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出版融合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图书“众筹”:打造品牌才是长久之计
新华网· 2025-08-24 08:05
图书众筹模式特点 - 图书众筹是一种新型出版模式,作者或出版机构通过众筹平台向公众募集资金支持图书创作、制作和发行 [1][2] - 众筹图书具有稀缺性特点,包括特殊装帧、作者签名等通过其他渠道无法买到的版本 [2][3] - 互动性是突出特点,出版类众筹项目设置评论区,读者可留下建议,发起方根据反馈发起投票改进图书设计 [2] - 读者可用低于市场价格优先获取图书,并额外获取回报产品 [2] - 国家新闻出版署2021年启动出版融合发展工程,2025年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图书众筹是融合出版形式 [2] 读者参与动机 - 读者支持众筹项目主要因稀缺性,如经典名著、社科历史类书籍的精品装帧版本和名家签名书 [3] - 丰富赠品和周边产品吸引读者,独家产品和解锁模式赠送的周边具有纪念价值 [3] - 常见回报形式包括"基础档"(按价格设置不同回报产品)和"解锁福利"(达到金额解锁额外福利) [3] - 例如《弄瓦之喜》项目设6个基础档和2个解锁福利,金额达1万元人民币送编号藏书票,达2万元送书法书签 [3] 行业现存问题 - 存在货不对板问题,如宣传214页实收206页,售价388元人民币但内容以图片为主排版混乱 [5] - 材质与宣传不符,效果图显示皮面精美,实物皮质差且印刷效果差距大 [5] - 发货逾期严重,实际发货晚于承诺时间半年甚至一年以上,且未及时说明原因 [5] - 为逃避平台惩罚,部分发起方在逾期时发送与主体无关的易制作赠品 [5] - 价格虚高现象突出,如《程千帆全集》正常出版1000多元人民币,众筹毛边版近3000元人民币仅多一印册 [6] - 大部头书籍开本大纸张重阅读不便,多被收藏而非阅读 [6] 市场需求变化 - 读者需求从关注装帧和周边转向更关注图书内容本身 [6] - 选题局限性强,总榜单多为《红楼梦》《山海经》《盗墓笔记》等旧瓶换新装,缺乏深度原创内容 [6] - 中高端特装书路线主导市场,具有独特性和收藏价值但实用性低 [6] 品牌建设与行业发展 - 大型出版机构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品质较有保障 [7] - 众筹与预售均需用户预先支付,高度依赖信任基础,积累公信力和品质细节是成功核心 [7] - 需做好内容细分形成差异化,增加创意性内容,全流程与支持者互动并重视需求 [7] - 应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回应大众阅读趣味并承担价值引领责任 [8] - 本质是聚合读者力量推动文化价值作品出版,而非营销噱头,需回归初心防止透支信任 [8]
中国出版: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股东会会议资料
证券之星· 2025-06-26 01:10
公司经营情况 - 2024年出版总品种2.1万种,其中新书8000余种,重印率稳定在60%左右 [7] - 社科、文艺、语言等优势产品线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首位 [7] - 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19亿元,同比下降2.84% [2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4亿元,同比下降33.41% [2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23亿元,同比增长11.3% [25] - 2024年末总资产161.02亿元,同比增长3.05% [25] - 净资产106.71亿元,同比增长3.36% [25] 出版主业发展 - 主题出版选题库建设增至500余种 [6] - 《复兴文库》完成第四编编辑审校工作 [6] - 百科三版新增出版《海洋学》等10卷纸质版,累计达29卷 [6] - 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新增出版《北齐书》修订本,累计达14种 [6]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出齐1000种 [7] - 全年版权输出约900项 [9] 营销与渠道 - 人民文学"四大名著"刷边版与文轩网独家定制 [8] - 三联书店与西西弗书店合作10余款定制产品 [8] - "三联+樊登读书"、"人美+芳菲的文明之旅"等达人带货取得可观销售业绩 [8] -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文学中国跨年盛典"观看总量超过1200万人次 [8] - 首届"大学生阅读分享活动"吸引3000多名大学生参与 [8] 数字化转型 - 国家古籍数字化资源总平台通过终验 [9] - 《复兴文库》启动数据库开发 [9] - 《永乐大典》数据库(二期)启动建设 [9] - 商务印书馆优化新华字典APP、牛津高阶词典第10版APP等多个工具书数字产品 [9] - 中华书局打造先贤数字人智能体及先贤智能阅读空间 [9] 行业环境 - 2024年图书零售市场规模小幅减少,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1129亿 [22] - 实体店码洋比重仅占13.99%,电商销售仍是主要渠道 [22] - 人口下降带来的出版规模缩减,营业收入下降成为行业趋势 [23] - 传统出版物在数字化赋能、营销升级等方面面临挑战 [23] 财务与分红 - 2025年度预算营业收入为63.03亿元,较2024年增长3% [32] - 2025年度预算利润总额为8.91亿元,较2024年增长3% [32] - 2024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2元(含税) [33] - 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94亿元(含税),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16% [33]
构建全链路、全场景、全球化的出版融合新格局
南方都市报· 2025-05-29 09:56
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 塑造出版融合发展新动能 - 融合发展是出版界的共同命题,传统出版需深度融合数字化研发头部企业如DeepSeek,浙江出版集团已布局线上营销渠道,孵化粉丝超400万账号和年营收超5000万营销号,与外部大V合作书籍《国之脊梁》年销超250万册 [2][3] - 出版融合需立足自身优势(知识传播与服务)、尊重市场规律(产业化可持续)、采用"小切口大文章"策略,避免项目成为半落子工程 [3] - 融合探索核心思路为整合资源满足用户需求,构建适配自身的数字底座与创新体系,以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不追求高精尖技术 [4] - 出版一体化发展需以用户为中心、场景为引擎、生态为支撑,打破单一形态实现螺旋式产业循环,需技术驱动、平台支撑、生态整合形成自主可控创新链条 [4] 创新打造融合精品项目 持续优化出版供给体系 - 化学工业出版社走"专精特深"路径,转型为新技术驱动知识服务机构,坚持内容为王理念(内容即资源、价值与服务) [6] - 教育类出版需守正创新,深耕内容质量同时以科技赋能构建智能教育生态,数字教材应与纸质教材同部署同规划,需顶层设计推动数字素养培养 [6][7] - 出版深度融合核心在于将内容转化为高价值数据资产,数据驱动生产服务,推动智能化内容生态系统,编辑思维在模态信息转换中仍关键 [7][8] - 通用AI将引领信息表达革命,出版业需立足"智能化+IP生态+全球化"三位一体战略,打通线上线下推动跨界联动 [8] 大力培养融合发展优秀人才 推动培育出版业新质生产力 - 行业需在实战中培养复合型人才(如工具书数字化案例),通过用户需求倒逼内容生产,采用学科驱动与用户需求双轮驱动模式 [9][10] - AI时代需定义问题的创造力人才和指挥AI单兵的指挥官,未来电子设备AI化要求出版社关注用户体验与新载体合作 [11] - 人才培养需构建跨学科体系(技术+内容),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双导师制+项目制),重点培养"技术+内容+运营"复合能力 [12] - 未来出版业需六边形战士型综合素质人才、领域专家及精通出版专业者,高校需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出版与核心发展要素融合教学 [13]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平主持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论坛专题对谈
搜狐财经· 2025-05-28 12:41
出版融合发展战略 - 出版融合需要技术驱动、平台支撑、生态整合,形成自主可控的创新链条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出版生态 [2] - 融合探索的核心思路是找准适用技术,构建适配自身的数字底座与创新体系,以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 [2] - 出版融合需打破壁垒、拆掉围墙,形成共生机制而非单打独斗 [2] 产业实践路径 - 出版融合需立足实际,结合政策风口,深耕自身优势,以资源整合与场景落地为抓手实现产业化发展 [2] - 出版一体化发展要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引擎、以生态为支撑,打破单一形态与单向关系,实现螺旋式上升的产业循环 [2] - 产业链、管理链、人才链的系统重构是出版融合的关键,需将内容、技术、场景、应用一体化布局以实现价值延展 [3] 机制创新方向 - 机制创新是对传统出版生态的重构,需坚持内容为王并延伸产业链,拥抱新技术以改造产品形态和优化生产流程 [3] - 资源整体整合和系统重构是打造深度融合新生态的核心,需通过激励考核将外在压力转化为内生动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