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凉经济

搜索文档
让冷资源“热”起来
人民日报· 2025-10-17 12:35
冷凉经济发展现状 - 青海冷水鱼2024年出口额超3亿元,同比增长近12倍 [1] - 青海冷凉蔬菜产业集中在西宁、海东2000米到2800米的"黄金海拔"地带 [1] - 西宁湟中区打造"湟中冷凉蔬菜"品牌,构建产业体系,超2万农户受益 [2] 冷凉经济的定义与特点 - 冷凉经济指利用年均温度较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色发展农业、旅游业、能源产业的经济模式 [1] - 冷凉蔬菜指适宜在气候冷凉地区夏季生长的蔬菜,具有喜冷凉、耐低温特点,常见品类包括甘蓝、西蓝花等 [1] - 青海年均气温仅3.4摄氏度,气候冷凉使作物生长周期变长,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少,蔬菜品质提升 [1] 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 科技创新是根基,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开展育种技术研究,培育适应高原条件的高产抗病蔬菜新品种 [2] - 产业升级是抓手,通过因地制宜打造品牌构建产业体系 [2] - 较低气温使青海数据中心一年超300天不用开空调,为发展绿算产业提供条件 [1] 成功案例与区域实践 - 宁夏固原冷凉蔬菜远销新加坡 [3] - 河北崇礼彩椒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3] - 浙江桐乡濮院镇"无中生有"发展羊毛衫产业 [3]
让冷资源“热”起来(新知)
人民日报· 2025-10-17 06:05
核心观点 - 青海省通过发展冷凉经济,将高海拔、低气温的气候劣势转化为农业、数据中心等产业的发展优势,打造出推进乡村振兴的“热产业”[1] - 转变发展思路,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市场资源,是冷凉经济成功的关键[2] - 将生态保护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特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 冷凉经济产业表现 - 青海冷水鱼2024年出口额超3亿元,同比增长近12倍[1] - 青海在海拔2000米到2800米的“黄金海拔”地带发展冷凉蔬菜产业[1] - 西宁湟中区打造“湟中冷凉蔬菜”品牌,构建产业体系,超2万农户受益[2] 冷凉经济的优势条件 - 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糖分与养分积累,提升蔬菜品质[1] - 作物生长周期变长,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农药使用量更少[1] - 较低气温使数据中心一年有超300天不用开空调降温,为发展绿算产业提供条件[1] 产业发展关键举措 -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开展育种技术研究,培育适应高原条件的高产抗病蔬菜新品种[2] - 发展冷凉经济是对自然资源的巧妙利用,展现了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潜力[2] -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基础打牢,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就越大[2] 其他地区成功案例 - 宁夏固原冷凉蔬菜远销新加坡[3] - 河北崇礼彩椒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3] - 浙江桐乡濮院镇“无中生有”发展羊毛衫产业[3]
江苏援青助力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同饮一江水,共绘致富篇
新华日报· 2025-06-29 07:18
产业协作成果 - 江苏累计投入支援协作资金35.8亿元、实施完成973个项目 [1] - 天合光能青海基地填补青海省光伏全产业链空白,是国内唯一全产业链生产项目集群 [2] - 天合光能青海基地近90%员工为当地人,产线良率由98.98%提升至99.92%,单线产能突破2200块/班 [2] - 江苏援青团队引进70余家企业落户青海,包括无锡超算中心、亚太科技等 [2] - 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公司年产2.5万吨,国内高端市场占有率超50% [3] 新能源与制造业发展 - 青海光伏、水电、风电项目体现"江苏智造"印记 [2] - 天合光能自主研发青藏高原光伏组件技术,工原损由1.70%优化至0.20% [2] - 中复神鹰累计供应近5万吨高性能碳纤维,产品远销多国 [3] - 中复神鹰通过"导师带徒"培养当地技术骨干,员工月薪达6000元 [3] 特色农业培育 - 青海蝴蝶兰年需求40-50万株,市场供给仅5万株 [4] - 江苏投入200万元建青海首个蝴蝶兰繁育基地,首批5万株销售一空 [5] - 西堡夏季草莓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带动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 [5] - 无锡阳山水蜜桃在青海成活率95%以上 [5] - 青海胜道薯业预计年产值1.2亿元,间接吸纳劳动力1.5万人 [5] 品牌与市场拓展 - 青海拉面"四进"江苏活动开设77家门店 [6] - 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累计销售额13亿元,江苏地区占7.7亿元 [7] - 交易中心通过AI鉴真溯源和电商数据大屏提升销售效率 [7] - 丹噶尔古城借鉴南京"微更新"理念实现古城焕新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