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香菇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鱼米之乡加速转型 湖北农业现代化势头强劲
消费日报网· 2025-09-12 11:33
湖北因湖得名,与湖同兴。数不清的江河湖泊滋养哺育了"湖广熟,天下足"的农耕文明,成就了千里沃野的鱼米之乡,使其成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 基地之一。 行走在暮夏时节的湖北大地,田畴沃野间仍可见满目生机,涌动着农业现代化的澎湃活力。孝感市的"超级菜篮子"、随州市随县的小香菇、襄阳市 南漳县的智慧牧场……湖北正以流通兴农、品牌强农、智慧富农,在产业升级中书写鱼米之乡新篇章。 本报记者 赵 曦 □ 唐 瑞 孝感首衡城:打造华中最大"菜篮子" 8月26日,记者走进孝感首衡城蔬菜、水果交易区,只见生鲜蔬菜、时令水果琳琅满目,采购的货车往来穿梭,订单几乎在几分钟内就能成交。"每 天清晨五点,市场里就热闹起来。近期日均交易量稳定在1.7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市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统计,今年6月,孝感首衡城运营一年半时间便实现累计交易量突破1000万吨。记者还注意到,在孝感首衡城二期项目建设现场,50万吨级智慧冷 链中心施工进入收尾阶段。"智慧冷链中心建成后,联合一期15万吨冷库,将极大提升区域生鲜仓储保鲜能力,成为华中最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安全保 供基地。"现场负责人介绍。 随县香菇:一朵小菇"开"遍全世界 图为采访团记者 ...
外出打工的湖北人,正纷纷往回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7 20:14
核心观点 - 湖北省正经历从劳务输出大省向"归雁"返乡的转变 返乡就业创业人数显著增长 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和经济动能提升 [1][2][5] 返乡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宜昌新增返乡就业创业1.54万人 同比增长20.3% [1] - 孝感市2024年返乡留孝人员达1.29万人 [1] - 天门市近3年通过服装电商产业吸引10万余人返乡就业创业 [1][5] - 2025年上半年全省新增返乡创业经营主体超1.2万个 直接带动就业8.3万人 [1] - 返乡创业项目营收同比增长23% [1] 产业分布特征 - 返乡人员集中于三大领域:制造业(汽车/机械/服装) 农业特色产业(小龙虾/香菇/牧场) 现代服务业(电商/民宿) [2] - 2025年返乡创业人员在农产品加工 文旅 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领域创业占比达67.7% [7] - 形成"一人成功创业 百人稳定就业"的乘数效应 [7] 典型区域案例 - 天门市服装电商产业近3年吸引10万人返乡 带动就业16万人 [5] - 潜江市小龙虾产业链创造多元岗位:养殖技术员年收入超10万元 季节性分拣工年收入约4万元 餐饮服务人员年收入7-12万元 [6] - 随县香菇产业提供分级薪资:铲车上料岗位月收入达2万元 叉车工1.2万元 采菇工2800元 [7] - 云梦县祥云湾街区直接吸纳就业1800人 其中75%为本地居民 [12] 政策支持体系 - 省级推出"六贴一惠"政策包 涵盖场租/贷款/社保等六大补贴及税费优惠 [10] - 构建"担保贷+稳岗贷+信用贷"多元支持体系 小微企业最高授信5000万元 [10] - 计划培塑100个"荆楚归雁"项目 每个给予10万元资金扶持 [10] - 遴选1000个以上大学生创业项目 最高给予50万元资金扶持 [10] - 各地配套措施:荆州市打造劳务品牌带动130万人就业 宜昌市开发500余个返乡创业项目 孝感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34亿元 [10][11] 就业服务机制 - 潜江市开展"潜江龙虾工"技能培训 实现劳动力与产业精准对接 [11] - 孝感市建设121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开展617场招聘活动 提供岗位25.54万个 [11] - 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加工/冷链/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11]
“归雁经济”升温:湖北凭什么让人“往回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15:37
返乡就业创业趋势 - 湖北省2025年上半年新增返乡创业经营主体超1.2万个 直接带动就业8.3万人 返乡创业项目营收同比增长23% [1] - 宜昌2024年新增返乡就业创业1.54万人 同比增长20.3% 孝感市2024年返乡留孝人员1.29万人 天门近3年累计吸引10万余人返乡就业创业 [1] - 返乡人员主要进入汽车、机械、服装制造业 农业特色产业及电商、民宿等现代服务业 [2] 产业带动就业案例 - 天门服装电商产业近3年吸引10万人返乡 带动就业16万人 [3] - 潜江小龙虾产业链创造多元岗位:养殖工年收入超10万元 季节性分拣工年收入约4万元 餐饮服务岗年收入7-12万元 [5] - 随县香菇产业带动220名村民就业 计件制铲车岗月收入达2万元 叉车岗月薪1.2万元 采菇岗月薪2800元 [5] 政策支持体系 - 湖北推出"六贴一惠"政策包 涵盖场租/贷款/社保/创业等六大补贴及税费优惠 小微企业最高授信额度提至5000万元 [6] - 省级计划培塑100个"荆楚归雁"项目 每个给予10万元资金扶持 遴选1000个以上大学生创业项目最高扶持50万元 [6] - 荆州市劳务品牌带动超130万人就业 宜昌市开发返乡创业项目500余个 梳理创业平台场所600余处 [7] 地方就业服务举措 - 潜江开展针对性技能培训 建立返乡劳动力与企业的对接平台 [8] - 孝感市建设121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开展招聘活动617场 提供岗位25.54万个 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34亿元 [8] - 云梦县祥云湾街区直接吸纳就业1800人 其中75%为本地居民 间接带动800多个岗位 [8] 返乡人员特征与动因 - 返乡群体以青壮年为主 从沿海发达省份及省内中心城市返回县城 [6] - 67.7%返乡创业集中在农产品加工/文旅/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领域 [5] - 产业基础完善(如天门服装供应链)、生产成本优势及家庭因素是主要返乡动因 [2][3]
活力中国调研行|特色产业“多点开花” 湖北释放就业新机遇
新华社· 2025-09-01 08:16
小龙虾产业 - 潜江小龙虾综合产值超过87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3] - 通过水温调控、耐寒水草种植和微生物发酵饲料研发实现四季养殖,2024年冬虾产量达2.4万吨[3] - 冬季供应使餐饮企业效益提升10%[4] 香菇产业 - 随县香菇产业提供超30万个就业岗位,发展电商直播从业者超3000人[4] - 单个农户通过1万棒菌种实现4茬采收,获得6万多元收入[4] - 产业配套提供免费种植培训和专项考核体系[4] 服装电商产业 - 天门市纺织服装相关经营主体突破1.3万家,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6] - 日均服装发货量超过10万件,直接带动就业16万人[5][6] - 产业集聚区引进面辅料、电商营销企业,配备自动吊挂系统等智能设备[4] 吉他制造业 - 松滋市吉他产品销往近20个国家,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10亿元[8] - 生产环节包含抛光、涂漆、调音试奏等完整工艺流程[8] - 产业园模式带动当地特色制造业发展[8] 区域劳务品牌 - 湖北省培育224个区域特色劳务品牌,形成"一县一品、一县多品"格局[8] - 省级层面每年提供不少于500万元经费支持,从业人员超过450万人[8] - 创建主体下沉至区县,形成"小而精、小而强"的生态群[8]
(活力中国调研行)湖北随州产城深度融合 注入发展新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8-30 17:01
产业经济 - 随州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2024年专用汽车产量达16.4万辆 占全国产量十分之一[3] - 专用汽车应急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 并衍生出车载应急装备和软体材料应急物资为主导的安全应急产业链[3] - 程力汽车集团旗下湖北壹为新能源汽车公司实现线控底盘功能 支持无人驾驶切换[3] - 随州香菇产业从传统农产品升级为富民产业 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 其中"菇的辣克"品牌进入美国市场[3] - 随县已有10万余人从事香菇种植 通过就业培训实现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种植转变[4] 城乡发展 - 随州通过疏浚河道、修缮古城墙和改造历史文化街区重现古城风貌 草甸子街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再现老码头繁华场景[5][7] - 采用"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模式推进和美乡村片区建设 实现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变[7] - 洛阳镇千年银杏谷吸引民宿集群发展 "叁生有杏"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并通过举办活动带动周边旅游[7] 文化旅游 - 炎帝故里景区通过夏季夜游活动吸引数十万游客 深度挖掘炎帝文化打造沉浸式体验[8][10] - 曾侯乙编钟于2024年4月17日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代表先秦礼乐文明最高成就[10] - 炎帝故里景区联合市博物馆及曾侯乙墓遗址联合创建国家5A级景区 形成三大景区联动发展格局[10]
香菇富民、文旅兴村,随州以特色产业铺就共富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0:41
行业与公司发展概况 - 湖北随州通过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 随县香菇产业形成总产值超300亿元的全产业链格局 曾都区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1] - 随县成为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 全国重要的香菇加工出口基地以及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中心[3] - 曾都区引进文旅项目22个 落地品牌32个 着力打造银杏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 香菇产业发展成效 - 随县香菇产业带动10万菇农就业 全产业链就业人数维持在30万 占全县农业劳动力主要比重[1][3][5] - 通过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500余万元 创业补贴640余万元 助力建成百万棒标准化菇棚 带动220名村民就业 最高月薪达1.2万元[4] - 产业数字化升级使灭菌环节人工由10人减少至2人 时间由4天缩短至12小时 灭菌成活率由95%提升至100%[6] 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 随县把香菇种植工纳入省公共就业创业培训管理系统职业工种 按每人1200元给予培训补贴 目前已发放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近1000本[4] - 培训学员平均年龄50岁左右 取得证书后可通过技术工人就近就业 返乡创业或成为技术师傅到外地培训三种渠道就业[4] - 随县已有2000余名"土专家"赴云南 贵州等地培训菇农5000人次 人均增收12万元[4] 新兴业态发展 - 智能化大棚普及使每袋香菇增收8元 催生"智能大棚运维岗"等新岗位[6] - 电商直播从业者超过3000人 带货销售额破10亿元[6] - 银杏谷度假区通过40万元精准营销撬动年轻客群占比达40% 带动在地消费业态营收倍增[8] 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 曾都区采用"政府资金领投 社会资本跟投 群众资本共投"的创新投资运营模式 为当地居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9] - 裸心隐乡项目约定公司当年对可分配收益进行分红 当村集体投资收益率低于3%时优先按3%保底分红[9] - 配套服务每年带动农产品销售180万元 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本地员工占比达90%[9] 就业与收入带动效应 - 香菇产业显著带动农户收入增长 截至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309元[5] - 曾都区文旅产业累计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超过3000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80%[10] - 民宿经营带动周边农户销售香菇 板栗 土蜂蜜等农产品 形成"就业在乡村 增收在家门"的良好局面[9]
香菇富民、文旅兴村,随州以特色产业铺就共富路丨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8 10:31
核心观点 - 湖北随州通过特色产业和农文旅融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随县以香菇产业形成超300亿元全产业链并带动30万人就业 曾都区以银杏和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文旅带动3000人就业并实现村民增收 [1][2][6] 随县香菇产业发展 - 香菇产业已发展40余年 形成总产值超300亿元的全产业链格局 成为全国四大香菇主产区之一和重要加工出口基地 [2] - 产业带动就业规模显著 全县10万菇农从事种植 全产业链就业人数维持在30万 占全县农业劳动力主要比重 [2][4] - 推行香菇种植工技能培训 发放近1000本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培训按每人1200元给予补贴 [3] - 智能化转型提升效率 自动化设备使灭菌环节人力从10人减至2人 时间从4天缩至12小时 灭菌成活率从95%提升至100% [5] - 智能大棚使每袋香菇增收8元 催生新岗位 电商直播从业者超3000人 带货销售额破10亿元 [5] 曾都区农文旅融合发展 - 依托银杏资源和红色文化 引进文旅项目22个 落地品牌32个 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6] - 创新投资运营模式 采用政府领投、社会跟投、群众共投方式 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8] - 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超3000人 其中农村劳动力占比超80% 形成就业在乡村的良好局面 [8][9] - 民宿和配套业态带动村民增收 例如裸心隐乡项目承诺村集体投资收益率低于3%时按3%保底分红 [8] - 周边村发展配套服务 每年带动农产品销售180万元 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本地员工占比达90% [8] 具体案例与成效 - 返乡创业者吴忠通过香菇种植培训 购买一万棒菌棒实现销售额近9万元 盈利约6万元 [2] - 汤成投资1590万元建设现代化香菇基地 带动220名村民就业 最高月薪达1.2万元 [3][5] - 余公平经营"白果宿下"民宿 聘请3名村民常年就业 旅游旺季另聘4-5人 并采购周边农户农产品 [7][8] - 银杏谷度假区运营半年获2亿曝光 以40万元营销撬动年轻客群占比达40% 带动在地消费营收倍增 [7]
碳路中国|中国乡村探索低碳发展路径 构建可持续未来
中国新闻网· 2025-06-06 22:06
乡村绿色转型 - 中国乡村正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前线,探索可行路径,李家山村的光伏路灯是典型案例 [1] - 农业相关活动每年排放温室气体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人为排放总量30%以上 [1] - 森林、土壤、农田等生态系统具备显著固碳潜力,中国乡村处于"碳源"与"碳汇"双重角色临界点 [1] 现代农业减碳 - 临县白文镇南庄村利用枣木废弃枝条制作香菇菌棒,形成绿色循环产业链,年产量超5万吨,年产值约6亿元 [4] - 枣木香菇产业使当地约2.3万名农民年收入增加至少8000元 [4] - 弓阳村发展黑木耳产业,年产值超1700万元,种植过程低碳且资源利用效率高 [5] 清洁能源应用 - 山西加快风电、光伏开发,优先规划建设集中式基地,弓阳村20兆瓦光伏电站年提供260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 [6] - 农村光伏与配电网改造、煤改电、清洁供暖协同性强,农用机械电动化提升光伏消纳潜力 [6] - 李家山村光伏路灯无需复杂线路,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6] 文旅融合发展 - 吕梁乡村结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李家山村窑洞群吸引游客及艺术创作者 [8] - 当地政府投入旅游基建,村民发展民宿、手工艺品销售,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 [8] - 柳林县后冯家沟村改造古民居,融入非遗技艺体验活动,打造黄河文化展示场景 [8] 国际案例与政策 - 德国菲利德海姆村实现清洁能源自给自足,丹麦萨姆索岛利用风电、太阳能彻底改变能源结构 [9] - 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零碳乡村,吕梁模式逐步推广,生态农业、光伏与文旅融合或成主流 [11] - 乡村绿色转型依赖居民参与,从旁观者变为推动者,实现经济与生态新平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