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福气之城迎万人徒步嘉年华
苏州日报· 2025-10-27 08:31
10月26日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昨天(10月26日)上午,时值保护区、姑苏区成立13周 年之际,"走,去福气之城"环古城河万人徒步嘉年华在"吴都八门"之一的盘门启动,市民们以城为基、以水 为魂、以步丈量,共同庆祝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纪念日。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市委 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亚平,市政协主席朱民,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市委副书记黄 爱军出席活动。 市领导金洁、方文浜、黄靖、施嘉泓、朱依东,市政协党组成员徐刚,市政府秘书长徐本等参加。 倪黎祥 摄 姑苏区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苏州古城至今仍完整保持着宋《平江图》的 双棋盘格局,并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全长约15.5公里,2015年全线贯通。此次徒步 嘉年华以姑苏古城八城门联动形式开展,覆盖环古城河健身步道,百余家商户推出衣、食、住、行、宠、娱 六大板块促销活动,市民在徒步休闲时,既能感受文化,又能参与古城促销活动,实现"运动即消费、体验 即消费"的联动效应。 活动中,江苏"读城"行动苏州系列活动发布。苏州"读城"活动以"读苏记:流淌的历史,活态的古城"为 主题, ...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已有888处传统地名纳入保护名录
人民网· 2025-10-14 16:19
记者从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近日获北京市政府 批准,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对社会公布。目前,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已有888处传统地 名纳入保护名录。 "传统地名不仅具有空间指位作用,还是呈现区域历史发展脉络的重要元素。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是 地区深厚历史底蕴的重要体现,也是首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 负责人介绍。 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延续了第一批筛选思路,所选传统地名能够展现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科 学和社会等方面的价值。相关部门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舆图资料等,对地名的出现年代、得名由来、沿 革过程、重要历史事件等精心考证,深入发掘地名承载的文化内涵,综合考虑地名产生和使用年代、地 名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地名现状与影响力等因素,筛选出价值较高、能够展现三山五园地区历史与文 化的地名。 与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相比,此次筛选范围有所扩大。紫禁城与三山五园之间通过一条水上御路和 两条陆上御路产生了密切联系,沿途寺庙宫观、街巷胡同、村落集镇、山水环境等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文 化含义。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分布范围不仅包括了三山五园核 ...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已有880余处传统地名纳入保护名录
中国新闻网· 2025-10-13 19:23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已有880余处传统地名纳入保护名录 为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持续推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2023年 组织筛选并公布了《三山五园地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共收录各类传统地名421处。在此基 础上,又筛选出香炉峰、大水法等467处传统地名,列入三山五园地区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中新网北京10月13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13日从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获悉,《三山五园地区传 统地名保护名录(第二批)》已获市政府批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今起对社会公布。目 前,三山五园地区已有888处传统地名纳入保护名录。 本次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延续三山五园地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筛选思路,坚持以价值评估为核 心,即所选传统地名能够展现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利用历史文献资 料、舆图资料等,对地名的出现年代、得名由来、沿革过程、重要历史事件等精心考证,深入发掘地名 承载的文化内涵,综合考虑地名产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地名现状与影响力等因 素,筛选出价值较高、能够展现三山五园地区历史与文化的地名。 "三山"即万寿山、 ...
陈刚到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调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
长沙晚报· 2025-09-02 11:19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修缮与开放 - 长沙市文旅广电局推动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本体修缮工程 工程已于8月30日完成施工并于9月3日面向公众恢复开放试运营 [1] - 市政协主席陈刚9月1日到旧址调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并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群众文艺展演活动 [1] 群众文艺展演活动 - 9月1日上午在旧址西坪广场举办"湘土忆峥嵘 薪火照征程"群众文艺展演 包括合唱《勿忘国耻强中华》、群舞《黄河颂》、花鼓戏《沙家浜》等抗战主题节目 [1] - 演出通过群众文艺形式重温三湘大地抗战峥嵘历程 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激励大众奋进的精神动力 [1] 革命文物IP效应发挥 - 以旧址恢复开放为契机 9月1日、2日晚在西坪广场放映抗战主题电影《国歌》《百团大战》 [2] - 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邀请市民参与"一朵胜利花 万千长沙心"活动 [2]
(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随州产城深度融合 注入发展新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7:01
产业经济 - 随州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2024年专用汽车产量达16.4万辆 占全国产量十分之一[3] - 专用汽车应急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并衍生出车载应急装备和软体材料应急物资为主导的安全应急产业链[3] - 程力汽车集团旗下湖北壹为新能源汽车公司实现线控底盘功能 支持无人驾驶切换[3] - 随州香菇产业从传统农产品升级为富民产业 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 其中"菇的辣克"品牌进入美国市场[3] - 随县已有10万余人从事香菇种植 通过就业培训实现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种植转变[4] 城乡发展 - 随州通过疏浚河道、修缮古城墙和改造历史文化街区重现古城风貌 草甸子街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再现老码头繁华场景[5][7] - 采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模式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建设 实现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7] - 洛阳镇千年银杏谷吸引民宿集群发展 "叁生有杏"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并通过举办活动带动周边旅游[7] 文化旅游 - 炎帝故里景区通过夏季夜游活动吸引数十万游客 深度挖掘炎帝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8][10] - 曾侯乙编钟于2024年4月17日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代表先秦礼乐文明最高成就[10] - 炎帝故里景区联合市博物馆及曾侯乙墓遗址联合创建国家5A级景区 形成三大景区联动发展格局[10]
建体系、强协调,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新规划“新”在哪?
南方都市报· 2025-08-13 23:59
核心规划内容 - 广州发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作为新时期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 [1] - 规划融合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 统筹保护利用与传承 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1] - 目标为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乡建设 延续千年城脉和山水景观 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 [1] 价值体系提炼 - 对标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 优化提炼五大历史文化价值:岭南政治军事中心与对外门户、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排头兵 [3] - 系统梳理六大名城特色:山城田海城镇格局、云山珠水营城环境、千年层叠古城格局、成行成市商都风貌、中西相融建筑风格、开放包容吉祥花城 [3] 空间保护结构 - 构筑"一江一河一城九区"总体结构 保护市域整体空间格局 [5] - "一江一河"指珠江文化带和流溪河文化带作为市域保护空间骨架 [5] - "一城九区"包括中心城区及九片魅力景观区:流溪河古驿道、沙湾、莲花山、虎门海防、沙田、增江古圩市、花山、巴江河塱头、从化温泉 [5][7] - 魅力景观区是历史保护与生态保育重点区域 推动文化旅游、绿色消费等特色产业发展 [5] 遗产保护拓展 - 新增农业文化遗产(广东岭南荔枝种植系统)、工业遗产(广钢、广船旧址)、水务遗产(东濠涌)、历史名园(余荫山房)等特色元素纳入保护名录 [9] - 保护全市9961株古树名木 包括一级古树9株、二级古树156株、三级古树9776株、名木20株及后续资源 [9] - 加强古村、古屋、古庙、古祠堂等历史要素的资源挖掘与活化利用 [9] 历史城区保护 - 历史城区保护范围面积20.39平方千米 明确保护"一环两轴、多脉多点"传统格局 [11][12] - "一环"为城垣遗址保护环 "两轴"为古代与近代传统中轴线 "多脉"包括珠江段及6条历史河涌 "多点"涵盖7处历史地标、8处历史节点、7处景观节点 [12] - 实施分级建筑高度管控:历史文化街区维持现状高度 荔湾湖/流花湖沿湖新建建筑限高18米 其他区域限高30米 [14] - 新增东山环境协调区(面积4.61平方千米)作为整体保护区域 强化与历史城区的空间关联性保护 [16] 区域协同发展 - 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两带一道"历史文化网络体系(珠江文化带、海防文化带、南粤古驿道) [18] - 整合大湾区各市历史文化资源 依托广九铁路、海防遗址、革命遗址等开展主题文化建设 [18] - 推进文化创新转化 通过政策鼓励与资金奖励发展文创产业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 [18] 实施机制创新 - 探索街区和建筑保护利用 支持市场力量参与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 发展创意新功能 [19] - 谋划制度创新 探索规划-建设-管理保护范式 拓展公共文化空间 构筑全民参与格局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