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供应链构建
icon
搜索文档
东丽将在印度建首个服装缝制基地,向优衣库供货
日经中文网· 2025-09-17 16:00
东丽将在印度奥里萨邦建设的新工厂的示意图 东丽此前在越南和中国等地开展缝制业务。印度新工厂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 日本东丽(TORAY)9月17日宣布,将在印度新建面向服装的缝制基地。将与斯里兰卡的服装制造商成 立合资公司,预计2026年下半年投产。这是东丽在有望增长的印度首次设立服装生产基地,将构建面向 大客户的供应链。 东丽在印度已拥有用于汽车安全气囊和无纺布的纤维业务基地,但面向服装尚属首次。生产品类未定, 将作为面向与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迅销旗下"优衣库"的专用工厂从事服装缝制。 合资公司由东丽出资60%,斯里兰卡的MAS控股出资40%。将在印度东部奥里萨邦建设新工厂。投资额 和产能未公布。东丽此前在越南和中国等地开展缝制业务,但考虑到长期合作的客户,今后将正式在印 度本地供货。 版权声明:日本经济新闻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部分复制,违者必究。 日经中文网 https://cn.nikkei.com 视频号推荐内容: ...
古茗狂飙突进:年营收破200亿,揭秘其成功上市背后的供应链与下沉市场战略
搜狐财经· 2025-05-20 16:22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从默默无闻到行业翘楚,历经14年发展,实现从单一门店到万店连锁的飞跃 [1] - 公司于2024年2月12日成功登陆港交所 [1] 供应链建设 - 公司自建冷链物流体系,拥有约330辆自有冷链物流车,覆盖全国97%以上门店 [1] - 在浙江等密集区域实现一日一配,确保新鲜水果快速送达 [1] - 公司坚持产地直采,与大型水果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2024年芒果供应价格较市场价低约31.3% [3] - 全国建立21个仓储基地,总建筑面积超20万平方米,其中冷库面积逾4万平方米 [3] 市场战略 - 公司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主攻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和乡镇地区 [3] - 公司9000余家门店中79%位于二线城市及以下,38%分布在乡镇地区 [3] - 截至2024年底,公司乡镇门店比例达41.2%,远超其他大众现制茶饮品牌 [3] 产品创新 - 2024年前九个月平均每月推出9.5款新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 - 研发团队超百人,投入5000万元搭建高标准研发室 [4] 数字化运营 - 构建"公众号+小程序+企业微信+社群"私域矩阵,截至2024年12月30日拥有1.35亿小程序注册会员 [4] - 季度活跃会员人数超4300万名 [4] - 通过数据中台实现报货订单自动化生成,结合多维度数据确保合理性 [6] - 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销售计划,建立利用率排行榜提高原材料利用率 [6] 行业挑战 - 随着规模扩大面临食品安全风险、下沉市场盈利难题等问题 [6] - 需要构建三级质检体系,通过子品牌或套餐组合争夺市场份额 [6] - 需在一、二线城市进行差异化运营和品牌推广 [6]
进驻泰国的中国汽车零部件厂商增至3倍
日经中文网· 2025-05-20 11:07
中国汽车企业在泰国的供应链布局 - 中国汽车相关企业正在泰国扩大构建供应链,随着比亚迪等纯电动汽车大型企业进驻,车载电池等大型零部件企业也在陆续建厂 [1] - 中国零部件企业数量近年来增至3倍,截至2025年3月由中国企业出资设立的汽车相关零部件泰国本地法人数量达165家,是2017年底的3.4倍 [2] - 中国企业在泰国等东南亚设立的法人数量截至2023年超过7000家,中国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额同年超过250亿美元,刷新历史纪录 [2] 泰国东部经济走廊(EEC)的发展 - 经济特区"东部经济走廊"距离曼谷约2小时车程,中国汽车相关企业工厂正在加紧施工,包括欣旺达电子计划投资超过10亿美元建立EV锂电池生产基地 [1] - 欣旺达工厂预计2025年内启动量产,或将成为东南亚第一座从电芯开始生产的电池工厂 [1] - 比亚迪工厂于2024年7月启动生产,环绕该工厂的供应链不断完善,中创新航、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大型电池企业相继进驻 [2] 中国企业的战略与竞争优势 - 中国企业几乎不使用日资车企建立的供应链,正在试图构建新的产业结构 [1][4] - 中国大型车企向供应商订购的零部件供货价格比日系车企低近3成,明显倾向于自主生产电池等核心零部件或从中国供应商采购 [4] - 宁波拓普集团计划在泰国投资最多3亿美元建设新工厂,以获取更多订单并加强对海外客户的支持 [3] 对日资车企的影响 - 在泰国新车市场,丰田和本田等日资车企保持7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在中国企业进攻下持续下滑 [4] - 泰国当地企业对中国供应商进驻的警惕感加强,认为可能破坏现有供应链,当地企业无法充分受益 [3][4] - 中国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具有成本竞争力,日系车企可能转向使用这些零部件,导致日本供应商业务规模缩小或撤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