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功能财政理念
icon
搜索文档
【招银研究|宏观专题】从加速到加量:2025年下半年财政政策展望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6-19 17:01
关税冲击与功能财政 - 本轮美国对华加征关税范围几乎涵盖所有输美商品,较2018年贸易战1.0时期(覆盖商品规模3,700亿美元,占对美出口68.7%)显著扩大 [6] - 加征关税节奏快(3个月内全面加码)、幅度高(税率一度达145%,2025年仍维持30pct,平均税率41.2%),政策不确定性大 [6] - 中性情景下,2025年中国对美出口增速或下降至-19.2%(规模萎缩约7,200亿),拖累整体出口增长1.1-2.0pct,名义GDP增长0.2-0.3pct [8] - 机电、家具玩具、纺织等对美出口依赖度高行业受冲击显著,可能传导至居民就业和消费 [8] 预算内财政安排 - 2025年预算内财政总量空间达41.6万亿,较上年扩张2.5万亿,创历史新高 [14] - 目标赤字率突破至4.0%,隐含名义GDP增速4.9%及GDP平减指数-0.1%,显示价格修复压力 [18] - 政府债券净融资11.86万亿(同比+2.9万亿),包括赤字5.66万亿、新增专项债4.4万亿、特别国债1.8万亿 [14] - 超长期特别国债常态化发行,用途由"扩投资"转向"促消费"和"保民生" [26] - 预算内赤字率(含调入资金)达9.4%,较上年提高1.3pct,反映收入增长受限下财政依赖赤字融资 [28] 预算外财政空间 - 预算外财政规模或达7.8万亿(占名义GDP 5.5%),同比增加1.3万亿,主要来自政策性银行和城投平台 [34] - 政策性银行支持体现为政金债(全年净融资或达2万亿)和PSL(年内净投放或3,000亿) [34][37] - 城投平台经营性债务增长放缓至5.5万亿(同比-3,000亿),但付息规模达3.2万亿 [38] 财政传导机制 - 地方财政面临土地出让收入累计降43.7%(2021年8.7万亿→2024年4.9万亿)、债务率390.5%、全口径付息占财力15.4%等压力 [52] - 中央财政发力特征明显: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1.3万亿(同比+3,000亿)、中央转移支付11.6万亿(占地方财力39.2%) [52][63] - 1-5月政府债券净融资6.38万亿(同比+3.66万亿),进度达46.1% [71] 政策前瞻 - 7月政治局会议和8月人大常委会或是加力窗口期,预计追加5,000亿-1万亿资金对冲关税及支持地方 [12][80] - 可能通过增发政府债券(剩余限额空间约2万亿)、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或设立新型政策性工具等方式筹集资金 [80] - 化债政策或优化"6+4+2"方案,提前使用明年1万亿额度,动态调整高风险地区名单 [83]
罗志恒:“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
和讯· 2025-06-05 18:16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 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200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1.7%的增速;2020-2023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4.7%,高于世界2.3% [3]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倾斜,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民生支出显著增长,2023年农村低保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45.4%;2013-2023年民生支出年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的增速 [5] - 重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2024年末出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 [7] 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影响较深,赤字率常年不超过3%,导致隐性债务风险增加 [8] - 财政收入增收困难,土地财政转型紧迫;民生支出刚性上升,部分地方政府仍依赖投资拉动增长 [9] - 税收政策对新业态适应性不足,数字经济带来技术性失业和收入分配恶化风险 [9] - 人口老龄化冲击财政体系,医疗养老需求增长,社保基金补助规模攀升 [10] - 减税降费效果边际递减,2024年宏观税负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 [12] - 财政支出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需求端政策不足 [13] - 政策表述缺乏清晰信号,"积极财政政策"内涵模糊影响预期管理 [14][15]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理念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突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赤字率平均达10.9% [16][17] - 提高债务使用效能,形成国债、地方一般债和专项债各司其职的格局,减少对专项债过度依赖 [18] -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债务可持续性评估,完善资本预算和债务预算制度 [19] - 增强税收体系对新业态匹配度,加强数字经济下失业保障和技能培训 [20] - 应对老龄化需加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20] - 财政政策重点从收入端转向支出端,支出政策直接拉动需求并具有乘数效应 [22] - 宏观税负保持稳定,推动减税降费从数量型转向效率型,清理不必要税收优惠 [23] - 支出结构优化,增加家庭补贴和社会福利投入,投资方向与人口流动、安全需求挂钩 [24][25] - 建议将"积极财政政策"改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狭义赤字率提高至4.0%以释放明确信号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