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富实践
icon
搜索文档
韶关乡村运营一线观察:古村焕新、田园生金、城郊出彩的共富实践
南方农村报· 2025-10-09 17:04
核心观点 - 韶关市通过市场化运营模式激活乡村资源,实现集体经济增收、农民就业与共同富裕 [5][9][10] 运营机制创新 - 全市培育31个整村运营行政村、1个整镇运营乡镇,组建105家镇级强镇富村公司,新增营业额9621.48万元,带动2245人就业,为村集体分红259.9万元 [6][7][8] - 南塘村通过村集体公司化运营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2024年带动100余名村民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万元 [18][19][20][21] - 北乡镇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村民多方协同格局,将公司年利润30%用于村集体积累、20%用于农户二次分配,覆盖6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5万元,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 [24][25][26] - 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如大陂村"庭院龟业"年销售额750万元,光辉村草菇项目年产值100万元 [29][30][31] - 试点"乡村职业经理人"机制,北乡镇通过"师徒制"培育8名本土乡村CEO,完善专业人才体系 [32][33][34] 资源资产盘活 - 马屋村系统性盘活1391亩耕地、3000亩湿地森林、300亩水库水域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引入社会资本打造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40][41][42][43] - 全市出台政策推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创新"宅基地+产业/民宿/文旅"等模式,通过"粤农交"平台完成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430宗、金额3.28亿元 [45][46][47][48][49][50][51] - 马屋村盘活113亩闲置鱼塘引入"渔光互补"光伏项目,同步发展渔业养殖与加工配套 [53][54] - 开发"碳汇贷""民宿经营权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始兴县设立竹产业风险补偿基金,破解企业融资瓶颈 [55][56] 业态融合发展 - 南塘村融合客家文化、非遗展示与现代旅游业态,投资500万元建设露营基地、书屋等设施,2024年接待游客约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24.6万元 [62][63][64][65] - 马屋村推动"文旅+农业+康养+体育"融合,发展青梅种植、林下药材、森林康养及品牌赛事,2024年带动周边业态增收超2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2.35万元,较2022年增长164% [68][69][70][71][72] - 北乡镇形成腊味、马蹄、无花果加工集群,开发20余种深加工产品,并培育青年营地、观光园等网红业态,构建"农业+文旅+文创"模式 [74][75][76]
西湖区后陡门58号变身农文旅新标杆
杭州日报· 2025-09-19 09:45
项目背景与起源 - 项目“种地星球”由劳动纪实节目《种地吧》孵化而来,是一个农文旅综合体 [3] - 项目基于节目强大的IP影响力与社会认同,于2023年5月作为西湖文旅集团重点打造的农文旅融合实验项目启动 [5] - 项目所在地“后陡门58号”因节目《种地吧》取景录制而闻名,十位少年用200天时间将142.8亩荒地变成丰收麦田 [5] 项目运营与市场热度 - “种地星球”于9月17日正式开园,开业首日门票售罄,热度不输演唱会,成为西湖区现象级文旅地标 [3] - 今年6月底项目试运营期间,“十个勤天”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开唱,近十万粉丝奔赴后陡门打卡 [5] - 开园首日,水杉大道旁的面包节市集汇聚五十余家品牌,邮局前排起长队,麦芒餐厅一座难求 [6] 项目特色与业态融合 - 项目是推动共富的实践平台,目前已有近70位当地村民通过培训转型为服务员、保洁员、保安等,实现家门口就业 [6] - 三墩镇在试运营期间顺势推出16项文化风物与特色产品,摆进“后陡门小市集”,将在地风物与青春潮流相融 [5] - 项目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与乡土文化底蕴,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科技、商业和工业等多元业态创新融合 [6] - 2024年“麦田音乐会”上,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狗表演舞蹈,用数字技术点亮音乐会,让西湖“智造”出圈 [5] 行业影响与发展前景 - “种地星球”完成了从内容IP到实体IP的转变,为文旅IP产业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路径 [6] - 西湖区正全面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旅IP [6] - 未来计划开设各类市集、推出研学活动,让全国游客沉浸式体验后陡门的农耕生活 [7] - 项目向全国“禾伙人”及热爱农文旅事业的人才发出加入团队的邀请 [7]
沂蒙深处绘新篇:百花峪绿水青山绘就诗意栖居图
齐鲁晚报· 2025-08-08 11:56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 百花峪村通过环境整治和业态创新实现村集体收入突破32万元 户均收入超11万元 [9] - 花溪小院在五一试营业当月营收9万元 国庆期间为周边民宿引流100多间客房 [8] - 合作社盘活8处闲置民房统一改造 实现村集体增收15万元 [9] 文旅融合业态构建 - 百花剧场由废弃猪栏改造而成 现成为广场舞和烧烤晚宴的活动场所 [3] - 形成"花溪小院引流+农家乐特色餐饮+多元民宿住宿"的完整服务闭环 [9] - 酿蜜坊体验项目使养蜂户增收超4万元 核桃小院农妇山货摊国庆七天收入6000元 [9] 劳动力转型升级 - 五位银发老人通过担任写生模特获得每人半天80元收入 [1][4] - 紫围裙妇女通过合作社培训转型为民宿管家和乡村厨师 去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 [4] - 青年返乡创业开设咖啡吧 国庆当天卖出280多杯咖啡 [6][8] 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 拆除废弃猪栏羊圈和柴堆石垛建设百花剧场 [3] - 村民主动让出自家屋后空地支持公共设施建设 [3] - 百年楸树下开设咖啡吧形成特色消费场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