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人才收购

搜索文档
速递|"船长弃船"后的72小时细节:临时CEO的过山车式谈判,Cognition72小时内完成对剩余资产收购
搜狐财经· 2025-07-21 12:18
收购交易背景 - AI编程初创公司Windsurf被Cognition收购,交易金额达24亿美元[2] - 此前Windsurf曾与OpenAI进行收购谈判但最终破裂[2] - Google DeepMind挖走Windsurf CEO Varun Mohan、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及部分顶尖研究人员[2] - 谷歌获得Windsurf技术授权但不持有公司权益,形成"反向人才收购"模式[2] 交易过程与团队动态 - 原业务负责人王先生在Mohan离职后担任临时CEO[3] - 6月11日全员会议宣布与谷歌交易及人员离职,导致团队士气严重受挫[3][7] - Windsurf保留全部知识产权、产品及市场推广团队等核心资产[3] - Cognition高管Scott Wu和Russell Kaplan迅速介入收购谈判[3] 交易关键条款 - 通过结构化设计确保所有员工获得报酬,取消权益锁定期并加速归属[5] - 收购协议在周一上午9:30签署并立即向团队及公众公布[6] - 交易完成后,王先生形容周五为"250人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周一为"最美好的一天"[7] 战略协同性分析 - Cognition在工程团队过度投入但缺乏市场推广能力,Windsurf则相反[4] - Windsurf市场推广团队被评价为"世界顶级",Cognition拥有"业内最强AI工程师阵容"[4] - 双方达成共识必须妥善安置所有Windsurf员工[4] 行业趋势观察 - 大型科技公司通过"反向人才收购"规避反垄断审查成为新趋势[2] - 交易模式表现为挖走初创团队核心成员+技术授权而非直接收购[2]
速递|"船长弃船"后的72小时细节:临时CEO的过山车式谈判,Cognition72小时内完成对剩余资产收购
Z Potentials· 2025-07-21 11:55
图片来源: Greptile 在 AI 编程初创公司 Windsurf 宣布被 Cognition 收购数日后, Windsurf 高管 Jeff Wang 在 X 平台上 透露了这笔交易背后的戏剧性转折与不确定性细节。 此前有报道称, Windsurf 曾与 OpenAI 进行收购谈判 ,但交易最终破裂, Google DeepMind 转而挖 走了该初创公司 CEO Varun Mohan 、联合创始人 Douglas Chen 及其部分顶尖研究人员。 "当时气氛非常低迷,"王说道。"有人对财务结果或同事离开感到沮丧,还有人则对未来忧心忡忡。 有几位当场落泪,问答环节也难免充满火药味。" 在王先生看来,虽然公司 "失去了一些优秀人才,士气遭受重创",但仍保有"全部知识产权、产品以 及包括出色 市场推广 团队在内的强大人才储备"。因此 Windsurf 仍可尝试筹集更多资金、出售公司 或继续独立运营。 然而当晚,王 先生 从 Cognition 高管 Scott Wu 和 Russell Kaplan 处获悉消息,他表示 Windsurf 管理 层 " 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 Cognition 的收购方案,立 ...
Windsurf交易内幕疯传:24亿美元被瓜分,背刺数百员工?
机器之心· 2025-07-14 12:08
收购事件概述 - 谷歌DeepMind以24亿美元截胡OpenAI对Windsurf的收购计划,交易形式为反向人才收购[3][4][8] - 交易核心为人才与技术剥离:谷歌获得创始团队(包括CEO Varun Mohan和联合创始人Douglas Chen)及核心技术授权,Windsurf保留公司空壳和剩余员工[4][8][11] - 被选中的工程师和早期投资者(包括12.5亿美元估值的优先股股东)将获得收益,但大部分员工无法从交易中直接获益[7][9] 交易结构分析 - 交易类型为反向人才收购(Reverse Acqui-hire),非传统全盘收购[8] - 谷歌未收购公司股份,Windsurf保持独立运营,约250名员工中大部分留任[4] - 核心技术通过非排他性授权给谷歌,强化其在AI编码市场的竞争力[11] 行业竞争影响 - 新Windsurf将面临与谷歌DeepMind(原核心团队)、Cursor、Anthropic等代码生成领域对手的直接竞争[10] - 舆论普遍认为失去核心技术的Windsurf可能价值归零[10] - 事件类比谷歌收购CharacterAI,但Windsurf处境更严峻因涉及核心业务竞争[14] 交易失败原因 - OpenAI因微软协议限制无法满足Windsurf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导致独家谈判失效[18][19] - Windsurf拒绝与微软支持的OpenAI共享核心技术,为谷歌介入创造机会[18][19] 行业舆论反应 - 舆论谴责创始人以低薪股权承诺换取员工贡献后独占利益,破坏初创公司隐性契约[13][22] - 部分观点认为创始人行为损害声誉,可能影响未来创业机会[22] - 少数声音认为事件源于沟通危机,剩余员工后续或获公平待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