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行政化
搜索文档
官宣!王建华离任!信达澳亚一年六位高管变动,千亿规模治理迷局待解
新浪基金· 2025-07-30 11:31
核心管理层变动 - 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王建华因个人原因离任,离任日期为2025年7月28日,其自2021年3月担任该职务,任期4年121天 [1][3] - 此次变动是公司近一年来第五位副总经理的离任,引发市场对公司管理层稳定性和业务战略调整的高度关注 [1] - 近一年公司高管层经历密集调整,包括冯明远(2024年10月卸任副总转任首席投资官)、李淑彦(2024年11月离任)、宋加旺(2025年3月卸任副总转任固收首席投资官)、魏庆孔(2025年5月卸任副总转任首席市场官)以及督察长黄晖(2025年离职) [5][6] 高管背景与业绩表现 - 离任副总经理王建华为金融老兵,职业生涯横跨银行、信托、保险与公募多领域,在国有金融体系积累近30年经验 [4] - 王建华在信达澳亚基金分管混合资产投资与专户业务,但其管理的公募产品表现不佳,信澳新财富混合任职总回报亏损-20.31%,信澳新目标灵活配置混合任职总回报亏损-33.26%,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后10% [4] - 王建华已于2025年1月卸任全部在管基金,此次离任或与其投研业绩压力直接相关 [4] 公司治理与战略调整 - 公司管理架构呈现明显“去行政化”趋势,冯明远等明星基金经理回归投研一线,反映出公司试图通过专业化分工稳定业绩的意图 [6] - 2025年6月,财政部将中国信达股权划转至中央汇金,汇金成为实际控制人,虽未改变信达证券54%的控股地位,但为公司战略调整埋下伏笔 [9] - 公司面临合规管理与投研能力的双重挑战,李淑彦被曝涉及“老鼠仓”事件,王建华因业绩压力离任 [6] 财务表现与规模波动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2.13亿元降至2024年的1.01亿元,降幅超50% [9] - 同期管理费收入由9.7亿元降至5.9亿元,而资产规模由894.47亿元升至1374.51亿元,呈现“规模增长但盈利下滑”的矛盾局面 [9]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资产规模为1,030.1亿元,较2024年底的1,374.51亿元缩水25.05% [7] - 2025年二季度末非货币资产管理规模为681.11亿元,货币产品规模较2024年底缩水229亿元,债券产品规模缩水109亿元 [7] 投研团队与人才梯队 - 近一年公司有7名基金经理离职,团队平均任职年限仅4.5年,低于行业平均的4.89年 [10][11] - 近一年新聘6名基金经理,包括从华泰柏瑞基金引入的李晓西,人才梯队处于不断调整中 [10][11] - 尽管核心人物冯明远留任,但“五星老将”曾国富的管理规模仅剩4.81亿元 [10] 行业背景与公司定位 - 信达澳亚基金成立于2006年6月5日,股东为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4.00%)和澳大利亚康联首域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00%) [7] - 在公募行业“去行政化”趋势下,信达澳亚的调整并非孤例,易方达张坤、诺安杨谷等明星基金经理近年亦卸任副总回归投研 [11] - 公司特殊性在于其高管变动与业绩波动、合规风险交织,形成复杂的治理困局 [11]
招商基金三首席同日上任!“去管理化”浪潮下高管密集换防为哪般
搜狐财经· 2025-06-02 14:18
高管任命与投研战略调整 - 招商基金在2025年5月30日罕见地同时任命王景、朱红裕、陈方元三位首席(副总经理级),其中朱红裕和王景此前分别担任首席研究官和总经理助理 [1][3] - 与行业普遍"去管理化"趋势相反,公司选择提拔两位基金经理担任高管职位,可能意在强化投研实力或探索行政与专业的平衡 [3] - 朱红裕当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50.80亿元,王景为60.67亿元,后者还管理1.49亿元专户和200.90亿元其他组合产品 [3]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朱红裕管理的招商核心竞争力任职回报达45.61%(同类排名222/2878),招商社会责任任职回报-2.36%(同类排名1170/3632) [4] - 王景管理的招商制造业转型任职回报132.11%(同类排名45/714),但招商品质升级和招商金安成长严选分别回撤31.58%和41.90% [4][5] - 王景管理规模从峰值571.33亿元降至60.67亿元,2021年高位发行的权益产品普遍亏损超25%,暴露回撤控制短板 [5] 公司经营与人才变动 - 2025年5月19日总经理徐勇离任,由招银理财总裁钟文岳接任,后者曾于2015-2023年在公司担任多项要职 [7] - 2022-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7.57亿元、52.94亿元、53.08亿元,净利润从18.13亿元降至16.5亿元 [7] - 近一年9位基金经理离职,包括马龙(司龄11.02年)、吴昊(司龄12.24年)等核心骨干 [7][8]
张坤卸任副总,易方达告别“明星挂帅”时代
YOUNG财经 漾财经· 2025-05-19 19:32
核心观点 - 易方达三剑客(张坤、萧楠、陈皓)相继卸任副总经理职位,标志着公司从"明星挂帅"向"去高管化"转型 [1][4][5] - 这一转变反映了基金行业从依赖明星效应向专业化、团队化投研体系的战略调整 [19][21][22] 人事变动 - 张坤于2025年5月16日卸任易方达副总经理,专注投资管理 [3][4] - 此前萧楠、陈皓已于2025年3月卸任副总职位 [4] - 三剑客卸任后均回归投研一线 [4][18] 业绩表现 - 张坤近5年管理4只基金累计回报-11.22%,跑输沪深300指数(-1.7%)[7] - 代表产品易方达蓝筹精选净值从2020年3月1.29元升至2021年2月3.38元(+162%),后回撤56%至2024年9月1.48元 [8] - 管理规模从2021年峰值1300亿元缩水至2025Q1的608.22亿元 [12] - 2024年收益转正,2025Q1继续正收益但面临持续赎回压力 [13][14] 投资策略 - 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偏好优质商业模式企业 [11] - 2021年后加强风险管理,关注企业可持续性、治理结构等 [11] - 持仓从消费/医药扩展至新兴行业:2023年新增女性消费(新秀丽、巨子生物),2024年加仓顺丰控股、山西汾酒等 [11] 行业背景 - 2020-2021年基金行业盛行"投而优则仕",易方达提拔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为副总 [16] - 张坤2020年管理规模突破1200亿元,推动公司2020年规模增长70% [17] - 2021年后市场风格切换导致明星基金经理业绩普遍承压 [18] - 行业趋势转向"去行政化":2024年以来超100位基金经理卸任副总 [20] 战略转型 - 易方达推动投研体系从"个人化"向平台化团队转型 [21] - 提拔投研出身的吴欣荣任总经理,批量聘任基金经理助理 [21] - 行业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22] - 公募基金总规模突破32万亿元,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