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凉蔬菜

搜索文档
从“地方特产”到“国际商品” 宁夏固原特产加速出海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23:28
外贸表现 - 固原市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99亿元,同比增长50.24%,增速领跑宁夏其他城市[1] - 冷冻薯条、薯饼等深加工产品出口额1.34亿元,同比增长54.6%[1] - 冷凉蔬菜出口额达5000万元,同比增长52倍[1] 产业升级 - 公司推动特色企业从"小散弱"向"链主型"跃升,实施"一企一策"精准赋能[1] - 创新"外贸综合服务+产业孵化"模式,为华盛工贸等企业搭建"绿色通关"机制和"政银信保"联动平台[1] - 新增出口商品30种,总数达47种,形成"冷冻薯制品占七成、新鲜蔬菜占两成、人造花等制品稳恢复"的主辅协同格局[1] 市场拓展 - 外贸出口覆盖29个国家和地区,东盟以43.5%的占比居首[2] - 对香港出口达4500万元,同比增长45.8倍[2] -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欧洲市场开拓成效显著[2] 政策支持 - 拨付外经贸专项资金341万元,通过运输补贴、融资贴息等举措助力特色产品自营出口超5000万元[2] - 全面落实稳外贸系列助企政策,专人对接外经贸项目申报工作[2] - 推广雪川等企业AEO高级认证经验,助力更多企业增强外贸竞争力[2] 未来规划 - 继续强龙头育集群、守底线优品质、建机制激活力,推动外贸规模与质量双提升[2] - 引导潜力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强化监管与全程指导[2]
发展与美丽互促共赢
经济日报· 2025-07-28 05:52
青海绿色有机农牧产业发展 - 青海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坚持提质、稳量、补链、扩输并举,做优做强绿色有机农牧产业 [1] - 全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220个 [3] - 去年青海冷凉蔬菜输出70多万吨,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4] 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 - 交易中心旗下的"西部优选"平台聚集优质企业2600余家,累计上线特色农产品2万余件,总交易额突破13亿元 [1] - 交易中心为本地企业免费提供咨询入驻、电商培训、在线交易等服务,破解青海农特产品销售难题 [2] - 交易中心整合构建大宗物流体系,开设青海—江苏物流专线,与快递企业合作推出一件代发等优惠活动 [2] 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 - 公司成立18年,已发展为集生产、进出口贸易、产品研发和检测于一体的藏(地)毯行业龙头企业 [2] - 公司坚持个性化、高端化定制,羊毛染色从16种增加至32种,储备1万多款图案 [2] - 公司与2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 [2] 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 - 公司依托牦牛、青稞、枸杞等高原特产开展精深加工,联合多家科研单位开发新品 [3] - 生产车间严格遵循标准,从原料切割到烘焙火候精准把控 [3] 海东市乐都区冷凉蔬菜产业 - 乐都区凭借冷凉性气候,生产"乐字号"冷凉蔬菜,每年5月至10月为黄金季节 [3] - 通过技术改良,大棚实现复种多茬,消费者一年四季可品尝高原冷凉蔬菜 [3] - 2010年全区人均纯收入4420元,去年跃升至1.6万元,蔬菜产业带动增收 [4] 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盘绣产业 - 班彦村将土族盘绣转化为"指尖经济",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4] - 盘绣园建成以来累积培训绣娘370余人次,承接订单5.4万余件 [4]
宁夏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抢鲜”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7-05 07:22
宁夏冷凉蔬菜产业发展 - 宁夏冷凉蔬菜因海拔高、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优势,具有色泽鲜亮、脆嫩甘甜的特点,70%通过冷链物流销往全国和海外 [1] - 冷凉蔬菜采收后通过预冷处理延长保鲜期,并经过海关快速查验流程,48小时内可抵达迪拜商超货架 [1] - 银川海关开通"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实施预约查验、优先检测等便利措施,最大程度提升出口农产品新鲜度 [1] 出口物流与市场拓展 - 通过客运航班腹舱带货,冷凉蔬菜8小时直达迪拜,中东市场订单同比增长35%以上 [2] - 2024年起冷凉蔬菜成为银川与迪拜新的绿色纽带,每周通过银川—迪拜客运航线运输 [2] - 宁夏构建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国际公铁物流3条国际通道,不断提升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物流通达能力 [3] 出口数据与品类 - 2024年宁夏农产品出口额17.6亿元,同比增长23.3% [3] - 2025年1-5月宁夏农产品出口额8.3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长25.8%,其中蔬菜出口2.3亿元,增长112.4% [3] - 出口蔬菜品类包括西蓝花、菜花、菜心等30余种,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阿联酋等地广受赞誉 [3] 政策支持与产业升级 - 银川海关成立工作专班打造"智审""智看""智帮"全链条服务,种植基地通过VR平台申请备案3天即可完成 [2] - 2024年5月宁夏首条铁海联运冷链专线开通,为枸杞、葡萄酒、冷凉蔬菜等特色产品提供高效国际物流通道 [3] - 银川已成为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推动更多"宁夏产"走出国门 [3]
宁夏六盘山特色产品外销窗口落户15省份 年均销售额超8000万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08:17
六盘山特色产品外销窗口现状 - 目前已在区外建成44个六盘山特色产品外销窗口 分布在全国15个省份 年平均销售额超过8000万元 [1] - 计划到2023年底建成54个外销窗口 年平均销售额将达到9600万元 [1] - 外销窗口主要展销牛肉 杂粮 马铃薯粉 冷凉蔬菜等特色农产品 [1] - 福建闽宁情商贸有限公司已在福建省开设4家六盘山特产馆 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1] - 当前存在品牌形象 服务标准 产品选择缺乏统筹规划的问题 区域品牌影响力聚集度不高 [1] 固原市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 制定《固原六盘山特色产品外销窗口建设运营工作方案》 目标到2027年建成80个外销窗口 年销售额2亿元 覆盖26个省市 [2] - 到2029年目标建成100个外销窗口 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 进一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 [2] - 对新建外销窗口提供补助 特色产品窗口最高补助30万元(不超过投入15%) 果蔬窗口最高补助10万元(不超过投入20%) [2] - 销售产品包括六盘山牛羊肉 冷凉蔬菜 中药材 马铃薯 杂粮 胡麻油 蜂蜜 刺绣 文创作品等 [2] - 要求所有外销窗口统一店面装修和形象标志设计 悬挂"六盘山特色产品"标识LOGO [2]
“沪青优品”新标准:精准匹配上海渠道,打造青海特色品牌
搜狐财经· 2025-06-29 23:17
活动背景与目的 - 深化青沪两地合作 推动青海优质农畜产品融入上海大市场 [1] - 通过市场化手段助力青海农产品从"产地资源"向"市场品牌"升级 打造"沪青优品"金字招牌 [1] - 活动由青海省商务厅主办 上海消费帮扶联盟承办 华润 大润发 本来生活 高校后勤等渠道专家参与调研 [1][3] 高原产业机遇与痛点分析 牦牛产业 - 青海牦牛肉拥有高蛋白 低脂肪的"高原有机"品质 符合上海健康消费趋势 [3] - 面临品牌认知度低 消费者存在"肉质老"刻板印象等难题 [3] - 核心问题在于品牌缺失 与澳洲 巴西进口牛肉相比缺乏统一区域品牌形象 [3] - 解决方案包括强化品牌故事营销 开发牛排 牛肉卷等便捷产品 [3] 冷凉蔬菜产业 - 凭借独特气候优势品质上乘 已出口多国 但在上海市场知名度不及云南 山东等产区 [3] - 破局关键在于打造区域品牌 向消费者讲述"高原有机"故事 [3] - "夏秋菜"特性可在9-10月精准补充上海高校蔬菜供应缺口 是潜力团餐食材 [3] 冷水三文鱼产业 - 全国最大养殖基地和出口主力 品质达国际顶尖水平 [4] - 产品形态单一 附加值有待挖掘 [4] - 应延伸产业链 开发鱼油 鱼皮 鱼子酱等高价值产品 升级为高端食品全产业链 [4] 有机枸杞产业 - 面临"为他人做嫁衣"困境 大量优质枸杞被外省客商低价收购后贴牌高价出售 [4] - 本地企业"有品质 无品牌" 利润严重流失 [4] - 需转变思路 从"种好枸杞"转向"卖好枸杞" 研究上海市场需求进行逆向产品开发和品牌塑造 [4] 上海市场经验分享 - 本来生活集团分享"褚橙"案例 阐述"品质+品牌"双轮驱动策略 利用IP故事和精准营销打造高附加值品牌 [5] - 大润发强调采购需紧跟消费需求变化 开发便捷化 场景化产品 [5] - 上海高校后勤展示"政府搭台+高校组团+企业运作"模式 形成"基地直采—标准定制—稳定订单—品牌培育"闭环 [5] - 华润万家分享通过标准化分级 差异化包装和精准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5] 成果落地 - 发布《对口地区农畜优品体系标准——"沪青优品"标准》1 0版 覆盖范围从果洛州扩展至青海全省 [7] - 新标准为青海企业提供对接上海市场的"操作指南"和"品质门槛" 帮助筛选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7] - 上海渠道可精准匹配优质货源 建立稳定高效产销对接机制 实现"拉郎配"到"自由恋爱"转变 [7] - 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沪青优品"品牌化辅导工作 助力青海产品走进上海 辐射长三角 [7]
“投资青海”推介会签约18个项目 总金额近2.5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6-25 20:36
推介会概况 - "投资青海"国际经贸合作推介会在青海省西宁市举办,吸引了国际组织、世界500强企业、跨国企业、专家智库代表等近300名嘉宾参会 [1] - 推介会借助第26届中国·青海绿色发展投资贸易洽谈会平台,面向全球投资者展示青海经济活力、创新动力和投资潜力 [3] 青海资源禀赋 -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之源",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清洁能源资源 [3] - 锂、钾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3] 专题推介内容 - 青海省商务厅、西宁市、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围绕开放型经济发展、"四首经济"、冷凉蔬菜产业、冷水鱼产业、高端精细化工产业、先进制造业作专题推介 [5] - 通过政策和产业发展解读,宣传青海在开放型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投资价值 [5] 签约项目 - 内外贸重点项目签约活动中,共签约项目18个,签约总金额近2.5亿元 [5] - 签约项目涵盖农畜产品、通信技术、国际品牌、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等行业和领域,包括具有全省引领性、填补产业空白的重大项目 [5] 招商引资成果 - 今年一季度,青海省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1个,签约金额突破千亿元 [7] - 更多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开始深度融入青海省新能源、制造业、服务业、绿色算力等领域 [7] 未来发展策略 - 青海以"国家所需、青海所能"为目标,全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7] - 青海将实施工作体系完善、重点项目促进、平台载体提升、招商方式创新、招商能力强基、营商环境优化"六大行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7]
增速全国第一 今年前5个月青海进出口同比增长50.5%
快讯· 2025-06-18 19:48
外贸总体表现 - 青海省前5个月进出口总值29.8亿元 同比增长50.5% 增速居全国第一 [1] 民营企业表现 - 青海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153家 进出口25.9亿元 同比增长86.3% [1] 贸易伙伴分布 - 前5个月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24.6亿元 同比增长68.2% 占青海进出口总值82.6% [1] 新能源产品出口 - 新能源产品出口12.2亿元 同比增长16.5倍 [1] - 锂离子蓄电池出口11.5亿元 同比增长33.5倍 [1] 农产品出口 - 农产品出口2.6亿元 同比增长44.9% 增速居全国第一 [1] - 冷凉蔬菜出口同比增长2.1倍 [1] - 冻鳟鱼及鱼片等冷水鱼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3倍 [1]
青海湟中:冷凉蔬菜产业成农民增收新“引擎”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16:32
冷凉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青海湟中区冷凉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蔬菜种植面积达12.34万亩,产量超30万吨,占青海省蔬菜种植总量近五分之一 [1] - 湟中区已建成多个万亩、千亩以上设施基地和露地蔬菜基地,形成规模化种植格局 [1] - 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和合作社务工实现年收入十几万元,较传统散干模式收入显著提升且劳动强度降低 [1] 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 - 2024年湟中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标准化、智能化、品牌化发展,涵盖资金保障、人才培育和科技引进 [2] - 产业园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建成134家规模养殖场,培育合作社1100余家、家庭农场590余家,带动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 [2] - 建成800余座农产品加工存储设施(总库容14.52万吨)和7个蔬菜交易配送中心,年配送量2000多吨,覆盖西安、广州、上海等城市 [2] 多元化经营与科技应用 - 通过电商平台(微信小程序、网络平台)实现同城配送,打通"种得出、卖得好"的销售渠道 [2] - 多巴镇玉拉村开展草莓脱毒繁育技术研究,2024年向东部地区供应草莓脱毒生产苗400万株,形成"东苗西育、西苗东输"模式 [2][3] - 草莓产业带动1300余人就业,延伸出农家乐、民宿等"种、产、销、游"一体化产业链 [3] 产业规模与就业带动 - 全区从事蔬菜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达276家(含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覆盖2.06万名从业人员 [3] - 产业模式从"零星种植"升级为"产业集群",并开发农事体验、蔬菜研学等农文旅项目 [3]
第二届中国(宁夏)—东盟经贸对接交流会在银川举办
中国新闻网· 2025-05-22 04:55
会议概况 - 第二届中国(宁夏)—东盟经贸对接交流会在银川举办 主题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合作共赢" [1] - 活动由宁夏贸促会和中国—东盟中心共同主办 聚焦RCEP制度红利利用 [1] - 活动包含推介对接 证书颁发 成果发布 交流品鉴 商务考察等系列环节 [1] 合作成果 - 宁夏与东盟企业达成44个签约合作项目 涉及金额超40亿元 [1] - 发布《自贸协定赋能宁夏开放型经济发展成效与建议》等三份重要文件 [1] - 宁夏贸促会为51家企业颁发基础信用认证 26家获出口商品品牌认证 17家获地理标志认证 [2] 产业聚焦 - 活动突出"绿色 健康 美好"特色 重点覆盖枸杞 葡萄酒 冷凉蔬菜 特色食品领域 [1] - 认证体系助力宁夏外贸企业品牌价值挖掘与国际形象打造 [2] 机制建设 - 通过商协会通讯名录和采购销售目录构建供需对接长效机制 [1] - 认证牌匾成为宁夏企业品牌出海的重要名片 [2]
20国媒体见证内蒙古现代农业新生态
环球网· 2025-05-16 12:39
数字农业培育与现代农业产业园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通过科技力量重塑现代农业,展示了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察右前旗植物工厂草莓基地和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新实践 [1] - 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自2012年成立以来,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试验示范推广,累计增效达2亿元以上 [2] - 工作站收集培育了240多个野生蔬菜和野生药材品种,将优秀基因注入生产,使农民受益 [3] - 乌兰察布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70万亩,成为全国三大蔬菜基地之一,带动数十万农民就业增收,户均年增收约1600元 [3] - 工作站研制的"可饮用农药"和节水技术、生态防治实践受到国际媒体关注 [3][4] 植物工厂草莓基地 - 察右前旗植物工厂草莓基地采用全数字化管控智能植物工厂解决方案,实现零污染零排放高收益 [4] - 基地产能可达传统种植的50-100倍,节约用水95%,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4] - 一个车间种植株数相当于6亩大田和2亩大棚的种植数量,年产草莓8640公斤,产量是同等面积大田的15倍,大棚12倍 [6] - 基地产品受到国际媒体记者好评,汤加播音员格文·利亚对草莓赞不绝口 [9] 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 - 宏福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亚洲最大的单体智能温室,占地1600亩,采用智能化管控模式 [10] - 园区通过RO水处理系统、传感器网络、熊蜂授粉与生物防治技术等实现智慧种植 [10] - 单棚年产量2000吨,较传统温室增产近10倍 [10] - 产业园已通过GLOBALGAP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认证,每天有近35吨"宏福柿"输送到全国商超 [13] 国际影响与示范效应 - 内蒙古的数字农业培育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实践为全球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13] - 菲律宾记者认为中国技术对改造荒漠土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 - 伊朗记者称赞中国注重有机种植方式,为世界各国树立典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