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

搜索文档
校方一再对美联邦政府妥协,哥伦比亚大学严惩“反犹”学生引爆舆论
环球时报· 2025-07-24 06:49
哥伦比亚大学处分抗议学生事件 - 哥伦比亚大学对参与"反犹"抗议活动的学生进行严厉处分 包括留校察看 停学1至3年 撤销学位以及开除学籍 [1] - 受处分学生达70多名 其中约60人被停学且大多是两年 不到10人留校察看 至少一名情节严重者学位被取消 [1] - 学生需提交书面道歉方可返校 否则将面临开除 [1] 美国舆论反应 - 舆论呈现明显分化 有网民痛批这是该校的"耻辱"并鼓励被处分学生起诉校方 [3] - 右翼媒体强调学生抗议活动对校园及教学秩序的破坏 包括图书馆涂鸦和保安受伤 [3] - 美国伊斯兰关系委员会批评校方是对学生的"压迫行为" 认为校方已向政治压力屈服 [4] 事件背景与影响 - 因不满以色列对加沙军事行动 全美多所高校爆发学生抗议 哥大成为"震中地带" [3] - 自1968年反越战抗议以来 哥大首次允许警方入校镇压 [3] - 特朗普政府取消哥大4亿美元科研经费 双方谈判后校方接连妥协 [3] 与其他高校对比 - 相比哈佛大学去年仅10人被留校察看 宾夕法尼亚大学仅4名学生被停学 哥大惩处力度和规模堪称严苛 [4] - 哥大与政府谈判有进展 部分科研经费或将恢复 [4] - 抗议学生指责哥大此举是向特朗普政府示好让步 [4]
美国最高院数据隐私分水岭:未成年保护和信息泄露如何两全?
虎嗅· 2025-07-14 12:55
案件核心裁决 - 美国最高法院以6比3投票结果维持德克萨斯州HB 1181法律,要求成人内容网站实施严格年龄验证系统[3] - 裁决为其他21个州推行类似年龄验证规则铺平道路,可能延伸至社交媒体等平台[5] - 法院采用中级审查标准而非严格审查,降低法规合宪性门槛[6][8] 法律实施细节 - 德克萨斯州HB 1181要求网站采用政府ID、第三方验证或生物识别等严格年龄验证方法,取代传统"勾选框"模式[5] - 违规处罚极严厉:每日罚款最高1万美元,单次未成年人访问罚款可达25万美元[14] - 法律适用于至少1/3内容被认定为"对未成年人有害"的网站[5] 隐私与数据安全影响 - 年龄验证要求将用户身份信息与敏感浏览行为(如性偏好)关联,创造高风险数据宝库[10] - 匿名年龄验证技术(如加密系统)存在实施难度,小规模网站可能因合规成本放弃市场[12] - 缺乏政府ID的成年人或被排斥,部分用户因隐私顾虑拒绝分享信息[11] 行业连锁反应 - 裁决可能扩展至其他内容领域(政治言论、健康信息等),形成审查工具先例[13] - 成人内容行业面临分化:合规成本推动用户流向监管宽松但安全性低的平台[12] - 技术提供商需开发更高效匿名验证系统,隐私设计原则成为行业新标准[12][13] 司法与立法动态 - 最高法院推翻2004年Ashcroft诉ACLU案先例,认为技术进步使年龄验证必要性上升[6] - 托马斯大法官主张年龄验证如同"买酒出示ID",但隐私倡导者指出数据留存风险更高[9] - 法学界担忧裁决为政府监控开绿灯,需明确年龄验证与内容审查的界限[13]
马斯克再失一员大将:X首席执行官宣布离职
财富FORTUNE· 2025-07-12 21:07
X公司高管变动 - 琳达·亚卡里诺辞去X首席执行官职务 她在2023年6月加入X 任职两年 此前在NBC和特纳广播公司有数十年媒体与广告行业经验 被评价为"坚韧的高管"[1][2] - 亚卡里诺离职正值马斯克商业帝国动荡期 她表示加入X是因认同马斯克打造"万能应用"的愿景 但未透露具体离职原因[2][3] - 近期X公司还有多位高管离职 包括全球内容主管布雷特·韦茨(2025年6月离职)、媒体战略主管戴夫·海因辛格(2025年3月离职 仅任职4个月)、产品工程主管王浩飞(2025年3月离职)[10][13][14] 特斯拉高管变动 - 特斯拉北美及欧洲销售主管奥米德·阿夫沙尔上月离职 他曾是马斯克高级助手 在马斯克离司期间担任代理人[3][4] - 人力资源总监珍娜·费鲁阿在特斯拉工作7年后于2025年6月离职[5] - Optimus人形机器人团队负责人米兰·科瓦奇在特斯拉工作9年后于2025年6月离职 他被视为"马斯克万亿美元机器人梦想背后的智囊"[6] - 电池架构负责人维奈特·梅塔在特斯拉任职18年后近期离职 其离职令业界意外[7][8] 其他马斯克关联公司高管变动 - SpaceX商业业务副总裁汤姆·奥奇内罗于2024年2月离职 他是极少数从SpaceX离任的高管之一[15] - X公司全球事务副总裁尼克·皮克尔斯在任职10年后于2024年9月离职[16] - X公司全球数据保护官雷纳托·莱特·蒙泰罗于2024年9月离职 他是马斯克接管后留任的少数"推特旧部"之一[17] X平台运营现状 - 马斯克承认难以平衡政府效率部和其他业务[2] - 自2022年马斯克接手后 X平台用户大量流失 竞争对手Bluesky等获得更多用户青睐[3] - 近期马斯克旗下AI公司推出的Grok聊天机器人在X发布反犹太主义内容 引发争议[3]
如何看待复旦支持学生办自媒体?
虎嗅· 2025-07-03 19:03
高校自媒体政策分类 - 第一类高校采取打击态度 对学生自媒体内容严格管控 甚至因朋友圈内容不当约谈学生 反映行政管理水平低下和精神文化不自信 [3][4] - 第二类高校采取不管态度 实行追惩制 平时不干预学生自媒体 仅在出事时处理 代表全国多数大学的常规做法 [5] - 第三类高校积极支持学生自媒体 提供引导与资源 目前仅发现复旦大学采取此先锋态度 通过赋能自媒体夯实文科发展的言论自由基石 [6][10] 复旦大学自媒体生态实践 - 新闻学院举办"复新声浪成长营" 邀请百万粉丝博主进行创作分享 强调内容价值优先于流量技巧 体现校方对自媒体人才培养的系统支持 [14][15] - 舆情监管部门表现开明 对学生负面内容采取调解而非压制态度 例如导学矛盾事件中主动解决问题 未使用强制手段 [9] - 跨学院自媒体氛围浓厚 非新闻专业学生普遍运营小红书/公众号 自媒体能力被视为基础技能 与就业竞争力直接挂钩 [16][20] 自媒体对教育体系的影响 - 传统新闻教育价值受质疑 市场化写作训练(如知乎)被认为比学院派教育更实用 但复旦新闻学院通过改革课程保持与时俱进 [15][18] - 自媒体经历成为就业重要筹码 可直接证明叙事传播等核心能力 缩短用人单位评估周期 尤其对文科生职业发展具有乘数效应 [19][20] - 学科界限被打破 "万物皆媒"趋势下 讲故事能力成为跨领域硬通货 复旦大学整体呈现"巨型新闻学院"特征 [16][17]
美国精英高校培养的是自由而无用的“伪君子”吗?
虎嗅· 2025-06-25 11:52
精英高校价值观与现状 - 美国精英高校的价值观基底是思想自由、社会平等和包容,体现在教授和学生的乐观、善良与智慧中 [1][8] - 高校师生通过实际行动传递博爱、尊重和包容,如退休教授夫妇对国际学生的关怀和多元家庭的建设 [2][3] - 教授群体中不乏跨越逆境成长并回馈社会的榜样,如从拳击手转型为学术领袖的学者 [4][5] 教育资源分配与DEI实践 - 精英高校招生标准争议集中在标准化考试与软指标的平衡,近年数据表明标准化考试对寒门学生更公平 [9] - DEI(多元平等包容)政策在临床教育领域尝试打破白人主导,新校区90%教授为非裔和西裔,但面临课程考核标准不统一的摩擦 [10][11] - DEI执行中存在量化指标与初心的背离,资源分配按族裔划分虽易操作却加剧族群矛盾 [12][13] 高校面临的舆论与政策挑战 - 联邦政府突然叫停DEI相关研究项目,导致弱势群体学者的经费被撤回,科研课题大规模中断 [14][15] - 高校因反犹争议陷入公关危机,管理层应对抗议活动时被指责压制言论自由或纵容极端行为 [16][17] - 公众对科学信任度下降,但高校仍坚持多元平等包容的微环境建设,教授群体保持初心 [18] 高校社会角色与未来展望 - 高校承担开拓未来和教书育人的责任,依赖理想主义驱动力和公众信任 [18] - 学生校园体验取决于个人选择与行动,教授群体持续推动包容性微环境建设 [18] - 尽管外部环境动荡,高校价值观底色未变,如哈佛等校联合抗议政策不公 [18]
法院力挺哈佛再添一胜!特朗普政府落了下风要议和?
第一财经· 2025-06-21 17:14
哈佛大学与国际学生政策诉讼进展 - 波士顿地区联邦法官伯罗斯批准初步禁令 允许哈佛大学在案件审理期间继续接收国际学生 [1] - 特朗普在社交媒体表示 与哈佛大学就国际学生政策的协议可能在一周内公布 [1] - 法官裁决未完全解决哈佛接收国际学生的法律障碍 联邦政府仍可通过正常程序审查其资格 [3] 案件背景与法律争议 - 哈佛大学5月起诉美国国土安全部 因该部门突然撤销其接收外国学生的认证资格 影响约7000名国际学生(占总注册人数25%) [3] - 哈佛指控国土安全部行动是对其拒绝改革校园政策的非法报复 [3] - 哈佛律师团辩称政府政策侵犯大学正当程序权和《第一修正案》权利 违反《行政程序法》 [6] 特朗普政府策略变化 - 6月初政府尝试新策略 发布公告以不同法律依据阻止外国学生入学 被法官暂时阻止 [4] - 特朗普称即将与哈佛达成"历史性协议" 但未透露具体内容 [5] - 政府行动已造成国际学生群体"深刻恐惧、担忧和困惑" 许多学生询问转学事宜 [6] 法律专家观点 - 专家指出政府措施可能违反言论自由、学术自由、正当程序和比例原则 [1] - 法院可能判决政府败诉 因措施与目标不平衡且程序不当 [1][6] - 虽然临时禁令保护学生利益 但行政命令效力未彻底消除 未来可能恢复 [7] 后续发展预期 - 哈佛预计法官将在未来几天作出更具约束力裁决 [4] - 案件可能最终进入最高法院审理 哈佛胜诉可能性较大 [7] - 哈佛同时就政府暂停拨款提起诉讼 首次出庭辩论定于7月21日 [7]
【环时深度】此次政学之争或给美国留下“数十年的伤痕”
环球时报· 2025-06-11 06:47
美国政学冲突的核心矛盾 - 多元文化和言论自由冲突成为政学矛盾焦点之一,哥大因巴以冲突相关抗议活动被撤回4亿美元联邦拨款[2] - 共和党政府将高校视为"代表民主党价值观的一部分"进行系统性打击,包括削减科研经费和限制招生政策[7][9] - 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的政治分歧显著,气候变化、流行病学等领域的100多个研究项目被叫停[8] 高校财政与运营影响 - 多所名校遭受资金冻结:西北大学7.9亿、宾夕法尼亚大学1.75亿、康奈尔大学10亿美元联邦拨款被暂停[4] - 哈佛大学拒绝政府要求后遭遇22亿美元经费冻结,但24小时内获得校友3800笔共计100万美元捐款[6] - 哥大每年依赖数千万美元政府担保的学生贷款和助学金,面临资格剥夺风险[6] 国际教育生态变化 - 300多名国际学生签证被吊销,主要针对被指控"支持哈马斯"者[4] - 哈佛留学生招生资质一度被撤销,导致加拿大等生源国学生学业中断[11] - 欧盟和香港高校趁机争夺美国流失的科研人才,可能动摇美国科技领导地位[11] 科研体系冲击 - 美国疾控中心(CDC)预算削减44%并裁员750人,国家卫生研究院(NIH)1/4员工被解雇[7] - 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关闭多个气候数据库,削弱极端天气监测能力[10] - 免疫学家福奇曾任职的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拨款被暂停[7] 政治倾向数据 - 2022年研究显示科学家对民主党捐款占比超90%,哈佛2024届毕业生90%对特朗普"无好感"[8] - 纽约大学通过提前封锁场地规避抗议,但仍遭多项科研拨款暂停[4] - 亲以游说团体AIPAC被指直接影响政府对哈佛课程改革的干预要求[5]
“美国已不是过去的美国”,特朗普挥向高等教育的大棒会带来什么?
虎嗅· 2025-05-31 16:29
哈佛大学与联邦政府冲突事件 - 哈佛大学在毕业典礼上因校长嘲讽特朗普驱逐国际学生政策获得3万人起立鼓掌,事件登上中国互联网热搜 [1] - 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裁决允许哈佛继续招收国际学生的临时限制令继续有效,政府给予30天提交证据期限 [1] - 特朗普政府暂停新国际学生签证面谈,国务卿卢比奥宣称将"大力撤销中国学生签证",影响已获签证的中国学生 [1][6] 事件发展过程 - 5月22日国土安全部要求哈佛72小时内提交过去5年外国学生"非法"活动记录,否则取消招收资格,理由包括反犹和支持哈马斯 [3] - 哈佛校长发表公开信谴责DHS决定"非法且毫无根据",并向法院提起72页诉讼,指控政府违反宪法和进行政治报复 [4] - 哈佛和MIT校长均强调"没有国际学生,学校就不再是学校",超过300人在校园抗议政府驱逐国际学生 [4][5][6] 政府采取的措施 - 特朗普要求常春藤盟校国际学生比例从31%降至15%,声称外国学生挤占美国学生名额 [6] - 政府冻结哈佛26.5亿美元联邦拨款与合同,计划撤销免税地位,众议院通过法案将捐赠基金税率提高至21% [19] - 政府扩大对中国学生签证审查,1000多名哈佛中国学生面临签证撤销风险 [6][13] 学术界的反应 - 部分华人学者认为特朗普措施过分但理解政府立场,批评哈佛等校因DEI政策造成反向不平等 [8][13] - 哈佛教授Pinker指出学校言论自由排名全美倒数第一,DEI政策压制不同观点导致政治多样性不足 [10][11][12] - 学术界对哈佛支持哈马斯学生抗议活动的暧昧态度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学校自食其果 [8][10] 反犹主义争议 - 国土安全部指责哈佛纵容反犹和支持恐怖主义,校园调查报告证实存在针对犹太学生的偏见事件 [14] - 哈佛采纳改革方案加强防止抗议越界,但Pinker认为校园不存在真正反犹主义,只是语义争论 [15] - 学者认为哈佛成为政府整治校园反犹思潮的替罪羊,事件与以色列外交官枪杀案有关联 [15][16] 高等教育体系影响 - 学者指出美国高等教育实质是国家治理逻辑一部分,依赖联邦政府对国家利益的界定 [16] - 特朗普政策被指旨在削弱自由派主导的高教体系,可能对美国科研教育造成长期破坏 [18][19] - 政策收缩导致中美联合办学叫停,反映美国保护教育科技成果不被中国获取的战略转向 [21] 国际学生与学术影响 - 国际学生占哈佛学生总数25%,若被卡将损失高昂学费收入,影响学校运营 [4][19] - 签证限制和审查加强可能导致美国人才虹吸效应消散,影响全球科研合作 [21] - 哈佛被视为检验美国三权分立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试金石,其司法斗争结果具有标志性意义 [21]
哈佛想要告倒特朗普,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虎嗅· 2025-05-30 15:37
哈佛诉特朗普政府案进展 - 美国联邦地区法官发布初步禁令阻止特朗普政府撤销哈佛国际学生招生资格[1] - 政府此前以未提供国际学生信息及存在反犹主义为由要求72小时内驱逐学生[2] - 法官认为需维持现状直至30天行政异议程序完成[3] 案件法律争议焦点 - 核心争议为政府行为是否构成对哈佛自由派立场的政治打压[4] - 哈佛需举证政府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和第十四修正案(平等保护)[5] - 类似判例显示政府不得因政治立场选择性撤资[21] 哈佛的联邦资金依赖 - 2024财年哈佛联邦研究经费达6.86亿美元占受资助研究收入的68%[18] - 联邦资金占该校总运营收入的11%涉及生物医药、AI等前沿领域[17][18] - 私立大学在资金上存在"既自主又依赖"联邦的微妙关系[19] 美国高校结构性优势 - 常春藤盟校通过校友网络掌控总统、大法官、企业高管等精英路径[14] - 主导政策研究和社会议题的话语生产边界[15] - 全球留学生集中地承担美国价值观对外传播角色[16] 案件后续司法路径 - 预计将上诉至第一巡回上诉法院(6名法官均为民主党任命)[28] - 最高法院当前保守派与自由派法官比例6:3含4名哈佛校友[31][32] - 哈佛校友大法官中保守派与自由派各两位形成潜在变量[33] 自由派高校与保守派冲突背景 - 哈佛被视为"觉醒文化"主阵地推动多元包容政策和反种族主义课程[10][11] - 特朗普政府限制学生签证、削减联邦资金针对性削弱自由派高校[13] - 冲突本质为对美国知识体制权力结构的深度触动[16]
哥大校长毕业典礼遭嘘,美国高校风波预计暑期解决?
搜狐财经· 2025-05-30 13:17
哥伦比亚大学事件 - 哥伦比亚大学新校长克莱尔·希普曼在2025届毕业典礼演讲时遭到学生嘘声,原因是学生对研究生马哈茂德·哈利勒因支持巴勒斯坦被关押的抗议 [4][6] - 哈利勒于3月8日被移民局拘留,期间其妻子分娩,他未能参加毕业典礼并通过公开信控诉美国政府剥夺其家庭权利 [8] - 希普曼在演讲中强调国际学生应享有言论自由权利,并承认学生对政府和校方的挫败感,同时分享其作为记者对抗审查制度的经历 [10][11] 美国高校行业动态 - 特朗普政府施压高校导致行业进入调整期,措施包括削减资金、逮捕外国学生及启动联邦调查,高校需在三个月内重组应对 [11][12] - 南加州大学教授肖恩·哈珀建议高校结成联盟(如常春藤盟校)集体谈判,避免单独行动被政府压制 [14] - 美国高等院校协会主席林恩·帕斯奎雷拉呼吁高校战略性地结合使命与价值观应对政府压力,并加强内部沟通 [15] 高校与政府关系 - 宾夕法尼亚大学因跨性别运动员政策争议失去联邦资助,尽管其政策已与NCAA一致 [15] - 美国大学教授协会主席托德·沃尔夫森批评特朗普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破坏研究基础设施,强调需保持联邦支持但不应屈服 [18] - 哈佛大学等高校发起多起诉讼对抗联邦政策,7月将举行哈佛案听证会,行业倾向以统一战线谈判避免让步 [18][19] 特朗普政府策略分析 - 特朗普对高校施压兼具党派斗争(针对民主党阵地)和财政缩减目的,即使高校妥协也未放松政策 [21] - 其政策被视作"极限施压"手段,实际意图可能通过炒作掩盖真实目标,如保留留学生带来的经济与人才利益 [19][21] - 行业认为若高校集体施压并开出足够价码,特朗普可能妥协,因其政策内核"并非固若金汤"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