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I(多元
搜索文档
罗琳和艾玛,谁才是时间的朋友
虎嗅APP· 2025-10-07 17:43
核心观点 - 舆论风向从支持艾玛·沃特森转向支持JK·罗琳,反映出政治正确浪潮的退潮和知识产权所有者对内容生态的掌控力 [10][12][13] - 罗琳因跨性别议题争议被部分《哈利·波特》主创公开反对,但近期法律裁决和舆论变化强化了她的立场合法性 [9][69][83] - 内容创作行业的核心价值从追逐新兴政治正确回归到保守主义叙事和产权控制,罗琳通过剧版《哈利·波特》重塑IP主导权 [12][86][94] 事件背景与争议起源 - 2018年罗琳因点赞涉及跨性别者的争议推文被指控歧视,后续多次发言激化矛盾 [15][19][24] - 2020年罗琳反驳"有月经的人"表述,强调女性生理性别定义,引发《哈利·波特》剧组大规模割席 [24][25] - 仅两名演员(汤姆·费尔顿、拉尔夫·费因斯)公开支持罗琳,艾玛·沃特森成为主要反对者 [26][36] 舆论反转与法律依据 - 2024年英国最高法院裁定女性法律定义基于生理性别,为罗琳立场提供法律支持 [69][70] - 欧美DEI(多元、平等与包容)运动降温,特朗普取消相关法案,政治正确影响力减弱 [73][74] - 观众对影视作品过度政治正确表达不满,如迪士尼商业表现失利及剧版《哈利·波特》选角争议 [78][77] IP控制与行业影响 - 罗琳作为IP所有者通过剧版《哈利·波特》重新掌握内容主导权,削弱演员对角色的话语权 [12][41][86] - 粉丝对角色祛魅后更关注原创作者权益,罗琳的保守主义创作理念与市场回归传统价值趋势吻合 [94][97][100] - 内容行业显示出产权所有者优于短期舆论风口的长期影响力,IP改编权成为核心竞争力 [13][83] 角色价值观与叙事倾向 - 罗琳作品中角色塑造强调逆境中的传统品德(如守信、保护家人),而非表面政治立场 [97][100] - 《哈利·波特》世界观包容缺陷与多样性,但反对"一夜打倒权威"的激进浪潮 [95][103] - 创作行业对"更新"的定义从追随潮流转向内容持久力,罗琳的持续输出能力体现行业标准变化 [86][87]
罗琳和艾玛,谁才是时间的朋友
虎嗅· 2025-10-06 09:16
核心观点 - 围绕《哈利·波特》IP的争议焦点从跨性别议题转向创作者J·K·罗琳的IP控制权回归,舆论风向出现反转 [7][10][92] - 艾玛·沃特森近期试图缓和与罗琳的关系,但罗琳公开拒绝和解,强调立场分歧与成年人的责任 [5][49][118] - 罗琳作为IP所有者通过法律裁决和舆论支持巩固了话语权,而艾玛因立场模糊被批评为"政治正确"的跟风者 [12][70][85] 争议事件时间线 - 2018年罗琳点赞涉及跨性别者的推特引发争议,被指控歧视跨性别者 [14][15] - 2019年罗琳公开支持因质疑跨性别者进入女厕而遭网暴的女性,进一步激化矛盾 [17][18] - 2020年罗琳批评媒体使用"有月经的人"替代"女人"一词,导致《哈利·波特》主要演员集体与她割席 [22][23][24] - 2021年《哈利·波特》上映20周年特别节目未邀请罗琳,粉丝网站宣布不再宣传其个人动态,被视为"开除罗琳"事件 [28][32][33] 双方立场与舆论变化 - 罗琳始终坚持性别基于生理特征的观点,并在2024年英国最高法院裁决中获得法律支持 [59][73][75] - 艾玛的公开回应被指回避核心争议,仅强调"包容"而未明确认错或支持罗琳,被批评为虚伪 [51][53][55] - 舆论从早期批评罗琳转向支持其坚守立场,艾玛因态度摇摆被贴上"忘恩负义"标签 [8][70][71] IP控制与行业影响 - 罗琳通过剧版《哈利·波特》选角(如非裔演员饰演斯内普)再次强调对IP的主导权 [81][83][96] - 行业层面,政治正确浪潮(如DEI运动)出现降温趋势,迪士尼等公司的相关尝试商业表现不佳 [79][80][84] - 罗琳的保守创作理念(如角色塑造注重传统品德)与当前激进运动形成对比,反而获得长期认同 [104][110][111] 文化符号隐喻 - 《哈利·波特》世界观中的"反血统论"原本被视为政治正确,但罗琳因现实争议被部分粉丝视为"保守派" [94][99][103] - 罗琳通过角色塑造(如麦格教授、韦斯莱夫人)传递的价值观(守信、保护家庭)被重新肯定为IP内核 [107][109][111]
“美国已不是过去的美国”,特朗普挥向高等教育的大棒会带来什么?
虎嗅· 2025-05-31 16:29
哈佛大学与联邦政府冲突事件 - 哈佛大学在毕业典礼上因校长嘲讽特朗普驱逐国际学生政策获得3万人起立鼓掌,事件登上中国互联网热搜 [1] - 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裁决允许哈佛继续招收国际学生的临时限制令继续有效,政府给予30天提交证据期限 [1] - 特朗普政府暂停新国际学生签证面谈,国务卿卢比奥宣称将"大力撤销中国学生签证",影响已获签证的中国学生 [1][6] 事件发展过程 - 5月22日国土安全部要求哈佛72小时内提交过去5年外国学生"非法"活动记录,否则取消招收资格,理由包括反犹和支持哈马斯 [3] - 哈佛校长发表公开信谴责DHS决定"非法且毫无根据",并向法院提起72页诉讼,指控政府违反宪法和进行政治报复 [4] - 哈佛和MIT校长均强调"没有国际学生,学校就不再是学校",超过300人在校园抗议政府驱逐国际学生 [4][5][6] 政府采取的措施 - 特朗普要求常春藤盟校国际学生比例从31%降至15%,声称外国学生挤占美国学生名额 [6] - 政府冻结哈佛26.5亿美元联邦拨款与合同,计划撤销免税地位,众议院通过法案将捐赠基金税率提高至21% [19] - 政府扩大对中国学生签证审查,1000多名哈佛中国学生面临签证撤销风险 [6][13] 学术界的反应 - 部分华人学者认为特朗普措施过分但理解政府立场,批评哈佛等校因DEI政策造成反向不平等 [8][13] - 哈佛教授Pinker指出学校言论自由排名全美倒数第一,DEI政策压制不同观点导致政治多样性不足 [10][11][12] - 学术界对哈佛支持哈马斯学生抗议活动的暧昧态度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学校自食其果 [8][10] 反犹主义争议 - 国土安全部指责哈佛纵容反犹和支持恐怖主义,校园调查报告证实存在针对犹太学生的偏见事件 [14] - 哈佛采纳改革方案加强防止抗议越界,但Pinker认为校园不存在真正反犹主义,只是语义争论 [15] - 学者认为哈佛成为政府整治校园反犹思潮的替罪羊,事件与以色列外交官枪杀案有关联 [15][16] 高等教育体系影响 - 学者指出美国高等教育实质是国家治理逻辑一部分,依赖联邦政府对国家利益的界定 [16] - 特朗普政策被指旨在削弱自由派主导的高教体系,可能对美国科研教育造成长期破坏 [18][19] - 政策收缩导致中美联合办学叫停,反映美国保护教育科技成果不被中国获取的战略转向 [21] 国际学生与学术影响 - 国际学生占哈佛学生总数25%,若被卡将损失高昂学费收入,影响学校运营 [4][19] - 签证限制和审查加强可能导致美国人才虹吸效应消散,影响全球科研合作 [21] - 哈佛被视为检验美国三权分立和高等教育体制的试金石,其司法斗争结果具有标志性意义 [21]
美政府“围剿哈佛”扯上中国,专家:这是美国典型利用中国议题进行国内政治操作的手法
环球时报· 2025-05-21 06:49
美国政府对哈佛大学的调查与施压 - 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穆莱纳尔等3名共和党议员致信哈佛大学 要求提供与中国军方相关机构合作的内部文件和通信记录 涉及微电子 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等双重用途技术交流 并威胁取消免税资格 [1] - 美国国会对哈佛大学的调查包括:4月调查其反犹太主义举措涉嫌侵犯公民权利 5月初调查其与其他常春藤盟校学费勾结的反垄断行为 [1] - 自4月以来 联邦政府已冻结哈佛大学超过20亿美元的拨款 促使哈佛大学向联邦法院提起诉讼 [1] 美国政府对其他高校的拨款冻结 - 特朗普政府削减对哥伦比亚大学的4亿美元联邦拨款 冻结康奈尔大学约10亿美元拨款和西北大学约7.9亿美元拨款 [2] 美国政府对高校的全面施压 - 特朗普团队因哈佛大学强调DEI(多元 平等 包容)价值观 认为其不符合联邦政府办学标准 反复削减其巨额联邦拨款 [2] - 美国国会以哈佛大学与中国的联系为由 进一步升级"围剿" 反映出美国有意为高校办学理念及与中国联系设立边界 [2]
美国最富有、最有影响力的基金会正“抱团反击”特朗普!
金十数据· 2025-05-12 17:42
基金会联合行动 - 美国最富有和最有影响力的私人基金会(包括福特基金会、盖茨基金会和查尔斯·科赫基金会)正非正式联合起来保护其免税地位 [1] - 基金会讨论在免税地位受威胁时寻求集体或单独的法律代表 [1] - 部分基金会承担了联合行动的法律和沟通费用 [1] 政府政策动向 - 特朗普政府探索挑战非营利组织免税地位的更广泛方式 但未明确承诺撤销基金会免税地位 [1] - 特朗普威胁撤销哈佛大学免税地位 并暗示可能对特定非营利组织采取行动 [1] - 1月21日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机构在5月21日前确定对大型非营利组织(资产≥5亿美元)的潜在调查 针对DEI项目 [2] 免税地位的重要性 - 免税地位被剥夺将缩减基金会筹集和捐赠资金的能力 损害"制度化慈善"这一美国独特资产 [1] - 基金会一半捐赠依赖税收优惠驱动的捐助者 失去免税地位将重创其运营 [1] - 根据501(c)(3)条款 免税机构可接受税前扣除捐款并免缴净收益税 但需遵守运营规则 [3] 基金会应对措施 - 基金会高管准备对政府撤销免税地位的努力提出法律反击 预计会胜诉 [2] - 部分基金会寻求单独法律代表 但可能最终联合行动 [5] - 通过Council on Foundations等行业组织协调行动 强调组织独立运作的共识 [5] 行业数据与影响 - 2023年美国基金会向慈善机构捐赠超1000亿美元 是仅次于个人捐赠的第二大资金来源 [4] - 基金会每年需缴纳捐赠基金净投资收益1.39%的消费税 并将约5%资产用于慈善目的 [3] - 国会可能提高消费税或改变支出要求 引发行业担忧 [4] 跨领域联动 - 高等教育领域也在联合应对特朗普政府对研究资金和学术独立的攻击 [2] - 社区基金会、企业基金会和信仰类基金会参与行动 覆盖全美近50个州 [4] - 自由意志主义和保守派基金会参与部分出于对未来政府针对免税地位的担忧 [4]