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文化
搜索文档
要不要给游戏女主换大雷,已经在外网吵翻天了
虎嗅· 2025-10-13 14:45
游戏角色设计争议 - 《羊蹄山之魂》女主角“笃”的外形设计在玩家社区引发巨大争议,有观点认为其“没胸、没屁股,脸像‘东北雨姐’”的设计是向DEI(多元、公平与包容)文化献媚[11] - 动捕演员Erika Ishii的性少数背景进一步强化了部分玩家关于角色是“觉醒文化”产物的先入为主看法[12] - 海外意见领袖“Grummz”等“反DEI”先锋对游戏进行批判,认为女主角的脸部建模搞臭了前作《对马岛之魂》男主角镜井仁带来的好名声[15] 社区反应与网络迷因 - 网友“mrphillipchan”发布用AI生成的、具有“韩国网游漂亮面孔”和“爆衣大雷”的“笃”版本,声称若角色如此设计游戏销量早超100万份,该推文获得超3000万阅读和4000多条评论,显示此为社区核心议题[8][10][16] - 争议引发大规模网络二次创作,玩家套用相同模板恶搞其他游戏角色,如蜘蛛侠、奎托斯、里昂、马力欧兄弟等,内容多集中于夸张化角色性征,但多数创作被认为是对原观点的讽刺,显示社区并不普遍支持“mrphillipchan”的极端审美[24][26][27][29][32][36][38][45] - 部分玩家提出折中方案,认为角色设计应在符合游戏风格与背景的前提下进行审美调整,并引用《明末:渊虚之羽》作为参考,强调审美是复杂问题而非简单堆砌性征[46][48] 市场表现与争议结果 - 在“mrphillipchan”声称修改角色可助游戏销量破百万的次日,第三方数据显示《羊蹄山之魂》实际销量已突破160万份,出货量达200万份,其观点被事实反驳[52] - 玩家群体审美偏好多元,包括“盔甲党”、美型角色爱好者等,在主观审美问题上难有定论,但游戏的实际市场表现超越了争议中的销量预测[49][50][53]
美国不会真要开始强军了吧?
虎嗅· 2025-10-02 16:06
会议背景与性质 - 9月30日,美军将级军官被全部召回,在匡提科的海军陆战队大学召开会议,此举高度不寻常[1] - 尽管有声音指责媒体炒作,但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表示在其49年军事生涯中从未见过此类事件[2] - 会议核心内容由国防部长赫格塞斯和特朗普的训话构成,而非外界猜测的国家安全战略转向[2] 赫格塞斯的改革要点 - 强调军人需达到"最高的男子汉标准",坚持标准一致且不分男女,即使排除部分女性也在所不惜[2] - 要求整改大胖子军人,禁止大胡子,并计划废除匿名举报制度[2] - 核心是推行"武士精神",旨在清除军队中的政治正确和"觉醒文化",启动"文化革命"[3] - 改革将针对训练和领导层,扫除几十年的衰败,特别指出DEI(多元、平等、包容)政策的遗害,要求军官重建敢于冒险的精神[3] - 批评军官被"气候变化"、"觉醒垃圾"等议题所害,并说明此前高层撤换是凭感觉决定,因这些军官不愿脱离过去政策,预示更多领导层变动将至[4] 美军现状与问题 - 美军近几十年越来越像"穿军装的超级大公司",招募广告强调职业技能而非保家卫国,军官招募侧重管理和人事技能[5] - 美国空军是最早成功大量采用"六西格玛"管理原则的大型机构[5] - "军队公司化"导致军官职责偏向中高层管理,团队人事管理、KPI评估、形象管理等行政负担过重,营连级指挥官的军事训练和作战指挥职能受严重影响[5] - 军中存在通过DEI获得"不正当晋升"的利益集团,高级军官擅长政治正确的空谈,但在危机时刻的应对能力存疑[6] - 士兵体形标准走样,大胖子士兵比比皆是,仪容问题突出,6月14日的阅兵表现衰败[8] - 匿名举报制度与军人荣誉感、信任及团队精神格格不入[8] - 指挥官过度依赖合规、委员会决策和咨询报告,不敢当机立断和承担风险[8] 特朗普的政策导向 - 特朗普赞同赫格塞斯的"武士精神",称其是"赢得和创建这个国家的精神"[11] - 主要议题是"当前的形势与任务",强调社会动乱是内部敌人,美军任务包括帮助重建社会秩序,防止情况失控[11] - 已下令在华盛顿特区、洛杉矶和波特兰部署美军,打击非法移民,并严厉抨击民主党控制的城市,誓言动用军队重建治安[11] - 将重建治安提高到战争层次,称之为"内部的战争",并强调控制边境是基本国家安全,不在乎政治正确[11] - 特朗普照例东拉西扯,自诩"搞定"了七场战争,加沙可能还有第八场,但未对美军全球使命和重点进行明确宣示[12] 战略调整与影响 - 五角大楼近期完成《国家防务战略》和《全球部署审查》草案,新战略可能将关注重点从"威慑中国"转向西半球及美国本土,并减少欧洲等地驻军[12] - 新战略大量章节聚焦中国,但内容多局限于"台海军事局势紧张",而非全球竞争;更早的临时战略敦促在全球其他地区"承担风险"以保障台海与美国本土优先任务[12] - 美国将逐步退出针对俄罗斯的东欧国家的安全援助项目,如波罗的海安全倡议,不再提供训练和装备资金,相关拨款预计持续至2026年9月底[17][18] - 北约盟友预计,未来几年美军约8万驻欧部队中部分可能撤离,美军的地区联合司令部可能合并,如非洲司令部并入欧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拆分等[19] - 与英国历史战略调整不同,中国对美国本土不构成直接威胁,但美国收缩战略面临地理和性质上的挑战,可能重演英国"赢得了战争、丢失了帝国"的教训[19] - 美军转向本土治安存在宪政问题,国民警卫队指挥权受州长"干扰",特朗普需要可直接动用的"亲兵",但这与"军主外、警主内"思维冲突,可能引起军心不安[20] 改革性质与目标 - 赫格塞斯推动的是"脖子以下"的军改,涉及文化、体制和人事深度改革,旨在确立"打赢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取代公司文化中"合规与尽责高于一切"的思维[9][10] - 改革对美军上下造成极大震动,会议现场几百名将级军官除起立致敬外全场鸦雀无声[11] - 美国面临经济空心化、就业萎缩、白左政治与觉醒文化、非法移民等三大挑战,赫格塞斯和特朗普的改革试图涉及其中两个方面[20]
美《华盛顿邮报》刊文:美国大学课堂成“文化战场”
环球时报· 2025-09-23 06:50
事件概述 - 美国保守派推动重塑种族和性别教学内容 导致多地出台规范教育工作者言论的法律 进而导致很多教师被解雇 [1]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一名教师因在课堂讨论性别议题的视频曝光后被解雇 系主任与院长被撤职 司法部介入调查 十天后校长马克·威尔士宣布辞职 [1] - 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遇刺后 舆论风暴加剧 导致多名教育工作者因发表相关言论被解雇或调查 例如田纳西州坎伯兰大学一名英文系教授和一名校工被解雇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名员工被停职调查 [3] - 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地区因教师对柯克事件发表言论而遭解雇的案例有6例 [3] - 美国广播公司知名主持人吉米·基梅尔因评论柯克事件被停职 其深夜脱口秀节目被无限期停播 [3] 政治与法律环境 - 佛罗里达州教育厅厅长敦促公众举报在社交媒体发布可耻且不当内容的教师 誓言追究责任 [3] - 右派团体密切监督教师言行 确保其遵守限制教师讨论种族、性别认同、性取向等议题的法律 [3] - 得克萨斯州议员哈里森在收到学生举报后将得克萨斯农工大学案件公之于众 强调除非所有州立大学和机构停止推行觉醒文化的强制灌输 否则绝不罢休 [6] - 校方解雇教师的理由是在课程中加入不符合教学大纲合理预期的内容 但教师律师表示课程内容完全符合大纲且校方从未要求修改 [5] 行业影响与反应 - 美国教师联合会主席兰迪·温加滕表示针对教师言论的审查似乎没有终结迹象 认为柯克事件正在制造寒蝉效应 [5] - 兰迪·温加滕号召工会为因评论柯克而受处分或解雇的教师辩护 [5] - 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FIRE)的法律顾问扎克·格林伯格指出 当前情况暴露了人们对言论自由内涵及其重要性的原则性认知缺失 [4][5] - 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管理学教授伦纳德·布莱特坦言 因教授奴隶制历史、职场多元与包容等话题 他早已担忧触犯得州相关法律法规 并担忧更多教师因教学理念被政客反对而遭殃 [6] - 教授布莱特表示大学昔日被视为学生自由发展的殿堂 如今却沦为政治倾轧和文化战争的前线 [6]
从悉尼妹代言AE广告风波,看美国的文化战争
36氪· 2025-08-14 11:44
广告营销策略 - 公司通过谐音双关广告引发争议,利用"genes/jeans"的语义关联制造话题性 [1][4] - 广告选择符合传统审美的金发白人女星主演,采用复古视觉风格传递隐性立场 [9][10] - 策略属于议题营销,通过触碰敏感文化议题获取流量,未越过种族歧视红线 [11][14] 市场反应数据 - 内部民调显示71%受访者认为广告具有吸引力 [13] - 社交媒体正面评价占比63.7%,负面评价仅29.4% [13] - 广告使全网品牌提及量暴增18倍,覆盖主流社交平台 [18] - 股价在争议期间单日大涨约23%,刷新多年纪录 [18] - 零售渠道反馈新品牛仔裤销量显著增长 [18] 受众群体影响 - 53%的Z世代受访者认为品牌敢于表达立场 [19] - 在右翼舆论圈中正面提及率提升近40% [20] - 年轻消费者在TikTok等平台自发生成支持性内容 [21] - 广告获得政治人物公开点赞,强化反文化觉醒形象 [17] 行业营销趋势 - 品牌营销从功能传递转向文化身份表达,尤其针对Z世代群体 [19][25] - 议题营销需控制试错成本,采用少量高频测试策略 [25] - 需通过多场景预演评估潜在舆论反弹风险 [26] - 长期成功品牌需兼顾文化话语权与多元客户群体维护 [27]
武大女,宗家事,觉醒文化圣战与后现代癔症
虎嗅· 2025-08-05 20:43
武大事件分析 - 杨姓女士态度嚣张导致事件恶化 通过炫耀策略和展示伤害性行为加剧矛盾 [2][3] - 杨姓女士在败诉后仍持续投诉肖姓男士 仅出于恶意发泄目的 [21] - 支持者采用抑郁症指控和社会压迫论进行辩护 否认事实责任 [22] 宗姓家族事件评论 - 互联网女权人士主张剥夺私生子财产继承权 较封建社会更为极端 [5] - 该主张试图从法律层面否定私生子基本权利 引发伦理争议 [6] - 性别反转情境下同一群体可能呈现完全相反的主张立场 [7] 觉醒文化批判 - 觉醒文化群体自我标榜绝对正确 形成宗教式狂热与传教行为 [9][10][11] - 将不表态视为平庸之恶 反对者定性为异端并采取暴力手段 [14][15][16] - 采用网络暴力、人肉开盒、集体投诉等前现代暴力手段 [17][18] 社会对抗现象 - 肖姓男士支持者反向使用举报和境外势力指控手段对抗 [28] - 保守派阵营出现极端厌女言论 主张暴力应对性骚扰指控 [30][32] - 双方阵营极端化导致理性讨论空间压缩 [29] 暴力本质探讨 - 后现代觉醒文化依赖现代社会底线保护 实施无底线行为 [41][43] - 语言暴力可能引发物理暴力反噬 已存在实际案例 [38][45] - 批判性言论在遭遇原始暴力时失去实际效力 [48] 文化现象理论框架 - 深红之王象征前现代与现代性间的张力 体现为暴力实体 [36] - 现代社会规则被激进群体利用作为保护伞 [40][46] - 后现代主义解构价值观的行为面临现实暴力挑战 [47][48]
坚冰融化!特朗普欲带领美国腾飞?贝莱德:我已退出
搜狐财经· 2025-07-27 12:46
商业文化转向 - 好莱坞重启被搁置的喜剧项目 创作氛围解冻 反映"成功不再有罪"的趋势 [1] - 科技公司减少自我审查 行业意识形态经历系统性重构 [1][7] - 贝莱德退出气候倡议 从"气候旗手"转变为战略撤退 [3][5] 金融行业动态 - 摩根大通大举增持比特币ETF 加密货币资产飙升至1630万美元 [1] - 传统金融机构进入加密市场 受监管松绑和客户需求推动 [1] - 贝莱德将客户投票权从ESG议程剥离 但声称不改变投资策略 [5] 监管政策变化 - 纳斯达克强制设立"多元化董事会"规定被法官推翻 [4] - 特朗普政府取消清洁能源补贴 放宽化石燃料监管 [5] - 行政令阻止"觉醒"式AI发展 定义为可能脱离人类控制的系统 [5] 企业战略调整 - 贝莱德退出"净零资产管理者倡议"和"企业净零联盟" [3] - 科技巨头普遍认为"过去十年的苦难即将结束" 经营压力减轻 [7] - 企业不再面临因碳排放被撤资的压力 环境承诺存疑 [7]
美国务院:美国将再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观察者网· 2025-07-22 21:00
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决定 - 美国国务院于7月22日宣布将再次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由是存在反以色列偏见和推行分裂性的社会文化议题 [1] - 美国总统特朗普已决定让美国退出,所涉理由包括该组织存在反美国、反以色列、亲中国倾向以及推行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政策 [1] - 美国的退出决定将于2026年12月底正式生效 [1] 美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历史关系 - 美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46年成立时的37个创始国之一 [3] - 1984年里根政府以管理不善和被政治因素利用为由首次宣布退出,2003年重新回归 [3] - 2017年10月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该决定于2018年12月31日生效,拜登政府于2023年重新加入 [1][4] - 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受巴勒斯坦为会员国后,美国停止缴纳每年8000万美元的会费 [4] 退出事件的影响与各方反应 - 路透社认为特朗普再次退群的决定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而言是一次打击 [3] - 美联社指出美国退出将产生一定影响,但近年来教科文组织融资渠道拓宽,美国出资比例已下降至8%,预计仍能维持运转 [3] - 2023年7月美国正式恢复成员国身份时,中方在相关决议投票中投了反对票 [4] - 中方代表强调加入教科文组织的目的是加强合作、为和平做贡献,而非对抗一个国家的影响力 [4]
“敌视”行动延续,两国关系急剧恶化,美财长缺席南非G20会议
环球时报· 2025-07-18 06:32
G20财长会议与美南关系紧张 - 美国财长贝森特缺席G20财长会议 此举被视为特朗普政府对南非"敌视"政策的延续 南非作为轮值主席国仅获美国低级别官员参会 [1][3] - 特朗普政府威胁对金砖国家加征关税 涉及8个G20成员国 南非汽车对美出口因关税已骤降80% [3][4] - 南非央行行长警告美国关税政策或导致该国10万人失业 农业和汽车制造业受冲击最严重 [4] 特朗普政府对南非经济制裁 -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终止对南非经济援助 指责其土地改革政策构成"种族歧视" 南非回应称改革旨在纠正历史不平等 [4] - 美国拟对所有南非输美商品加征30%关税 可能造成灾难性经济影响 此前汽车关税已使南非对美出口暴跌80% [4] - 南非调整对美外交策略 任命"特使"而非大使 寻求更灵活直接的沟通方式 [4] 国际治理体系冲突 - 美国高级官员连续抵制南非主办的G20会议 包括财长贝森特和国务卿鲁比奥缺席2月会议 [3] - 分析指出南非倡导的全球团结理念与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直接冲突 G20被双方视为不同价值观的博弈平台 [5] - 专家质疑G20长期可行性 因最大经济体美国在高层政治层面的缺席破坏全球治理秩序 [3]
哈佛“封杀令”背后:当教育沦为政治博弈的牺牲品
经济观察网· 2025-06-05 06:36
美国国土安全部暂停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资格事件 - 美国国土安全部撤销哈佛大学SEVP认证 导致该校2025-2026学年无法接收持F/J类签证的外籍学生 现有留学生需转学否则失去合法身份 [1] - 哈佛大学已就禁令提起诉讼 马萨诸塞州联邦地区法院发出临时限制令要求"维持现状" [1] - 特朗普政府威胁撤资30亿美元 并下令美使领馆暂停留学生新签证面谈 [1] 事件背后的政治与社会因素 - 事件反映美国民粹主义与精英体系的较量 涉及政治权力干预、精英阶层结构性矛盾等问题 [2] - 特朗普利用民众对优绩主义的不满情绪上台 其政策具有反精英倾向 [6][8] - 特朗普支持者立场民粹反精英 对抗哈佛等传统精英机构是对选民的讨好 [9]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问题 - 常春藤盟校历史上存在排斥犹太学生等歧视性招生政策 维护WASP阶层利益 [10] - 美国高校课程设计存在分裂 源自英式道德培养与德式学术研究体系的矛盾 [11][12] - 高等教育日益商业化 重视收益而忽视教育质量 全职教授减少 兼职教师增多 [14] - 高校全球化扩张体现商业化运作 如纽约大学阿布扎比校区、耶鲁大学新加坡校区等 [14] 优绩主义的社会影响 - 优绩主义承诺机会均等但实际加剧不平等 中产家庭孩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7] - 优绩主义将大多数公民推向社会边缘 中下阶层受困于平庸学校和毫无前途的工作 [9] - 美国社会流动性几乎为发达国家最低 大学体系对此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11]
哈佛想要告倒特朗普,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虎嗅· 2025-05-30 15:37
哈佛诉特朗普政府案进展 - 美国联邦地区法官发布初步禁令阻止特朗普政府撤销哈佛国际学生招生资格[1] - 政府此前以未提供国际学生信息及存在反犹主义为由要求72小时内驱逐学生[2] - 法官认为需维持现状直至30天行政异议程序完成[3] 案件法律争议焦点 - 核心争议为政府行为是否构成对哈佛自由派立场的政治打压[4] - 哈佛需举证政府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和第十四修正案(平等保护)[5] - 类似判例显示政府不得因政治立场选择性撤资[21] 哈佛的联邦资金依赖 - 2024财年哈佛联邦研究经费达6.86亿美元占受资助研究收入的68%[18] - 联邦资金占该校总运营收入的11%涉及生物医药、AI等前沿领域[17][18] - 私立大学在资金上存在"既自主又依赖"联邦的微妙关系[19] 美国高校结构性优势 - 常春藤盟校通过校友网络掌控总统、大法官、企业高管等精英路径[14] - 主导政策研究和社会议题的话语生产边界[15] - 全球留学生集中地承担美国价值观对外传播角色[16] 案件后续司法路径 - 预计将上诉至第一巡回上诉法院(6名法官均为民主党任命)[28] - 最高法院当前保守派与自由派法官比例6:3含4名哈佛校友[31][32] - 哈佛校友大法官中保守派与自由派各两位形成潜在变量[33] 自由派高校与保守派冲突背景 - 哈佛被视为"觉醒文化"主阵地推动多元包容政策和反种族主义课程[10][11] - 特朗普政府限制学生签证、削减联邦资金针对性削弱自由派高校[13] - 冲突本质为对美国知识体制权力结构的深度触动[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