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环境
icon
搜索文档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稳步增长
国家统计局· 2025-10-30 09:01
中国创新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74.2,比2023年增长5.3%,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1] - 每万名R&D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等2个指标指数增速连续3年超过10% [1]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 2024年创新环境指数为186.0,比上年增长4.9%,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2] - 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比上年增长10.8%,2024年理工农医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人数达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占比达到50.7%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加计扣除减免政策受惠企业达13.7万家,增加1.4万家,比上年增长11.1% [2] 创新投入继续增加 - 2024年创新投入指数为162.6,比上年增长5.1%,该领域4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3] - 基础研究经费达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R&D经费比重达到6.88%,创历史最好水平 [3] - 企业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贡献率达到7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22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5%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0.3万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比为60.6% [3] 创新产出较快增长 - 2024年创新产出指数为215.8,比上年增长8.1%,是四个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4] - 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13.5%,截至2024年底境内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8.2万件,增长16.6% [4]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效发明专利的42.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比上年增加2.2件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9.2万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增长13.7%,共拥有注册商标174.2万件,增长16.6% [4] -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99.4万项,成交总金额6.8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11.2%,成交合同平均金额为687.6万元 [4] 创新成效稳步提升 - 2024年创新成效指数为132.4,比上年增长1.9% [5]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 [5] - “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GDP的比重为18.01% [6]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5.4% [6]
2024年达174.2,比上年增长5.3% 我国创新指数保持稳步增长
经济日报· 2025-10-30 07:40
中国创新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达1742,比2023年增长53% [1] - 指数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1] 创新环境 - 2024年创新环境指数为1860,比上年增长49% [1] - 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1] - 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比上年增长108%,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加计扣除减免政策受惠企业达137万家,比上年增长111% [1] 创新投入 - 2024年创新投入指数为1626,比上年增长51% [1] - 该领域4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1] - 基础研究经费达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延续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势头 [1] 创新产出 - 2024年创新产出指数为2158,比上年增长81%,是4个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2] - 该领域4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2] - 截至2024年底,境内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82万件,比上年增长166% [2]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效发明专利的422%,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 创新成效 - 2024年创新成效指数为1324,比上年增长19% [2] - 该领域的5个评价指标指数三升一平一降 [2] - 202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 [2] - “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25个百分点 [2]
外资缘何纷纷加码在华研发
搜狐财经· 2025-10-30 07:39
外资在华研发投入趋势 - 外资企业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步伐加快 截至今年9月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631家 截至今年1月北京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达221家[3] - 德国博世集团计划未来5年投资约100亿元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智能驾控产业创新项目 聚焦研发和生产全栈式智驾系统及智能座舱软硬件[3] - 丹麦丹佛斯集团在浙江嘉兴新增投资27亿元建设在华第二园区 打造集研发测试生产展示为一体的未来工厂和零碳产业园区 这是该企业过去20年间第十次增资[3] 中国市场吸引力因素 - 中国拥有庞大且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 很多新趋势和新需求首先在中国出现 例如德国拜耳健康消费品中中国创新产品占全球创新产品总量15%为单一市场最高[4] - 中国在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绿色能源等领域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完整链条[4] - 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名 24个创新集群成为全球百强[4] 跨国企业战略转型 - 跨国企业优化在华投资布局不是简单生产环节转移 而是全球创新资源的重新配置和面向未来的战略选择[3][5] - 投资中国从本地化策略转变为面向全球的前瞻举措 "在华研发 服务全球"成为跨国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内在需求[4] - 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战略研发合作 利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靶向蛋白与分子结合模式筛选小分子药物[5] 中国创新环境优势 - 中国拥有完备产业体系丰富应用场景和完整产业链 为研发效率提供硬支撑[4] - 全社会对创新的包容与推动营造了良好软环境 从政府企业到消费者对创新事物高度接纳形成技术与市场正向循环[4] - 中国落实政府采购领域外资企业国民待遇 创新机制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优化营商环境[5]
2024年达174.2 比上年增长5.3%——我国创新指数保持稳步增长
经济日报· 2025-10-30 06:03
中国创新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74.2,比2023年增长5.3%,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1] - 在18个评价指标指数中,每万名R&D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和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增速连续3年超过10% [1] 创新环境 - 2024年创新环境指数为186.0,比上年增长4.9%,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1] - 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比上年增长10.8%,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政策的企业达13.7万家,比上年增长11.1% [1] 创新投入 - 2024年创新投入指数为162.6,比上年增长5.1%,该领域4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1] - 基础研究经费达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延续两位数以上较快增长势头 [1] 创新产出 - 2024年创新产出指数为215.8,比上年增长8.1%,是4个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该领域4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2] - 截至2024年底,境内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8.2万件,比上年增长16.6% [2]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效发明专利的42.2%,比重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 创新成效 - 2024年创新成效指数为132.4,比上年增长1.9%,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三升一平一降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 [2] - “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2.5个百分点 [2]
国家统计局解读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
央视网· 2025-10-29 10:17
中国创新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742,比2023年增长53% [1] - 每万名R&D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和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增速连续3年超过10% [1]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 2024年创新环境指数为1860,比上年增长49% [2] - 理工农医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人数达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占比达到507%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达137万家,比上年增加14万家,增长111% [2] 创新投入继续增加 - 2024年创新投入指数为1626,比上年增长51% [3] - 基础研究经费达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R&D经费比重达到688% [3] - 企业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贡献率达到7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225477亿元,增长75%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03万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比为606% [3] 创新产出较快增长 - 2024年创新产出指数为2158,比上年增长81%,是增长最快的领域 [4] - 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135%,境内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82万件,增长166% [4]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效发明专利的422% [4] -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994万项,成交总金额68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112%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92万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比上年增长137% [4] 创新成效稳步提升 - 2024年创新成效指数为1324,比上年增长19% [5]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 [5] - “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GDP的比重为1801% [6]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54% [6]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林梅解读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
国家统计局· 2025-10-29 09:47
中国创新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74.2,比2023年增长5.3% [2] - 指数四个分领域的18个评价指标指数中,每万名R&D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等2个指标指数增速连续3年超过10% [2] 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 2024年创新环境指数为186.0,比上年增长4.9%,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3] - 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比上年增长10.8%,2024年我国理工农医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人数达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占比达到50.7%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加计扣除减免政策受惠企业达13.7万家,增加1.4万家,比上年增长11.1% [3] 创新投入继续增加 - 2024年创新投入指数为162.6,比上年增长5.1%,该领域4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4] - 基础研究经费达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R&D经费比重达到6.88% [4] - 企业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贡献率达到77.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22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5%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0.3万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比为60.6% [4] 创新产出较快增长 - 2024年创新产出指数为215.8,比上年增长8.1%,是四个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5] - 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13.5%,截至2024年底境内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8.2万件,比上年增长16.6% [5]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效发明专利的42.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比上年增加2.2件 [5]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9.2万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比上年增长13.7%,共拥有注册商标174.2万件,比上年增长16.6% [5] -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99.4万项,成交总金额6.8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11.2% [5] 创新成效稳步提升 - 2024年创新成效指数为132.4,比上年增长1.9% [7]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 [7] - “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GDP的比重为18.01% [7]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5.4% [7]
连续9年全国第一,广东凭什么稳坐“创新王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20:56
综合创新能力排名 - 广东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5》中继续蝉联全国第1,已连续9年位居榜首 [2] - 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排名连续两年排第1位,与综合值排名持平 [2] - 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排名与上年持平,分别排第2位和第4位 [2] - 创新绩效排名较上年下降1位,排第2位 [2] - 综合效率排名第5,较上年回落2位,综合潜力位列第27 [2][5] 企业创新核心优势 - 广东具备从“研发—试制—量产—规模化—品牌化”的工程化与产业化强能力 [3] -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第2位,设计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排第1位,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排第3位 [3] - 202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3426.64亿元,占全国16.34%,全国第1 [3] - 企业研发强度(研发/销售)全国第5 [3] - 发明专利授权数143,141件全国第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164,853件全国第1 [3] - 新产品销售收入51877.46亿元全国第1,新产品占营业收入比重全国第3 [3] - 全省约九成的科研机构、人员、经费和发明专利申请均来源于企业,民营企业贡献了超六成的发明专利和八成的新产品 [4] 产业集群与制造业实力 - 2024年广东先进制造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到56.7%、31.6% [4] - 新能源车产量增长43%,占全国约1/4;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44%;智能手机产量占全国超四成;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18% [4] - 拥有约7.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构成的后备梯队 [4] 创新环境与投入 - 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创业水平等分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 [5] - 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已达51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6] - 粤港澳大湾区已布局多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国家实验室,并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5家 [6] - 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 [6] 人才吸引与全球地位 - 截至2025年7月累计吸引超100万高校毕业生留粤就业,较原计划提前完成目标 [6] - 2025年9月至12月将在全国超100所重点高校开展招聘,提供超13万个岗位 [6] -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之首 [7]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第二、科学论文发表量全球第三、风险资本指标全球第六 [8]
潮评丨让“黑土地”跑出更多创新黑马
搜狐财经· 2025-09-17 07:31
创新成果与案例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全球首款“骨02”骨胶水,断骨黏合仅需3分钟 [2] - 浙大学霸创立的阜博集团在全球数字版权市场取得领先,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迪士尼等提供技术支持 [2]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杭州创新集群位列全球第13位,创历史新高 [2] - 今年上半年,浙江省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产生超过50项重大科技成果,例如通义千问Qwen3模型、DeepSeek-R1-0528推理模型和“三体计算星座”首发星座 [3] - 创新成果来源多样,包括老牌科研院所、大型民营企业和初创公司 [3] 创新环境与生态 - 浙江省致力于打造成为创新创业创造最具活力的“黑土地”,强调机会平等、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和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2][3][5] - 创新生态的“有机质”包括基础研究的深厚积累以及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3] - 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并对其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4] - 各类产业基金集群持续为民营企业科技领域提供资金支持 [4] - 人才使用模式灵活,人才无论落在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其成果均能实现转化 [4] 未来发展重点 - 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制度壁垒,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 - 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创新活动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 [5] - 需精心营造包容的文化,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更宽的成长通道和更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