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使用后付费
搜索文档
“先投后股”、“先使用后付费”,这个省创新支持仪器科技成果转化
仪器信息网· 2025-11-06 11:55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主要介绍陕西省为推进科技创新,发布了2026年暨“十五五”第一批共20项重点科技创新改革任务,旨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障碍 [2][3][4] 扩大改革范围 - 重点推动5项改革拓面扩量,包括“先投后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盘活存量专利、“技术托管”提供专业化科创服务等 [5] 深化改革探索 - 重点推动10项改革纵深推进,包括深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强化技术经理人奖励激励、支持企业选聘“科技副总”等 [6] 创新改革举措 - 重点启动5项改革,包括横向科研项目转为纵向项目、建立“实验室+省属企业”协同创新机制、简化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经费500万元以下)管理流程等 [7][42] 具体改革任务摘要 - 采取“先投后股”形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财政资金先期以项目形式支持,待企业稳定发展后转为股权 [8][9] - 运用“先使用后付费”盘活存量专利,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门槛 [10][11] - 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转化前不登记资产价值,转化后作价投资形成的股权退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13][14] -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实行“双管理、双首席、双签字、双导师”模式 [15][16] - 强化技术经理人奖励激励,给予股权激励并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予以奖励 [19][20] - 支持企业选聘“科技副总”,按照“合同约定”给付报酬,与派出单位建立长期合作 [23][24] - 建立职务科技成果“限时转化”制度,对完成满2年且无正当理由未转化的成果,单位可自行推动转化 [27][28] - 鼓励耐心资本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36][37] - 简化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管理流程,对科研诚信良好单位承担的500万元以下项目,可用决算报表替代审计报告 [42]
科技成果也能“先使用后付费”
新华日报· 2025-09-30 05:35
政策机制创新 - 南京市高淳区发布全市首个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体系 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 - 该机制通过科技保险和制度保障 允许企业免费试用高校技术成果 待评估成效后再决定是否正式转化并商定具体方式 [1] - 高淳区引入特色保险产品“淳科保” 由企业和高校共同投保 覆盖转化费用损失、专利被侵权损失等全环节风险 为“先使用后付费”提供保障 [2] 平台建设与项目进展 - 在“宁科荟”平台的高淳区试点活动专栏中 已有高校上传近百项技术成果供当地企业选择 [1] - 高淳区已与南京工程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和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4家高校院所签约共建联合技术转移中心 [2] - 高淳区对高质量产学研合作项目及联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给予精准扶持 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采取“拨投结合”方式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 [2] 企业案例与成效 - 南京华苏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成功签约南京工业大学技术项目 省去专利交易流程 [1] - 该机制显著缩减了高校创新技术到市场应用验证和转化落地的时间 并助力企业加快新品研发效率 降低技术采购成本 [1] - 有效化解了过去因信息对接不畅导致的“高校不敢放 企业不敢投”难题 [1]
长三角科创协同迈入法治化阶段:首部立法“决定”重点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8-02 11:28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立法 - 长三角首部以协同立法形式制定的《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将于9月1日起施行,旨在破解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瓶颈问题 [1] - 《决定》共19条,涵盖战略科技力量共育、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共研、成果共享等五大领域 [1] -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寻求三省一市科技创新最大公约数,为协同创新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 [1] 区域协同机制与分工 - 明确上海发挥国际科创中心龙头作用,强化苏浙皖创新优势,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同参与 [2] - 提出战略协同、高地共建、开放共赢、成果共享四大基本原则 [2] - 安徽将打造量子信息、深空探测、聚变能源三大科创高地,推动合肥与张江科学中心"两心同创" [3][7] 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建设 - 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布局 [3] - 上海将强化在沪国家实验室"总平台"作用,深化光子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设施集群跨区域开放共享 [3] - 江苏支持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跨区域集聚资源,打造高能级实验室矩阵 [5] 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 - 推动基础研究联合基金设立,支持跨区域应用基础研究 [4] - 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机制,加强创新资源跨区域配置 [4] - 浙江已累计8000多项科技成果纳入"先用后转"池,免费试用超2500次,将推广"先使用后付费"制度 [4][5] 人才引进与流动 - 协同引进战略科学家和顶尖人才,推进人才评价标准、职称跨区域互认 [6] - 江苏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三项改革,推进人才资质互认 [6] - 安徽联合培养博士后和工程师,建立人才评价互认机制 [7] 创新生态与金融服务 - 推动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促进服务机构互认 [8] - 构建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展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8] - 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大科学装置和专家库协同管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