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足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锦秋基金被投企业灵启万物4个月获3轮融资,要在3-5年将人形机器人送进家庭 |Jinqiu Spotlight
锦秋集· 2025-11-20 22:38
公司概况与融资历程 - 灵启万物是一家具身智能算法公司,由前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研究员"95后"朱庆旭于2025年6月创立 [5] - 公司成立4个月内完成3轮融资,总融资额近亿元,投资方包括元禾原点、和玉资本、英诺天使、元生创投、锦秋基金、梅花创投、卓源亚洲等机构 [5] - 锦秋基金作为12年期的AI Fund,已完成多轮对灵启万物的投资,其投资理念是寻找具有突破性技术和创新商业模式的通用人工智能初创企业 [4] 核心技术:数据采集与算法架构 - 公司技术路线的核心是放弃业内主流的"遥操作"数据采集方案,采用"光学动捕+UMI"方案,以获取更高质量和规模化的训练数据 [17][24] - "光学动捕"通过操作员穿戴设备在实验室空间真实做出动作,由多机位摄像头记录,能精准复现人类流畅、本能的行为模式 [17][25] - "UMI"是一种手持夹爪设备,由操作员实际操作物体,可大规模采集手与物体的真实交互数据,与动捕数据结合形成高质量训练数据集 [17][25] - 公司算法采用"小脑"+"大脑"的分层架构,"小脑"负责运动控制,通过构建"人类动作库"让机器人学会基础动作;"大脑"负责任务规划与泛化,两者耦合迭代 [15][28][33] - 该数据方案被视为数据金字塔的中间层,比视频数据质量好,比遥操作数据量多,在质量和规模上取得平衡 [26] 技术优势与行业观点 - 公司创始人认为主流"遥操作"方案存在原理性缺陷,其本质是使用人脑的"慢系统"控制机器人,导致数据缓慢、卡顿,锁死了机器人性能上限 [12][22] - 双足人形机器人构型被认为是适应家庭环境的最终形态,因为人类世界是为人体结构设计的,人形能最好地复用人类数据并适应复杂环境 [11][36] - 公司预测双足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的时间将缩短至3-5年,而非业界普遍认为的5-10年,其技术是加速这一进程的关键 [11][19] - 在商业化路径上,双足人形机器人预计在1-2年内先落地零售、快餐等无人商店场景,因任务固定、环境可控,能快速验证商业价值 [20][29] 商业化应用与效率 - 在无人店场景(如肯德基)中,机器人学会所有岗位动作仅需2到3天,得益于高质量动捕数据带来的高学习效率 [29] - 具体实施时,基础动作可在实验室动捕环境中全部采集,再到实际场景中补充UMI动作及环境数据,无需在真实操作现场搭建动捕设备 [30] - 实现家庭场景泛化需攻克三大挑战:物体泛化(不同形状、材质、大小的物体)、位置泛化(任何角落、高度的物体)、场景泛化(不同家庭布局、光照等) [31] 公司壁垒与行业判断 - 公司核心壁垒并非技术方案本身,而是团队的技术判断力与持续迭代能力,即在众人看好遥操作时能判断其缺陷并找到新路 [18][39] - 真正的壁垒被总结为"在混沌中看清方向、并把一个不成熟的想法一步步做成现实的能力",类似于OpenAI早期坚信GPT道路的执行力 [39] - 行业未来将经历大浪淘沙,能留下的公司是在"健身"而非"化妆",即不断深耕技术、构建底层能力、累积长期竞争力的公司 [40]
轮式人形还有弯道超车机遇!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9-28 21:33
行业技术路线转向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形成初步共识,即为了在2025年下半年关键窗口期证明实用性和获得融资,放弃双足执念、采用轮式底盘是一条被验证的高效捷径[1] - 智元机器人京东上线的轮式双足G1售价达45万,意外超过双足人形机器人A2近20万售价的一倍,原因在于轮足机器人更具实用价值[1] - 明星初创公司如星动纪元、智元、跨维、擎朗、越疆、节卡均已率先推出轮式版本,释放出强烈的市场务实信号[9] 双足行走的技术与商业化挑战 - 双足人形机器人面临效率、成本与可靠性的“不可能三角”,动态平衡算法复杂度极高,导致移动速度慢、能耗高,与工业场景的高效率需求背道而驰[3] - 双足设计需更多高性能关节、精密力控传感器及复杂算法团队,导致短期BOM成本和研发成本居高不下,成本公摊难见商业化曙光[3] - 在非结构化现实环境中(如工厂油渍地面、服务场景掉落物),双足跌倒风险是致命的,一次跌倒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机器损坏或安全事故,而可靠性是工业及服务场景的绝对红线[3] 轮式方案的竞争优势 - 轮式移动是经无人驾驶、服务机器人领域反复验证的完全成熟技术,其灵活性、鲁棒性及续航性成为弯道超车的捷径[4][5] - 轮式人形机器人可直接复用SLAM、路径规划、避障、能源控制等技术模块,能耗更低,电池续航更长,使团队能集中精力开发上半身操作任务(如手眼协调、抓取、装配),加速研发进程[5] - 轮式底盘成本远低于双足系统,节省近一半部件费用,同等预算下可配置更强手臂、更多视觉/触觉传感器或更快迭代速度,提升产品竞争力[7] - 轮式机器人可立即下线应用于工厂物流(生产线物料配送、仓库拣选)、商业服务(展厅引导、酒店配送、零售补货)等结构化/半结构化场景,快速产生POC订单,证明商业价值[7] 巨头与初创公司的战略调整 - 特斯拉Optimus虽采用双足方案,但其演示场景多为固定岗位工作(如递送分拣电池、盛装爆米花),核心落地能力依赖于上半身和AI底盘的可替换模块化部件,且未否认轮式方案可能性,技术路线保留可能引发行业集体转向[9] - Figure AI的02机器人虽为双足,但核心亮点聚焦语言推理与操作能力,而非长时间行走,反映初创公司务实倾向[9] - 资本市场更关注订单获取、线下场景运行时长及商业化落地能力,能稳定运行1000小时无故障的轮式人形比易摔跤的双足更受资本青睐[10] 轮式方案的局限与长期定位 - 轮式人形机器人无法适应楼梯、山地等复杂地形,外形与动作灵活性受限,并非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12] - 轮式方案作为不可或缺的中转站,可通过快速商业化落地积累真实场景数据,反哺AI训练,实现螺旋式上升[12] - 轮式帮助初创企业产生现金流与利润,反哺前沿双足技术研发,同时建立品牌与客户信任,为未来通用产品铺路[12] - 未来技术路线可能分化:轮式人形主导工厂、仓储、商业等结构化场景成为主流;双足人形专攻家庭、救灾、户外等非结构化场景作为补充,两者长期共存[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