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政政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21社论丨持续促消费与惠民生,并实现稳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07:21
财政政策转型 - 财政政策从偏重基础设施投资转向注重人力资源投资和民生保障的战略转型 [1] -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推动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保障政策落地见效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 推动资金资源投资于人 [1] 民生支出规模 - 今年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1万亿元 同比增长3.4% [2]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8% 教育支出增长5.7% 卫生健康支出增长5.3% [2] - 三项民生支出合计近6.5万亿元 占财政支出比重超过40% [2] - 加上社区服务等支出 民生支出占比超过47% [2] 转移支付机制 - 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地方民生保障 今年转移支付预算超过10万亿元 [2] - 重点加大对教育 卫生健康 社保 就业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支持 [2] - 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倾斜支持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 育儿补贴政策 -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 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每年3600元/孩免税补贴 [3] - 中央财政首年安排资金约900亿元 [3] - 免费学前教育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实施 惠及约1200万儿童 [3] 就业支持政策 - 对吸纳16~24岁失业青年的企业发放每人不超过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助 [3] - 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3] 财政贴息政策 - 采用小额普惠+大额定向相结合模式 覆盖日常小额消费和重点领域大额消费 [4]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涵盖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和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4] - 对八大消费领域服务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4] 政策协同效应 - 财政贴息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4] - 需求侧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 供给侧促进供给能力提升 [4] - 两项政策协同作用 共同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4] 未来政策方向 - 财政政策有望进一步向民生领域倾斜 [5] - 持续完善以育儿补贴 托育服务等为核心的生育支持体系 [5] - 不断扩大消费刺激政策的覆盖范围与作用对象 [5] - 通过精准施策 分类扶持提升政策针对性和实效性 [5]
持续促消费与惠民生,并实现稳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6 06:47
财政政策转型与民生导向 - 财政政策从偏重基础设施投资转向人力资源投资和民生保障 实现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 [1] - 财政部与人民银行联合工作组机制深化合作 推动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保障财政与货币政策更好落地见效 [1]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化宏观政策民生导向 推动资金资源"投资于人"和服务民生 [1] 民生领域投入规模与结构 -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1万亿元同比增长3.4% 其中社保就业支出增9.8% 教育支出增5.7% 卫生健康支出增5.3% [2] - 三项民生支出合计近6.5万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超40% 加上社区服务等支出后民生占比达47% [2] - 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预算超10万亿元 重点支持教育卫生健康社保就业等领域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 [2] 精准补贴政策实施 - 育儿补贴制度为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提供3600元/孩/年免税补贴 中央财政首年安排资金约900亿元 [3] - 免费学前教育惠及约1200万儿童 覆盖公民办及城乡幼儿园 [3] - 青年就业支持政策对吸纳16-24岁失业青年的企业发放每人不超过1500元一次性扩岗补助 [3] 财政贴息政策创新 - 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首次由中央财政实施 覆盖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和5万元以上重点领域消费 [4]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对八大消费领域服务企业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4] - 采用"小额普惠+大额定向"模式 精准支持汽车养老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大额消费 [4] 未来政策方向 - 财政政策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 完善育儿补贴托育服务等生育支持体系 [5] - 扩大消费刺激政策覆盖范围与作用对象 通过精准施策分类扶持提升政策实效性 [5] - 实现促消费惠民生与稳增长相互协同促进 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5]
「经济发展」彭森:中国未来经济如何靠消费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6-26 02:23
经济发展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但总需求不足仍是我国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 [3] -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九大任务之首 [3] - 2024年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4] -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制定"十五五"规划的各项工作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 [4] 消费问题 - 消费、投资、出口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复苏乏力导致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需求萎缩、盈利下滑的挑战 [4] -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低30个百分点左右 [6] - 消费乏力表现为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解决 [9] - 消费繁荣需要政策转型,从建设财政转向民生财政 [7] 政策建议 - 通过发放消费券、提高社保覆盖率、提高中低收入者社保水平、利用资本市场财富效应促消费 [7] - 财政政策的效果关键取决于资金使用的方向和结构,应将更多资金用来惠民生、促消费 [7] - 货币政策需要新的传导机制,与资产价格和消费扩张的关系更密切 [8] - 减少低效、无效投资,压减对出口和生产不必要的补贴,将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提升社保和改善民生 [9] 改革方向 - 推进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提振消费的长期关键 [9] -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9] - 消费补贴政策应将"买什么"的决定权交给居民和家庭 [10] - 提振消费、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依靠民营经济的活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10]
罗志恒:“十五五”时期中国财政政策展望
和讯· 2025-06-05 18:16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 成功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2008-2010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9.9%,远超同期世界经济1.7%的增速;2020-2023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4.7%,高于世界2.3% [3] - 财政政策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倾斜,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 [4] - 民生支出显著增长,2023年农村低保水平比2017年提高73.3%,城市低保标准提高45.4%;2013-2023年民生支出年均增速8.5%,高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的增速 [5] - 重视防范政府债务风险,2024年末出台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政策 [7] 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平衡财政理念影响较深,赤字率常年不超过3%,导致隐性债务风险增加 [8] - 财政收入增收困难,土地财政转型紧迫;民生支出刚性上升,部分地方政府仍依赖投资拉动增长 [9] - 税收政策对新业态适应性不足,数字经济带来技术性失业和收入分配恶化风险 [9] - 人口老龄化冲击财政体系,医疗养老需求增长,社保基金补助规模攀升 [10] - 减税降费效果边际递减,2024年宏观税负降至16.3%,较2013年下降5.1个百分点 [12] - 财政支出重供给轻需求、重投资轻消费,需求端政策不足 [13] - 政策表述缺乏清晰信号,"积极财政政策"内涵模糊影响预期管理 [14][15]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方向 - 财政理念从平衡财政转向功能财政,必要时突破3%赤字率约束,美国疫情期间赤字率平均达10.9% [16][17] - 提高债务使用效能,形成国债、地方一般债和专项债各司其职的格局,减少对专项债过度依赖 [18] - 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债务可持续性评估,完善资本预算和债务预算制度 [19] - 增强税收体系对新业态匹配度,加强数字经济下失业保障和技能培训 [20] - 应对老龄化需加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20] - 财政政策重点从收入端转向支出端,支出政策直接拉动需求并具有乘数效应 [22] - 宏观税负保持稳定,推动减税降费从数量型转向效率型,清理不必要税收优惠 [23] - 支出结构优化,增加家庭补贴和社会福利投入,投资方向与人口流动、安全需求挂钩 [24][25] - 建议将"积极财政政策"改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狭义赤字率提高至4.0%以释放明确信号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