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

搜索文档
身体出现这4个迹象,提醒你免疫力下降了!
央视新闻· 2025-07-07 16:45
免疫力概述 - 免疫力指免疫系统抵御外来微生物、蛋白质、化学物质等侵害的能力 [2] - 分为天然免疫力(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第一道防线)和获得性免疫力(淋巴细胞及抗体对特定病原的识别清除能力) [3] 免疫力下降的表现 - 频繁感染:如反复感冒、呼吸道或泌尿系感染 [4] - 身体疲乏:免疫系统能量消耗异常导致持续疲劳 [5] -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引发皮肤瘙痒、哮喘等 [6] - 肿瘤风险增加:免疫监控能力减弱导致肿瘤易发 [8] 提升免疫力的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 维持体温:体温下降1℃会导致免疫力降低30% [10] - 减压管理:压力产生的抑制因子直接影响免疫细胞功能 [11] - 睡眠质量:高质量睡眠促进白细胞增多及肝脏解毒能力 [12]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5天中等强度活动累计150分钟或高强度活动75分钟,每日步行6000~10000步 [22] 营养补充 - 益生菌:如肠道双歧杆菌可促进抗体生成 [13] - 维生素C:每日100毫克,来源包括柑橘类水果、西兰花 [17] - 维生素E:每日14毫克α-TE,来源包括葵花籽油、牛油果 [17][18] - 维生素B6:每日1.4毫克,来源包括三文鱼、坚果类 [19] - 维生素D:每日10微克,来源包括鲑鱼、金枪鱼 [19][20] - 饮水习惯:缺水会降低免疫力,需定时主动补水 [21]
血常规上的“箭头”代表什么?这4个指标很关键
央视新闻· 2025-07-02 14:55
血常规核心指标解读 - 血常规应优先关注4个核心指标: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1] - 红细胞(RBC)是氧气运输主要媒介,血红蛋白(HGB)用于判断贫血:男性正常值120~160g/L,女性110~150g/L,低于90g/L为贫血[1] - 血小板(PLT)正常值(100~300)×10⁹/L,功能为止血凝血[6] - 白细胞(WBC)正常值(4.0~10.0)×10⁹/L,是免疫防御核心细胞[11] 指标异常临床意义 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 数值升高可能提示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红细胞增多症[3] - 数值降低(男性<120g/L,女性<110g/L)提示贫血,需排查病因避免心脑血管意外[4] 血小板 - 数值>600×10⁹/L且伴随症状需警惕感染或肿瘤[7] - 数值<100×10⁹/L会增加出血风险[8] -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需特别关注血小板水平[10] 白细胞 - 数值升高可能因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或应激状态[12][13][14] - 数值降低提示免疫力下降,可能与病毒感染、血液病或脾功能亢进相关[15] 次要指标与综合判断 -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多提示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升高多提示细菌感染[17] - 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与过敏或寄生虫感染相关[17] - 单一指标异常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多指标综合评估,避免过度解读[17] 检测注意事项 - 检测前3~5天需避免高脂饮食、饮酒及剧烈运动[19] - 采血前需空腹8小时以上(可饮水),穿宽松衣物并保持放松[20][21] - 采血后按压穿刺点3~5分钟,晕针者需平卧并补充糖分[22][23]
显著降尿酸!华南农业大学杜冰教授揭秘星油藤的多元功效
南方农村报· 2025-06-28 16:34
星油藤多元功效研究 - 星油藤对降血脂、降血压、改善干眼症和阿尔茨海默病效果显著[2] - 陈皮+叶黄素酯+美藤果油组合具有"1+1+1>3"的协同功效[2][3] - 美藤果果仁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与优质蛋白质,可降低血脂并改善干眼症、皮炎[7][8] - 美藤果蛋白中清蛋白含量高,含硫氨基酸丰富,可应用于运动饮料和蛋白补充剂[10] - 美藤果肽具备显著降尿酸功能,为高尿酸人群提供新治疗可能[16] 美藤果成分研究 - 美藤果清蛋白含量在植物蛋白中位居前列,氨基酸种类齐全[12][13] - 美藤果壳提取物具有降血压功效[18][19] - 美藤果叶子提取物能有效降低血糖,改善Ⅰ型糖尿病[19][20] 配方创新成果 - 陈皮与美藤果油混合可改善口感并提升功效[22][23] - 陈皮油+美藤果油+叶黄素组合对改善干眼症效果显著[23][24] - 美藤果叶子加入陈皮实现味道与功能双重优化[24] 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已发表SCI论文16篇,中文论文48篇[14] - 团队创建了美藤果肽制备技术并获得发明专利[15] - 多项研究成果为国际首次发表,填补相关领域空白[20]
能生吃能煲汤 南方人口中的“地瓜”其实是夏季解暑标配
央视新闻· 2025-06-07 19:56
凉薯概述 - 南方所称"地瓜"实为凉薯 与北方烤红薯不同 在南方有番骨薯、地梨、沙葛等多种俗名[1] - 外形特征为皮色接近土豆 呈扁圆形类似大号荸荠 带有泥土根须[1] - 属于豆科植物 与黄豆绿豆为近亲 非薯类作物[3] 营养价值 - 水分含量达90% 与西瓜相当 100克热量仅56千卡 为干绿豆热量的17%[3] - 每100克含1克膳食纤维 与香蕉苹果持平 是西瓜的2.5倍 含低聚果糖可促进益生菌繁殖[4] - 维生素C含量突出 每100克含13mg 是苹果的4.3倍 西瓜的2.3倍[5] 食用功效 - 高水分低热量特性适合替代主食 增强饱腹感辅助减肥[4] - 膳食纤维组合可改善肠道健康 调节血糖血脂吸收[4] - 夏季补充维生素C有助于提升免疫力 促进伤口愈合[5] 食用风险 - 过量食用可能引发腹泻 因膳食纤维含量较高[7] - 叶片花朵豆荚含毒素 会阻碍细胞吸氧 但市场销售的块根部位安全[8] 食用方法 - 生吃可削皮直接食用 或切丝拌沙拉 东南亚地区常用辣椒柠檬凉拌[10] - 可制作糖水 搭配鸡蛋花红枣银耳等食材 或与雪梨荔枝做成果饮[10] - 烹饪方式多样 爆炒保持脆爽 炖汤呈现粉糯口感 广东地区常用鸡脚炖煮[10] - 适合腌制泡菜 发酵后酸甜爽口[10]
菲仕兰发布中国奶商指数报告,“饮奶有益”观念深入人心
贝壳财经· 2025-05-31 16:45
中国奶商指数报告核心发现 - 2025年中国奶商指数得分67分 公众喝奶意识持续高位 喝奶知识明显提升 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 [1] - 喝奶意识指标中重要性判断得分最高达94 3分 喝奶知识中种类认知得分73 3分 营养成分认知提升13% [2] - 喝奶行为中购买习惯得分73 5分 但购买习惯和摄入频次均下降5% 每周喝奶5天以上人群占比从75 7%降至71% [2] - 47%消费者乳制品消费增加 23 1%减少 消费下降主因包括饮食习惯改变(34 4%) 品质未达预期(31 3%) 植物基替代品出现(28 1%) [2] 乳制品消费四大趋势 - 免疫力受Z世代关注 青睐添加乳铁蛋白等功能性成分产品 [3] - 松弛感消费兴起 44 6%Z世代在放松享受场景购买乳制品 [3] - 质价比主导 消费者关注奶源 营养成分 环保等细节 [3] - 随心购流行 轻量 即时 场景化消费特征显著 [3] 新生代父母喂养特征 - 新生代父母(90/00后)喂养奶商指数72 6分 为乳制品消费主力 [6] - 62 1%父母不知宝宝每日科学饮奶量标准 知识储备不足制约科学喂养 [6] - 乳制品功能需求前三为身高发育(71 9%) 骨骼健康(69 3%) 免疫力提升(64 4%) [7] - 60%父母将"营养成分丰富度"作为配方奶粉首要考量 38 8%重视乳铁蛋白免疫作用 [7] 菲仕兰市场表现与战略 - 公司婴幼儿奶粉在国际品牌中市占率第一 美素佳儿3段年销超1000万罐 成单一SKU销量冠军 [8][9] - 2025年一季度行业增速从-5 9%回升至-0 8% 1段2段奶粉正增长 超高端品类与跨境电商增长显著 [8] - 战略重点包括:强化全产业链奶源优势 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产品线(如推出有机新品"皇家美素佳儿莼悦") 拓展免疫力/消化赛道优势 加强渠道建设覆盖30省市3万家门店 [8][9][10] - 公司对2024年业绩保持双位数增长有信心 [1][8]
研究发现日光可增强人体免疫力
新华社· 2025-05-25 16:48
新华社惠灵顿5月25日电(记者龙雷 李惠子)新西兰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人体免疫功能在白天更为活 跃和高效,这得益于一种免疫细胞对光线作出反应的生物钟机制。 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人员日前在美国《科学·免疫学》杂志上发表的这一研究成果,进一步佐证了此 前有关昼夜节律紊乱(如夜班工作、时差反应)可能增加感染风险的科学观点。 为深入观察免疫细胞的活动,研究人员选用了斑马鱼作为实验模型。这种淡水鱼与人类有高度基因相似 性且体表透明,便于实时追踪细胞行为。 研究人员拍摄了中性粒细胞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杀灭细菌的影像,结果发现它们在白天杀菌的效率比夜间 更高。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方法关闭中性粒细胞的生物钟。结果发现,这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具 有一个由光调控的内部昼夜节律钟,能够像闹钟一样提醒细胞白天的到来,从而增强它们杀灭细菌的能 力。 研究人员指出,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在炎症发生时最早被动员的"前线战士"。此次新发现的生物钟机 制不仅有助于理解免疫系统的运作方式,也为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后续他们将深入研究 光线信号如何在分子层面调控这些免疫细胞的节律,以期为未来开发增强免疫力的新型疗法奠定基础。 (完) 新研究显 ...
心理观察|算法茧房时代,当我们的心智被流量悄然型塑
经济观察报· 2025-05-21 08:28
算法对思维方式的影响 - 互联网算法通过用户行为数据构建"兴趣画像",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用户对相左观点的包容度大幅下降,批判性思维能力退化 [2] - 长期沉浸于算法推荐内容的用户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逐步丧失,思维逐渐僵化 [2] - 高考生家庭依赖短视频平台获取志愿填报信息,导致超八成本科专业未被算法推荐覆盖,加剧社会认知断层和专业人才供给失衡 [3] 算法对情绪状态的影响 - 算法利用"黄金五秒法则"制造即时快感,用户陷入"刷屏-愉悦-空虚-继续刷屏"的成瘾循环 [4] - 接触个性化推荐的用户情感极化得分远高于普通用户,算法推送的负面情绪内容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显著上升 [4] - 每天浏览社交媒体平台超3小时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等心理健康问题 [4] 算法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 近一半Z世代认为"账号形象比真实自我更符合期待",点赞数和粉丝量成为价值标尺,导致"脆弱的自恋"心理 [5] - 算法带来的"窥视-表演"二元冲突加剧心理耗竭,过度参与虚拟社交导致现实社交能力快速下降 [6] 算法对行为模式的影响 - 算法通过"负反馈强化"机制制造行为依赖,用户离开算法会感到焦虑,行为已受算法支配 [7] -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用户浏览健身视频后运动装备购买转化率数倍提升,但实际使用率不足三成,算法诱导非理性消费 [7] 应对算法影响的建议 - 个人应设置"信息斋戒时间",接触非算法推荐内容,主动搜索对立观点以拓宽信息认知边界 [8] - 中小学应开设算法辨析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反脆弱"能力,增强对信息的辨别和批判能力 [8] - 专业监管应要求平台公开算法逻辑,设立"认知健康"评估指标,对算法推荐内容进行严格监管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