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文化
搜索文档
罗琳和艾玛,谁才是时间的朋友
虎嗅· 2025-10-06 09:16
核心观点 - 围绕《哈利·波特》IP的争议焦点从跨性别议题转向创作者J·K·罗琳的IP控制权回归,舆论风向出现反转 [7][10][92] - 艾玛·沃特森近期试图缓和与罗琳的关系,但罗琳公开拒绝和解,强调立场分歧与成年人的责任 [5][49][118] - 罗琳作为IP所有者通过法律裁决和舆论支持巩固了话语权,而艾玛因立场模糊被批评为"政治正确"的跟风者 [12][70][85] 争议事件时间线 - 2018年罗琳点赞涉及跨性别者的推特引发争议,被指控歧视跨性别者 [14][15] - 2019年罗琳公开支持因质疑跨性别者进入女厕而遭网暴的女性,进一步激化矛盾 [17][18] - 2020年罗琳批评媒体使用"有月经的人"替代"女人"一词,导致《哈利·波特》主要演员集体与她割席 [22][23][24] - 2021年《哈利·波特》上映20周年特别节目未邀请罗琳,粉丝网站宣布不再宣传其个人动态,被视为"开除罗琳"事件 [28][32][33] 双方立场与舆论变化 - 罗琳始终坚持性别基于生理特征的观点,并在2024年英国最高法院裁决中获得法律支持 [59][73][75] - 艾玛的公开回应被指回避核心争议,仅强调"包容"而未明确认错或支持罗琳,被批评为虚伪 [51][53][55] - 舆论从早期批评罗琳转向支持其坚守立场,艾玛因态度摇摆被贴上"忘恩负义"标签 [8][70][71] IP控制与行业影响 - 罗琳通过剧版《哈利·波特》选角(如非裔演员饰演斯内普)再次强调对IP的主导权 [81][83][96] - 行业层面,政治正确浪潮(如DEI运动)出现降温趋势,迪士尼等公司的相关尝试商业表现不佳 [79][80][84] - 罗琳的保守创作理念(如角色塑造注重传统品德)与当前激进运动形成对比,反而获得长期认同 [104][110][111] 文化符号隐喻 - 《哈利·波特》世界观中的"反血统论"原本被视为政治正确,但罗琳因现实争议被部分粉丝视为"保守派" [94][99][103] - 罗琳通过角色塑造(如麦格教授、韦斯莱夫人)传递的价值观(守信、保护家庭)被重新肯定为IP内核 [107][109][111]
美《华盛顿邮报》刊文:美国大学课堂成“文化战场”
环球时报· 2025-09-23 06:50
事件概述 - 美国保守派推动重塑种族和性别教学内容 导致多地出台规范教育工作者言论的法律 进而导致很多教师被解雇 [1]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一名教师因在课堂讨论性别议题的视频曝光后被解雇 系主任与院长被撤职 司法部介入调查 十天后校长马克·威尔士宣布辞职 [1] - 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遇刺后 舆论风暴加剧 导致多名教育工作者因发表相关言论被解雇或调查 例如田纳西州坎伯兰大学一名英文系教授和一名校工被解雇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名员工被停职调查 [3] -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地区因教师对柯克事件发表言论而遭解雇的案例有6例 [3] - 美国广播公司知名主持人吉米·基梅尔因评论柯克事件被停职 其深夜脱口秀节目被无限期停播 [3] 政治与法律环境 - 佛罗里达州教育厅厅长敦促公众举报在社交媒体发布可耻且不当内容的教师 誓言追究责任 [3] - 右派团体密切监督教师言行 确保其遵守限制教师讨论种族、性别认同、性取向等议题的法律 [3] - 得克萨斯州议员哈里森在收到学生举报后将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案件公之于众 强调除非所有州立大学和机构停止推行觉醒文化的强制灌输 否则绝不罢休 [6] - 校方解雇教师的理由是在课程中加入不符合教学大纲合理预期的内容 但教师律师表示课程内容完全符合大纲且校方从未要求修改 [5] 行业影响与反应 - 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兰迪·温加滕表示针对教师言论的审查似乎没有终结迹象 认为柯克事件正在制造寒蝉效应 [5] - 兰迪·温加滕号召工会为因评论柯克而受处分或解雇的教师辩护 [5] - 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FIRE)的法律顾问扎克·格林伯格指出 当前情况暴露了人们对言论自由内涵及其重要性的原则性认知缺失 [4][5]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管理学教授伦纳德·布莱特坦言 因教授奴隶制历史、职场多元与包容等话题 他早已担忧触犯得州相关法律法规 并担忧更多教师因教学理念被政客反对而遭殃 [6] - 教授布莱特表示大学昔日被视为学生自由发展的殿堂 如今却沦为政治倾轧和文化战争的前线 [6]
美知名脱口秀节目“鸡毛秀”被无限期停播,奥巴马发声
环球网· 2025-09-19 09:48
节目停播事件 - 美国广播公司宣布对《吉米·坎摩尔直播秀》节目进行“无限期”停播 [1][3] - 停播原因为主持人吉米·坎摩尔在节目中就柯克遇刺案发表了争议性言论 [3] 相关方反应 -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社交平台X上发声,指责特朗普政府将“取消文化”推向新的危险层面 [1][3] - 奥巴马同时转发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可能追究美国广播公司及其母公司华特迪士尼传播虚假信息责任的报道 [3] -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节目停播是“对美国来说是个好消息”,并祝贺美国广播公司 [3]
9.4分,突然爆红,这是next level女性爽剧?
虎嗅APP· 2025-05-04 16:29
剧集内容分析 - 英剧《道格拉斯被取消了》以四集迷你剧形式呈现 剧情紧凑且映照现实 聚焦"厌女文化"议题[2] - 豆瓣评分从2024年初的90分攀升至94分 通过英美剧迷推荐实现国内破圈传播[2] - 采用非传统叙事结构 以男性无辜视角切入职场危机事件 展现流言对公众人物的毁灭性影响[4] 角色塑造与冲突 - 女主角麦德琳打破传统受害者形象 通过挪用男性权力语言实现复仇 被观众称为"next level女性爽剧"[3][7] - 道格拉斯角色设计具有复杂性 表面温和正派实则默许系统性压迫 第三集受害者/加害者身份反转构成戏剧高潮[6][11] - 制作人托比代表高阶权力压迫者 其性骚扰场景通过空间控制与话术操纵展现职场暴力机制[6][7] 社会议题探讨 - 剧集深度解构"取消文化"的双重性 既推动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 也可能异化为舆论工具[13] - 通过黄色笑话的传播链条 揭示语言暴力如何成为性别歧视系统的润滑剂[8][10] - 展现系统性压迫中"旁观者共谋"现象 道格拉斯的沉默实质维护了男性权力同盟[11] 叙事艺术与市场反馈 - 编剧Steven Moffat(《神探夏洛克》主创)采用高密度信息叙事 被评价为"值得写入教科书"的剧作结构[3][5] - 与传统注水剧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冰川/沙漠等意象比喻观剧的极致体验[2] - 角色道德灰度引发讨论 麦德琳的胜利被定义为"个人而非女性集体的胜利" 反映现实抗争的局限性[14][15]
9.4分,突然爆红,这是next level女性爽剧?
虎嗅· 2025-05-02 12:38
剧集内容与结构 - 剧情紧凑且映照现实,指向"厌女文化"命题,常与《混沌少年时》被影迷推荐[1] - 豆瓣评分从年初的9.0分涨至9.4分,观看体验被描述为"窒息"但"爽快"[1] - 故事以男性无辜视角展开,道格拉斯因推特流言陷入职场危机,表面是取消文化受害者[3] - 第三集实现受害者和加害者角色倒转,揭露性骚扰名场面[6] 角色塑造与冲突 - 女主麦德琳被形容为"next level女性爽剧"主角,以男性权力语言反击,展现强大生命力[2][7] - 道格拉斯从温和老好人形象转变为冷漠旁观者,其两次对麦德琳的鼓励形成讽刺对比[10] - 制作人托比通过权力诡辩实施性骚扰,展现系统性压迫手法[6] - 麦德琳复仇对象选择道格拉斯而非托比,引发对"平庸之恶"的讨论[8][9] 社会议题探讨 - 通过道格拉斯困境描画英国取消文化,反映其对弱势群体的关照与舆论工具化两面性[11][12] - 提出道德审判标准问题:冷漠围观、隐秘共谋是否应被取消[13] - 剧中女性角色呈现多元性,包括不完美的行动者麦德琳、保守派希拉和理想主义者克劳迪娅[14][15] 艺术表现与观众反馈 - 编剧Steven Moffat(《神探夏洛克》编剧)采用非线性叙事,酒店性骚扰场景被称"戏剧名场面"[1][6] - 麦德琳非传统受害者形象引发争议,其道德瑕疵与男性角色形成镜像[14] - 结局强调个人胜利而非系统性变革,克劳迪娅角色暗示新生代成长可能[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