[19] 公司战略调整 - 双十一曾推动阿里完善支付、云计算、物流体系,催化电商生态成熟[6] - 2021年起推行经营责任制,2023年"1+6+N"改组强调业务单元自负盈亏[18] - 2023年双十一重启预售并新增第二波预售,李佳琦直播间重复上架商品[19] - 新标语"Value Beyond Price"试图平衡低价与品质,对标Costco供应链理念[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