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储能技术研发
icon
搜索文档
永泰能源今年第三季度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海则滩煤矿建设进展顺利
证券日报网· 2025-10-29 21:10
公司财务业绩 - 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77.2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8亿元 [1] - 第三季度发电量达135.35亿千瓦时,创下公司单季度发电量新纪录 [1] - 受益于动力煤价格处于合理区间,电力业务盈利能力持续增强 [1] 电力业务运营 - 电力业务通过设备治理与技术改造,持续优化运营,提升机组可靠性与调频性能 [1] - 紧抓夏季用电高峰,第三季度发电量表现强劲 [1] 海则滩煤矿建设进展 - 截至2025年9月底,矿建工程已完成井下二期总工程量的70%,成巷进度超过1.23万米 [1] - 9月底成功起立亚洲最重主立井井架,10月初选煤厂主厂房提前封顶 [1] - 规划于2026年6月底完成首采工作面安装,7月初开始试采出煤,2027年一季度实现联合试运转 [2] 煤炭业务经营 - 通过推进智能化矿井建设、强化煤质管控、深化降本增效等措施提升经营质量 [2] - 第三季度精煤回收率较第二季度提升1.05%,成本控制成效显著 [2] - 第三季度焦煤价格有一定上涨,预期煤炭业务利润后续有望修复 [2] 储能技术研发 - 子公司新加坡Vnergy研发的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可大幅降低电解液成本并拓宽电池工作温度范围 [2] - 第一代正极固体增容材料可实现与现有钒电池电堆的零改造升级 [2] - 公司自主研发的1.2代32kW电堆已于2025年9月完成迭代,电流密度提升至180mA/cm,能量效率超过80% [2]
派能科技上半年营收11.49亿元 产品销量达1328MWh
证券日报· 2025-08-22 14:38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产品销售量1328MWh,营业收入11.49亿元,归母净利润1391.17万元 [2] - 第二季度产品销售量达927MWh,环比增长131.17% [2] 研发与技术积累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1.5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13.88% [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拥有发明专利115项,实用新型专利611项 [2] 产品与市场拓展 - 产品覆盖家储、工商储、辅助服务、独立储能、新能源并网等11类应用场景 [2] - 针对新兴市场推出多款储能产品并实现全面兼容解决方案 [2] - 新型液冷储能产品在长三角、珠三角及华中等区域规模化应用,电网侧液冷集装箱实现突破 [3] - 轻型动力与钠电池产品完成批量交付,加速铅酸替代进程 [3] 国际市场表现 - 欧洲去库存周期接近尾声,海外业绩结构性改善并步入温和增长通道 [3] - 家储产品及电芯获日本JET认证,工商储系统通过IEC62619、UL1973等多重认证并实现规模销售 [3] - 深化与核心客户战略合作并探索新商业模式以挖掘储能价值 [3] 国内市场策略 - 通过项目开发与产品销售双轨推进加速储能渗透 [3] - 应用场景覆盖电网侧、工业园区、离网储能、5G基站及充电站等多个领域 [3]
从1175Ah到587Ah:海辰储能技术路径背后的产业逻辑
行家说储能· 2025-07-17 15:31
长时储能市场前景 - 新能源占比提升至15%-20%时,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将成为刚性需求 [1] - 2044年全球长时储能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230亿美元(约1.59万亿元人民币) [1] 传统储能电池的挑战 - 传统314Ah电池在1GWh储能电站中需超100万颗电芯,存在集成复杂度高、成本管控困难、安全可靠性不足等问题 [2] 海辰储能的技术突破 - 推出全球量产千安时专用电池∞Cell 1175Ah,实现从"通用产品"到"场景定制"的跨越 [3] - 同步开发1/2尺寸的∞Cell 587Ah,形成覆盖"多时长、多场景"需求的差异化产品矩阵 [5] - 2023年12月发布适配4小时以上场景的6MWh+系统,20尺集装箱4列4簇架构颠覆传统设计 [14] - 2024年12月发布∞Cell 587Ah,容量减半但可共用∞Pack平台和∞Power 6.25MWh系统平台,适配2小时场景 [14]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2022年储能电池扩产项目达26个,总投资额突破3000亿元 [5] - 行业从同质化内卷转向价值深耕,技术壁垒成为企业行稳致远的关键 [5] - 全球储能市场由"政策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产品迭代速度决定厂商生存半径 [6] 海辰储能的研发闭环 - 从280Ah到587Ah、1175Ah的演进形成"研发—产品—场景"闭环 [10] - 2021年280Ah电池首次将实验室指标转化为可复制的商业交付标准 [9] 专利布局与技术生态 - 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球专利申请量突破3900件,发明专利授权超690件,覆盖20余个关键市场 [13] - 专利布局聚焦材料体系、电池设计、系统架构设计及制造工艺突破等核心领域 [12] - 系统性专利备案构建防御体系,为客户规避底层经营风险 [16] - 核心技术包括低导热高安全隔热技术、梯度热控应力适配技术、SEI膜靶向修复电解液技术等 [17] 研发战略与行业影响 - 研发节奏与量产节奏高度耦合,构筑电芯到系统的全栈能力 [20] - 技术传导路径验证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放大"的有效性 [14][20] - 为产业链提供可直接引用的性能基准和工艺参考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