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猫

搜索文档
阿里巴巴:人到中年
36氪· 2025-07-26 09:34
阿里巴巴现状与战略调整 - 公司面临"中年危机",电商主业被抖音、拼多多鲸吞市场份额,行业格局从721变为4:2.5:1.5:2 [2][13] - 蒋凡回归后集中权力,掌控集团60%营收,聚焦电商主业并实施三大核心策略:守住服饰美妆基石业务、回归零售本质、用资金撬动流量 [3][4] - 通过JBP降低佣金30%、店铺惊喜券工具提升转化率30%,88vip会员体系重建价格优势 [4] - 主导"红猫计划"打通小红书种草转化链路,解决流量饥渴问题 [4] 闪购战役的战略意义 - 投入600亿补贴(含内部腾挪280亿),日订单量达8000万,逼平竞对10年成绩 [7] - 目标包括:防御京东抢夺同城零售份额、实现10亿月活(当前8-8.5亿)、抢占2030年3万亿规模市场 [7][8] - 整合支付宝(月活13亿)、高德等生态资源,发动"淮海战役"级全集团作战 [9][11] - 战略定位为高频场景入口,推动近场电商融合,618剔除退款后GMV同比增长10% [5][8] 组织与竞争格局 - 马老师回归后强化战争动员,通过战役解决大公司病,扭转人才被抖音虹吸局面 [9][13] - 运营效率优势显著:阿里利润为竞对的3.6倍(多900亿),但闪购需避免区域消耗战 [10] - 核心对手为拼多多(2024年GMV 5万亿)和抖音(3万亿),需防止历史重演 [7][16] - 蒋凡产品能力突出,曾主导淘宝直播创新,现推动AI与电商结合 [14][15] 业务数据与行业动态 - 服饰美妆等核心品类复购心智恢复,部分商家增速达20%(竞对个位数) [4][5] - 饿了么订单从2000万跃升至8000万,物流体系得到巩固 [11] - 行业监管使补贴转向精准人群,持久战取代闪电战 [10] - 云业务面临华为/腾讯挤压,创新断代(最近划时代产品为16年前的阿里云) [13]
读了20遍《毛选》,我找到了团队内耗的关键
36氪· 2025-07-21 10:13
全局统筹管理策略 - 核心观点源自毛泽东"弹钢琴"理论:强调全局统筹、主次分明、协同配合的管理哲学 [3][4] - 现代企业管理痛点:部门墙导致内耗严重,资源浪费,目标不一致 [1][14] - 成功案例验证:华为聚焦研发、阿里中台战略均体现该理论有效性 [12][15] 战略聚焦实践 - 华为"战略务虚会"机制:高管需将公司级目标拆解为部门级军令状并签字确认 [18] - 阿里双11目标拆解:5000亿GMV目标细分为3000+子目标,精确到仓库扩容等执行细节 [18] - 京东物流618策略:用红黄蓝旗标记仓库优先级,红旗仓配置三倍资源 [23] 资源分配方法论 - 淮海战役资源分配模型:"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动态资源调配策略 [19] - 腾讯支付逆袭案例:2014年集中全公司技术精英攻坚"1秒付款成功率",地推全力押注线下场景 [25] - 字节跳动资源倾斜:2021年砍掉教育/游戏边缘业务,集中资源投入TikTok/飞书 [25] 协同机制构建 - 美团"战情室"机制:核心部门每日两次碰头,实时数据屏同步关键指标 [28] - 阿里双轨制KPI:业务部门50%考核业绩+50%考核中台服务使用次数 [28] - 华为"拧麻花"模式:研发与市场强耦合,设立"蓝军"部门专唱反调防闭门造车 [12] 数据驱动决策 - 字节跳动A/B测试体系:用户停留时长、完播率等数据实时驱动算法迭代 [31] - 亚马逊"两个披萨原则":用具体数字控制团队规模以保持敏捷性 [31] - 毛泽东"三三制"政权:基于90%农民人口比例制定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31] 成功期风险防控 - 诺基亚失败教训:功能机市占率巅峰期忽视智能手机范式革命 [33] - 柯达案例警示:数码相机发明者因胶卷利润依赖错失转型机遇 [34] - 制度化防控措施:强制三七开复盘/专职蓝军团队/危机预警绑定高管绩效 [40][41] 持续创新文化 - 张一鸣"Day 1心态":要求字节跳动始终保持创业公司般的危机感 [43] - 任正非下一线制度:高管定期参与装设备等基层作业以保持战略-执行统一 [30] - 京东物流"211限时达":通过对仓储/分拣/配送的原子级拆解实现战略落地 [30]
阿里巴巴-W(09988):重拾系列报告(一):业务重知,价值重判
华源证券· 2025-07-18 16:4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华源证券首次覆盖阿里巴巴-W,给予“买入”评级 [5][7][13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战略聚焦电商和云,新架构下目标更加明确,电商和云两大业务由核心管理者专注经营,资源集中 [6] - 电商行业竞争趋缓,淘天业务通过多种策略支持核心商家及用户增长,有望重拾增长 [6] - 阿里云综合实力领先,云投结合有望率先享受AI需求红利,通过多种优势构建竞争壁垒 [6] - 公司以实现AGI为目标,通义模型持续突破技术边界,吸引新客户和业务机会 [6] - 公司内外部双向AI创新,AI技术在电商业务多环节应用,外部创新业务带来新用户端口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战略聚焦云和电商,AI全面重塑增长曲线 - 管理架构调整,公司保持“1+6+N”体系,聚焦电商和云,2024年11月整合电商业务,由蒋凡任CEO [15] - 2021 - 2025年公司从多元化治理转向战略聚焦,历经三大阶段,最终树立电商与云计算双核驱动策略,投入超3800亿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 [18][19][20] - 战略聚焦初见成效,2025年1 - 3月营收同比增长7%,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同比增长22%,核心电商货币化率提升,阿里云收入增长加速 [22][26][30] 核心电商稳步找回增长动能 - 行业竞争趋缓,电商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618第一周期淘天市场份额回升,各平台增速放缓,未来竞争或趋缓 [36][39] - 淘宝通过“商品丰富度×用户规模×生态创新”构建竞争力,2025年一季度推出商家扶持政策,促进业绩增长 [42][46] - 全站推广是智能推广工具,2025年功能升级,有望提升商家认可度,长期助推淘天货币化率 [48][51] 云业务领跑行业,“AI+云”带动增长 - 云计算市场保持增长,2023年中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6165亿元,阿里云在公有云IaaS和PaaS市场均占25%左右份额 [53][62] - 阿里云通过技术、资源、客户与安全性构建竞争壁垒,技术上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并持续迭代,资源上有资金和基础设施优势,客户与生态上有黏性和规模效应 [66][70][72] - 阿里云性价比突出,为AI开发提供全方位服务,2023年以来阿里系大量投资AI相关公司,云投结合增强其市占率,24H1在国内GEN AI IAAS市场份额超越火山引擎位列第一 [79][80][82] - 阿里云营收增长提速,2024年开始逐季加快,利润端经调整EBITA margin保持向上势头,未来利润率有望继续提升,对比AWS盈利能力有上行空间 [84][85][91] 以实现AGI为首要目标,不断突破技术边界 - 通义千问快速迭代,自2023年推出后持续加速开发与迭代,形成全尺寸、全行业、多模态覆盖的模型家族,2025年保持高频更新 [95] - 通义技术领先,其技术布局使阿里云转型为AI生态运营商,形成“模型研发 - 开源推广 - 云服务变现 - 生态反哺”闭环,产品矩阵构建多方面竞争优势 [99] - AI技术深度融入电商业务,在商家运营、用户体验、内容创作等多环节应用,提升效率和体验 [106] 在AI时代全力打造新用户端口 - 夸克以智能搜索为核心,延伸个人AI全能助手,定位“年轻人的AI全能助手”,用户月活峰值超2亿,满足年轻用户需求 [120] - 夸克从智能搜索和个人云业务切入,所在市场包括搜索和网盘领域,正通过技术迭代等增强AI产品实用性,有望打造新流量入口 [121][122] - 夸克商业模式主要为订阅制,收入来自会员订阅及增值服务,2025年持续丰富AI产品功能 [123][125] 盈利预测与评级 - 预计FY2026 - 2028年实现营收10115/11284/12573亿元,同比增长1.5%/11.6%/11.4%,归母净利润1451/1626/1839亿元,同比增长11.5%/12.1%/13.1% [128] - 考虑公司聚焦电商与云且业务领先,可比电商公司2025年PE在7 - 13倍,云计算公司2025年PS在3 - 14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134]
港股牛市中期——科技巨头投资价值研判
雪球· 2025-07-17 15:51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已进入技术性牛市,恒生指数年内涨幅超22%,恒生科技指数上涨超22%,成为全球表现最亮眼的资产之一 [2] - 牛市核心驱动力包括南向资金持续流入、中国资产战略性重估(科技与新消费领域突破)、港股上市公司质量系统性提升(优质企业上市潮和去美元化趋势) [2] - 当前处于牛市中期阶段,三季度初可能面临短期调整风险,但震荡向上趋势已形成共识 [2] 腾讯控股 - 核心竞争力在于社交生态垄断性(微信用户超13亿)和技术储备持续投入(年研发费用超600亿元),微信生态形成"支付-内容-小程序-游戏"闭环 [2] - AI技术在游戏、金融科技、广告等场景加速落地,护城河体现在社交、数据流量和用户粘性层面 [2] - 当前动态市盈率23倍左右,显著低于Meta等国际巨头,未来潜力在于AI商业化变现(如AIGC广告、智能助手)及游戏出海增量空间 [3] 阿里巴巴 - 以电商与云计算双引擎构建护城河,淘宝/天猫是国内电商基本盘,阿里云(亚太市场份额第一)受益于AI算力需求爆发 [4] - 面临拼多多、抖音电商分流压力,但供应链整合能力、品牌商家生态及全球化布局(Lazada、Trendyol等)仍具优势 [4] - 当前市盈率约16倍,AI商业化(如通义千问、阿里云智能服务)和全球化进展若超预期可能带来估值重塑 [4] 美团 - 核心竞争力在于本地生活服务高市占率(外卖市占率超60%)和即时零售基础设施(30分钟送达率98%、无人机配送降本40%) [5] - 护城河源于高频需求(餐饮外卖、到店服务)、数据驱动调度算法及商户端深度绑定 [5] - 未来增长点包括AI驱动的运营效率优化(如动态定价、库存管理)及新业务(酒旅、充电宝等)协同效应 [6] 快手 - 核心竞争力在于下沉市场高渗透率(下沉市场用户占比超40%)和直播电商强变现能力,护城河体现在用户黏性("老铁文化"社群属性)及供应链整合能力 [7] - 当前市盈率约18倍,未来若能通过AI技术优化内容推荐效率、提升广告收入占比(如品牌广告、搜索广告)或可释放估值弹性 [7] - 关键在于能否突破"低价电商"标签,向高客单价商品和多元化内容生态升级 [7] 投资优先级 - 综合推荐序:腾讯 ≥ 美团 > 阿里 > 快手 [8] - 腾讯为首选,兼具高确定性(游戏/广告双复苏)与AI弹性,估值安全边际高 [8] - 美团具黑马潜质,即时零售全球化复制能力+技术降本(无人机),稀缺性显著 [9] - 阿里需观察云增速,150目标价隐含上涨空间,但需验证AI算力变现效率 [10] - 快手弹性大但波动高,依赖AI商业化进度,需跟踪可灵AI视频生成落地效果 [11] 总结 - 当前港股市场处于牛市中期,科技与新消费主线仍具上行动能 [12] - 腾讯控股凭借生态协同与AI技术储备仍是长期价值锚点,美团受益于即时零售与本地生活需求刚性护城河稳固 [12] - 快手和阿里需等待催化剂(如AI突破或竞争格局改善)驱动估值修复 [12]
阿里巴巴25一季报交流
2025-07-16 14:13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涉及阿里巴巴集团及其旗下各业务分支,包括Taotian集团、Aliyun(阿里云)、AIDC、Caimiao、本地生活集团、DME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财务表现** - 本季度集团整体收入增长10%,整体EBITDA增长36%,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298亿元,增长22%,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12亿元,增加11亿元,经营现金流275亿元,增长18%,自由现金流37亿元,下降76% [2][7] - Taotian集团收入101.4亿元,增长9%,客户管理收入增长12%,调整后EBITDA增长8%;AIDC收入增长22%至336亿元,调整后EBITDA亏损收窄;阿里云收入增长18%,外部商业化收入增长17%,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三位数增长;Caimiao收入下降12%,EBITDA增长55%;本地生活集团收入增长10%,调整后EBITDA亏损持续收窄;DME收入增长12%至56亿元,调整后EBITDA扭亏为盈 [8][9][10][11] 2. **业务发展** - **阿里云**:受益于AI需求,季度收入增长18%,全年收入两位数增长,未来业务收入将随AI驱动继续增加;4月发布开源QIANWEN 3模型,截至4月底,AliQIANWEN开放超200个模型,全球下载超3亿次,基于QIANWEN的扩展模型超10万个;AI产品在更多行业应用,巩固其在云AI领域领先地位 [3][5] - **电商业务**:坚持用户优先,投资用户增长和体验提升,Taotian集团新买家增长强劲,88VIP会员数超5000万;继续投资改善商家经营环境,支持优质商家;电商领域应用AI可改善用户体验、提升员工和商家工作效率、创造新交互方式 [4][17][18] - **即时购物投资**:与LMR投资100亿美元发展预电商业务,阿里在该市场有多年布局,有用户基础、成熟商业模式和物流系统等优势,短期投资重点是发展新用户,初期试验结果超预期,长期可提升淘宝活跃度和用户规模,升级商业模式 [28][30][31] 3. **战略规划** - 坚持用户优先和AI驱动战略,加大AI基础设施和技术研发投资,保持技术全球竞争力,转化为业务增长动力 [2] - 优化业务组合,退出非核心资产,预计Darunfan和Yintai销售可产生最高26亿美元现金收入,聚焦核心业务,投资关键增长领域 [6] - 持续提升运营效率,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和地缘政治变化,各业务分支EBITDA改善推动集团整体增长,亏损业务逐步扭亏为盈 [6] 4. **未来展望** - 阿里云收入未来几个季度将显著增长,因越来越多公司因AI使用云服务,从传统CPU计算转向AI计算 [16][17] - 电商业务中期目标是稳定市场份额,将通过提升用户体验、优化商业模式、尝试更多商业化产品和模式来提高商业化率 [21][22] - 未来几个季度TTG的EBITDA将随竞争动态波动,因处于投资阶段,投资即时购物等业务会有影响,但也会带来用户增长等收益 [38][3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云服务方面,很多原本离线处理业务的企业因应用AI有动力迁移到云,迁移后可能通过在开源模型上进行后训练满足企业需求,阿里云可通过布局或租赁GPU服务等满足这些需求 [14][15][16] 2. 关于AI模型,3B或更小规模模型多应用于客户手机、玩具或智能设备,对云业务影响有限,但使用QIANWEN模型的客户常需云模型配合;32G以上模型虽可在消费级显卡运行,但大规模应用放于云更具弹性和价格优势,边缘模型与云大参数模型互补,增加客户对阿里云产品依赖 [25][27] 3. 618活动方面,今年活动安排和预售节奏可能有变化,目前主要目标是做好业务,未刻意将新业务与电商业务整合,活动结果下次财报会议汇报;短期关注即时零售与618活动协同情况 [32][33][34] 4. CMR增长主要因去年9月开始收取的1600元软件服务费和全职推在广告收入中的渗透,新财年这两个因素仍将推动增长,软件服务费优惠政策将逐步收回,全职推渗透将增加新商家使用,带来增量广告收入 [36][37]
稳住淘天基本盘,阿里和京东、美团在新赛道相遇
36氪· 2025-07-04 18:50
阿里2025财年业绩表现 - 公司2025财年营收9963.47亿元同比增长6% 净利润1259.76亿元同比激增77%创历史新高 [2] - 电商业务淘天集团营收4498.27亿元同比增长3.4% 其中Q4营收1013.69亿元同比增长9%创六个季度新高 [6] - 云智能集团营收1180.28亿元同比增长11% 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三位数增长 [13] 电商战略调整 - 公司放弃极致低价战略 转向提升用户体验和商业化效率 88VIP会员人数超5000万同比双位数增长 [6] - 即时零售业务"淘宝闪购"日订单突破6000万 市占率约43% 饿了么并入电商事业群以整合资源 [11][12] - 本地生活业务经调整EBITA亏损36.89亿元 运营成本高昂可能拖累电商业务 [12] 云与AI战略布局 - "云+AI"成为核心战略 计划三年投入超3800亿元建设基础设施 通义开源模型下载量超3亿次 [13][15] - 公司定位为"卖水人" 专注提供算力和AI资源 暂不解决具体AI商业化落地问题 [1][16] - 全球云计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15.1% 需通过赋能零售业务平衡高投入成本 [15] 行业竞争格局 - 即时零售规模2023年达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 预计2025年超1万亿元 [11] - 电商投诉举报量从2020年203.32万件增至2023年1261.1万件 占比从28.04%升至56.1% [6] - 外卖市场日单量峰值1.4亿 美团占8000-9000万单 淘宝闪购规模约为美团一半 [12]
阿里错失良机 马云对元老“开刀”
搜狐财经· 2025-07-03 14:04
管理层变动 - 2025财年年报公布最新董事和高管名单 菜鸟CEO万霖和大文娱董事长樊路远退出核心管理层 [1] - 9人退出阿里合伙人序列 包括彭蕾、戴珊、俞永福和张勇 当前合伙人数量17人 较巅峰时期削减过半 [2] - 召回蒋凡、扶正吴泳铭并清除大批元老 被视为马云扭转公司颓势的手段 [3] 战略失误与业务困境 - 电商业务被拼多多和抖音抢占市场份额 忽视低价市场和下沉用户 淘宝直播先发优势被抖音带货反超 [5] - 本地生活业务整合失败 饿了么、高德、飞猪和口碑品牌杂乱 长期亏损后被迫重组收缩 [5] - 实体零售项目野心过大但缺乏合理商业模式 盒马融资遇冷 上市计划搁置 [5] - 云服务市场份额被腾讯和华为蚕食 国际化业务错失SHEIN和TEMU发展机遇 菜鸟发展疲软 [6] 组织架构问题 - 2021年阿里合伙人达38人高峰 高层管理者各自为政 业务协调壁垒高 [13] - "1+6+N"架构改革造成各自为政局面 电商、物流、云计算等部门独立运营后难以形成合力 [16] - 菜鸟独立上市反应冷淡 盒马融资遇冷 阿里云IPO计划叫停 大文娱独立运营后持续亏损 [16] 战略调整与未来方向 - 吴泳铭接任CEO后合并淘系与国际电商 组建电商事业群由蒋凡领导 饱和式投入AI业务 [17] - 未来三年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投入将超过过去十年总和 电商与AI+云成为两大核心引擎 [9] - 加速剥离非核心业务 高鑫零售和银泰百货被处置 盒马放弃线下零售策略转向线上 [11] 企业文化与领导力 - 马云淡出后公司失去纠错能力 战略摇摆平均每两年变一次大方向 内部执行层难以适应 [4][6] - 阿里本质上更适合中央集权制 历史证明明确领导者与统一战略能形成业务合力 [12][13] - 当前由蔡崇信和吴泳铭主导权力运作 向外界释放从零开始的信号 [18]
逍遥子张勇退出阿里合伙人,“十八罗汉”都去哪儿了?
搜狐财经· 2025-07-03 07:31
财务表现 - 2025财年营收达9963 47亿元 同比增长5 86% [2] - 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62 4%至1259 76亿元 创近年新高 [2] - 销售毛利率提升至39 95% 较上年增加2 25个百分点 [10] - 归母净利润达1301亿元 同比增长62 62% 净利率回升至12 64% [10] - 2019-2023年营收增速从35 26%降至1 83% 显示增长压力 [9] 合伙人结构剧变 - 9位合伙人同时退出 包括张勇 戴珊等元老 剩余17人创历史最少 [4] - "十八罗汉"创始团队仅剩马云 蔡崇信 吴泳铭 蒋芳4人在职 [18] - 彭蕾退出标志"阿里味"文化终结 转向KPI导向管理模式 [23] - 核心决策层形成马云 蔡崇信(永久合伙人)+吴泳铭 蒋凡 邵晓锋的"双核"架构 [21] 管理层变革与战略转向 - 张勇时代正式终结 其主导的双十一 天猫分拆等业务创新成历史 [6][8] - 蒋凡以39岁成为最年轻合伙人 整合电商与本地生活业务日订单达6000万 [21] - 公司宣布未来3年投入3800亿元 资源向AI+云倾斜 云AI收入连续7季三位数增长 [23] - 马云回归迹象明显 通过民营经济座谈会 园区视察等动作重掌决策权 [19][20] 业务发展里程碑 - 2009年张勇首创双十一 首年成交5200万元 奠定电商节庆模式 [8] - 天猫从淘宝分拆后严控商家质量 形成与京东抗衡的高端平台 [8] - 2014年美股上市首日市值达2314亿美元 成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 [16] - 本地生活业务整合后订单量达美团日均2/3 显示战略协同成效 [21] 企业文化演变 - 初创期月薪仅500元 创始人步行吃泡面节省开支的草根文化 [16] - 彭蕾时代强调"很傻很天真"的兄弟情谊 现转为"打胜仗能力"导向 [23] - 复刻湖畔小屋 要求全员摆脱大公司病 回归创业心态应对AI时代 [23] - 组织架构从"诸侯分治"改为决策权收归蔡崇信 吴泳铭双核心 [20]
阿里合伙人瘦身:不在业务一线的基本都退出了
商业洞察· 2025-06-28 16:46
阿里合伙人制度调整 - 2025财年阿里合伙人数量减少9人至17人,为2014年上市以来最低,占总数的1/3 [3][8] - 合伙人委员会5名成员更换1人,电商事业群CEO蒋凡替换彭蕾,其余4人包括马云、蔡崇信、邵晓锋、吴泳铭 [3] - 现任合伙人中仅4位是淡出一线的资深合伙人,其余13人均为一线业务负责人 [4][7] - 合伙人团队分为三个梯队:电商/云及其他业务9人,集团高管团队4人,"长老"合伙人4人 [13][16][17] - 马云与蔡崇信为唯二永久合伙人,可任职至70岁且年龄限制可延长 [18][19] 业务战略与业绩表现 - 2025财年阿里收入9963.4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1259.76亿元 [6] - 电商收入增速8.3%,云收入增速11%,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季度三位数增长 [6][22] - 战略聚焦电商和AI+云两大核心业务,电商占比57%,云占比12.74% [6][22] - 退出高鑫零售、银泰百货等资产,高德、虎鲸文娱实现单季度盈利,盒马GMV超750亿元并首次全年EBITA转正 [6] - 电商事业群整合淘天、国际数字商业、饿了么、飞猪等业务,蒋凡任CEO [23] 管理变革与组织文化 - 价值观争议逐渐淡化,公司更关注增长与定位 [6] - 吴泳铭提出"用户优先、AI驱动"战略,划分核心与非核心业务 [21] - 推行"年轻人提上来、用起来"原则,淘天管理层涌现95后和90后 [23] - 淘天调整考核指标为"剔除退款后的商家真实成交",更注重实际业务效果 [24] - 互联互通接入微信支付、京东物流,为核心电商业务卸下包袱 [23] 合伙人制度与行业对比 - 合伙人制度是阿里最高集体决策机构,可提名多数董事会成员 [30][31] - 选拔标准需工作5年以上、高度认同文化、获3/4合伙人支持 [32] - 相比腾讯总办、拼多多创始人主导、字节CEO管理委员会等,阿里合伙人制度更强调价值观传承 [35][36][37] - 互联网平台公司关键决策仍高度依赖创始人,未实现真正交接班 [37] 关键人物动态 - 蒋凡重要性上升,成为合伙人委员会最年轻成员(39岁) [3][27] - 退出合伙人包括彭蕾、戴珊等"十八罗汉",以及张勇、俞永福等前高管 [10][11] - 目前仅剩马云、吴泳铭、蔡崇信、蒋芳4位"十八罗汉"仍在合伙人团队 [12]
蒋凡带队,阿里“中年突围”
新浪财经· 2025-06-28 12:37
阿里巴巴合伙人变动 - 阿里巴巴集团最新合伙人名单从26人精简至17人,更加聚焦业务一线负责人[1] - 电商事业群首席执行官蒋凡进入阿里巴巴合伙委员会成为新成员[1] - 蒋凡2019年首次出现在阿里合伙人名单中,2020年因个人事件被取消身份,2024年重新回归[4][5][9] 业务架构调整 - 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由蒋凡统一管理[1][3] - 范禹继续担任饿了么董事长兼CEO,南天继续担任飞猪CEO,两人均向蒋凡汇报[3] - 飞猪、饿了么保持公司化管理模式,但业务决策与电商事业群集中目标、统一作战[3] 蒋凡的职责与权限 - 蒋凡麾下集结淘宝、天猫、阿里国际、1688、闲鱼、饿了么、飞猪等核心电商业务线[10] - 执掌阿里巴巴最核心、贡献近六成收入的电商帝国[10] - 蒋凡的地位十分稳固,作为阿里电商业务当下最重要的操盘手[12] 阿里巴巴的战略方向 - 此次调整是从电商平台走向大消费平台的战略升级[3] - 阿里正在下重注,让蒋凡独领绝对主力,用年轻人的魄力去破开藩篱[15][18] - 阿里面临货架电商、跨境电商、外卖、OTA等领域友商狙击,尤其是新崛起电商平台的颠覆[16][17] 蒋凡的历史表现 - 淘天曾在蒋凡手中到达过巅峰[5] -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评价蒋凡是淘宝天猫与拼多多黄峥较量的关键人物[5] - 蒋凡靠其能力得到阿里元老们的认可,成为业务中枢的掌控者[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