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
搜索文档
市面上有五万多种膳食补充剂,哪四种确实有效?
第一财经· 2025-11-16 11:00
行业规模与市场接受度 - 美国替代医学产业年消费额达340亿美元[1] - 2010年一项针对6000家医院的调查显示,42%的医院提供某种形式的替代疗法,主要原因为患者需求[1] - 银杏是最常用的十大天然产品之一,每年为制造商带来数亿美元的净利润[7] - 紫锥菊被用于治疗感冒,每年的销售额高达1.3亿美元[12] 监管环境与政策框架 - 根据《膳食补充剂和健康教育法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无法对植物、草药和膳食补充剂进行销售前监管[3] - 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可能在产品上市后才对其进行检测,但研究发现无效后,产品并不召回,标签也不更改[3] - 自1999年成立以来,NCCAM工作人员已耗费约16亿美元对替代疗法进行研究[4] 主要产品临床研究结果 - 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心花费37.4万美元发现吸入柠檬和薰衣草香味不能促进伤口愈合,花费39万美元发现古印度疗法不能控制2型糖尿病,花费44.6万美元发现磁床垫不能治疗关节炎,花费28.3万美元发现磁铁不能治疗偏头痛,花费40.6万美元发现咖啡灌肠不能治疗胰腺癌,花费180万美元发现祈祷不能治愈艾滋病或脑肿瘤[4] - 2000年至2008年间一项针对3000多名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服用银杏或安慰剂的两组受试者在记忆力下降和痴呆症发病率上相同[7] - 1998年11月至2000年1月期间的研究发现,圣约翰草与安慰剂在治疗抑郁症的任何考量指标上都没有差异[8] - 2007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结论显示,生蒜、蒜粉或陈年大蒜提取物对中度高胆固醇成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显著影响[9] - 2006年及后续研究发现,服用锯棕榈的男性在尿流速度、前列腺大小或生活质量方面与安慰剂组没有差异,即使加大剂量也完全无效[10][11] - 2011年研究发现,水飞蓟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损伤程度及病毒载量与安慰剂组没有差异[11] - 2006年一项超过1500人的研究显示,硫酸软骨素和氨基葡萄糖对关节疼痛无效,只有获得FDA许可的抗炎药物塞来昔布有效[12] - 2003年一项对400多名儿童的研究发现,紫锥菊治疗感冒的唯一区别是服用者更容易出现皮疹[12] 被证实有效的补充剂 - 在55600种补充剂中,有四种对健康人群有益:omega-3脂肪酸可预防心脏病,钙和维生素D可预防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叶酸可预防出生缺陷[12] - 美国心脏协会建议人们每周至少吃两次富含脂肪的鱼类以获取足够的omega-3脂肪酸,大多数美国人每天摄入约1.6克,远超维持心脏健康所需量[13] - 为降低骨质疏松风险,建议绝经后女性饮食富含钙元素,但补充钙未被证明能减少健康妇女的骨折[14] - 维生素D帮助身体吸收钙,多数人能从食物或阳光中摄取足够,维生素D补充剂未显示出能降低健康绝经后妇女的骨折风险,但纯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应补充400国际单位[15] - 为预防出生缺陷,建议所有育龄妇女每天摄入400微克叶酸,美国FDA已要求生产商在多种食品中添加叶酸[16]
2025年中国营养补充剂消费洞察报告
艾瑞咨询· 2025-11-12 17:10
全球与中国营养补充剂市场格局 - 全球营养补充剂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1892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402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8% [6][8] - 市场增长由健康意识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老龄化趋势、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基础营养素摄入不足、产品创新与供应链升级四重因素驱动 [6][10][11] - 2024年亚太地区以38%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市场以10%的增速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显著高于北美8%和欧洲7%的增速 [13][14][16] 中国市场核心表现与驱动因素 - 中国营养补充剂市场2024年规模达259亿美元,预计2034年增至46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10.4%领跑全球 [19][20] - 维生素成分占比29.5%,片剂剂型占比31.7%,成人用产品占据人群细分市场62.9%的最大份额 [19][20] - 增长动能来自政策端如《健康中国2030》背书、需求端银发经济与年轻养生需求释放、消费端收入增长与消费升级 [19][20] 中国市场渠道与竞争格局 - 电商渠道以56%的占比成为主导销售渠道,2024年保持超20%增长,而直销和药店份额分别萎缩至20.8%和16.4% [23][24] - 市场集中度较低,2023年CR10仅40%,线上CR10低至25%,多数品牌份额在1%-3%之间,为差异化品牌提供突围机会 [23][24] - 跨境进口营养保健食品市场2008-2024年进口额从4.1亿美元增至77.5亿美元,16年复合增长率达20.2%,头部五强品牌占据超60%市场份额 [26][27] 中国市场增长潜力与对标 - 2023年中国人均消费仅23.3美元,仅为美国的22%;整体渗透率不足30%,远低于美国超50%的水平;粘性用户仅占10%,而美国高达60% [28][29] - 日本市场2024年规模达133.2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11.3%,其分级管理制度、成熟消费习惯与丰富产品矩阵为中国市场提供借鉴范本 [30][31][32] - 日本品牌FANCL以18%的市占率领跑当地市场,拥有200余名研发人员及208项专利,产品矩阵涵盖15大产品线114种产品 [35][36] 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实践 - 线上销售数据显示益生菌、维生素C、维生素D等免疫力相关产品保持稳定销量,铁元素成为明星品类,肽类、精氨酸等新兴品类呈现高速增长潜力 [39][40][41] - 当前市场存在跟风消费与标准化供给失衡现象,专家建议消费者回归科学理性,优先关注产品安全性与体质适配性,按自身饮食短板补充 [44][45][46] - 亚洲人群因膳食结构、烹饪习惯与体质基因差异导致独特营养需求,如钙摄入量仅达推荐量四成,乳糖不耐受患病率达60%-100% [47][48][50] 分龄分性别营养策略的科学基础与市场共识 - 94%的消费者认可分年龄补充,87%认可分性别补充,认为生理结构、激素水平及功能需求差异是关键原因 [71][72] - 分龄营养策略基于年龄生理差异与性别代谢特性,美国NIH指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因年龄和性别而异,50岁后B12吸收率下降 [65][66] - FANCL于2015年推出全球首款成人分龄营养包,覆盖20+至60+年龄分层和男女专属配方,每袋科学配比27-38种营养成分 [75][76] 中国消费者需求与行为洞察 - 超六成消费者已建立主动评估身体营养素状态的意识,22%将营养补充作为"未病先防"的生活方式延伸,判断方式包括身体症状、体检报告等 [81][82] - 社媒舆情数据显示心脑血管、肝脏健康、睡眠问题、骨骼健康、气血调理、体重管理六大细分赛道热度显著攀升,同比增幅最高达66% [91][92][93] - 消费者营养补充理念从"高含量"转向"高吸收",92%认同高吸收率、89%认同科学配比,吸收率受营养素搭配、个人体质、生产工艺等因素影响 [122][123] 消费者痛点与未来期待 - 消费者面临"吃什么""怎么吃""如何搭配"三大核心困扰,多产品搭配时50%担心营养素相互冲突,38%担心过量摄入,34%因服用繁琐难以坚持 [132][133][137] - 痛点呈现性别分化,女性47%担心长期服用安全性,39%不知如何科学搭配;男性52%希望避免复杂搭配,48%存在特定场景营养干预需求 [139][140] - 痛点也呈现年龄分化,青年人47%不知该补什么,41%难以坚持;中年人54%纠结基础营养与功能性产品搭配;中老年人55%担心虚假宣传与服用要求复杂 [144][145][146]
电商运营:2025年中国营养补充剂消费洞察报告
搜狐财经· 2025-10-30 21:04
全球与中国营养补充剂市场格局 - 全球营养补充剂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1892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4022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7.8% [8][9] - 市场增长由四大因素驱动:民众健康意识深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现代生活方式导致营养失衡、产品创新与供应链升级 [8][11] - 2024年亚太地区以38%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最大区域市场,增速为9%,领先于北美(8%)和欧洲(7%) [12][13][15] - 中国市场是亚太核心增长引擎,2024年规模为259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466亿美元,复合增长率10.4% [12][17] - 中国市场的增长动力来自政策背书、银发经济与年轻养生需求释放及消费升级 [17] - 中国线上渠道占比56%主导市场,2024年保持超20%增长,而直销和药店份额分别萎缩至20.8%和16.4% [19][21] - 市场集中度低,2023年CR10仅40%,线上CR10低至25%,为新品牌提供机会 [19][21] - 跨境进口营养保健食品市场高速增长,2008-2024年进口额从4.1亿美元增至77.5亿美元,16年复合增长率20.2% [22][23] - 跨境市场集中度高,FANCL、Swisse、澳佳宝、健安喜、德国双心五强占据超60%市场份额 [22][23] - 2023年中国人均消费仅23.3美元,为美国的22%,整体渗透率不足30%,远低于美国超50%的水平,用户粘性仅10%,而美国达60%,显示巨大增长空间 [24][25] - 日本市场2024年规模达133.2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11.3%,其成熟经验在监管、消费习惯和产品供给方面为中国提供借鉴 [27][28] - 日本品牌FANCL以18%的市占率领跑市场,是日本最大的营养补充剂生产商,拥有200余名研发人员及208项专利 [29][30] 营养补充剂行业发展趋势与创新实践 - 行业呈现从跟风消费向按需补充理性回归的趋势,消费者对基础营养素缺口认知不足,易追逐网红成分 [35][36] - 市场供给多为标准化“大众化”配方,未能针对不同饮食人群(如肉食者、素食者)的差异化需求提供精准解决方案 [35][37] - 专家建议消费者回归科学理性,优先关注产品安全性与体质适配性,选择经过权威认证、有科学依据的产品 [35][37] - 亚洲人体质存在膳食结构、烹饪习惯和体质基因三重差异,导致独特的营养需求,如钙摄入量仅为推荐量的50% [37][39] - 分龄分性别营养策略成为主流,旨在满足全生命周期的细分健康需求 [27][28] - 益生菌与免疫力相关产品(如维生素C、维生素D)销量表现稳健,铁元素成为明星品类 [32][33] - 肽类、精氨酸、透明质酸等新兴品类虽市场规模尚小,但展现出高速增长潜力 [32][33] 中国消费者营养补充需求与行为洞察 - 消费者主动营养意识增强,呈现全民化趋势 [3] - 心脑血管、肝脏健康、睡眠问题等六大细分赛道需求增长快速 [3] - 高吸收理念正在重构产品选择标准,消费者愈发关注品牌专业性与科学认证 [3] - 消费者面临“吃什么”、“怎么吃”、“如何搭配”及产品体验等痛点 [3] - 35-44岁中坚人群市场渗透率最低,揭示该群体待开发潜力巨大 [24][25] 营养补充剂行业未来趋势与发展机会 - 精准营养与科技创新将共同塑造行业新格局 [4] - 多元布局与本土创新是驱动品牌成长的关键路径 [4] - 创新研发、科学教育与政策引导需协同作用,以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4] - 领先品牌通过分龄分性别定制、一站式配方及便捷设计为行业提供实践参考 [4]
怎样算“有效”晒太阳?看影子就知道
北京青年报· 2025-10-27 09:20
骨质疏松疾病认知 - 骨质疏松可导致从站立高度跌倒即发生脆性骨折 常见部位包括椎体、髋部、肱骨近端和桡骨远端 [3] - 人体骨量从40-50岁开始出现下降拐点 此阶段是重视增加骨量和预防骨质疏松的起点 [3] 风险因素与体重管理 - 低体重和肥胖症均会增加骨折风险 其中腹型肥胖及腰围更大者骨折风险更高 [2] - 短期内过度减重会导致营养缺乏 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摄入不足 并引起内分泌失调和骨代谢失衡 [2] - 年轻女性过度减重可能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 引发破骨细胞过度活跃 使骨骼质量和强度下降并增加骨折风险 [2] - 科学管理体重建议减少体脂尤其是内脏脂肪 同时通过锻炼保持和增加肌肉量以促进骨骼健康 [2] 维生素D的获取与补充 - 充足光照有助于人体自身合成维生素D 过度防晒会影响此过程 [4] - 可通过观察阳光下影子长度判断紫外线强度 影子比身高短时紫外线强度才足够合成维生素D [4] - 除日照外 可通过食用维生素D含量高的鱼类或使用补充剂获取 口服剂型包括400单位、800单位、5000单位等 也可肌肉注射补充 [4] 骨质疏松的治疗策略 - 应对骨质疏松不能仅靠单纯补钙 钙和维生素D是重要的治疗基石 [5] - 治疗方案可联合多种药物 包括雌激素替代疗法 抑制骨丢失的药物如双膦酸盐、地舒单抗 以及促进骨形成的药物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 还有双重作用药物 [5]
中新健康丨专家:低体重与肥胖都会增加骨折风险
中国新闻网· 2025-10-23 16:58
体重管理与骨折风险 - 低体重与肥胖均会增加骨折风险,尤其是腹型肥胖和腰围较大者风险更高[1] - 短期内过度减重会导致营养缺乏、内分泌失调和骨代谢失衡,增加骨折风险,尤其对年轻女性而言,可能引起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骨骼质量和强度下降[3] - 建议公众减少体脂特别是内脏脂肪,并通过锻炼维持和增加肌肉量以促进骨骼健康[1] 骨质疏松的诊断与治疗 - 单纯补钙不足以应对骨质疏松,公众需了解自身骨密度状况,接受规范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降低骨折风险[1] - 科技创新正改变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例如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检测骨折风险,治疗方面除钙和维生素D外,还可联合多种药物及多学科诊疗模式[1] 营养与生活方式干预 - 可通过观察阳光下自身影子长度判断紫外线强度是否足够合成维生素D,影子短于身高时强度足够,也可通过食用深海高脂鱼类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2] - 应多摄入牛奶、豆制品等高钙食物和鱼虾等优质蛋白,保证充足日照[3] - 锻炼肌肉力量对骨骼保护至关重要,运动后应重视拉伸与放松以助身体恢复[2] 特定人群骨骼健康管理 - 老年人肌肉量随年龄增长而丢失,保留肌肉是最宝贵的财富,建议通过适合自己的拉伸运动、平衡锻炼、抗阻力运动等循序渐进地保肌和增肌,避免剧烈和关节冲击力大的运动[2] - 应科学减重、防范骨流失,设置合理的减重目标,并在减重同时持续关注骨骼健康[3]
吃出防御力 过敏别光拿药扛
北京青年报· 2025-10-14 09:21
文章核心观点 - 科学合理的营养策略是防治过敏的第三大支柱,通过日常饮食调整可帮助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1] 过敏问题概述 - 过敏是免疫系统对尘螨、花粉、霉菌、某些食物等通常无害物质产生的过度反应,症状从反复喷嚏到致命休克,影响全年龄段人群 [2] - 过敏症状表现千变万化,涉及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严重时可引发危及生命的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 [2] 营养干预的作用维度 - 营养干预通过强化屏障功能维护皮肤和黏膜完整性,减少过敏原侵入 [3] - 营养干预通过调节免疫平衡避免过度炎症反应 [4] - 营养干预通过缓解过敏症状抑制组织胺释放,减轻打喷嚏、瘙痒等不适 [5] - 营养干预通过预防严重发作增强机体整体抵抗力,降低严重过敏反应风险 [6] 关键营养素及其功能 - 维生素C在组织修复与免疫系统运作中扮演关键角色,可改善过敏或气喘症状,存在于芭乐、奇异果、甜椒等新鲜蔬果中,但高温烹煮会破坏其活性 [7] - 维生素A可维持上皮黏膜细胞完整性减少过敏原入侵,β胡萝卜素是其安全来源,深绿橘红色蔬果含量丰富,与油脂搭配可提高吸收率 [7] - 维生素D对调节免疫力、降低炎症有良好作用,主要存在于蛋黄、动物肝脏、深海鱼及菇类,适度阳光照射也是重要获取途径 [7] - Omega-3脂肪酸具有显著抗炎作用,能减少炎症物质产生并改善气喘,深海鱼类是优质来源,建议每周摄入2至3次,素食者可选择亚麻籽、核桃 [7] 肠道健康与免疫调节 - 60%的免疫系统在肠道,益生菌作为有益菌能调整肠道菌相,减少过敏诱发风险,发酵奶制品、泡菜、纳豆是良好饮食来源 [8] - 长期使用抗生素、高糖饮食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过敏风险 [9] 植物化合物功效 - 槲皮素可抑制过敏发作时肥大细胞分泌组织胺,从而减少打喷嚏、流鼻水、皮肤瘙痒等症状,富含于洋葱、苹果、番茄、葡萄、莓果 [9] - 多醣体可活化免疫系统并双向调节免疫功能,有助于改善和预防过敏症状,主要存在于香菇、金针菇、木耳等菇覃类食物中 [10]
预防出生缺陷,关注孕期营养(服务窗)
人民日报· 2025-09-15 06:03
出生缺陷预防策略 - 三级预防体系包括婚前孕前孕早期优生检查和咨询指导 孕期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出生后专项检查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1] - 孕前孕早期基因筛查技术可检测耳聋基因和脊髓性肌萎缩症 特别适用于有遗传病家族史或不良孕产史夫妇 [1] - 孕期超声检查可发现无脑儿 开放性脊柱裂 先心病 严重胸腹壁缺损 成骨发育不良等结构缺陷 [1] - 产前血清学筛查和无创产前筛查技术广泛应用 可检测21三体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 13三体综合征及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 [1] 孕期营养管理 - 孕前3个月至孕早期需每日补充0.4毫克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 备孕期应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及时婚检孕检杜绝烟酒避免擅自用药 [2] - 孕期每日主食摄入200-250克(全谷物杂豆占1/3) 蔬菜不少于300克(深色蔬菜超50%) 搭配低升糖指数水果如苹果梨桃柚子蓝莓草莓 [2] - 每日需饮用1-2杯奶并摄入100克豆腐或大杯豆浆等豆制品 需常吃含铁食物选用碘盐补充叶酸和维生素D [2] - 从孕中期开始每日需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 营养摄入不足影响胎儿发育 过量则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和高血压风险 [2] 妊娠反应应对措施 - 妊娠反应严重时不必强调平衡膳食 按口味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采用少食多餐方式优先保证主食摄入 [3] - 可适量增加维生素B6摄入 尝试含姜食物如姜汁撞奶姜汁甘蔗汁缓解孕吐症状 [3]
预防基孔肯雅热,营养为健康“筑防线”
中国经济网· 2025-08-13 17:30
基孔肯雅热疾病背景 -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并通过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症状包括发热 关节疼痛和皮疹 [1] - 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缓解症状 严重感染需及时就医 [1] - 合理营养摄入是增强免疫力预防感染的关键 [1] 蛋白质摄入建议 - 每日需补充优质蛋白质120-200克 每周至少两次水产品 [2] - 推荐每日摄入牛奶300-500毫升 鸡蛋1-2个 [2] - 推荐食用三文鱼 鳕鱼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鱼类 植物蛋白建议每日大豆25-35克或豆浆250毫升 [2] 维生素补充方案 - 维生素C每日需通过柑橘类水果(如150克橙子)或10-15颗草莓补充 以增强白细胞活性 [3] - 维生素D需每周食用两次深海鱼类(每次100克)或每日鸡蛋 辅助免疫调节 [3] - 维生素A每月摄入动物肝脏1-2次(每次50克)或胡萝卜100克 以维持黏膜完整性 [3] 矿物质摄入指导 - 锌元素每周需食用牡蛎2-3次(每次5-6个)或每日坚果10-15克 支持免疫系统功能 [4] - 铁元素建议每周食用牛肉2-3次(每次100-150克)或每日绿叶蔬菜100-150克 预防贫血影响免疫 [4] 营养补充剂应用 - 益生菌(含双歧杆菌 嗜酸乳杆菌)可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增强肠道免疫力 [5] - 大蒜素补充剂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需按说明书剂量服用避免胃肠道不适 [6] 饮食管理原则 - 需保证食物多样性 每日涵盖谷类 蔬菜 水果 肉类和奶类以满足全面营养需求 [7] - 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如糖果 油炸食品和动物内脏 以减少免疫系统功能受损风险 [8] - 保持定时定量进食习惯 避免暴饮暴食以维持代谢和免疫系统稳定 [9]
多行业联合解读国家育儿补贴新政
2025-07-29 10:10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母婴用品、零售、奶粉、食品饮料、辅助生殖、新生儿相关、儿童药品、家电、服装、美护、户外活动 - **公司**:爱婴室、孩子王、飞鹤、健和国际、澳优乳业、蒙牛乳业、小熊电器、润木股份、安英士、日本公司、伊利、妙可、新五业、锦欣生殖、贝康医疗、长春高新、丽珠集团、仙琚制药、奥锐特、健友股份、翰宇药业、贝瑞基因、华大基因、伟思医疗、迈兰德、翔宇医疗、戴维医疗、金域医学、康希诺、生物股份、达华特达因、济川药业、葵花药业、健民集团、葫芦娃、安科生物、我武生物、森马服饰、稳健医疗、诺邦股份、嘉曼服饰、景洪基金、江南布衣、牧高笛、三夫自然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生育补贴政策内容**:2025 年 1 月 1 日起,国家对 2022 年 1 月 1 日以后出生的 3 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月 300 元补贴直至年满三周岁[2] - **政策突破**:全国统一标准覆盖所有孩次,追溯至 2022 年新生儿,现金补贴,中央财政主导[6] - **对港股相关标的公司影响** - **飞鹤**:2024 年营收 207 亿同比增 6.2%,净利润 36.5 亿同比增 11%,预计 2025 年上半年收入 91 - 93 亿,净利润 10 - 12 亿,计划用 10 亿回购股份,维持不少于 20 亿分红,高端线新飞帆系列毛利润率约 66%[1][3] - **健和国际**:婴幼儿营养护理占总收入一半左右,新国标派星占比约 55%,渠道超 12 万个,下沉市场占比突破 50%,复购率超 60%[1][3][7] - **澳优乳业**:以羊奶粉为主,荷兰自驾牧场锁定 2025 年 70%原奶成本,毛利润率稳定,佳贝艾特羊奶粉占据龙头地位[1][4][8] - **蒙牛乳业**:通过贝拉米有机奶粉等参与市场,利空出清后技术渠道并重策略有望发展,新政间接推动产品销量增长[1][3][9] - **对零售行业影响**:惠及家庭,对母婴用品市场积极影响,爱婴室和孩子王显著受益[5] - **对奶粉和食品饮料板块影响** - **伊利**:婴配粉销售占比约 20%,2024 年中高个位数增长,2025 年一季度双位数增长,全年收入预计中低个位数增长,利润预计中双位数增长至约 110 亿,估值约 16 倍[13] - **妙可**:2025 年零售数据环比回暖,与蒙牛合并后市占率接近 40%,一季度至二季度 B 端业务中双位数增速[13] - **新五业**:强化低温战略,低温鲜奶及酸奶跑赢行业,未来三年低温业务预计高个位数到双位数增长,今年净利率受原奶成本红利提升[13] - **对辅助生殖板块影响**:锦欣生殖最先受益,辅助生殖被纳入医保提升渗透率,贝康医疗、长春高新等相关公司也将受益[14][15] - **对家电行业影响**:小熊电器受益,2024 年母婴家电占收入 5%且增速远超主业,2025 年一二季度母婴电器增速 40%以上,厨小电行业迎换新周期[18] - **对服装行业影响**:带动童装消费,预计全国服装消费占比从 2024 年的 5.4%提升至 2025 年的 5.9%,补贴对大众化童装品牌友好[1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母婴零售行业**:润木股份和安英士扩张门店规避生育率下行影响,安英士自有产品比例达 15%增速超 30%,新开小型门店培育期缩短至 4 - 8 个月,预计 2025 年同店销售中个位数增长,新开门店加速,两家公司探索新业务[10] - **美护产品市场**:日本公司婴儿驱蚊贴全国市占率接近 30%,湿巾及驱蚊产品快速增长,线上渠道布局推进[11] - **新生儿相关产业链**:戴维医疗、贝瑞基因等公司受益于终端需求增长,新生儿疫苗涉及康希诺等公司[16] - **儿童药品市场**:达华特达因、济川药业等公司在儿童药品市场有优势,未来有望释放业绩[17] - **服饰和医疗相关标的**:森马服饰、稳健医疗等各有业务亮点和估值情况,户外活动领域可关注牧高笛和三夫自然[20][21]
身体出现这4个迹象,提醒你免疫力下降了!
央视新闻· 2025-07-07 16:45
免疫力概述 - 免疫力指免疫系统抵御外来微生物、蛋白质、化学物质等侵害的能力 [2] - 分为天然免疫力(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第一道防线)和获得性免疫力(淋巴细胞及抗体对特定病原的识别清除能力) [3] 免疫力下降的表现 - 频繁感染:如反复感冒、呼吸道或泌尿系感染 [4] - 身体疲乏:免疫系统能量消耗异常导致持续疲劳 [5] - 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过度反应引发皮肤瘙痒、哮喘等 [6] - 肿瘤风险增加:免疫监控能力减弱导致肿瘤易发 [8] 提升免疫力的方法 生活方式调整 - 维持体温:体温下降1℃会导致免疫力降低30% [10] - 减压管理:压力产生的抑制因子直接影响免疫细胞功能 [11] - 睡眠质量:高质量睡眠促进白细胞增多及肝脏解毒能力 [12]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5天中等强度活动累计150分钟或高强度活动75分钟,每日步行6000~10000步 [22] 营养补充 - 益生菌:如肠道双歧杆菌可促进抗体生成 [13] - 维生素C:每日100毫克,来源包括柑橘类水果、西兰花 [17] - 维生素E:每日14毫克α-TE,来源包括葵花籽油、牛油果 [17][18] - 维生素B6:每日1.4毫克,来源包括三文鱼、坚果类 [19] - 维生素D:每日10微克,来源包括鲑鱼、金枪鱼 [19][20] - 饮水习惯:缺水会降低免疫力,需定时主动补水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